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ZnO納米棒場效應電晶體研製成功

2021-01-09 科學網
我國首個ZnO納米棒場效應電晶體研製成功 填補了國內在新型寬禁帶多功能半導體材料領域的空白

圖為器件照片

圖為測試結果 

近日,中科院微電子所依靠獨立開發的全新技術,成功研製出國內首個ZnO納米棒場效應電晶體。

 

ZnO是一種新型寬禁帶多功能半導體材料。ZnO納米材料(納米線、納米棒、納米帶、納米環等等)具有較常規體材料更為優越的性能,在傳感、光、電等諸多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極大關注。目前,國內的研究集中在材料生長和二極體器件製備方面。

 

中科院微電子所張海英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使用中國科技大學提供的材料,獨立開發出一套全新的「由下至上」的納米器件設計和製備方法,採用常規的接觸式光學光刻技術,以ZnO納米棒作為溝道,與柵氧、背面柵金屬形成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結構的場效應電晶體,獲得了滿意的器件測試結果,標誌著國內首個背柵ZnO納米棒場效應電晶體的研製成功,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

 

場效應電晶體研製的成功為新型納米器件及其應用開闢了全新的研究領域,課題組將繼續深入合作,協助材料生長方製備出直徑更細的納米線,進一步完善器件工藝,提高器件性能,為實用化解決關鍵技術問題。

 

相關焦點

  • 英美研發出首個高溫自旋場效應電晶體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23日報導,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物理學家傑羅·斯納夫領導的一個國際科研小組在23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宣布,他們研製出了首個能在高溫下工作的自旋場效應電晶體(FET),該設備由電力控制,其功能基於電子的自旋,其中包含一個與門邏輯設備。新突破將給半導體納米電子學和信息技術領域帶來新氣象。
  • 新型的鐵電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已被成功研製
    打開APP 新型的鐵電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已被成功研製 環球創新智慧 發表於 2019-12-12 15:45:45 在這個方案中,過去常常用於處理信息的數百萬個微型開關(電晶體),成為了集存儲與處理功能於一身的設備。
  • 世界上首個縱向氧化鎵電晶體研製成功!
    近日,日本情報通信研究機構與東京農工大學演示了一種縱向的氧化鎵(Ga2O3)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MOSFET),它採用「全離子注入」工藝進行N型與P型摻雜,為低成本、高可製造性的新時代 Ga2O3 功率電子器件鋪路。
  • 科學家創造全球首個分子電晶體
    在貝爾實驗室展示首個半導體電晶體後62年,來自美國耶魯大學和韓國光州科技學院的研究人員們成功實現了又一項突破,打造出了全球首個可以正常工作的分子電晶體。研究者們表示,他們的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12月24日號的《自然》雜誌上。
  • 科學網—美科學家研製出新型隧穿場效應電晶體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27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聖母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表示,他們借用量子隧穿效應,研製出了性能可與目前的電晶體相媲美的隧穿場效應電晶體
  • 我國成功研製ITER首個大型超導磁體線圈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首個大型超導磁體線圈——極向場6號線圈(PF6線圈)竣工交付,將通過海運方式運送至法國ITER現場。
  • 科學網—我國研製成功世界首臺永磁懸浮旋轉機械
  • 物理學家發明量子隧道效應電晶體
    騰訊科學訊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科學家表示,到2017年,利用量子隧道效應研製出的隧道場效應電晶體有望將計算機和手機的能耗減少到目前的百分之一。瑞士洛桑理工大學的科學家阿德裡安·約內斯庫在為英國《自然》雜誌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上述看法,該文章是《自然》雜誌有關矽的特別報導的一部分。
  • 世界首臺永磁懸浮旋轉機械研製成功
    一種能替代機械軸承的永磁軸承可解決這一問題,我國近日研製成功世界首臺永磁懸浮旋轉機械。一種能替代機械軸承的永磁軸承可解決這一問題,我國近日研製成功世界首臺永磁懸浮旋轉機械。專家表示,「這是一場新的機械革命」,其意義在於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把科學界百年認為的「永磁懸浮不可能穩定」原理變為「能夠穩定」的現實。由江蘇大學設計、蘇州申華低溫成套設備有限公司和江蘇大學機電總廠等聯合研製的永磁軸承透平機,日前成功進行滿負荷試驗,轉速初步達到2萬轉/分鐘。
  • 我國首顆視頻成像體制微衛星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當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二十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還同時搭載發射了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天拓二號衛星。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新華網太原9月8日電(王握文、張航宇)由國防科技大學自主設計研製的天拓二號視頻微衛星,8日11時22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與遙感衛星二十一號一同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天拓二號是我國首顆採用視頻成像體制的微衛星,尺寸為515mm×524mm×685mm,重量為67公斤,有效載荷為4臺不同性能的攝像機。
  • 世界首個旋式鑄造單晶爐研製成功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寇勇)世界首個旋式鑄造單晶爐日前在江西賽維集團研製成功。該旋式鑄造單晶爐由中國科學院陳仙輝院士團隊和光伏老牌企業賽維集團技術團隊合作研製,由多晶矽鑄錠爐改造而成,單爐矽錠重量可達1200千克。
  • 我國首個飛行滑板研製成功
    東方網·演兵場11月12日報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昨天發布了一條消息,我國首個飛行滑板已經研製成功據悉,這款由航天科技集團一院14所系統研發部研製的飛行滑板其中,渦輪發動機由五個微型發動機構成發動機組,具備轉動與矢量擺動功能,以保證飛行過程中的動力及轉向。同時,四條伸縮支架讓飛行滑板可以在降落地面後依然保持平穩。
  • 世界首個旋式鑄造單晶爐研製成功 我國光伏裝備研製水平邁上新臺階
    歲末年關,世界首個旋式鑄造單晶爐在江西賽維集團研製成功。該旋式鑄造單晶爐由中國科學院陳仙輝院士團隊和光伏老牌企業賽維集團技術團隊合作研製,由多晶矽鑄錠爐改造而成,單爐矽錠重量可達1200kg。
  • 澳大利亞研製出完美的「單原子電晶體」
    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他們研製出一種單原子電晶體,其由蝕刻在矽晶體內的單個磷原子組成,擁有控制電流的門電路和原子層級的金屬接觸,有望成為下一代量子計算機的基礎元件。
  • 我國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研製成功
    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堅課題組經過兩年的攻關,攻克了紅外觀測微弱信號檢測、高增益靈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聲抑制、高真空低溫封裝、高精度數字鎖相放大等關鍵技術,成功地研製出紅外光譜掃描的天光背景測量裝置。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該領域知名期刊《JATIS》上,同時申請專利並獲得授權。
  • 我國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研製成功
    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堅課題組經過兩年的攻關,攻克了紅外觀測微弱信號檢測、高增益靈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聲抑制、高真空低溫封裝、高精度數字鎖相放大等關鍵技術,成功地研製出紅外光譜掃描的天光背景測量裝置。
  • 世界首臺!我國成功研製雙光子-受激發射損耗(STED)複合顯微鏡
    受激發射損耗顯微術(STED)是通過受激發射效應實現減小有效螢光發光的面積。一般STED顯微系統中包含兩束照明光,一束為激發光,一束為損耗光。當激發光的照射使得衍射斑範圍內的螢光分子被激發,其中的電子躍遷到激發態後,損耗光使部分處於激發光斑外圍的電子以受激發射的方式回到基態,而位於激發光斑中心的被激發電子則不受影響,繼續以自發螢光的方式回到基態。
  • 我國研製成功大型超導磁體線圈
    圖片來源:安徽日報 徐旻昊攝9月20日,有著「人造太陽」之稱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首個大型超導磁體線圈——極向場6號線圈(PF6線圈)在安徽省合肥市竣工交付,其將通過海運方式運送至法國ITER現場。同時,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正式開工建設。
  • 我國首個抗病毒蛋白質生物農藥研製成功 6股受關注
    我國首個抗病毒蛋白質生物農藥研製成功  9月13日,據農業部網站消息,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邱德文研究員領銜的科研團隊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個可防治植物病毒病的蛋白質生物農藥——「6%寡糖·鏈蛋白可溼性粉劑」。
  • 我國首臺時間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研製成功
    10月30日,中科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組織專家對物理所李建奇課題組承擔的2012年中科院科研裝備研製項目「時間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 進行了現場驗收。項目技術測試專家組檢查了設備的現場運行情況,進行了技術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