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顆視頻成像體制微衛星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9月8日,搭載遙感衛星二十一號的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點火升空。當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二十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還同時搭載發射了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天拓二號衛星。 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新華網太原9月8日電(王握文、張航宇)由國防科技大學自主設計研製的天拓二號視頻微衛星,8日11時22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與遙感衛星二十一號一同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天拓二號是我國首顆採用視頻成像體制的微衛星,尺寸為515mm×524mm×685mm,重量為67公斤,有效載荷為4臺不同性能的攝像機。其主要任務是進行視頻成像與實時傳輸、動態目標連續跟蹤觀測等科學試驗,為發展高解析度視頻成像衛星奠定技術基礎。

天拓二號具有實時視頻成像、人在迴路交互式操作、基於網絡的遠程操作控制等功能,能實現對動態運動過程的連續觀測和跟蹤,獲取觀測區域的視頻數據。作為一種新型對地觀測衛星,在資源普查、災害監測、動態事件觀測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天拓二號採用了80%的工業級元器件和70%的商業現貨部組件,科研人員通過空間環境適應性改造、加固、篩選與環境實驗,實現了衛星研製的低成本和高可靠,在視頻成像體制、交互式操作、網絡操控、工業級元器件篩選及加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術突破。

天拓二號的研製成功並進入預定軌道運行,是國防科大繼研製成功世界上首顆單板納星——天拓一號之後,在航天領域取得的又一成果。

近年來,國防科技大學著眼推進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培養高素質航天技術人才,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納星研究生創新基地」,積極開展微納衛星技術研究,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幹教師為核心、在讀研究生為主體,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微納衛星研究團隊,為我國航天技術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持。(原標題:《我國首顆視頻成像體制微衛星研製成功》)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我國首顆視頻成像體制微衛星成功入軌
    原標題:我國首顆視頻成像體制微衛星入軌   9月8日上午11時22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天拓二號」視頻微衛星由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與我國「遙感衛星二十一號」一同發射升空,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 中國微衛星創研製最快紀錄 提高對船舶識別精度
    他們是我國「天拓」系列微納衛星設計研製的骨幹力量,被譽為航天領域的一支「新軍」。浩瀚太空,繁星點點。國防科技大學納星研究生創新基地的實驗室內燈火通明,一群年輕的學員正在電腦前比對分析我國首顆視頻成像體制微衛星——「天拓二號」從遙遠太空發回的圖像。仰望星空,學員們自豪不已:由他們參與研製的這顆衛星,每天都會從學校上空划過。
  • 高分四號衛星成功發射 這是我國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解析度光學成像...
    原標題:高分四號衛星成功發射 這是我國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解析度光學成像衛星,此次發射標誌著我國航天發射「十二五」任務圓滿收官  本報西昌12月29日電 記者鄒維榮、特約記者宗兆盾報導:12月29日0時0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四號衛星。
  • 三顆視頻成像模式衛星發射升空 發射一顆民用衛星分幾步走?
    央廣網北京9月16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15日,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採用「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地將吉林長光衛星有限公司研製的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其中包括3顆視頻成像模式衛星和6顆推掃成像模式衛星。
  • 探測不受煙塵、霧霾影響:國內首款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研製成功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胡喆)記者17日從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獲悉,由該所研製的我國第一部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進行了飛行試驗,並成功獲取國內首組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影像成果。
  • 哈工大微衛星獨立完成世界首例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等飛行
    (吉星攝)哈工大微衛星獨立完成世界首例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中新網哈爾濱6月15日電(記者 史軼夫)15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發布,由該校自主研製的月球軌道超長波天文觀測微衛星「龍江二號」已進入環月軌道,搭載的沙特相機等載荷全部正常開機,成為全球首個獨立完成地月轉移、近月制動
  • 全球首個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中國造」—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陸輕鈾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為利用混合磁體搭配STM開展原子分辨成像研究鋪平道路
  • 國產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近日發布消息,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加速器順利引出200兆電子伏特的質子束流,實現高能量級超導回旋加速器技術的關鍵突破
  • 我國研製成功四米口徑碳化矽反射鏡坯—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記者張楠攝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簡稱長春光機所)成功自主研製出直徑4.03米的單體碳化矽反射鏡坯,將其應用於望遠鏡或衛星上成像,將大大提高解析度。現代大型光學望遠鏡系統均採用反射式結構,最核心的部件是反射鏡,且反射鏡的口徑越大,望遠鏡的分辨本領和聚光能力越強。一段時間內,我國在大口徑反射鏡材料研製上一直落後於歐美國家,完全依賴進口。
  • 微衛星大作用,微納遙感衛星軍民用前途廣闊
    這顆衛星總質量不過是66千克,但使用了超解析度成像技術、熱控調焦技術、點播成像技術和微型天線技術等諸多新技術,尤其是它的超解析度多光譜相機,相機質量僅為20千克,但利用計算光學成像方法設計,不僅可以實現全色、多光譜複合成像,還實現了1.4米的高解析度和20千米的大幅寬。考慮到衛星運行在700千米高度軌道上,這相當於500千米高度達到1米解析度,在解析度上已經明顯超過了高分一號衛星。
  • 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 北京大學召開「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專題新聞...
    2017年5月31日上午,北京大學「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專題新聞發布會在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舉行。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李楠、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傑、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徐濤、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成果轉化處副處長劉宇、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出席發布會。
  • 現場視頻!一箭九星,海上發射成功!
    9月15日9時23分,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採取「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 合肥工業大學等研製出我國首臺「氦三極化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通訊員周慧 記者楊保國)12月23日,由合肥工業大學研發的我國首臺「氦三極化靶」通過科技部專家組驗收。
  • 我國首臺「氦三極化靶」研製成功 可拓展核磁共振成像醫療應用
    新華社合肥12月24日電(記者徐海濤)12月23日,由合肥工業大學研發的我國首臺「氦三極化靶」通過科技部專家組驗收。這一成果可用於改善現有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不足,為哮喘、肺氣腫、肺纖維化等疾病的診斷提供可靠的影像手段,填補了我國相關領域的空白。
  • 中國首顆科普視頻衛星成功發射
    中國首顆科普視頻衛星成功發射 衛星所獲的海量遙感視頻、圖片數據將被製作成科普視頻9月15日,我國首個由網際網路公司嗶哩嗶哩(簡稱B站)定製、用於科普傳播的視頻遙感衛星——「嗶哩嗶哩視頻衛星」 成功升空。該衛星由中國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該視頻衛星入軌後,將與此前發射的16顆「吉林一號」衛星組網,為政府、行業以及「一帶一路」沿線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遙感數據和產品服務。
  • 我國成功發射第54顆北鬥衛星 5月完成全球星座部署
    日電(李國利、楊欣)9日19時5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54顆導航衛星。這是北鬥三號第29顆全球組網衛星,同時也是第2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此類衛星在星基增強、短報文通信、精密單點定位等特色服務上發揮關鍵作用。北鬥系統建設先後經歷了北鬥一號系統、北鬥二號系統、北鬥三號系統三個階段。目前北鬥一號4顆試驗衛星已全部退役,從北鬥二號首顆星起算,我國已發射54顆北鬥導航衛星,距離北鬥三號系統建成僅一步之遙。
  • 中科院研製出我國首臺新型多通道腦磁圖原型機—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功研製出了我國首臺基於原子磁力計的新型多通道腦磁圖系統原型機,並成功獲得高質量腦磁信號。該研究所成功搭建了一套12通道的原子磁力計腦磁圖原型機,其中包含96通道3D列印個性化定製,可兼容多種探測器可調型腦磁圖頭盔等創新技術,並已成功獲得高質量腦磁成像信號。 與傳統的超導量子幹涉儀腦磁圖系統相比,該原型機信噪比局部提高一倍以上,在某些應用上,通過調整探測器布置,可使用比傳統超導量子幹涉儀腦磁圖少得多的探頭,就能達到相同或更高的定位精度。
  • 科學網—我國研製成功世界首臺永磁懸浮旋轉機械
  • 首臺1.5T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體下線—新聞—科學網
    這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首臺1.5T(特斯拉)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磁體,標誌著我國在醫學影像等中高端醫療器械研發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將為實現「精準醫療」發揮重要作用。 該磁體是核磁共振成像系統中最為重要的設備,其磁場強度、穩定度、均勻度對圖像影響較大。這臺磁體室溫孔徑達845mm,液氦容量為800L,採用了4K再冷凝液氦回收技術,真正實現了液氦零揮發,大大降低了液氦的使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