全球最長時間序列植被生產力數據集產品亮相地球觀測組織2019年...

2021-01-07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2019年11月4—9日,地球觀測組織(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GEO)2019年會議周在澳大利亞坎培拉舉辦。期間,中國代表團正式發布全球最長時間序列植被生產力遙感數據集產品,並面向全球免費共享,這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智慧的一項實際行動,相關成果可使更多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
  本次亮相國際舞臺的數據集是在國家相關科技計劃項目的基礎上,基於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工作產出的重要成果。年度報告是科技部自2012年啟動的一項重要工作,集結了國內遙感科技界優勢力量,目前已持續7年發布了9個專題共18個報告,並從2017年起正式列入GEO 工作計劃項目,持續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數據與決策參考,有效促進了地球觀測領域優勢成果的集成、轉化、應用、合作與共享,助力我國遙感科技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成為鞏固我國GEO聯合主席國地位的有力支撐。
  該數據集產品利用我國自主開發的模型方法,系統展示了1982—2018年全球植被生產力變化趨勢,綜合體現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大氣CO2濃度上升、人類活動等因素對陸地植被生長的影響,為全面、準確反映全球森林、草地等植被生長狀況及其全球變化響應提供了有效數據支持。同期在GEO會議周發布的還有最新全球30米解析度森林覆蓋(2018年)及森林變化(2000—2018年)等數據集產品,相關研究成果在會議周期間通過邊會學術報告、視頻展播、展覽等形式進行了多渠道、多元化的宣傳。年度報告產出的數據集通過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面向全球開放共享,一經亮相便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


1982-2018年全球植被總初級生產力變化趨勢分布

相關焦點

  • 國際首個長時間序列(2010—2019年)全南極冰架崩解逐月精細觀測等...
    2020年11月2—6日,地球觀測組織(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GEO)2020年會議周通過線上方式召開,GEO 2020年輪值主席、科技部副部長黃衛率中方代表團出席會議活動
  • 安徽省2019年淨初級生產力逐月數據
    單位時間和單位面積上,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全部有機物同化量,即光合總量,叫總初級生產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淨初級生產力則是由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有機質總量中扣除自養呼吸後的剩餘部分。淨初級生產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生產者能用於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值,也是生態系統中其他生物成員生存和繁衍的物質基礎。
  • 國際首套2017年全球30米土地覆蓋與TanSat全球葉綠素螢光數據集...
    月29日至11月2日,第15屆地球觀測組織(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GEO)會議周在日本京都召開。期間,科技部正式發布國際首套2017年30米解析度全球土地覆蓋數據集與2017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監測科學試驗衛星(TanSat)全球葉綠素螢光數據集,並宣布數據集將通過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面向全球免費共享。科技部黃衛副部長作為GEO中國聯合主席向其他三位聯合主席、GEO秘書處主任及主辦方代表贈送了數據集。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建立一套由長期氣象梯度觀測、四分量輻射觀測、土壤水熱特徵觀測以及大氣湍流特徵觀測構成的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中科院藏東南高山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阿里荒漠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慕士塔格西風帶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和西北研究院那曲高寒氣候環境觀測研究站2005-2016年逐小時氣象梯度數據、輻射、土壤和大氣湍流等觀測數據,這是目前發布的青藏高原時間解析度最高、觀測序列最長、觀測要素最齊全的野外臺站綜合觀測資料。
  • 衛星數據揭秘35年全球植被演變—新聞—科學網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就利用30多年的衛星數據繪製成了全球土地覆蓋的變化圖,並從中發現地球的森林植被覆蓋正在增加,裸地覆蓋正在減少——這主要是因人類活動造成,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自然因素佔次要地位。這篇論文於8月8日發表在《自然》在線。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發布新一代地球觀測數據與製圖成果
    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學系主任宮鵬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劉涵一起,對外發布了清華大學基於亞馬遜雲服務(AWS)完成的新一代中國地區地球觀測數據集(Seamless Data Cube,簡稱SDC)——2000~2018年30米解析度逐日無縫遙感觀測數據,以及在此基礎上研製的中國逐季節地表覆蓋和逐年土地利用製圖成果。
  • 全球首發!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來了!
    全球首發!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來了!、中科院藏東南高山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阿里荒漠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慕士塔格西風帶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和中科院西北研究院那曲高寒氣候環境觀測研究站2005-2016年逐小時氣象梯度數據、輻射、土壤和大氣湍流等觀測數據。
  • 中國向全球發布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數據集
    中新網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2月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經過20多年努力,最新研究集成的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長期綜合觀測數據集,近日已面向全球發布,相關研究成果也在國際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發表。
  • 聯合國糧農組織首次發布中國科學家對地觀測應對蝗災數據集
    中新網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獲悉,該院科研團隊研究完成的《亞非沙漠蝗蟲災情監測與評估》系列報告和數據,近日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和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GBIF)採用並發布,推動中國科學家科研成果服務全球重大病蟲害的科學防控。
  • 34年間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發布 —新聞—科學網
    這是目前我國發布時間序列最長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標誌著我國在國際太陽輻射反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近日,該成果以數據論文形式發表於《地球系統科學數據》。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唐文君表示,地表太陽輻射是地球系統的主要驅動因子,驅動著地球系統的能量、水和碳循環。它是地表水文、生態、農業等陸表過程模擬的重要驅動數據,同時也是太陽能利用的重要指標。
  • 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發布
    2020年1月10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研製的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正式上線,用戶可免費下載自1983年7月至2017年6月,高解析度(10公裡,3小時)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這是目前我國發布時間序列最長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
  • 資源|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發布2...
    n 更新、整合和生產黃河下遊土地利用、社會經濟、空氣品質、地球系統科學全要素全球格網樣地野外驗證數據,以及黃河下遊水文與河道變遷系列區域特色數據資源(1919-1979年)等。n 加工生產了三江源1997-2012年的土地利用/覆被、侵蝕模數、防風固沙、草地退化、植被淨初級生產力、水土保持服務功能保有率、水源涵養服務功能保有率、防風固沙服務功能保有率等。
  • 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上線
    13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研製的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已正式上線,用戶可免費下載自1983年7月至2017年6月,高解析度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這是目前我國發布時間序列最長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標誌著我國在國際太陽輻射反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 中國發布34年間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研製的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近日已正式上線發布,全球用戶可免費下載1983年7月至2017年6月的34年間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
  • 最長閃電竟達709公裡!「風神」數據已開始分發?
    不過這兩次閃電活動並非發生在今年,而是被剛剛確認數據。據介紹,單次長度最長閃電於2018年10月31日發生在巴西南部;單次持續時間最長閃電於2019年3月4日發生在阿根廷北部。這兩項新紀錄分別是先前紀錄水平的兩倍多。
  • 【中國新聞網】中國向全球發布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
    該數據集可廣泛應用於青藏高原氣象要素特徵分析、遙感產品評估和遙感反演算法的發展、數值模式的評估和發展等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將為地球系統科學集成、關鍵區域對全球變化的影響與響應,以及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開展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等提供堅實可靠的科學依據。
  • 全國淨初級生產力逐月數據
    數據由數據禾整理髮布。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固定並轉化為植物生物量。單位時間和單位面積上,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全部有機物同化量,即光合總量,叫總初級生產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淨初級生產力則是由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有機質總量中扣除自養呼吸後的剩餘部分。淨初級生產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生產者能用於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值,也是生態系統中其他生物成員生存和繁衍的物質基礎。
  • 最長閃電竟達709公裡!「風神」數據已開始分發?|國際情報站
    不過這兩次閃電活動並非發生在今年,而是被剛剛確認數據。據介紹,單次長度最長閃電於2018年10月31日發生在巴西南部;單次持續時間最長閃電於2019年3月4日發生在阿根廷北部。這兩項新紀錄分別是先前紀錄水平的兩倍多。
  • 我國科學家發布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
    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記者董瑞豐)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近日正式上線,用戶可免費下載1983年7月至2017年6月的相關高解析度(10公裡、3小時)數據。這是目前我國發布時間序列最長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研製。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副研究員唐文君說,長時間序列、高解析度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對於地表過程的研究(如冰川、水文、生態、農業等模擬)、太陽能電廠的選址、能源政策的制定和電網系統配置的優化等非常重要。
  • 光環雲合作項目:清華大學新一代地球觀測數據與製圖成果發布
    這是中國衛星遙感數據處理和信息提取的一場革命!2020年4月15日,雖然全球疫情陰霾尚未褪去,但也無法掩蓋這天足以驚豔世界的光芒!對整個地球系統觀測行業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基於現在的處理能力和AWS的技術平臺的支撐,我們擁有了逐日的無縫的遙感觀測的數據集(Seamless Data Cube, 簡稱SDC),它填補了高空間解析度和時間頻率的觀測的空白。我們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完成了全球10米解析度地表覆蓋製圖的團隊,並正向3米解析度發展。Seamless Data Cube意思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