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數據揭秘35年全球植被演變—新聞—科學網

2020-12-07 科學網

 

■本報記者 袁一雪

隨著地球人口越來越多,人口所需糧食也需要更多的土地來耕種。為了獲取更多的耕地,人類伐林擴耕,霸佔了不少林地的面積,一度讓地球上的樹木深受重創。當人類意識到樹木對於地球的重要性後,退耕還林、保護森林的政策頻出。那麼,在人類行為的頻繁幹擾下,全球林地面積與耕地面積有何變化?其他土地覆被情況又是如何呢?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就利用30多年的衛星數據繪製成了全球土地覆蓋的變化圖,並從中發現地球的森林植被覆蓋正在增加,裸地覆蓋正在減少——這主要是因人類活動造成,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自然因素佔次要地位。這篇論文於8月8日發表在《自然》在線。

人類改變自然的能力到底有多強

馬裡蘭大學的研究其實是將人類行為對地球的影響進行量化,量化的標準就是土地覆被變化情況。土地覆被變化是指地表的植被覆蓋物,如森林、草原、耕作植被和冰雪等非植被覆蓋物的面積變化和類型間的相互轉換。

只是一直以來,困擾科學家的是對全球土地覆被情況了解不足。因為這項工作需要從地方和全球尺度上長期考慮,特別是將田地、草地和其他非森林植被土地納入考慮範圍之內,而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於2000年以後森林覆蓋變化。

若要全面了解地球系統變化和土地覆被情況,位於地球上方、不停「監視」地球的衛星是個不錯的選擇。論文作者之一、馬裡蘭大學地理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宋曉鵬就與同事們一起從衛星數據入手開始這項研究。「我們使用的衛星數據從1982年開始,因為該數據是目前覆蓋全球的時間序列最長的衛星數據。」宋曉鵬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使用的衛星數據跨度自1982年開始到2016年,為了更全面地研究,數據也來自多顆衛星。其中,先進甚高解析度輻射儀(AVHRR)數據來自美國大氣海洋局的NOAA衛星,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MODIS)數據來自美國宇航局的Terra衛星,增強主題測繪儀(ETM+)數據來自美國宇航局和美國地質調查局聯合管理的Landsat衛星。此外,研究數據中還有谷歌地球中的多種高解析度商業衛星數據。

這些數據總量是龐大的,因為NOAA衛星數據是以「天」為單位獲取的,而且記錄的元素較多,比如雲。為了去掉雲的影響,宋曉鵬等人將原始數據做了逐月數據合成,並進一步把逐月合成的數據進行了統計轉換,生成了標準化逐年數據集。然後,研究人員使用高解析度土地覆蓋產品做訓練樣本,訓練了一組「回歸樹」模型,並把訓練好的回歸樹模型應用在逐年標準化衛星數據上,研製了逐年土地覆蓋產品。

最終,宋曉鵬等人發現,在35年間,全球的林木樹冠覆蓋增加了7%或224萬平方公裡,裸地覆蓋減少了116萬平方公裡。他們採用了概率抽樣法進行分析,最終確定觀察到的60%的土地變化都與人類直接活動有關,而40%是由氣候變化等間接驅動因素造成的。

森林面積增加未必是好事

從數據上看,全球林木樹冠面積增加是因為亞北極、亞熱帶和溫帶的林木出現淨增長。淨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當地人類的土地利用活動。當然,不同地區的原因也有差異。比如在東歐,林木樹冠增加主要是蘇聯解體後農業棄耕造成的森林面積增加;而在中國,主要是退耕還林及造林項目等的結果;美國東部的森林則因為處在歷史砍伐後的長期恢復期,同時也受林業管理的影響。

林木樹冠的增加除了人類因素,還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特別是在高緯度和高海拔溫度受限地區、乾旱半乾旱降水受限地區。例如,山區林木樹冠的增加與區域性氣候變暖有關,而中西非地區森林面積的增加與降水變化有關。但值得注意的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來自人類溫室氣體的排放,所以,這些區域的土地變化也間接受到了人類活動的影響。

同時,宋曉鵬也坦言,雖然林木覆蓋在全球呈現淨增加,但並不能簡單地理解這是好消息。因為,目前全球受農業擴張驅動的森林砍伐在熱帶地區依然佔主導地位,這也是造成陸地生物多樣性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因為熱帶森林的生物量密度較高,佔人類碳排放20%左右的全球土地利用碳排放主要來自於熱帶森林砍伐。

此外,全球裸地面積減少,以亞洲農業區域的變化最為明顯。這些變化也呈現出區域尺度上的差異,比如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農業區植被覆蓋增加而裸地減少了,但包括澳大利亞、中國內蒙古和美國西南部的許多乾旱和半乾旱系統植被覆蓋減少而裸地增加了。這些同樣離不開人類的因素,即人類的農業活動引起了這一系列的變化。

「從衛星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亞洲農業管理水平逐漸提高,使得農田植被覆蓋度顯著增加。這一結果與作物單產的長期增高相一致。」宋曉鵬表示。

還需進一步研究

跨度如此長的時間對全球土地覆被情況的研究,讓研究人員重新認識了陸地生物圈的變化。宋曉鵬認為,研究顯示在過去的35年間,地球系統受人類活動的廣泛影響。土地利用活動遍布地球各大洲,包括農業擴張、農業集約化、森林砍伐、植樹造林、土地退化、自然資源開發、城市化等。可以說,人類已成為地球系統的決定因子。

接下來,研究人員還將繼續尋找其他變化的答案。因為現有文獻顯示,全球山區樹線的移動主要是由氣候變暖造成,但是林木覆蓋增加的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不僅如此,乾旱半乾旱系統植被的減少與氣候變化和過度放牧有關,但在不同地區的具體原因及各因素的比重也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目前,我正在使用美國宇航局的陸地衛星數據和歐空局的哨兵衛星數據繪製更高解析度的全球土地覆蓋產品。」宋曉鵬說,「未來我還會繼續深入研究全球土地變化。」

《中國科學報》 (2018-08-24 第4版 自然)

相關焦點

  • 《東莞植物區系與植被》出版—新聞—科學網
    東莞植物區系與植被》一書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發行。東莞擁有豐富的植物區系,植被類型多樣,境內的銀瓶山森林植被被譽為「廣東十大最美森林」;東莞的植物資源富有特色,莞香、莞草聞名於世。   該書是在作者對東莞植物區系和植被進行了多年野外調查的基礎上,經標本鑑定、樣方資料整理分析,對東莞的植物區系、群落生態學、物種多樣性、珍稀瀕危植物、植物資源等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東莞植被分類系統、植被分區方案,以及保護與利用建議。
  • 34年間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發布 —新聞—科學網
    1月10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正式發布了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用戶可免費下載自1983年7月至2017年6月
  • 亟需加強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種群演變的研究—新聞...
  • 藻類演變趨勢及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 據了解,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條件下藻類演變趨勢—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鼠刺化石揭示東亞常綠闊葉林悠久歷史—新聞—科學網
    東亞地區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雖在現今全球範圍內是較為獨特的一種植被類型,但廣泛的化石記錄顯示整個北半球在新生代早期多為這種植被所覆蓋。
  • [視頻]新聞連結:全球四大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進入[新聞60分]>>    央視網消息(新聞60分):目前,全球目前已經和正在建設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主要有四個,他們分別是美國的GPS、歐洲的「伽利略」、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和中國的「北鬥」,這四大系統各有千秋。
  • 2018年陝西省植被固碳釋氧量創歷史新高 價值達3992億元
    》記者 卜亮 徐瑞華)陝西省氣象局近日發布了陝西省植被固碳釋氧量監測報告,報告顯示,隨著我省植被覆蓋情況的不斷改善,從2000年到2018年,全省植被固碳釋氧量逐年提高,生態保護和建設效益顯著。近日,省氣象局利用衛星遙感產品分析了我省2000年到2018年的植被固碳量及時空分布狀況,結果顯示,我省植被固碳量呈增加趨勢,年平均增加156.7萬噸。省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氣象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王娟:「跟2000年的數據相比,2018年我省的植被固碳量增加了74.1%。
  • 我國衛星導航領域首本英文期刊上線—新聞—科學網
    這是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的第一本英文期刊。 作為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期刊聚焦衛星導航領域最新理論發展和技術應用,主要發表原創論文、綜述及評論,涵蓋衛星導航信號及信號處理、信號接收器、抗幹擾與反欺騙、衛星定軌與時間同步、多傳感器與組合導航、GNSS增強技術、自主導航、時空基準建立與維持、時空基準的傳遞、高精度時鐘技術、地球應用、智能應用等不同技術領域。
  • 揭秘「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新聞—科學網
  • 全球最長時間序列植被生產力數據集產品亮相地球觀測組織2019年...
    期間,中國代表團正式發布全球最長時間序列植被生產力遙感數據集產品,並面向全球免費共享,這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智慧的一項實際行動,相關成果可使更多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  本次亮相國際舞臺的數據集是在國家相關科技計劃項目的基礎上,基於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工作產出的重要成果。
  • 【天文科普】揭秘!我們能在衛星雲圖上看到什麼?
    【天文科普】揭秘!我們能在衛星雲圖上看到什麼?No.4 教科書般的雲貴準靜止鋒雲貴準靜止鋒位於雲貴高原,主要由變性的極地大陸氣團和西南氣流受雲貴高原地形阻滯演變而形成。從這張2018年11月21日9時-15時的衛星雲圖上,可以看到明顯的雲貴準靜止鋒。雲系的前沿在雲南東部,晴天和陰天,涇渭分明。冬季昆明一般處於暖區,很溫暖,但貴州在冷區,陰雨多,經常「天無三日晴」。
  • 科學家揭示植物葉性狀對乾旱區植被區劃的指示意義—新聞—科學網
    全球變暖下,降水格局的變化可能會導致乾旱區植被分布格局發生改變。
  • 2000-2025年中國區域的衛星遙感PM2.5歷史演變及預測
    系統性的近地面PM2.5測量直到2013年才在我國全面展開,因此歷史數據的缺乏是回顧分析PM2.5長期趨勢和預測其熱點區域未來演變的關鍵障礙。那麼,如何彌補歷史數據的不足?PM2.5能否用衛星遙感來觀測呢?
  • 幾十年減排難改全球氣溫—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Nik Spencer/Nature 大規模減少人類排放可能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讓全球地面溫度出現可檢測的變化 儘管減少人為排放是緩解全球變暖必需條件已成為了普遍共識,但大氣可能出現變化的時間尺度尚不明確。公開討論中有觀點認為減排可以立即影響全球變暖,但氣候系統慣性強、固有背景噪聲大,這些特點會掩蓋突然改變對氣候系統的短期作用。雖然此前針對二氧化碳減排的研究已討論過這一問題,但氣候系統對於其他人為排放的響應還不明確。
  • 未來7-22年,全球可能升高1.5度—新聞—科學網
    來自加拿大的科學家介紹了一種預測全球變暖的新方法,可大大減少氣候變化預測的不確定性。最近,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預測方法,能夠大大降低模型的不確定性。相關研究載於《氣候動力學》。 大氣、海洋、冰川、陸地和太陽等都是影響地球氣候的因素,將它們匯集於同一個數學模型中,有助於人們更好地了解整個地球系統。但在預測未來時,這些歷史數據仍然存在著不確定性。
  • 遙感三十號06組衛星發射成功—新聞—科學網
    2020年3月24日11時43分,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承研的遙感三十號06組衛星成功發射
  • 專家談「天琴計劃」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5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在接受媒體連線採訪時透露,「天琴二號」衛星預計將於2025年前後發射,屆時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面向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天琴計劃』已進入第三階段任務,即發射『天琴二號』衛星編隊,該衛星編隊直接瞄準我國下一代重力衛星。」羅俊表示,「天琴一號」衛星已於2019年12月20日順利升空。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報導了這一結論。根據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十年增加15%。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何毓琦(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自2007年起,作為科學網的一名博主,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世界舞臺上中國科學技術時代的到來。在《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年之際,我願送上我最美好的祝福。值此《中國科學報》成立60周年之際,向一直致力於傳播科學理念、弘揚科學精神的報社新聞工作者們表示敬意。沒有你們,公眾不可能像如今這樣熟知「悟空」「墨子」「實踐十號」和「慧眼」這些科學衛星計劃。通過你們,公眾從這些計劃中又進一步了解了宇宙、量子、暗物質、黑洞、微重力和空間生命科學這些深奧的科學名詞和基本道理。感謝你們!願你們繼承60年的光榮傳統,將這座橋梁建設得更加寬闊和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