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臺多通道原子磁力計新型腦磁圖原型機研製成功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我國首臺多通道原子磁力計新型腦磁圖原型機研製成功

2018-09-2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完成我國首臺基於原子磁力計的新型多通道腦磁圖系統原型機,並成功獲得高質量腦磁信號。

  腦磁圖(MEG)設備可通過探測大腦神經活動產生的顱外微弱的磁信號,來反映神經活動發生的位置和時間過程。與其他腦成像技術相比,腦磁圖設備能觀測到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無法獲得的腦功能實時動態信息,空間定位精度顯著高於腦電(EEG),且安全、無創,是腦科學研究中的先進技術手段。腦磁圖在臨床醫學上也有重要應用,例如在癲癇病灶的定位、術前語言功能區定位等領域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傳統腦磁圖設備基於超導量子幹涉儀(SQUID),需在超低溫下運行,購置和運行成本高昂,且探頭位置固定並距頭皮較遠,適應性差,大大妨礙了該技術的普及。基於原子磁力計的腦磁圖系統是近年來新出現的技術,可在常溫下工作,探頭可緊貼頭皮,具備低建設/運行成本、高靈敏度和高適應性(可做成可穿戴式系統)的優勢,有望提高腦磁圖普及率並拓展到更多的研究和臨床領域。

  生物物理所已成功搭建一套12通道的原子磁力計腦磁圖原型機,其中包含96通道3D列印個性化定製,可兼容多種探測器可調型腦磁圖頭盔等創新技術,並已成功獲得高質量腦磁成像信號。與傳統SQUID腦磁圖系統相比,該原型機信噪比局部提高一倍以上,在某些應用上,通過調整探測器布置,可使用比傳統SQUID腦磁圖少得多的探頭就能達到相同或更高的定位精度。該原型機可有效探測海馬、小腦等傳統腦磁無法有效探測的腦深部區域,還可有效應用於傳統腦磁圖難以應用的低齡兒童、帕金森患者等群體,在發育心理學和腦疾病診斷等領域有著潛在的應用前景。

  相關研究由生物物理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該實驗室已裝備國內首臺科研專用3T、7T人類磁共振成像系統和傳統腦磁圖系統。

   

  原子磁力計腦磁圖原型機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完成我國首臺基於原子磁力計的新型多通道腦磁圖系統原型機,並成功獲得高質量腦磁信號。
  腦磁圖(MEG)設備可通過探測大腦神經活動產生的顱外微弱的磁信號,來反映神經活動發生的位置和時間過程。與其他腦成像技術相比,腦磁圖設備能觀測到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無法獲得的腦功能實時動態信息,空間定位精度顯著高於腦電(EEG),且安全、無創,是腦科學研究中的先進技術手段。腦磁圖在臨床醫學上也有重要應用,例如在癲癇病灶的定位、術前語言功能區定位等領域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傳統腦磁圖設備基於超導量子幹涉儀(SQUID),需在超低溫下運行,購置和運行成本高昂,且探頭位置固定並距頭皮較遠,適應性差,大大妨礙了該技術的普及。基於原子磁力計的腦磁圖系統是近年來新出現的技術,可在常溫下工作,探頭可緊貼頭皮,具備低建設/運行成本、高靈敏度和高適應性(可做成可穿戴式系統)的優勢,有望提高腦磁圖普及率並拓展到更多的研究和臨床領域。
  生物物理所已成功搭建一套12通道的原子磁力計腦磁圖原型機,其中包含96通道3D列印個性化定製,可兼容多種探測器可調型腦磁圖頭盔等創新技術,並已成功獲得高質量腦磁成像信號。與傳統SQUID腦磁圖系統相比,該原型機信噪比局部提高一倍以上,在某些應用上,通過調整探測器布置,可使用比傳統SQUID腦磁圖少得多的探頭就能達到相同或更高的定位精度。該原型機可有效探測海馬、小腦等傳統腦磁無法有效探測的腦深部區域,還可有效應用於傳統腦磁圖難以應用的低齡兒童、帕金森患者等群體,在發育心理學和腦疾病診斷等領域有著潛在的應用前景。
  相關研究由生物物理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該實驗室已裝備國內首臺科研專用3T、7T人類磁共振成像系統和傳統腦磁圖系統。
   
  原子磁力計腦磁圖原型機

列印 責任編輯:程博

相關焦點

  • 我首臺多通道原子磁力計新型腦磁圖原型機研製成功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大慶)記者從中科院獲悉,近日,該院生物物理所研製出我國首臺基於原子磁力計的新型多通道腦磁圖系統原型機,並成功獲得高質量腦磁信號。這對於了解大腦功能的實時動態過程、空間定位以及腦疾病臨床應用具有重要作用。
  • 中科院研製出我國首臺新型多通道腦磁圖原型機—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功研製出了我國首臺基於原子磁力計的新型多通道腦磁圖系統原型機,並成功獲得高質量腦磁信號。 基於原子磁力計的腦磁圖系統是近年來新出現的技術,可在常溫下工作,探頭可緊貼頭皮,具備低建設、運行成本,高靈敏度和高適應性的優勢,可做成可穿戴式系統,有望提高腦磁圖普及率並拓展到更多的研究和臨床領域。該研究所成功搭建了一套12通道的原子磁力計腦磁圖原型機,其中包含96通道3D列印個性化定製,可兼容多種探測器可調型腦磁圖頭盔等創新技術,並已成功獲得高質量腦磁成像信號。
  • 全球首款商用多通道零場原子磁力計面世
    中證網訊(記者 傅蘇穎)近日,北京未磁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未磁科技)對外宣布,公司最新研發成功全球首款商用多通道零場原子磁力計MagtechX-4,目前已經開始接受國內外客戶的預定。
  • 我國第一臺電子模擬計算機研製成功(新中國日曆)
    「我國自製的第一架電子計算機,今天(5月25日)下午七時半在上海復旦大學物理系作了一次表演,經過初步試算,性能良好。」  1956年5月26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題為《一架電子計算機在復旦大學製成》的消息。
  • 全球最大望遠鏡2021年開建,我國已研製首個區域中心原型機
    近日,據媒體報導,全球最大的望遠鏡SKA(平方公裡陣列望遠鏡)將於2021年1月1日啟動建設,同時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宣布其牽頭推進的中國SKA區域中心原型機研製成功,這也是世界首臺SKA區域中心原型機。
  • 華中科大研製成功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上再次取得突破,研製出實用化的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裝備,並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這是中國首臺為行業部門研製的量子重力儀,意味著將打破高精度重力儀國外技術壟斷的局面,為我國高端量子裝備的發展提供新途徑,也為行業部門的儀器使用提供了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選項,更能夠保障核心數據的安全。華中科技大學研製的量子重力儀正在進行測量。
  • 我國首臺時間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研製成功
    10月30日,中科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組織專家對物理所李建奇課題組承擔的2012年中科院科研裝備研製項目「時間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 進行了現場驗收。項目技術測試專家組檢查了設備的現場運行情況,進行了技術測試。
  • 「華龍一號」首臺核能發電機研製成功
    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6日對外宣布,由東方電機為中核集團福清核電站5、6號機組研製的首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華龍一號」半轉速汽輪發電機成功通過了「型式試驗」,全部指標達到和優於設計要求。
  • 我國成功推出高斯玻色取樣量子計算原型機
    打開APP 我國成功推出高斯玻色取樣量子計算原型機 餘予 發表於 2020-12-04 10:24:51 我國成功達到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國外也稱之為「量子霸權」)。
  • 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研製成功 問鼎全球最快計算機
    央廣網北京12月5日消息(記者王利)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成功研製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
  • 神奇「大腦」浙江造 我國首臺類腦計算機研製成功
    朝計算機念一句《春曉》的詩句,它就能憑「記憶」很快接著念下去;朝它噴殺蟲劑,它可以顯示「注意有毒氣體」的感知反饋…… 9月1日,記者從浙江大學了解到,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於近日共同研製出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
  • 我國成功研製一維鉻原子沉積納米光柵樣板
    本報訊 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同濟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聯合組成的研究小組,經過3年科技攻關,在國內首次成功研製出一維鉻原子沉積納米光柵樣板。日前,該課題通過了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組織的驗收鑑定。
  •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在漢研製成功交付使用
    長江網1月3日訊1月3日,長江網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方面取得突破,研製出的實用化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於近日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作為首臺為行業部門研製的量子重力儀,其成功交付,將打破高精度重力儀國外技術壟斷的局面,為我國高端量子裝備的發展提供新途徑,也為行業部門的儀器使用提供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選項,更能夠保障核心數據的安全。華中科技大學研製的量子重力儀正在進行測量。
  • 國產首臺新型千米級水平取芯鑽機成功下線
    7月26日,由鐵建重工自主研發製造的國產首臺新型千米級水平取芯鑽機成功下線,該設備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填補了我國千米級水平取芯鑽探領域的空白。鐵建重工研發的新型千米級水平取芯鑽機據了解,千米級水平取芯鑽機是一種適用於水平方向快速地質鑽探、長距離水平取芯的裝備。
  • 我國首臺空間路由器成功發射
    2018年10月25日(農曆2018年9月17日),我國首臺空間路由器成功發射。今日(10月25日)凌晨6時57分,由國防科技大學自主設計與研製的我國首臺空間路由器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首臺空間路由器正式進入在軌驗證試驗階段。
  • 我國首顆視頻成像體制微衛星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當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二十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還同時搭載發射了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天拓二號衛星。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新華網太原9月8日電(王握文、張航宇)由國防科技大學自主設計研製的天拓二號視頻微衛星,8日11時22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與遙感衛星二十一號一同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天拓二號是我國首顆採用視頻成像體制的微衛星,尺寸為515mm×524mm×685mm,重量為67公斤,有效載荷為4臺不同性能的攝像機。
  • 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研製成功 我國實現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
    央視網消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成功研製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使我國實現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這一成果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發表。
  • 打破技術壟斷:華中科大研製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已交付使用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上再次取得突破,研製出實用化的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裝備,並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這是中國首臺為行業部門研製的量子重力儀,意味著將打破高精度重力儀國外技術壟斷的局面,為我國高端量子裝備的發展提供新途徑,也為行業部門的儀器使用提供了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選項,更能夠保障核心數據的安全。
  • 我國首個ZnO納米棒場效應電晶體研製成功
    我國首個ZnO納米棒場效應電晶體研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