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Nik Spencer/Nature
大規模減少人類排放可能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讓全球地面溫度出現可檢測的變化。7月7日刊登於《自然—通訊》的這些結果表明,減緩氣候變化需要付出長期努力,因為短期努力難以看到效果。
儘管減少人為排放是緩解全球變暖必需條件已成為了普遍共識,但大氣可能出現變化的時間尺度尚不明確。公開討論中有觀點認為減排可以立即影響全球變暖,但氣候系統慣性強、固有背景噪聲大,這些特點會掩蓋突然改變對氣候系統的短期作用。雖然此前針對二氧化碳減排的研究已討論過這一問題,但氣候系統對於其他人為排放的響應還不明確。
挪威奧斯陸CICERO國際氣候研究中心的Bjorn Samset和同事,通過情景建模研究了多種排放(如二氧化碳、甲烷和黑碳)急劇減少的影響。由於他們使用的是理想化的減排情景,因此研究人員指出研究中的時間點不能作為預測指標,但可以對時間尺度提供一個大致概念,即在氣候系統存在固有背景噪聲的情況下,這些變化何時能被檢測到。
研究人員發現,對於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和不同氣溶膠在內的許多排放種類來說,全球地表溫度降低可能要幾十年才能達到統計學上可測量的程度。雖然短期內不會出現能檢測到的影響,但減緩二氧化碳、甲烷和黑碳的排放能在較長時間內大幅緩解全球變暖。因此,雖然減排改變全球溫度的作用在短期內看不出來,但這不應成為反對採取減排行動的藉口,因為這些行動需要在一定時間後才能見效。
為應對不斷變暖,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達成的《巴黎協定》提出,將全球平均氣溫控制在比工業化前的水平高2攝氏度之內,並為升溫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但2019年仍是全球有氣溫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7001-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