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學系主任宮鵬:做有普適性的遙感

2020-09-03 泰伯網

繼成功繪製世界首幅1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圖,牽頭完成世界首套30米全球地表覆蓋遙感製圖之後,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清華大學中國城市研究院院長宮鵬及其團隊今年開始與商湯聯合做全球3米解析度的地表覆蓋圖。

在WGDC2020上發表有關城市遙感監測、模擬與城市體檢的相關演講後,宮鵬與泰伯網記者進行獨家對話。


01

遙感關鍵在應用


與諸多海歸學者一樣,宮鵬在回國之初投身教育和科研,親歷了中國遙感事業的成長與壯大。

2004年,宮鵬被任命為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致力於推動遙感定量化前沿科學問題的解決。2008年,協助北京師範大學建成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2009年起,協助成立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

也是在那時,時任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宮鵬開始思考遙感的發展方向。他認為遙感發展必須需求牽引、技術推動,以有效應用為最終目的,並開始啟動全球遙感製圖工作,推動、開展30 m解析度的全球地表製圖研究。

直到今天,世界首套30米全球地表覆蓋遙感製圖完成,宮鵬依然提倡遙感要有用。「遙感應用本來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向,現在大家都覺得遙感太高大上,門檻太高,好多人用不了。現在最重要的是要把遙感用起來,而不是去追新的名詞,把它給美化。」

「實際上我們國家一年能獲取上百萬景遙感影像,隨著數據越來越多,數據存儲就成了問題。然而數據在一個地方存了以後,大部分個人或單位都沒有辦法共享。」

當下的現狀是,數據存在我國不同的主管部門,如環境、應急、海洋氣象等部門都在收集自己的數據。「有的管理得好一些,有的管理得弱一些,用得也參差不齊。很多地方拿了數據,聽不到下文了。」

數據處理和共享便成了擺在面前的難題。「有些部門可能由不擅長處理數據的人做分析,有些可能使用著不合適的分析工具。畢竟會處理數據的人才有限,多頭處理的結果是誰都沒處理好。越著急數據越處理不好,越處理不好越拿不出手,越拿不出手越難以共享。一年上百萬景衛星影像採集回來,能用的寥寥無幾,這嚴重製約了數據的使用。」

宮鵬指出,最好由擅長處理、分析數據的人將數據處理好,再把它存起來,形成一個讓大家容易共享的渠道。


02

上雲成本高


正如近期發布的世界首套覆蓋中國全境的30米逐日無縫數據集及相應的地表覆蓋製圖,宮鵬介紹稱,從2000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數據集的數據持續20年整,完全依靠外國的遙感圖像。「國內有20年時長的數據類型很少,而且並未充分對外開放。」

由於容量很大,團隊基於亞馬遜雲服務(AWS)完成了此次新一代中國地區地球觀測數據集。

「數據在亞馬遜AWS平臺生產好了後傳回來,如果只用一臺機器需要2000多天。雖然國內有華為雲、阿里雲,但他們還在積累技術努力追趕。相比之下,國內在雲平臺上開放的中國國境以外的數據,一天允許下載景像數量有限。全世界陸地面積需要成千上萬景圖像覆蓋,一天只允許下載幾景影像,時間成本都是問題。」 宮鵬稱,「當下要用的時候,國內的技術沒有辦法滿足大量的遙感數據存儲和處理需求。」

只不過從上雲的成本來看,價位依然居高不下。「我們現在存儲在亞馬遜雲上面的數據,一天要交1萬塊人民幣,這個成本在國內也不一定便宜到哪去。」

那麼,上雲費用從何而來?

宮鵬坦言,所有東西主要靠商業公司支持。「亞馬遜提供了一定資金。此外,國內合作夥伴如清華海峽研究院,商業公司光環雲、商湯等提供了資金或數據計算等支持。」

然而,數據解析度越做越高,存儲費用越無力承擔。「團隊現在不只是可以做30米全球地表覆蓋遙感製圖,對一米的數據也可以這麼做。與30米數據相比,1米數據的存儲量是30米數據的900倍。按照1萬塊人民幣存國內30米數據推算,如果把一米的做出來,一天的存儲費就是900萬。」


03

下一步:3米解析度地表覆蓋圖


「繪製世界首幅1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圖,我們用了兩個禮拜。」

作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完成了全球10米解析度地表覆蓋製圖的團隊,宮鵬透露稱,團隊正與商湯合作向實現全球3米解析度的地表覆蓋圖的方向發展。

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數據要一天一天存下來。目前團隊利用深度機器學習初步完成了首張全國的3米地表覆蓋圖。」

在解決有無的問題之後,對於後續的規劃,宮鵬稱,一邊要放眼全球,另一邊要把數據做的方便用、好用、容易用。「好用就是普適性,別的數據有門檻,一般的人拿來不能用,現在要做的數據是誰拿來都可以用,既不涉密也不涉及其它的限制。」

當然,遙感一方面得去開拓應用,不斷推出新的應用方法,另一方面還要開拓市場。「原來市場上沒有人意識到自己有遙感使用這個需求,或者沒碰到對的解決方案。隨著衛星遙感數據空間解析度的不斷提高,需求將越來越大。這需要有人去做與市場對接的事,對接上了之後真的能解決用戶的問題。」

市場推廣這一點上,「還要交給專業的人」。

對於宮鵬來說,上雲的費用如何解決是頭等大事兒。「實現全球3米解析度的地表覆蓋圖,上雲的費用就要一天10萬人民幣以上。」國內亟需提升雲平臺支撐能力、衛星遙感積累與共享能力,才有可能更廉價實現大範圍、高解析度數據服務,使遙感進入千家萬戶,變得好用、易用。

相關焦點

  • 地學系宮鵬教授當選為世界地球委員會委員
    地學系宮鵬教授當選為世界地球委員會委員清華新聞網12月31日電 近日,世界地球委員會宣布新當選的聯合主席和委員名單。委員會由來自13個國家的19名科學家組成,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宮鵬教授當選委員。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發布新一代地球觀測數據與製圖成果
    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學系主任宮鵬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劉涵一起,對外發布了清華大學基於亞馬遜雲服務(AWS)完成的新一代中國地區地球觀測數據集(Seamless Data Cube,簡稱SDC)——2000~2018年30米解析度逐日無縫遙感觀測數據,以及在此基礎上研製的中國逐季節地表覆蓋和逐年土地利用製圖成果。
  • 建築學院楊銳團隊聯合地學系宮鵬團隊合作發文識別全球自然保護地...
    清華新聞網9月18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建築學院景觀學系系主任楊銳教授團隊,聯合清華大學地學系宮鵬教授團隊、中科院植物所馬克平研究員團隊,開展跨學科合作研究。研究發現,「高效益低成本區域」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38%,但是全球有大面積的「高效益低成本區域」未受到保護——儘管全球已經有14.1%的陸地被認定為保護地,但只有24%的「高效益低成本區域」受到了保護,剩餘的76%仍然位於保護地之外。為了填補這一空缺,我們不僅需要增加保護地的數量,更要在合適的地區提升保護的效益,從而整體提升保護地系統的質量。
  • 香港大學宣布任命兩名清華大學學者申作軍和宮鵬擔任副校長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10月27日,香港大學當天召開會議進行表決,並於晚間宣布正式任命申作軍和宮鵬為副校長,傅華伶擔任法律學院院長,任期5年。 此前,港媒報導稱港大有意任命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系主任申作軍和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宮鵬擔任副校長,分別主管研究及學術發展。
  • 宮鵬:健康優先的城市發展將成為未來發展主旋律
    4月18日,清華大學與國際著名學術期刊《柳葉刀》(Lancet)聯合發布了《健康城市:釋放城市力量、共築健康中國》特邀報告。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副院長宮鵬教授發言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副院長宮鵬教授在對報告進行解讀時指出,健康不僅是一項基本權利,更是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基石。以人為本,健康優先的城市發展將最終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旋律。
  • 兩名清華大學學者任香港大學副校長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10月27日,記者從香港大學(以下簡稱「港大」)官網獲悉,港大校委會當日開會表決通過,清華大學學者申作軍和宮鵬擔任該校副校長
  • 地學系宮鵬教授研究組發布全球1982~2015年逐年長時序動態土地...
    清華新聞網6月10日電 6月3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宮鵬教授科研團隊在地學領域頂級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上發表題為「全球1982~2015年土地覆蓋逐年動態及長期變化」(Annual dynamics of global land cover and its long-term
  • 清華大學楊銳團隊識別出全球陸域自然保護地優先擴展區域
    2020年9月9日,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建築學院景觀學系系主任楊銳教授團隊,聯合清華大學地學系宮鵬教授團隊、中科院植物所馬克平研究員團隊,開展跨學科合作研究,在 Science Advances 雜誌在線發表題為
  • 港媒:港大校委會表決通過兩名清華大學學者任副校長
    據香港「東網」等港媒27日報導,香港大學校委會當日開會表決通過,清華大學學者申作軍和宮鵬擔任副校長。 港媒此前消息稱,香港大學已花費數月時間為副校長職位尋找合適人選,後有意任命申作軍及宮鵬分別分管研究及學術發展。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曾對此表示,清華大學的學者優秀,若來港培訓人才是非常好的事情。
  •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 地學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 地學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清華新聞網12月30日電(記者 李 婧)12月30日上午,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簡稱「地學系」)成立大會在主樓後廳舉行。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副校長薛其坤,地球系統科學系科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副主席陳左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陳宜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原副主席曾慶存等16位院士及兄弟院校、科研機構的代表出席。會議由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主持。
  •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新聞—科學網
  • AI+遙感,讓地表信息製圖再攀新高峰
    在近日召開的WGDC 2020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上,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清華大學中國城市研究院院長宮鵬教授重磅發布了由清華大學與全球領先的AI平臺企業商湯科技合作完成的全國首個3米解析度地表覆蓋製圖產品。
  • 訪清華教授宮鵬:一位科學家的文化思考
    宮鵬有近20年的海外求學、從教、科研經歷,中西科研環境的差異和碰撞,無疑是促使他思考科研文化的動因。 宮鵬告訴記者,在國外,沒有一個學生見到他就問,「Peng, what do you want me to do?」(鵬,你想讓我做些什麼?)而是每個人都有非常清晰的方向和目標,總想做出獨一無二的事情。
  • 清華大學發布中國氣候變化最新研究成果,碳中和目標將為國內帶來...
    12月3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與醫學期刊《柳葉刀》在北京共同發布了首部《柳葉刀倒計時人群健康和氣候變化中國報告》與《2020年度柳葉刀倒計時全球報告》。2020年,清華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19家國內外頂尖研究機構合作,在全球版柳葉刀倒計時報告的指標結構基礎上共同撰寫了首部中國版柳葉刀倒計時報告,作者團隊來自氣候、公共衛生、生態、地理、環境工程、經濟和社會等多個學科領域。
  • 清華大學「科學之美」講壇首場報告開講
    清華大學「科學之美」講壇首場報告開講清華新聞網12月13日電(記者 李晨暉 攝影 李派)12月13日下午,清華大學「科學之美」講壇首場報告在大禮堂開講。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文小剛受邀作為講壇首期報告人,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理學院院長宮鵬出席講座並致辭。中科院卡弗裡理論科學研究所所長張富春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翁徵宇教授以及清華大學物理系張廣銘教授擔任此次講座嘉賓。物理系系主任王亞愚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動。
  • 清華大學發布中國氣候變化最新研究成果,碳中和目標將為國內帶來健康和經濟雙重紅利
    12月3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與醫學期刊《柳葉刀》在北京共同發布了首部《柳葉刀倒計時人群健康和氣候變化中國報告》與《2020年度柳葉刀倒計時全球報告》。2020年,清華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19家國內外頂尖研究機構合作,在全球版柳葉刀倒計時報告的指標結構基礎上共同撰寫了首部中國版柳葉刀倒計時報告,作者團隊來自氣候、公共衛生、生態、地理、環境工程、經濟和社會等多個學科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