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研製出完美的「單原子電晶體」

2020-12-01 網易手機

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他們研製出一種單原子電晶體,其由蝕刻在矽晶體內的單個磷原子組成,擁有控制電流的門電路和原子層級的金屬接觸,有望成為下一代量子計算機的基礎元件。研究發表在2月19日出版的《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利用放置在真空環境中的矽薄片製造出該單原子電晶體。為了觀察並操縱位於矽薄片表面的原子,他們首先用一層不起反應的氫原子將該電晶體覆蓋,隨後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超精細的金屬尖端,精確地將某些區域的氫原子有選擇性地移走,露出兩對相互垂直的矽帶外加一個由6個矽原子組成的小長方形,其位於這些矽帶的結合點處。

接著,科學家們添加了磷化氫(PH3)氣體並加熱,導致磷原子依附到矽暴露的地方,因為是長方形,所以只有一個磷原子進入該矽網絡內,結果得到4個相互垂直的磷電極和一個磷原子。其中一對電極之間的距離為108納米,在它們之間施加電壓後,電流能通過單個磷原子並在另外兩個垂直的、距離僅為20納米的電極之間流動。這樣,磷原子就像電晶體一樣起作用了。

科學家們表示,這並非首個單原子電晶體,但新電晶體能被更加精確地放置,這就使得其更有用。

研究領導者、新南威爾斯大學量子計算和通訊中心的主任米歇爾·西蒙斯表示:「我們最新研製出的設備是完美無缺的,這是科學家首次證明能在一個基座上非常精確地操控單個原子。」

雖然該電晶體在低於1開氏度(零下272.15攝氏度)的環境下才能工作,但最新技術進步有望讓電晶體更快達到單原子級;科學家們也可據此洞悉,一旦設備達到原子級,它們會如何工作。科學家們預測,電晶體將於2020年達到單原子級以同摩爾定律保持一致。

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再到集成電路,更小的元器件體積一直是計算機工程師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如今,科學家們只有在矽晶片上擠下更多元器件,在有限的體積內構建更多邏輯迴路,才能有更快的運算速度。基於單原子的電晶體無疑讓人們有理由期待體積更小、速度更快的計算機。更為重要的是,澳大利亞科學家的成功更大程度上來源於精確的設計而非運氣,這使單原子電晶體的可複製性大大增強而更具走出實驗室的可能。

文/科技日報

本文來源:cnbeta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
    過去幾十年來,微電子技術產業沿摩爾定律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按照摩爾定律的預測,集成電路可容納電晶體數目大約每兩年增加一倍。目前集成電路中可實現的最小加工尺寸為3-5納米。當前,隨著集成電路特徵尺寸逼近工藝和物理極限,進一步縮小電晶體器件特徵尺寸極具挑戰。   圖1: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
  • EUV光刻機還沒買到,單原子電晶體已經上路了
    也許有一天,光刻機不再是今天的樣子,而子電晶體會成為新一代計算機中處理器和存儲器的基礎。單原子電晶體已經在實驗室中實現,但是要實現這樣的微型電晶體處理器,研究人員必須找到可靠的方法來將電晶體重複製造許多次,並且將他們連通在一起。
  • 科學家研製出穩定單原子層鍺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10日報導,60年前,鍺被用來做成了第一塊電晶體,但隨後被矽取代,現在,美國科學家首次成功製造出了單原子厚度的鍺——單鍺(germanane),其電子遷移率是矽的10倍,因而有望取代矽用於製造更好的電晶體
  • 【中國科學報】金屬所等首創單原子層溝道鰭式場效應電晶體
    【中國科學報】金屬所等首創單原子層溝道鰭式場效應電晶體 2020-03-13 中國科學報 沈春蕾 劉言 【字體:大 中 小】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合作,首次演示了可陣列化、垂直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相關成果於3月5日在《自然—通訊》
  • 單原子電晶體的創新將使量子計算機具有無與倫比的內存和處理能力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員與馬裡蘭大學合作,開發出進行原子級控制的新型單原子電晶體以生產原子級裝置,可以精確地調整單個電子流過其電晶體中的物理間隙或電子勢壘的速率,儘管經典物理學會禁止電子這樣做,因為它們缺乏足夠的能量。
  • 晶片領域的好消息,科學家發明了製造單原子電晶體的新方法
    >現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和馬裡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逐步開發出一種可以生產原子尺度裝置的方法至此,NIST領導的團隊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個建造單原子電晶體的團隊,也成為了第一個對器件的製造在幾何尺寸上進行原子級控制的單電子電晶體團隊。
  • 單原子電晶體在原子尺度下操控量子計算
    取得這些進步的關鍵在於數個原子甚至單原子電晶體的發明。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和馬裡蘭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發表的研究成果,為如何實現這種微型技術提供了設計藍圖。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報導,該項嘗試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複製這麼小的電晶體,其作用類似於微型開關。
  • 科學網—美科學家研製出新型隧穿場效應電晶體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27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聖母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表示,他們借用量子隧穿效應,研製出了性能可與目前的電晶體相媲美的隧穿場效應電晶體
  • 美國開發出厚度為單原子直徑的半導體薄膜
    美國開發出厚度為單原子直徑的半導體薄膜  美國北卡州立大學研究人員日前表示,他們開發出製造高質量原子量級半導體薄膜(薄膜厚度僅為單原子直徑)的新技術。材料科學和工程助理教授曹林友(音譯)說,新技術能將現有半導體技術的規模縮小到原子量級,包括雷射器、發光二極體和計算機晶片等。
  • 中科院研製出神奇電晶體,隱形戰機將無處躲藏
    據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在日前宣布,該所瀋陽分部研發出了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電晶體,這種被稱為「矽石墨烯-鍺」電晶體可以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一千倍以上,這一科研成果將有希望用在太赫茲領域的高速器件中,並為太赫茲雷達性能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 如何制出尺寸更小的電晶體?
    類似DNA的材料可以製造出尺寸更小的電晶體。 過去幾年中,研究人員在實驗室環境下已成功製成小至幾納米的電晶體,下一個目標是製造出原子大小的電晶體。 普渡大學(Purdue)葉培德的研究小組試圖利用比矽更薄的材料來製作尺寸更小但性能更高的電晶體。
  • 納米科學:科學家使用氧氣,剪刀,製作獨立的單原子矽層!
    納米科學:科學家使用氧氣,剪刀,製作獨立的單原子矽層!ISEM研究員Yi Du博士和他的團隊使用氧氣將單原子厚度的矽層從其表面分離出來,克服了阻礙生產具有增壓電子潛力的材料的關鍵障礙。「我們知道矽質晶體更喜歡牢固地附著在金屬基材上,因為它們太薄而不能用任何機械工具剝離,所以不可能將它們從基材上剝離,」杜博士說。
  • 我國首個ZnO納米棒場效應電晶體研製成功
    我國首個ZnO納米棒場效應電晶體研製成功
  •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中空碳球負載Co單原子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健團隊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宋禮、雪梨科技大學副教授劉浩及教授汪國秀團隊合作,製備出N摻雜空心多孔碳負載Co單原子納米反應器(CoSA-HC)。該反應器作為鋰-硒電池正極,表現出較高的放電容量、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環穩定性,其庫侖效率接近100%,為金屬-硫族電池(MCB)電極的設計提供新思路。
  • 中國研發出新型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對研製2nm晶片有著重要作用
    中國研發出新型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對研製2nm晶片有著重要作用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在我在晶片這個領域研製出來的晶片性能與其他發達國家研製出來的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人也在說中國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發出好消息
  • 在負電容場效應電晶體中加入了一個原子厚的黑磷npj Quantum Materials論文
  • 中國研發出新型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對研製2nm晶片有著重要作用
    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在我在晶片這個領域研製出來的晶片性能與其他發達國家研製出來的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人也在說中國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發出好消息,說我國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已經在某一個級別的晶片上取得了突破,但是這些突破的信息永遠都只是活躍了幾天,後面就沒有了音訊。
  • 石墨烯+六方氮化硼=新的電晶體
    這種僅僅一個原子厚度的碳元素材料擁有出色的電子特性、強度、超輕重量,用途也不斷拓寬,但是如何為其植入能隙(band gap/半導體或是絕緣體的價帶頂端至傳導帶底端的能量差距),從而製造電晶體和其它電子設備,卻始終讓科研人員束手無策。現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們在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甚至有望改變石墨烯物理學的一些理論預測。
  •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高速電晶體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