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套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發布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團隊對外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該數據集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詳情見<<<)。地表覆蓋分布是氣候變化研究、生態環境評估及地理國情監測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信息。作為首套2020年全球30米精細地表覆蓋產品,該數據集及時反映了2020年全球陸地區域(除南極洲)在30米空間解析度下的地表覆蓋分布狀況,為地表相關應用提供了最新的數據支撐。
-
中科院團隊發布首套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近日該院劉良雲研究員團隊對外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該數據集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地表覆蓋分布是氣候變化研究近年來,隨著衛星遙感和計算機存儲與計算能力的不斷增強,全球尺度中高解析度地表覆蓋產品的應用需求日益迫切。作為全球首套2020年全球30米精細地表覆蓋產品,該數據集及時反映了2020年全球陸地區域(除南極洲)在30米空間解析度下的地表覆蓋分布狀況,為地表相關應用提供了最新的數據支撐,對於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分析以及地理國情監測等具有重要意義。
-
全球溫室氣體監測數據合作專題服務網站發布
該網站由空天院負責運維的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和國家對地觀測科學數據中心聯合建設,以中國碳衛星數據為基礎,為全球用戶提供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混合比(XCO2)和日光誘導葉綠素螢光(SIF)等二級產品;同時作為歐洲空間局授權在中國建立的首個國家級分發站點,為國內用戶提供哨兵5號先導衛星(Sentinel-5P)、氣候變化倡議項目(CCI)和未來螢光探測衛星(FLEX)等
-
地球大數據更新 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公布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近日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該數據集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劉良雲團隊發布。
-
【人民日報】碳衛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劉良雲研究員科研團隊利用2017年7月—12月的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的數據,開展了全球植被葉綠素螢光衛星反演研究,成功獲得2017年下半年的全球葉綠素螢光產品。
-
資訊|我國向聯合國捐贈的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是如何製成的?
同日,我國向聯合國捐贈了這套數據。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也被稱為全球陸地表面「快照」。這套「快照」是如何製作出來的?記者就此採訪了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項目組。2014年之前,國際上大多採用美國和歐盟完成的解析度為1000米和300米的全球地表覆蓋數據產品,其精度和解析度難以滿足全球變化研究與可持續發展應用的需求。而30米解析度的遙感影像,在地理信息領域被認為是用於描述全球地表覆蓋及其變化的最佳尺度。
-
我國碳衛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圖為我國TanSat衛星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產品(2017年7月,左;2017年12月,右)新華網北京3月1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劉良雲研究員科研團隊利用2017年7月——12月的TanSat衛星數據,開展了全球植被葉綠素螢光衛星反演研究,於近日成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
資訊 | 我國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並向聯合國捐贈
為推動利用地理信息監測全球地表變化,應對全球挑戰,促進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部在多年努力和技術創新基礎上,組織製作了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2020年9月15日,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自然資源部向社會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自然資源部陸昊部長向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代表的聯合國捐贈數據。
-
中國向全球發布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數據集
中新網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2月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經過20多年努力,最新研究集成的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長期綜合觀測數據集,近日已面向全球發布,相關研究成果也在國際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發表。
-
我國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 填補高緯度區域信息空白
人民網北京9月15日電(丁亦鑫)9月15日,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自然資源部向社會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自然資源部陸昊部長向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代表的聯合國捐贈數據。據了解,這是繼2014年向聯合國捐贈數據以來,中國再次向國際社會提供更新地理信息公共產品。
-
全球視角下葉綠素螢光技術的使用趨勢及展望
在檢測植物光合作用方面,葉綠素螢光測定法是全球範圍內使用最廣泛的技術之一。由於葉綠素螢光是一個強信號(約佔吸收光線的2%)且幾乎不需要樣品製備,葉綠素螢光測定法成為了由表型驅動的作物育種研究(植物表型組學)的一個基本工具。葉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發布,這些數據值得關注
其中,「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專題顯示,2017年中國大宗糧油作物產量約為5.30億噸,同比減產1.8%。其中小麥同比增產0.3%,玉米同比減產5.1%,大豆同比增長3.4%,水稻產量與2016年持平。
-
農工黨黨員關亞風等研製的我國首套深海原位螢光傳感器海試成功
此三種傳感器由農工黨黨員、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關亞風,副研究員耿旭輝團隊與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共同研製,前者負責深海原位有機組分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與螢光傳感器的研發,後者負責耐壓水密封外殼的研發和海試。該系列傳感器包括深海原位葉綠素螢光傳感器、深海原位微生物螢光傳感器和深海原位多環芳烴螢光傳感器,為我國首套該類型的深海原位螢光傳感器。
-
葉綠素螢光研究的全球趨勢及未來十年的預測
葉綠素螢光(Chlorophyll Fluorescence)是探測植物光合作用和脅迫的最廣泛使用的技術。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發布新一代地球觀測數據與製圖成果
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學系主任宮鵬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劉涵一起,對外發布了清華大學基於亞馬遜雲服務(AWS)完成的新一代中國地區地球觀測數據集(Seamless Data Cube,簡稱SDC)——2000~2018年30米解析度逐日無縫遙感觀測數據,以及在此基礎上研製的中國逐季節地表覆蓋和逐年土地利用製圖成果。
-
全球最長時間序列植被生產力數據集產品亮相地球觀測組織2019年...
期間,中國代表團正式發布全球最長時間序列植被生產力遙感數據集產品,並面向全球免費共享,這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智慧的一項實際行動,相關成果可使更多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 本次亮相國際舞臺的數據集是在國家相關科技計劃項目的基礎上,基於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工作產出的重要成果。
-
【中國新聞網】中國向全球發布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2月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經過20多年努力,最新研究集成的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長期綜合觀測數據集,近日已面向全球發布,相關研究成果也在國際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發表。
-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葉綠素螢光
2009年日本全球溫室氣體觀測衛星(GOSAT)成功發射後,人類依託遙感數據首次實現縱覽全球植被光合作用的「全貌」,並期待這幅「畫作」可以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擔當起碳匯(植被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計量者」。11年過去了,這幅「畫作」還有哪裡需要完善,如何才能雕琢得足夠寫實?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倪卓婭博士、陸其峰研究員經過比較分析後,給出了相關線索和建議。
-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葉綠素螢光
2009年日本全球溫室氣體觀測衛星(GOSAT)成功發射後,人類依託遙感數據首次實現縱覽全球植被光合作用的「全貌」,並期待這幅「畫作」可以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擔當起碳匯(植被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計量者」。11年過去了,這幅「畫作」還有哪裡需要完善,如何才能雕琢得足夠寫實?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倪卓婭博士、陸其峰研究員經過比較分析後,給出了相關線索和建議。
-
【測繪科普】全球30米地表覆蓋數據 (耕地) 佔全球陸地表面總面積1/7的耕地養育著70億人口
「全球30米地表覆蓋遙感製圖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項目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為了更好地提供GlobeLand30數據服務,建成了首個全球30米地表覆蓋信息服務平臺http://www.globallandcover.com/Chinese/GLC30Download/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