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米碳化矽反射鏡誕生記—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本報記者 陳歡歡

一塊直徑4米的碳化矽反射鏡躺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實驗室中,閃閃發光。這塊看似普通的鏡子,卻是國防工程中期待已久的技術突破。

8月21日,由長春光機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集成製造系統」通過項目驗收。不久的將來,它將在國家地基大型光電系統中發揮作用。

這是目前國際上公開報導的最大口徑的高精度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也是我國自主製造出的最大一面反射鏡。隨著這一「卡脖子」技術的攻克,未來,「大鏡子」將越來越多出現在我國國產大口徑光電裝備上。

口徑決定觀測極限

自1609年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以來,光學系統觀測能力的不斷提升,離不開一個關鍵——口徑。

項目驗收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會林表示,反射鏡直徑越大,光學望遠鏡的解析度和精度就越高,尤其是針對運動目標。因此,對更大口徑反射鏡的需求是無止境的,也是國際競爭的焦點。

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口徑2.4米,最遠觀測到距離地球134億光年的宇宙深處;先進光電望遠鏡(AEOS)口徑3.67米,成功觀測到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的癥結所在;鎖眼12(KH-12)衛星相機口徑超過3米,對地解析度可達0.1米。

長春光機所副所長張學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反射鏡口徑的需求沒有上限,其上限取決於製造加工能力。而這也是我國一直被「卡脖子」的瓶頸所在——在技術封鎖下,我國只能使用直徑1米以下的「小鏡子」。

在各種反射鏡基體材料中,微晶玻璃使用最多,目前最大口徑可以達到單體8米、拼接12米以上。但這一技術被美國和法國兩家公司壟斷,口徑超過2米便很難引進。

碳化矽的比剛度和熱穩定性在各種材料中最優,且能實現輕量化結構,是製造反射鏡的理想材料。例如,其比鋼度是玻璃的4倍,同樣厚度下,其抗變形能力比玻璃強4倍。但其製備難度極高,「我們也曾嘗試購買,被外國公司以『戰略物資』為由拒絕了」。張學軍透露。

在國家對大型光學儀器迫切的戰略需求下,2009年底,經中科院和財政部策劃支持,長春光機所啟動「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集成製造系統」項目,歷時8年終於攻克這一技術,完成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矽非球面產品研製,並形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集成製造平臺。

「我們選擇了最好的材料,挑了一條難走的路,終於把路走通了。」張學軍說。

十餘年攻關

實際上,早在項目立項之前,長春光機所已經選擇碳化矽材料為突破方向開始了相關研究,但並不被國際同行看好。碳化矽雖然性能優良,但存在的技術障礙也較大,難以突破1.5米的口徑極限。

項目研發團隊另闢蹊徑,採用了一條過去沒人成功過的技術路線,歷經數百次實驗探索與工藝驗證,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難關,終於完成了4米口徑整體碳化矽鏡坯。

走一條別人沒走過的路,就意味著沒有成功經驗可借鑑。這塊4米口徑整體碳化矽鏡坯先後失敗了4次,第五次才成功。

「一次燒結需要五六個月,再加上前期準備,整個過程要1年,5次就是5年。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張學軍說。

第一塊失敗的鏡坯張學軍沒看見全貌,等他趕到時,鏡坯團隊負責人趙文興已經將其敲碎,正拿著破碎的顆粒研究失敗原因。等到第五次出爐時,趙文興已經不敢上前查看了。

鏡坯製造完成後,還要經過漫長的加工流程。為了保證成像質量,光學系統對反射鏡的面型精度有著苛刻的要求。以可見光波段觀測為例,面型精度要求差值小於20納米,這就好比要求北京市的土地平整度差值小於1毫米。

加工難題接踵而至:碳化矽硬度極高,常見材料中僅次於金剛石,其磨削拋光至納米表面精度難度極大。項目組在國外禁運大口徑非球面數控加工設備的情況下,研製出適用於大口徑碳化矽高精度製造的非球面數控加工中心,實現了加工與檢測技術自主可控。最終,經過精拋光的反射面鍍膜的反射率達到95%以上。

與此同時,項目組還開發了一整套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加工、檢測裝備,使大口徑反射鏡製造的全部核心技術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逼出來的自主創新

1992年張學軍博士在讀,彼時我國載人航天剛剛立項,急需大口徑反射鏡。張學軍回憶:「當時歐美都不賣,最後從俄羅斯進口了0.6 米直徑的碳化矽反射鏡。前年我去聖彼得堡訪問,他們現在能做到1米直徑。」

買不到又必須用,把長春光機所逼上了自主創新這條路。為了打破壟斷,20世紀90年代末,他們就已布局光學級碳化矽陶瓷材料研究。

「正是西方國家的技術壁壘和封鎖堅定了我們自主創新的決心。國家需求很大,我們沒有退路,必須把這條路走通。」張學軍說。

張學軍表示,大口徑高精度非球面光學反射鏡是高解析度空間對地觀測、深空探測和天文觀測系統的核心元件和支撐技術。驗收專家組在驗收意見中指出,4米口徑碳化矽反射鏡工程產品「為空間大口徑光學系統的研製解決了核心技術難題」。

「以前國外不賣給我們,我們干著急,現在他們反而提出要跟我們合作,這是跨越式發展的成果。」姜會林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今天驗收我們專家組特別高興,長春光機所做出了國際最高水平的反射鏡,以後我們在這個方向就能從跟跑、並跑到領跑。」

據悉,基於該項目成果研製完成的1.5米量級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已成功應用於我國高分有效載荷;2米量級反射鏡應用於國家大型光電系統項目;4米量級反射鏡也即將應用於國家重大工程項目。項目成果還將持續應用於空間站多功能光學設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靜止軌道高解析度輕型成像相機系統技術」等一系列國家重大項目。

姜會林也在排隊等著用4米口徑的大鏡子。他說:「我們做空間探測希望能看見釐米級空間碎片,需要用到大口徑反射鏡。很多人找我打聽什麼能用上長春光機所的鏡子,希望技術成熟後能加速這個過程。」

《中國科學報》 (2018-08-22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4米碳化矽反射鏡誕生記
    一塊直徑4米的碳化矽反射鏡躺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實驗室中,閃閃發光。這塊看似普通的鏡子,卻是國防工程中期待已久的技術突破。  8月21日,由長春光機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集成製造系統」通過項目驗收。不久的將來,它將在國家地基大型光電系統中發揮作用。
  • 中國成功研製4米量級碳化矽反射鏡
    原標題:中國成功研製4米量級碳化矽反射鏡21日,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集成製造系統」通過項目驗收。
  • 直徑4米的碳化矽反射鏡通過驗收!中國太空飛行器的「瞳孔」將是全球最大
    8月21日,探索9年、經18個月加工「打磨」,一塊直徑4米、重達1.6噸的「大鏡子」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通過項目驗收。這是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集成製造系統」的最新成果,也是公開報導的世界上最大口徑碳化矽單體反射鏡。
  • 4.03米口徑碳化矽反射鏡,讓宇宙更清晰
    2018年8月,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完成4.03米大口徑碳化矽反射鏡研製並通過驗收,這是公開報導過的世界上最大口徑碳化矽單體反射鏡。由此,我國光學系統製造能力躋身國際先進水平,終於不再受制於人。為了解決技術瓶頸,長春光機所選擇了一條與國外不同的技術路線——選用碳化矽作為反射鏡材料。碳化矽是製造反射鏡的理想材料,其比剛度是玻璃的4倍,同樣厚度下,抗變形能力比玻璃強4倍。「但其製備難度極高,所以並不被國際同行看好。」張學軍坦言。
  • 4米碳化矽反射鏡落成 中國太空飛行器的「瞳孔」將是全球最大
    據了解,長春光機所於今年7月完成了4.03米大口徑碳化矽反射鏡研製,它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單體碳化矽反射鏡。站在4米碳化矽反射鏡旁邊,頓時感覺自己很渺小。反射鏡像一個巨大的圓環形圓盤,鏡面在燈光的照射下閃閃發亮。
  • 我國研製出4米大口徑碳化矽非球面光學反射鏡
    這是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集成製造系統」的最新成果,標誌著我國大口徑碳化矽非球面光學反射鏡製造技術水平已經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8月21日,科研人員在檢測塔檢查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表面情況。
  • 我國研製成功四米口徑碳化矽反射鏡坯—新聞—科學網
    4月27日,製造團隊成員與反射鏡坯合影。
  • 我國成功研製世界最大口徑單體碳化矽反射鏡
    4米,是一個坎——以可見光波段觀測為例,面型精度也就是鏡面的平整程度要求優於20納米,相對於4米的反射鏡來說,這大概相當於把北京市面積大小的土地平整到高度差別小於1毫米。長期以來,大口徑反射鏡鏡坯製造和反射鏡加工技術一直被美國、法國、德國等少數西方國家掌握,我國始終不具備自主製造4米量級大口徑反射鏡能力。
  • 【新華網】長春光機所研製成功4米量級碳化矽反射鏡坯
    經歷數百次實驗探索與工藝驗證,長春光機所的研究團隊用6年時間成功研製出4米口徑碳化矽鏡坯,可直接應用於可見光波段,並且整個製作流程使用的是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製備工藝及裝備,實現我國在關鍵科學技術上的「非對稱趕超」。  「假如將哈勃望遠鏡對準地球,勉強能夠看到餐桌上的碟子;但如果換成4米口徑的反射鏡,其解析度將提高3倍,完全可以數出餐盤內的麵包數量。」
  • 中科院追光者:從千萬斤小米起家到造出世界領先碳化矽反射鏡
    新華社記者 林宏 攝2003年,中科院院士、研究員王家騏團隊研製的米級解析度航天相機搭載神舟五號飛船升空,填補了我國缺少高解析度航天相機的空白。2018年,張學軍團隊成功造出四米碳化矽反射鏡,打破了我國只能花高價進口到小口徑反射鏡的困局。
  • 將地球「一顰一笑」盡收眼底的空間反射鏡如何「煉」成?
    但是,太空環境對太空望遠鏡材料是一個不小的考驗,特別是望遠鏡的核心部件空間反射鏡,能否扛得住這種苛刻環境?王小勇告訴記者,空間反射鏡的材料目前已有玻璃、碳化矽陶瓷、鈹以及多種複合材料。一般的玻璃材料滿足不了太空望遠鏡需求,因為太空中熱環境很不好,要求材料有很低的膨脹性,幾乎是零膨脹才行。
  • 又一顆太空天眼誕生,10顆鎖眼衛星也比不了
    ,但製備難度也最大,國際上通常認為碳化矽反射鏡極限口徑是1.5米。目前俄羅斯只能製備1米量級口徑碳化矽反射鏡,大洋彼岸則是3.5米,而我們的4米量級碳化矽反射鏡問世之後毫無疑問是站在了世界頂端。4米量級輕質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近日,長春光機所再次傳來喜訊,4米量級輕質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今年上半年完成精加工處理
  • 科學網—太空望遠鏡: 「慧眼」識得天外天
    ■本報記者 張思瑋 當人們還沉浸在去年我國首個商用遙感衛星組星「吉林一號」帶來驚喜的時候,一則來自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自主研製出直徑4.03米的單體碳化矽反射鏡坯的消息,更是引來社會各界的無限遐想。
  • 2020年首隻秦嶺大熊貓誕生—新聞—科學網
    「樓生」升級當姥姥了
  • 北大:拓撲保護下實現單向輻射導模共振態—新聞—科學網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彭超課題組與麻省理工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等學者合作,從拓撲光子學視角提出一種在單層矽基板上不依靠反射鏡而實現定向輻射的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以《拓撲保護的單向導模共振態觀測》為題,4月22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 我國首幅3D地形圖誕生記—新聞—科學網
    該中心科研攻關人員檢校3D地形圖成果質量【科學網 記者 劉曉倩 通訊員 邊紅星、楊忠傑】蘭州軍區某測繪信息中心利用3D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我國第一幅3D地形圖的消息日前在《人民日報》、央視《新聞聯播》等媒體刊(播)發後,很快被全國上百家報刊、網站轉載,受到讀者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 中科院物理所成功研製6英寸碳化矽單晶襯底—新聞—科學網
    圖1、6英寸碳化矽晶體和單晶襯底片
  • 我國2.4米大型鍍膜設備改造通過驗收
    近期,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課題組相關人員克服前期疫情的不利影響,成功完成了2.4米大型鍍膜設備改造並順利通過驗收。該設備的改造成功可以為大型天文望遠鏡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保障。研究人員進行碳化矽主鏡改性鍍膜前的清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