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研製成功四米口徑碳化矽反射鏡坯—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4月27日,製造團隊成員與反射鏡坯合影。新華社記者張楠攝

4月27日,兩名工作人員在清理反射鏡坯。新華社記者張楠攝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簡稱長春光機所)成功自主研製出直徑4.03米的單體碳化矽反射鏡坯,將其應用於望遠鏡或衛星上成像,將大大提高解析度。現代大型光學望遠鏡系統均採用反射式結構,最核心的部件是反射鏡,且反射鏡的口徑越大,望遠鏡的分辨本領和聚光能力越強。一段時間內,我國在大口徑反射鏡材料研製上一直落後於歐美國家,完全依賴進口。 20世紀90年代末,長春光機所著手從事光學級碳化矽陶瓷材料研究。經歷數百次實驗探索與工藝驗證,研究團隊成功研製出4米口徑碳化矽鏡坯,可直接應用於可見光波段。隨著大口徑碳化矽反射鏡技術繼續發展,將在空間對地觀測、深空探測和天文觀測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新華網】長春光機所研製成功4米量級碳化矽反射鏡坯
    經歷數百次實驗探索與工藝驗證,長春光機所的研究團隊用6年時間成功研製出4米口徑碳化矽鏡坯,可直接應用於可見光波段,並且整個製作流程使用的是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製備工藝及裝備,實現我國在關鍵科學技術上的「非對稱趕超」。  「假如將哈勃望遠鏡對準地球,勉強能夠看到餐桌上的碟子;但如果換成4米口徑的反射鏡,其解析度將提高3倍,完全可以數出餐盤內的麵包數量。」
  • 我國成功研製世界最大口徑單體碳化矽反射鏡
    這是公開報導的世界上最大口徑碳化矽單體反射鏡,標誌我國光學系統製造能力躋身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大口徑光電裝備跨越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4米,是一個坎——以可見光波段觀測為例,面型精度也就是鏡面的平整程度要求優於20納米,相對於4米的反射鏡來說,這大概相當於把北京市面積大小的土地平整到高度差別小於1毫米。長期以來,大口徑反射鏡鏡坯製造和反射鏡加工技術一直被美國、法國、德國等少數西方國家掌握,我國始終不具備自主製造4米量級大口徑反射鏡能力。
  • 4.03米口徑碳化矽反射鏡,讓宇宙更清晰
    2018年8月,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完成4.03米大口徑碳化矽反射鏡研製並通過驗收,這是公開報導過的世界上最大口徑碳化矽單體反射鏡。由此,我國光學系統製造能力躋身國際先進水平,終於不再受制於人。對於口徑的「實力」,張學軍舉例,大名鼎鼎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口徑是2.4米,最遠可以觀測到距離地球134億光年的宇宙深處;先進光電望遠鏡口徑3.67米,成功觀測到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的癥結所在。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1米以下口徑空間反射鏡材料一直依賴進口,那時載人航天剛剛起步,急需大口徑反射鏡。
  • 我國研製出4米大口徑碳化矽非球面光學反射鏡
    這是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集成製造系統」的最新成果,標誌著我國大口徑碳化矽非球面光學反射鏡製造技術水平已經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8月21日,科研人員在檢測塔檢查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表面情況。
  • 中國成功研製4米量級碳化矽反射鏡
    原標題:中國成功研製4米量級碳化矽反射鏡21日,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集成製造系統」通過項目驗收。
  • 4米碳化矽反射鏡誕生記—新聞—科學網
    8月21日,由長春光機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集成製造系統」通過項目驗收。不久的將來,它將在國家地基大型光電系統中發揮作用。 這是目前國際上公開報導的最大口徑的高精度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也是我國自主製造出的最大一面反射鏡。隨著這一「卡脖子」技術的攻克,未來,「大鏡子」將越來越多出現在我國國產大口徑光電裝備上。
  • 我國再次打破西方國家的封鎖 在碳化矽反射鏡坯方面取得突破
    大家都知道新的一年才剛剛開始不久,很多人還停留在跨年的喜悅中,但是我國在各個領域的發展似乎從未停下腳步。這是因為近日我國傳來的很多好消息,此前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嫦娥四號也順利完成了探測任務,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殲-20戰機或迎來雙座版本。
  • 中國研發地球靜止軌道2.5米高分光學衛星 美航母軌跡無所遁形
    有了這些低軌高清成像衛星彌補了我國在軍事偵察方面的缺憾,我們還研發並發射了高軌道地球靜止光學成像衛星-高分四號,它是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遙感衛星,搭載了一臺可見光50米/中波紅外400米解析度、大於400公裡幅寬的凝視相機,採用面陣凝視方式成像,具備可見光、多光譜和紅外成像能力,設計壽命8年,通過指向控制,實現對中國及周邊地區的觀測。
  • 4米碳化矽反射鏡落成 中國太空飛行器的「瞳孔」將是全球最大
    這不僅標誌著我國光學系統先進位造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也為我國大口徑光電裝備跨越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據了解,長春光機所於今年7月完成了4.03米大口徑碳化矽反射鏡研製,它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單體碳化矽反射鏡。
  • 4米碳化矽反射鏡誕生記
    這是目前國際上公開報導的最大口徑的高精度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也是我國自主製造出的最大一面反射鏡。隨著這一「卡脖子」技術的攻克,未來,「大鏡子」將越來越多出現在我國國產大口徑光電裝備上。  口徑決定觀測極限  自1609年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以來,光學系統觀測能力的不斷提升,離不開一個關鍵——口徑。
  • 直徑4米的碳化矽反射鏡通過驗收!中國太空飛行器的「瞳孔」將是全球最大
    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矽非球面產品研製。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於今年7月完成了4.03米大口徑碳化矽反射鏡研製,它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單體碳化矽反射鏡。  如果把這隻「瞳孔」裝到望遠鏡裡,將極大地提升望遠鏡的解析度。
  • 中科院物理所成功研製6英寸碳化矽單晶襯底—新聞—科學網
    圖1、6英寸碳化矽晶體和單晶襯底片
  • 國產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近日發布消息,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加速器順利引出200兆電子伏特的質子束流,實現高能量級超導回旋加速器技術的關鍵突破
  • 科學網—太空望遠鏡: 「慧眼」識得天外天
    ■本報記者 張思瑋 當人們還沉浸在去年我國首個商用遙感衛星組星「吉林一號」帶來驚喜的時候,一則來自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自主研製出直徑4.03米的單體碳化矽反射鏡坯的消息,更是引來社會各界的無限遐想。
  • 大口徑高光學均勻性磁旋光玻璃研製成功
    由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承擔的「大口徑高光學均勻性磁旋光玻璃研製」項目日前通過專家鑑定。    磁旋光玻璃是一種具有磁光效應的特種光學玻璃,又稱法拉第旋光玻璃,主要用於可見光及近紅外波段大功率雷射輸出控制,被廣泛用作磁光隔離器、開關、調製和磁光傳感器,是高性能大口徑法拉第旋轉元件不可替代的材料。
  • 我國首顆視頻成像體制微衛星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當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二十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還同時搭載發射了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天拓二號衛星。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新華網太原9月8日電(王握文、張航宇)由國防科技大學自主設計研製的天拓二號視頻微衛星,8日11時22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與遙感衛星二十一號一同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天拓二號是我國首顆採用視頻成像體制的微衛星,尺寸為515mm×524mm×685mm,重量為67公斤,有效載荷為4臺不同性能的攝像機。
  • 我國首條「柔性熱塑性增強塑料管複合管」生產設備成功研製
    「柔性熱塑性增強塑料管複合管」生產設備成功研製
  • 中科院追光者:從千萬斤小米起家到造出世界領先碳化矽反射鏡
    新華社記者 林宏 攝2003年,中科院院士、研究員王家騏團隊研製的米級解析度航天相機搭載神舟五號飛船升空,填補了我國缺少高解析度航天相機的空白。2018年,張學軍團隊成功造出四米碳化矽反射鏡,打破了我國只能花高價進口到小口徑反射鏡的困局。
  • 中科院電工所成功研製世界最高磁場超導磁體—新聞—科學網
    電工所供圖) 高低溫混合超導磁體測試曲線(電工所供圖) 12月6日,中科院電工所對外發布消息,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王秋良團隊成功研製出了中心磁場高達該磁體採用了自主研發的高溫內插磁體技術,打破了2017年12月由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創造的32.0特斯拉超導磁體的世界紀錄,標誌著我國高場內插磁體技術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