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功研製機載SAR測圖系統 填補國內空白

2020-12-03 中國政府網

    穿透雲霧,刺破雪霾,能全天時、全天候從萬米高空獲取高解析度測繪數據,快速成圖,及時動態監測地理國情。這不是「天眼」的神話,這是我國測繪科技工作者歷時5年攻關,打破西方技術壁壘,研製成功的一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測繪高新技術。

    5月13日在京舉行的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幹涉SAR測圖系統成果發布會上,西部測圖工程實施領導小組組長、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李維森宣布,由國家測繪局組織、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牽頭自主研製的國內首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幹涉SAR測圖系統,取得了圓滿成功。經10餘位院士專家鑑定,機載SAR測圖系統突破了多項核心技術,獲得6項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專利,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整體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幹涉測量與立體測量相結合的測圖技術、基於距離共面的幾何成像模型、多源DEM(數字高程模型)融合技術等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據介紹,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幹涉SAR測圖系統簡稱為「機載SAR測圖系統」。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中文譯為合成孔徑雷達,SAR測圖即合成孔徑雷達影像測圖。這項技術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測繪困難地區實現全天時、全天候快速成圖的遙感手段,具有傳統光學遙感技術不可比擬的獨特優勢。世界各國都力爭通過這項技術搶佔測繪科技制高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先後成功開發了多個多波段的、多極化的、具有幹涉能力的或多模式的機載SAR系統,並紛紛將機載SAR最新研究成果商用化。美國太空梭在雷達地形測繪任務中,利用這項技術,僅用11天時間就完成了對地球近80%的陸地表面的幹涉成像,並在30米的水平網格上獲取前所未有的高精度三維綜合地形信息。

    我國幅員遼闊,大面積雲霧覆蓋地區難於獲取光學影像。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國家西部大開發、可持續發展及能源和資源戰略的實施等,以及越來越多的應用行業,都急需航空SAR遙感數據。尤其是近年來,國家西部測圖工程、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等國家重大專項戰略的實施,更加體現出對機載SAR測圖系統的迫切應用需求。此外,在災情監測評估方面,急需利用機載SAR測圖系統的機動靈活、高解析度、高精度等優勢,提高國家災害應急能力。然而,受發達國家技術壁壘的影響,我國無法引進先進的機載SAR測圖系統與技術。

    「十一五」期間,為保障國家重大工程和重大戰略的順利實施,面向國家西部測圖工程建設的實際需要,打破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的科技封鎖,國家測繪局在西部測圖工程中設立了重大測繪科技專項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幹涉SAR測圖系統,並且得到財政部的大力支持。這個科技專項由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牽頭,聯合國內多家優勢單位,共同組建研發團隊,打破了國外封鎖,研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機載SAR數據獲取集成系統,開發了SAR測圖工作站、機載SAR地面數據處理系統以及四套分系統,編制了SAR測圖系列技術規定,形成了SAR測圖技術方案和工藝流程,為國家培養了一支SAR測圖專業技術隊伍,顯著提升了我國SAR遙感數據獲取與處理能力。

    鑑定委員會認為,機載SAR測圖系統解決了複雜地形區域的測圖難題,具備了生產1:1萬至1:5萬比例尺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正射影像圖(DOM)、數字線劃地圖(DLG)以及地表覆蓋數據產品的能力,可廣泛用於地形測繪、應急響應、資源調查監測、重大工程建設監測和國防安全等領域,大幅提升我國對地觀測技術水平,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該系統主要創新點包括:首次構建了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幹涉SAR數據獲取集成系統;研發了針對地理信息產品生產的SAR測圖工作站,具備了SAR幹涉測量、立體測量和地物解譯測圖等多項功能;突破了高精度運動補償技術、多傳感器時空同步高效集成技術、智能導航技術、飛行控制技術等機載SAR數據獲取系列難題;突破了外部DEM輔助下精化幹涉處理技術、雙立體模式下DEM製作技術、多源DEM融合技術、多方向SAR融合的DOM製作技術、網絡協同SAR立體智能解譯技術等複雜地形區域高精度測圖難題;構建了一種新的SAR影像嚴密幾何模型,通過SAR影像與POS數據的聯合處理,構建了機載SAR影像與星載SAR影像一體化空中三角測量模型,實現了稀少控制點測圖。

相關焦點

  • 我國自主研製成功CAP1400核能發電機 填補國內空白
    9月15日,由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研製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單機容量1550MW的CAP1400半轉速汽輪發電機,成功通過廠內型式試驗,各項技術性能滿足合同和相關技術標準,綜合技術指標全面達到當前國際先進水平,標誌著我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單機容量最大的CAP1400半轉速汽輪發電機研製成功,填補了我國超大容量核電半轉速汽輪發電機的自主設計空白,是繼「中國高鐵
  • 中國西部1:5萬地形圖空白區測圖工程穩步推進
    新華網北京1月31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日前從國家測繪局了解到,國家西部1:5萬地形圖空白區測圖工程(簡稱「西部測圖工程」)正在穩步推進。   多年來,中國西部地區約200萬平方公裡國土一直沒有1:5萬基本比例尺地形圖,被稱為「無圖空白區」。
  • 上海團結普瑞瑪超大臺面大功率三維雷射切割系統填補國內空白
    目前,超大臺面大功率三維雷射切割技術只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掌握,而此技術在這些發達國家的裝備製造業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例如,超大臺面雷射切割設備在日本船舶製造業中已成為必不可少的裝備,它也代表著船舶製造業的先進水平,僅日本TANAKA公司就為企業提供了700臺這樣的裝備,而我國目前在該領域才剛剛起步,國外在該領域出口對我國又有明確的限制,採用許可證制度,嚴格規定該項技術不能用於軍工
  • 保護海洋利器: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系統—新聞—科學網
    我國有18400公里海岸線,海洋國土面積300萬平方公裡,常規船舶調查或定點監測方式存在效率低、費用高和周期長的問題。現有機載和星載遙感技術只能獲取平面信息,無法獲得海洋垂直維度的信息。因此,大範圍海洋資源、生態和海島礁調查和監測亟需新的立體遙感技術突破。此外,由於跨介質傳輸的技術難度,水下海洋環境監測領域長期缺乏高效、高速無線數據傳輸的手段,直接影響海底觀測平臺的應用效能。
  • 東方電氣自主研製成功CAP1400核能發電機 填補國內空白
    9月15日,由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研製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單機容量1550MW的CAP1400半轉速汽輪發電機,成功通過廠內型式試驗,各項技術性能滿足合同和相關技術標準,綜合技術指標全面達到當前國際先進水平,標誌著我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單機容量最大的CAP1400半轉速汽輪發電機研製成功,填補了我國超大容量核電半轉速汽輪發電機的自主設計空白
  • 中國首臺半導體雷射隱形晶圓切割機研製成功,將填補空白
    雖然說是我國的科技已經相比以前進步很多了,也已經慢慢進去了科技強國的行列,可是我國現在依然有很多地方是空白的,不能辦法得到填補,還面臨著很多技術上的難題沒有攻克。但是中國長城科技公司給大家帶來好消息,就是我國有了首臺半導體雷射隱形晶圓切割機,這個技術得到以後,我們就從此又少了一塊空白區,真的是令人興奮。
  • 704研究所研製穩定鰭填補國內減搖技術空白
    穩定鰭  東方網記者袁松祿6月28日報導:記者從中船重工704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製的小水線面雙體船(SWATH船)穩定鰭設備已獲實船使用成功,今天正式向國內外市場發布,這位減搖鰭家族的新成員的誕生,又填補了國內技術的一項空白,為小水線面雙體船提供了安全的保障。
  • 我國首套發動機腐蝕敏感性試驗系統研製成功
    來源標題:我國首套發動機腐蝕敏感性試驗系統研製成功日前,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702所及所屬航天瑞萊公司研製的國內首套腐蝕敏感性試驗系統順利完成了某型航空發動機腐蝕敏感性考核試驗,性能指標滿足試驗需求,填補了國內腐蝕敏感性試驗領域的空白。
  • 武大向中高層大氣伸出「望遠鏡」填補我國空白
    武大向中高層大氣伸出「望遠鏡」填補我國空白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1日 23:27 來源: 來源:湖北日報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記者韓曉玲、通訊員王懷民、趙華成)憑藉著自主研製、國際領先的觀測設備,武大6年來致力大氣遙感觀測,獲取大量關於中高層大氣的第一手數據,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
  • 上海電機廠50kW超高速永磁同步發電機成功填補國內空白
    日前,電氣集團上海電機廠有限公司的50kW超高速永磁同步發電機新產品通過國家鑑定:50kW超高速永磁同步發電機各項性能指標優良,在電機製造上又填補了一項國內空白。50kW超高速永磁同步發電機的研製成功,表明上海電氣已有能力自主設計、製造國際先進水平的超高速永磁電機,擺脫了國外公司在超高速永磁領域的技術壟斷,進入世界先進位造行列,為我國今後製造更高轉速、更大容量的永磁同步發電機奠定了基礎。
  • 填補空白!我國重型火箭發動機研製迎新進展
    該型發動機的研製可填補我國氫氧發動機型譜和技術空白,對諸多基礎學科和工業領域有巨大的牽引帶動作用。2020年11月,大推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氧渦輪泵與預燃室聯動試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供圖航天領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而火箭的「心臟」——發動機的水平,是決定火箭能力的重要因素。
  • 填補空白!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在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曾發布消息,未來我國重型運載火箭二級擬採用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目前,大推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已完成預燃室熱試驗、氫渦輪泵與預燃室聯動試驗、氧渦輪泵與預燃室聯動試驗等一系列最具代表性和裡程碑意義的熱試驗,標誌著我國突破了大推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系統技術及高壓大流量預燃室、高效多級渦輪泵等核心組件的關鍵技術,為工程研製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 我國首個ZnO納米棒場效應電晶體研製成功
    我國首個ZnO納米棒場效應電晶體研製成功
  • 國產焊接機器人性能再突破,填補國內技術空白,成功助力高端裝備
    高端重型裝備亟需高超焊接技術,超厚板複雜大型結構件焊接機器人系統成功助力我國的重型機械、重型鋼結構、海洋工程、冶金裝備、模具製造等很多行業都亟需厚板、超厚板的焊接技術。在我國雷射切割已經取得階段性領先之後,如何將厚板焊接好,並且滿足巨大產能需求的情況下,對於自動化、智能化焊接裝備的需求就變得尤其重要。
  • 河南造自轉旋翼機填補國內空白
    本報訊(記者徐建勳通訊員穆文濤)2月6日,「太陽之鷹」自轉旋翼機獲得中國民用航空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標誌著該款機型正式取得市場「通行證」,成為我國一款新型航空器,打破了自轉旋翼機一直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填補了國內空白。
  • 我國首臺弧矢聚焦雙晶單色儀研製成功
    為了研製我國自己的水冷弧矢聚焦單色器,滿足「上海光源」工程建設的急需,承擔該項研製任務的西安光機所「水冷弧矢聚焦單色器」項目組全體科研人員在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中科院瀋陽科儀中心等單位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先後攻克了單色器第一晶體高精度定向、切槽、冷焊以及第二晶體肋拱結構等特殊形狀單晶矽精密加工及壓彎聚焦面形控制技術,四連杆柔性鉸鏈設計及傳遞
  • 填補國內空白 均瑤又創第一
    更早前的9月18日,華模科技成功中標中國商飛的ARJ系列飛機「人在迴路飛行仿真試驗平臺——實時仿真與網絡接口系統」項目。他自豪地表示,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飛行模擬機,填補了國內裝備製造業的一項技術空白,也突破了國際上在該領域的技術壁壘。更為重要的是,從今往後,我們將擁有在此基礎上開發配套各種型號的模擬機產品的能力。
  • 我國形成船舶燃油系統自主研製能力
    近日,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重慶紅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船舶重慶紅江」)自主研製的LC520A型船用低速機高壓共軌燃油系統,在中船動力(集團)位於上海臨港的船用動力試驗中心成功進行了首次配機試驗。
  • 填補空白,中國AR-500B艦載型無人直升機成功首飛
    航空工業直升機所12月2日消息,11月27日,航空工業研製的AR-500B艦載型無人直升機在鄱陽試飛基地首飛成功,該型號的成功研製填補了我國輕小型艦載無人直升機領域的空白。為適應艦載無人直升機停放空間小、工作環境惡劣、起降過程風險大、電磁環境複雜等不利因素,直升機所設計團隊在原型機的基礎上換裝重油發動機,對燃油、結構、電氣、飛控系統進行適應性改裝設計。
  • 中鐵青藏鐵路JQ140G型架橋機填補國內空白
    中鐵青藏鐵路JQ140G型架橋機填補國內空白  6月26日,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所屬的武漢中鐵工程機械廠自行設計、製造的青藏鐵路JQ140G型架橋機通過了總公司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審,填補了國內高原架橋機的空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