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葉綠素螢光

2020-06-23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盧健

閉上眼睛,你能想像出由南至北、自西向東全球各種植物一個個張著嘴巴不斷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氣那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嗎?

依託衛星遙感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將這幅圖景「畫」了出來。2009年日本全球溫室氣體觀測衛星(GOSAT)成功發射後,人類依託遙感數據首次實現縱覽全球植被光合作用的「全貌」,並期待這幅「畫作」可以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擔當起碳匯(植被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計量者」。11年過去了,這幅「畫作」還有哪裡需要完善,如何才能雕琢得足夠寫實?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倪卓婭博士、陸其峰研究員經過比較分析後,給出了相關線索和建議。

一切的起點,要從被稱作「光合作用的籤名」——葉綠素螢光現象說起。

植物葉綠色分子吸收光輻射後,大部分能量用於進行光合作用,一部分光能轉化為熱量耗散掉,很少一部分能量轉化為波長更長的光,即葉綠素螢光。葉綠素螢光與光合作用密切相關,因此可用於檢測植被狀況,估算總初級生產力,也就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碳總量。

葉綠素螢光本身並不是新發現,早在幾十年前,植物學家已經認可葉綠素螢光是有效監測植物生理狀態變化的直接無損方法。隨後,散布於全球的實驗室都在小範圍觀測植物螢光現象。而真正的考驗,則是從數百公裡外的太空為全球植被的葉綠素螢光畫張「全家福」。

「作畫」的關鍵,曾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碳與生態系統項目負責人大衛·施梅爾形象地比喻為「關掉太陽光」,因為在「強大」的反射日光的映襯下,「弱小」的葉綠素螢光信號可以說是「相形見絀」。因此,要從太空尋找螢光現象,就必須剝離反射日光的影響。從GOSAT衛星開始,科學家找到了一種「關掉太陽光」問題的解決方案,即調整遙感衛星的光譜儀,只關注一個很窄的頻段,這樣就能降低反射後的太陽輻射,單獨來觀測螢光現象。此後,精度越來越高的美國軌道碳觀測衛星(OCO-2)、中國碳衛星等遙感衛星,都在嘗試描繪出更為精細的全球葉綠素螢光圖像。

在陸其峰、倪卓婭看來,當前階段,如何讓本就十分微弱的葉綠素螢光呈現得更為「寫實」,除了考驗「畫家」(衛星)本身的實力外,還有兩項基礎任務需要在地面同步完成。

在生活中,本來視力所及之物,如果受到大霧的影響,是不是就很難看清?與之類似,太陽光被「關掉」後,微弱的葉綠素螢光在被鏡頭接收到之前,也會受到大氣散射等影響。「儘管在螢光反演方法中經常考慮大氣效應,但考慮到螢光信號太過微弱,其他因素仍需要進一步分析,包括旋轉拉曼散射和雜散光。」倪卓婭介紹,在未來的研究中,螢光反演算法必將在嚴格的大氣校正基礎上發展。具體來說,選擇一些無植被的區域,如沙漠、格陵蘭和南極洲等無螢光區域用於訓練數據,以估計大氣效應的影響。

而另一件基礎任務,則源於「對答案」與「給答案」之爭。幾個近視的人一起看同一張視力表,最下面一行都只能模模糊糊看清,那麼在無法走近視力表的情況下,要知道最下面幾行的結果,唯一的辦法應該就是把幾個人看到的結果放在一起進行比對決定。

此前,星載葉綠素螢光產品驗證最常用的方法正是通過其他日光誘導葉綠素螢光(SIF)產品進行交叉驗證,比如日本GOSAT衛星SIF、美國OCO-2衛星SIF、歐洲全球臭氧監測實驗衛星SIF數據就曾彼此交叉驗證。不過,這種方法仍然是治標不治本。如果我們能走近並拿到那張真實或近似真實的視力表,那麼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事實上,科學家正在試圖拿到那張「視力表」。目前,在地面附近進行的螢光測量很少,並且測量範圍有限,因此難以使用地面數據來驗證SIF衛星數據。在不考慮大氣影響的情況下,基於地面的螢光反演方法就變得更為實際。「可以將地面附近的螢光值視為真實值,並可以用於驗證其他螢光反演結果。」倪卓婭表示,未來標準光譜測量和螢光檢索技術的使用將有望擴展地表葉綠素螢光觀測網絡,最終獲得「真實」螢光值。

2019年,全球化石燃料使用以及工業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368億噸,創下歷史新高。為了打出科學有效的「調控牌」,我們不僅要掌握碳排放的詳細數據,同時也要摸清植被固碳的真實能力。關於後者,星載葉綠素螢光產品的技術突破正日益受到關注。

相關焦點

  •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葉綠素螢光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葉綠素螢光為全球植被光合作用畫張「全家福」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20-06-23   依託衛星遙感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將這幅圖景「畫」了出來。2009年日本全球溫室氣體觀測衛星(GOSAT)成功發射後,人類依託遙感數據首次實現縱覽全球植被光合作用的「全貌」,並期待這幅「畫作」可以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擔當起碳匯(植被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計量者」。11年過去了,這幅「畫作」還有哪裡需要完善,如何才能雕琢得足夠寫實?
  •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來監測葉綠素螢光
    近日我國的北鬥三號衛星已經發射完畢,我國的衛星技術處於世界前列,衛星方面也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而且也為科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都知道植物是靠著光合作用來給自己提供「呼吸」的,而為這個過程發揮關鍵作用的就是植物的葉綠素。
  • 專家報告 | 葉綠素螢光衛星遙感—原理與應用
    日光誘導葉綠素螢光(SIF)是近十年植被遙感領域最亮點的研究前沿。自然光條件下,SIF信號不到入射能量的1%,地表微弱且與反射光混疊的葉綠素螢光還受到大氣輻射傳輸的強烈幹擾,如何利用衛星遙感方式,將微弱的SIF信號,從背景反射光中高精度分離並探測出來,具有極大的科學挑戰。
  • 我國碳衛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圖為我國TanSat衛星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產品(2017年7月,左;2017年12月,右)新華網北京3月1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劉良雲研究員科研團隊利用2017年7月——12月的TanSat衛星數據,開展了全球植被葉綠素螢光衛星反演研究,於近日成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 【人民日報】碳衛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劉良雲研究員科研團隊利用2017年7月—12月的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的數據,開展了全球植被葉綠素螢光衛星反演研究,成功獲得2017年下半年的全球葉綠素螢光產品。
  • 衛星遙感技術在水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實時動態的監測湖泊富營養化水平,不但可以及時了解湖泊等水體汙染狀況,更能為預防和控制湖泊營養化的發生和發展提供必要的依據。傳統上對於水體富營養化狀態的監測一般是利用定點水質監測站以及實地測量配合採集水樣帶回實驗室分析等方法來進行,這種監測 方式能夠較為準確地測定當時所測位置的水質情況,但是無法同步獲取整個水域的宏觀狀況,並且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 會發出螢光的葉綠素(下)
    該研究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植物、陽光以及與其相關的許多事物,還可能為我們帶來酷炫的新技術。接下來就讓恐龍哥哥為你解讀一下。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綠色植物、和某些細菌利用葉綠素,在可見光的照射下,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主要是澱粉),並釋放出氧氣的生化過程。
  • 先進院團隊利用遙感技術更準確地監測和預報赤潮
    如何利用遙感技術實現對赤潮的監測和可能發生區域的預測?深圳先進院數字所空間信息中心利用地物在高解析度數據和低解析度數據上保持一致的變化率這一特點,通過對時間序列數據變化率和線性解混模型,研發多尺度遙感影像數據融合方法,生產每日30m解析度的近岸水色遙感數據,該研究為後續多尺度遙感數據融合應用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案,為每日生產近岸海域的高解析度遙感水色數據產品提供算法基礎。
  • 他山之石|水環境遙感監測探討
    一、水環境遙感應用的常用平臺與數據 通常,水環境監測主要利用的是衛星遙感和航空遙感平臺,主要利用的數據包括美國Landsat-MSS、TM數據,法國SPOT-HRV數據以及各種航空遙感數據。
  • 牛錚:給地球「拍照」 生態環境監測離不開衛星遙感
    (人民網 唐宋攝)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趙竹青)「在生態環境監測中,衛星遙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牛錚在做客人民網科技視頻訪談欄目《智者有言》時表示,衛星遙感技術能夠觀測到我們用常規方法無法獲取的宏觀地表信息,在生態環境保護、服務國計民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衛星遙感是什麼?它能做些啥?
  • 衛星遙感監測:捕捉霧霾的「天眼」
    「當時我們首次建立衛星接收處理系統,嘗試利用遙感手段進行環境監測。」李令軍告訴記者,「初期主要以沙塵汙染、秸稈焚燒、PM10等監測為主。」   2012年,監測中心承擔了「北京地區空氣品質遙感監測技術與工程化應用」重點項目,開始全面推動遙感技術在大區域尺度空氣品質監測的業務應用。
  • 團體會員 | 寧波市測繪和遙感技術研究院高效開展赤潮監測
    利用遙感數據,輔以歷史資料和現場監測數據,將形成一套完整的「天空海」一體化赤潮遙感監測業務流程,大大提升海洋赤潮監測預警的效能,從而全面提升全市海域赤潮監測和預警信息服務水平。近日,受寧波市資規局委託,寧波市測繪和遙感技術研究院圍繞寧波市當前海洋赤潮災害預警需求,實施「衛星遙感技術在赤潮災害預測中的應用」項目,開展利用海洋水色衛星遙感技術進行寧波市近岸海域赤潮的監測研究。
  • 黃委利用遙感技術加強疫情防控期凌情監測
    為確保黃河開河關鍵期防凌安全,黃委充分利用遙感技術,克服疫情防控期間人員現場巡查不便的困難,加強凌情遙感監測工作, 為黃河防凌提供精確有效的數據服務。  黃委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應用遙感技術開展水土保持監測,90年代開始用於防洪防凌監測,之後又擴展到黃河水資源管理、河湖保護、水行政執法、水利工程管理和水生態遙感監測等。
  • 高光譜技術對水體藻類、懸浮物濃度和黃色物質的遙感定量監測
    利用高光譜技術可對水體進行光譜測量和同步採樣分析,對獲得的數據用光譜分離法進行分析,從中分離出藍藻和懸浮物的特徵波峰,建立波峰高度與同步水質採樣得到的葉綠素-a濃度和懸浮物濃度的對應關係,得出其遙感定量反演算法。
  • 葉綠素含量有多少?測一測反射光就知道 葉綠素的作用
    葉綠素含量有多少?那麼,植物葉片中的葉綠素含量該如何測定呢?記者8月6日從位於南京農業大學的國家信息農業工程技術中心獲悉,他們成功構建了作物葉綠素含量光譜監測統一模型,該成果已發表在國際頂級遙感期刊《環境遙感》上。
  • 中科院科研人員利用遙感技術為湖泊「把脈問診」
    新華社長春11月18日電(記者孟含琪)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員宋開山團隊和合作方利用遙感技術等手段監測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可提前對藍綠藻暴發進行預警,定量估算水體中藻毒素的含量。該成果已在太湖、巢湖等投入使用。水體富營養化,主要體現在氮、磷等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水體導致藻類快速繁殖。
  • 黃河水利委員會利用遙感技術加強疫情防控期凌情監測
    本站訊 為確保黃河開河關鍵期防凌安全,黃河水利委員會充分利用遙感技術,克服疫情防控期間人員現場巡查不便的困難,加強凌情遙感監測工作,為黃河防凌決策提供精確有效的數據服務。   黃委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應用遙感技術開展水土保持監測,90年代開始防洪防凌監測,之後又擴展到黃河水資源管理、河湖保護、水行政執法、水利工程管理和水生態監測等領域。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我國碳減排成效明顯
    用衛星看到的全球生態是什麼樣的呢?近日,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對全球碳源匯時空分布狀況、「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及態勢等專題開展監測分析。  「獲取全球生態環境變化信息用什麼方法最好?衛星遙感技術是最佳選擇。
  • 國際首套2017年全球30米土地覆蓋與TanSat全球葉綠素螢光數據集...
    期間,科技部正式發布國際首套2017年30米解析度全球土地覆蓋數據集與2017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監測科學試驗衛星(TanSat)全球葉綠素螢光數據集,並宣布數據集將通過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面向全球免費共享。科技部黃衛副部長作為GEO中國聯合主席向其他三位聯合主席、GEO秘書處主任及主辦方代表贈送了數據集。
  • 衛星遙感護航「藍天、碧水、淨土」
    「航天技術要服務於應用。」在11月27日舉行的第八屆江蘇省青年科學家年會開幕式主題論壇上,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顧行發表示,衛星遙感正利用各種技術,特別是航天技術,為大氣、水體、環境動態監測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