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工業大學等研製出我國首臺「氦三極化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通訊員周慧 記者楊保國)12月23日,由合肥工業大學研發的我國首臺「氦三極化靶」通過科技部專家組驗收。
-
全球首臺可旋轉的雙姿態核磁共振成像儀有望落戶寧諾
作為核磁共振超導磁體的理想冷凍氣體,液氦在核磁共振成像儀(MRI)的用量佔用了全球氦氣供應的近25%。然而自然界中氦資源含量極微,加之氦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全球氦資源中國僅有0.2%。因此,近年來全球各大科研機構和磁共振生產廠家都在做一件事,就是不遺餘力探索研發少液氦乃至無液氦超導MRI系統。
-
全球首臺可旋轉的雙姿態核磁共振成像儀有望落戶寧諾
作為核磁共振超導磁體的理想冷凍氣體,液氦在核磁共振成像儀(MRI)的用量佔用了全球氦氣供應的近25%。然而自然界中氦資源含量極微,加之氦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全球氦資源中國僅有0.2%。因此,近年來全球各大科研機構和磁共振生產廠家都在做一件事,就是不遺餘力探索研發少液氦乃至無液氦超導MRI系統。
-
我首臺1.5T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磁體下線
原標題:我首臺1.5T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磁體下線 [導讀] 該公司董事長王兆連告訴記者,公司未來三年將達到年產300臺磁體的生產能力,以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同時爭取用一年時間集中力量展開技術攻關,研發出更為尖端的3.0T(特斯拉)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
-
施耐德電氣護航中國首臺9.4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穩定運行
北京2018年8月13日電 /美通社/ -- 近日,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動化領域數位化轉型的領導者施耐德電氣宣布,成功為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9 .4T 核磁共振成像系統提供 UPS 電源、冷水機組,及中央空調等整體配套解決方案,以一體化的專業技術能力為中國首臺 9.4T 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的穩定運行提供堅實保障。
-
全球首臺可旋轉的雙姿態核磁共振成像儀有望落戶寧波諾丁漢大學
作為核磁共振超導磁體的理想冷凍氣體,液氦在核磁共振成像儀(MRI)的用量佔用了全球氦氣供應的近25%。然而自然界中氦資源含量極微,氦已然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全球氦資源中國僅有0.2%。因此,近年來全球各大科研機構和磁共振生產廠家都不遺餘力探索研發少液氦乃至無液氦超導MRI系統。
-
首臺1.5T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體下線—新聞—科學網
這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首臺1.5T(特斯拉)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磁體,標誌著我國在醫學影像等中高端醫療器械研發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將為實現「精準醫療」發揮重要作用。 該磁體是核磁共振成像系統中最為重要的設備,其磁場強度、穩定度、均勻度對圖像影響較大。這臺磁體室溫孔徑達845mm,液氦容量為800L,採用了4K再冷凝液氦回收技術,真正實現了液氦零揮發,大大降低了液氦的使用成本。
-
中國首臺9.4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研發成功背後
[導讀]9.4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成像設備之一,在全球僅有四臺。
-
我國首臺多通道原子磁力計新型腦磁圖原型機研製成功
我國首臺多通道原子磁力計新型腦磁圖原型機研製成功 2018-09-2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基於原子磁力計的腦磁圖系統是近年來新出現的技術,可在常溫下工作,探頭可緊貼頭皮,具備低建設/運行成本、高靈敏度和高適應性(可做成可穿戴式系統)的優勢,有望提高腦磁圖普及率並拓展到更多的研究和臨床領域。 生物物理所已成功搭建一套12通道的原子磁力計腦磁圖原型機,其中包含96通道3D列印個性化定製,可兼容多種探測器可調型腦磁圖頭盔等創新技術,並已成功獲得高質量腦磁成像信號。
-
我國首顆視頻成像體制微衛星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當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二十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還同時搭載發射了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天拓二號衛星。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新華網太原9月8日電(王握文、張航宇)由國防科技大學自主設計研製的天拓二號視頻微衛星,8日11時22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與遙感衛星二十一號一同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天拓二號是我國首顆採用視頻成像體制的微衛星,尺寸為515mm×524mm×685mm,重量為67公斤,有效載荷為4臺不同性能的攝像機。
-
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問世
原標題: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問世 8月18日,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樣機通過了專家組檢測。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葉朝暉等組成的專家檢測組認為,該磁體各項指標均滿足於3.0T核磁共振系統高質量成像要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臨床應用及醫療科研方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它的問世不僅打破了國外技術長期壟斷,也標誌著我國高端醫療影像裝備研發已走在世界前列。 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是核磁共振系統中最核心的部件,其磁場強度、穩定度、均勻度對系統形成的圖像影響較大。
-
世界首臺!我國成功研製雙光子-受激發射損耗(STED)複合顯微鏡
在這些方法之中,以德國科學家S.W.Hell在1994年提出的受激發射損耗顯微術(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Microscopy,STED)的發展最為成熟,應用也最為廣泛。 受激發射損耗顯微術(STED)是通過受激發射效應實現減小有效螢光發光的面積。一般STED顯微系統中包含兩束照明光,一束為激發光,一束為損耗光。
-
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召開的發布會上獲悉,該所東莞分部研製成功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簡稱BNCT)實驗裝置,啟動了首輪細胞實驗和小動物實驗,為開展臨床試驗做好了前期技術準備。
-
我國首顆視頻成像體制微衛星成功入軌
原標題:我國首顆視頻成像體制微衛星入軌 9月8日上午11時22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天拓二號」視頻微衛星由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與我國「遙感衛星二十一號」一同發射升空,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
我國成功研製出世界首臺分辨力最高紫外超分辨光刻裝備 可加工22...
據@軍報記者 11月29日消息,由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超分辨光刻裝備項目今天在成都通過驗收,這是我國成功研製出的世界首臺分辨力最高紫外超分辨光刻裝備。該光刻機由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製,光刻分辨力達到22納米,結合多重曝光技術後,可用於製造10納米級別的晶片。
-
中科院研製出我國首臺新型多通道腦磁圖原型機—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功研製出了我國首臺基於原子磁力計的新型多通道腦磁圖系統原型機,並成功獲得高質量腦磁信號。 基於原子磁力計的腦磁圖系統是近年來新出現的技術,可在常溫下工作,探頭可緊貼頭皮,具備低建設、運行成本,高靈敏度和高適應性的優勢,可做成可穿戴式系統,有望提高腦磁圖普及率並拓展到更多的研究和臨床領域。該研究所成功搭建了一套12通道的原子磁力計腦磁圖原型機,其中包含96通道3D列印個性化定製,可兼容多種探測器可調型腦磁圖頭盔等創新技術,並已成功獲得高質量腦磁成像信號。
-
MRI成像基礎(1)--MRI發展簡史
,並對充滿液體的物體進行了成像,得到了著名的核磁共振圖像「諾丁漢的橙子」;1976年首次成功地對活體進行手指的MRI成像。1984 年,FONAR 公司製造的第一臺MRI 系統獲得 FDA 認證(1980年第一臺可用於臨床的的全身MRI在FONAR 公司誕生),MRI 設備走向商業化。隨後GE、飛利浦、西門子等國際醫療設備廠家紛紛推出了自己的MRI商用產品,MRI設備逐漸成為重要的醫療診斷設備之一。
-
我首臺多通道原子磁力計新型腦磁圖原型機研製成功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大慶)記者從中科院獲悉,近日,該院生物物理所研製出我國首臺基於原子磁力計的新型多通道腦磁圖系統原型機,並成功獲得高質量腦磁信號。這對於了解大腦功能的實時動態過程、空間定位以及腦疾病臨床應用具有重要作用。
-
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樣機在濰坊高新區誕生
魯網濰坊8月19日訊(記者 張盟)8月18日,由濰坊新力超導磁電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原院長、研究員、博導葉朝輝等3位知名專家對3.0T超導磁體的技術指標進行了論證和評價,認為其各項指標滿足3.0T系統成像要求,在臨床應用有重大意義。
-
我國首臺時間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研製成功
10月30日,中科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組織專家對物理所李建奇課題組承擔的2012年中科院科研裝備研製項目「時間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 進行了現場驗收。項目技術測試專家組檢查了設備的現場運行情況,進行了技術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