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出尺寸更小的電晶體?

2020-12-03 騰訊網

類似DNA的材料可以製造出尺寸更小的電晶體。

文︱Purdue University

譯︱編輯部

計算機晶片是通過數十億個電晶體來處理信息的,晶片上的電晶體越多,計算機運行速度就越快。

在一種名為碲的稀土元素中,有一種類似一維DNA螺旋結構的材料,這種材料或許能進一步突破電晶體的尺寸限制。

研究人員發現,將這種材料封裝在氮化硼製成的納米管中,可製造直徑為2納米的場效應電晶體。市場上的電晶體是由矽製成的,尺寸在10到20納米之間。

這項研究發表在了《自然電子》雜誌上。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工程師與密西根理工大學(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和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合作完成了這項研究。

過去幾年中,研究人員在實驗室環境下已成功製成小至幾納米的電晶體,下一個目標是製造出原子大小的電晶體。

普渡大學(Purdue)葉培德的研究小組試圖利用比矽更薄的材料來製作尺寸更小但性能更高的電晶體。

葉培德、普渡大學的理察(Richard J.)和電機與計算機工程教授瑪麗·喬·施瓦茲(Mary Jo Schwartz)說:「這種碲材料是獨一無二的,它可以製造出世界上最小的功能電晶體。」

2018年,葉培德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來自碲的二維材料——碲化物。他們發現用這種材料製成的電晶體可以承載更多的電流,從而提高效率。

這一發現讓他們更好奇碲還能對電晶體產生什麼影響。碲元素能夠以一維超薄材料的形式出現,有助於進一步縮小電晶體的尺寸。

縮小場效應電晶體的其中一種方法是,在更薄的納米線周圍建立柵極,納米線能被保護在納米管中。

普渡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專業的博士生秦靜楷(Jing-Kai Qin)和廖培英(Pai-Ying Liao)帶頭進行了一項研究工作,主題為如何將碲製成單個原子鏈,並利用這些原子鏈或超薄納米線製造電晶體。

他們先開始培育一維碲原子鏈。普渡大學吳文卓(Wenzhuo Wu)的實驗小組合成了裸碲納米線以作對比,華盛頓大學李陽(Li Yang)領導的研究小組模擬了碲的行為。

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一維鏈中的原子會進行擺動。這個現象是由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的Moon Kim和普渡大學的王海燕(Hai-Yan Wang)通過TEM成像觀測到的。

葉培德表示:「矽原子結構是筆直的,但這些碲原子就像一條蛇,是一種非常原始的結構。」

出現擺動現象的原因是原子以成對的形式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類似DNA的螺旋鏈,然後通過範德華相互作用的弱力疊加形成碲晶體。

葉培德說:「與其他材料相比,範德華相互作用將會使碲成為更有效的單原子鏈或一維納米線材料,因為碲更容易被放入納米管中。」

由於納米管的開口不能小於原子,而碲原子螺旋可以形成更小的納米線,從而製成更小尺寸的電晶體。

研究人員將碲納米線封裝在氮化硼納米管中,製造出了一種電晶體。該氮化硼納米管是由密西根理工大學的物理學教授Yoke Khin Yap的實驗室提供的,高質量的氮化硼納米管可以有效地隔離碲,增加製成電晶體的成功率。

許賢凡在普渡大學的實驗室中通過拉曼光譜法表現出該材料的性能,以對其性能進行基準測試。

美國陸軍研究所是這項研究的資助方,其項目經理Joe Qiu說:「這項研究更多地展示了一種具有發展潛力的材料,它可以通過微型電晶體,以極低的功耗實現更快的計算速度。這項技術將為陸軍帶來重要作用。」

這項工作還得到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空軍科學研究所和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的部分資助。研究人員在伯克納米技術中心進行了實驗。

_

_

END

_

_

相關焦點

  • 晶片七納米製程,是指電晶體之間的間距是七納米,還是電晶體的尺寸
    晶片的納米製程時,先來了解納米的含義,它就是一個長度單位,相當於這個長度並不是電晶體的間距,而是電晶體內部電流從起點流向終點要經過一道閘門,而這個閘門的寬度就是晶片中所說的納米單位。電晶體的閘門是整個電路的開關,控制著電晶體的電流。工作都要靠它來完成。當在斷開的狀態下就是0,連接的時候就是1,而矽中的電荷是分為兩種,在N極時就是負電子在活動,在P極時就是正電子在活動。
  • 分子大小的電晶體新鮮出爐 尺寸或已達摩爾定律極限
    按照摩爾定律的硬限制,這很可能是一個電晶體所能達到的最小尺寸。  新型電晶體是由德國PDI固體電子學研究所、柏林自由大學、日本NTT基礎研究實驗室和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開發的。這一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物理》上的最新成果朝著量子計算邁出一大步。
  • 所謂7nm工藝製程,是電晶體之間的間距,還是電晶體的尺寸呢?
    那麼,我們所謂的7nm指的就是柵極的大小,也可以成為柵長,它的距離越短,比如28nm——14nm——7nm,這個尺寸越來越小,那麼我們如果實在同一片矽片,在上面可以放更多的電晶體(所以,7nm工藝是電晶體中的柵極的大小)。為什麼要不斷的縮小工藝製程呢?
  • 什麼是電晶體?又是如何工作的?
    電晶體又稱雙極結型電晶體 (BJT),是由電流驅動的半導體器件,用於控制電流的流動,其中,基極引線中的較小電流控制集電極和發射極之間較大的電流。它們能用於放大弱信號,用作振蕩器或開關。電晶體通常由矽晶體製成,採用 N 和 P 型半導體層相互夾合形式。
  • 電晶體發展歷史
    平面電晶體 平面工藝是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半導體技術。該工藝是在Si半導體晶片上通過氧化、光刻、擴散、離子注入等一系列流程,製作出電晶體和集成電路。凡採用所謂平面工藝來製作的電晶體,都稱為平面電晶體。
  • FinFET逐漸失效不可避免,英特爾研發全新設計的電晶體GAA-FET
    通過使用更高效的電晶體設計,加上更小的節點,將能實現更好的能耗比。 資深人士對此也提及,工藝節點不斷前進的動能在於提升性能、降低功耗。而當工藝節點進階到3nm時,FinFET經濟已不可行,將轉向GAA。 值得注意的是,GAA技術也有幾種不同的路線,未來的細節有待進一步驗證。
  • 碳納米電晶體體積更小 性能跟矽越來越接近
    這種控制對於確保在邏輯電路中起開關作用的電晶體在需要時完全關閉至關重要。最近,人們對碳納米管電晶體的興趣有所增加,因為它們有望比矽電晶體更進一步縮小尺寸,並且提供了一種比矽更容易製造電路堆疊層的方法。研究小組發明了一種製造更好柵介質的方法。這是柵極和電晶體溝道區域之間的絕緣層。在工作中,柵極上的電壓在溝道區域形成電場,切斷電流。
  • 為什麼cpu製程工藝非要追求7nm、5nm甚至2nm,為何要追求這麼小?
    CPU製程工藝追求這麼小的原因現在高端晶片在製作的過程中越來越要求製程工藝越來越小了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從一本資料上看到,自從上個世紀70年代至今,晶片在面積上在不斷地減小,但是每種晶片中所包含的電晶體的數量卻在以每1.5年增長一倍的速度增長著。
  • 加英科學家製成分子電晶體 可在納米尺寸上引導電子
    加拿大國家納米技術研究所、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及英國利特浦大學的科學家成功研製出分子電晶體的模型。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電晶體是當代電子設備的基礎,目前最快的電晶體也需要一百萬的電子來轉換電流。
  • 電晶體和微流體集成冷卻系統設計更緊湊的單晶片
    電晶體和微流體集成冷卻系統設計更緊湊的單晶片EPFL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結合了電晶體和微流體冷卻系統的單晶片。他們的研究已經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應該有助於節約能源並進一步縮小電子元件的尺寸。管理電子器件中產生的熱量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尤其是在不斷縮小尺寸並在同一晶片中儘可能多地封裝電晶體方面尤其如此
  • 電晶體集成冷卻,可提供功能更強大的晶片
    研究人員已經創建了一個結合了電晶體和微流體冷卻系統的單晶片,他們的研究應有助於節省能源並進一步縮小電子組件的尺寸。管理電子器件中產生的熱量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尤其是在不斷縮小尺寸並在同一晶片中儘可能多地封裝電晶體方面尤其如此,整個問題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如此高的熱通量,通常,由電氣工程師設計的電子技術和由機械工程師設計的冷卻系統是獨立完成的,但是現在,EPFL研究人員將這兩個設計步驟合二為一,悄悄地改變了這一過程:他們已經開發了一種集成的微流體冷卻技術以及電子設備,可以有效地管理電晶體產生的大熱通量,他們的研究已發表在
  • 22nm和3-D電晶體記錄下一代核心革命
    300毫米的標準晶圓,大致數一下可以發現,縱向最多有37個內核,橫向最多則是15個,單個內核的尺寸大概是8.1×20毫米,也就是162平方毫米。相比之下,32nm工藝Sandy Bridge四核心的內核尺寸是216平方毫米(面積縮小約25%)。
  • 世界最小1nm電晶體誕生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使用新材料,將電晶體的製程從 14 納米縮減到了 1 納米,相關論文已在《科學》發表。這一研究展示了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電晶體,推翻了此前認為無法製作出小於 5 納米柵極的看法。但是,這仍然只是一種概念證明,距離切實可用的產品還有很長的距離。
  • 分子大小的電晶體新鮮出爐
    構成電晶體的每個銦原子的直徑是167皮米(0.167納米),比目前的最小電路——IBM公司剛剛推出的7納米晶片(電晶體尺寸為7納米)要小42倍。人類髮絲厚度為10萬納米,大約是銦原子尺寸的60萬倍;紅血球直徑6000納米,是它的36000倍;甚至只有2.5納米寬的DNA鏈,大小也達到了銦原子的15倍。
  • 澳大利亞研製出完美的「單原子電晶體」
    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他們研製出一種單原子電晶體,其由蝕刻在矽晶體內的單個磷原子組成,擁有控制電流的門電路和原子層級的金屬接觸,有望成為下一代量子計算機的基礎元件。
  • 羅姆開發出世界最小「0402尺寸」齊納二極體
    日本知名半導體製造商羅姆(總部位於日本京都市)近日開發出世界最小※的齊納二極體0402尺寸(0.4mm×0.2 mm),這種二極體可以高密度安裝在智慧型手機等便攜設備上。
  • 1nm電晶體誕生 驚嘆「突破物理極限」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現代生活已經離不開電子晶片,而晶片上的電晶體體積越小,處理器的性能提升得越多。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教授阿里·加維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近日利用新型材料研製出全球最小電晶體,其電晶體製程僅有1納米,被媒體驚嘆為「突破物理極限」。
  • Diodes推出行業最小雙極型電晶體實現更小巧可攜式產品設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53425.htm  這些電晶體尺寸小,加上卓越的400mWDiodes破天荒推出兩對採用了DFN0806-3封裝的NPN (MMBT3904FA和BC847BFA) 及PNP (MMBT3906FA和BC857BFA) 電晶體,隨後將推出在同樣封裝的預偏置 (數字) 電晶體。
  • 新型有機電晶體:可應用於OLED、傳感器和憶阻器!
    電晶體(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為了降低經濟與環境成本,電子器件必須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高效。以上所有這些趨勢都適用於電晶體。在無機半導體領域,低於100納米的尺寸已經成為標準。這方面,有機半導體卻無法趕得上。此外,有機半導體的載流子輸運性能相當差。
  • 探秘:英特爾22nm tri-gate電晶體技術
    如先前外界所預料的那樣,本周三Intel舉辦了一次新聞發布會,會上Intel高管Mark Bohr宣布Intel在22nm製程處理器中全面啟用tri-gate電晶體技術,他並表示tri-gate電晶體技術的啟用可以極大地減小電晶體的工作電壓(51CTO推薦閱讀:首個3D電晶體 英特爾技術實現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