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晶體和微流體集成冷卻系統設計更緊湊的單晶片

2020-09-17 柔智燴

電晶體和微流體集成冷卻系統設計更緊湊的單晶片

EPFL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結合了電晶體和微流體冷卻系統的單晶片。他們的研究已經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應該有助於節約能源並進一步縮小電子元件的尺寸。

管理電子器件中產生的熱量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尤其是在不斷縮小尺寸並在同一晶片中儘可能多地封裝電晶體方面尤其如此。整個問題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如此高的熱通量。通常,由電氣工程師設計的電子技術和由機械工程師設計的冷卻系統是獨立完成的。但是現在,EPFL研究人員將這兩個設計步驟合二為一,悄悄地改變了這一過程:他們已經開發了一種集成的微流體冷卻技術以及電子設備,可以有效地管理電晶體產生的大熱通量。他們的研究 已發表在《 Nature》雜誌上,它將導致更加緊湊的電子設備,並使具有多個高壓設備的功率轉換器集成到單個晶片中。

兩全其美

在這個由ERC資助的項目中,Elison Matioli教授,他的博士生Remco Van Erp和他們來自工程學院功率與寬帶隙電子研究實驗室(POWERLAB)的團隊開始致力於實現觀念上的真正改變在設計電子設備時,從一開始就通過構思電子設備並一起冷卻,旨在將熱量散發到最靠近設備中熱量最大的區域。Van Erp說:&34;

該團隊希望解決如何冷卻電子設備(尤其是電晶體)的問題。&34; Elison Matioli說。&34;

微流體通道和熱點

他們的技術基於將微流體通道與電子器件集成在半導體晶片內部,因此冷卻液在電子晶片內部流動。&34; Matioli說。他們使用的冷卻液是去離子水,該水不導電。&34; Van Erp說。

減少能源消耗

Matioli說:&34; &34; 研究人員現在正在研究如何管理雷射和通訊系統等其他設備中的熱量。

結果表明:

通過在同一半導體襯底內共同設計微流體和電子器件,可以生產出單片集成的歧管微通道冷卻結構,其效率超出了目前的效率。僅使用每平方釐米0.57瓦的泵浦功率就可以提取超過1.7千瓦/平方釐米的熱通量。單相水冷式熱通量超過每平方釐米1千瓦時,其性能係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超過10,000),與直線微通道相比增加了50倍,並且平均努塞爾數非常高。該冷卻技術應能使電子設備進一步小型化,從而有可能擴展摩爾定律並大大降低電子設備冷卻過程中的能耗。此外,通過消除對大型外部散熱器的需求,這種方法應該能夠實現集成在單個晶片上的非常緊湊的功率轉換器。

相關焦點

  • 電晶體集成冷卻,可提供功能更強大的晶片
    研究人員已經創建了一個結合了電晶體和微流體冷卻系統的單晶片,他們的研究應有助於節省能源並進一步縮小電子組件的尺寸。管理電子器件中產生的熱量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尤其是在不斷縮小尺寸並在同一晶片中儘可能多地封裝電晶體方面尤其如此,整個問題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如此高的熱通量,通常,由電氣工程師設計的電子技術和由機械工程師設計的冷卻系統是獨立完成的,但是現在,EPFL研究人員將這兩個設計步驟合二為一,悄悄地改變了這一過程:他們已經開發了一種集成的微流體冷卻技術以及電子設備,可以有效地管理電晶體產生的大熱通量,他們的研究已發表在
  • 首個微晶片內集成液體冷卻系統問世
    這一成果意味著,通過將液體冷卻直接嵌入電子晶片內部來控制電子產品產生的熱量,將是一種前景可觀、可持續,並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隨著全世界數據生成和通信速率不斷提高,以及不斷努力減小工業轉換器系統的尺寸和成本,人們對小型設備的需求與日俱增,這使得電子電路的冷卻變得極具挑戰性。一般而言,水系統可用於冷卻電子器件,但這種冷卻方式效率低下,而且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
  • 晶片集成液體冷卻系統問世,摩爾定律將再擴展
    近日,集成電路領域迎來重磅研究成果:首個微晶片內的集成液體冷卻系統。研究人員通過將液體冷卻直接嵌入電子晶片內部來控制電子產品產生的熱量,這種新系統與傳統的電子冷卻方法相比,表現出了優異的冷卻性能,該研究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研究團隊完成。
  • 揮別傳統,電子冷卻時代來臨?首個微晶片內集成液體冷卻系統問世
    這一成果意味著,通過將液體冷卻直接嵌入電子晶片內部來控制電子產品產生的熱量,將是一種前景可觀、可持續,並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  隨著全世界數據生成和通信速率不斷提高,以及不斷努力減小工業轉換器系統的尺寸和成本,人們對小型設備的需求與日俱增,這使得電子電路的冷卻變得極具挑戰性。  一般而言,水系統可用於冷卻電子器件,但這種冷卻方式效率低下,而且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
  • 晶片內集成的液冷系統:散熱效果好,有助於電子產品進一步小型化
    導讀據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公布了其首個在晶片中集成的液體冷卻系統。與傳統冷卻方式相比,這種新型冷卻方法具有卓越的冷卻效果,並且前景廣闊、可持續、低成本、高效益。可是,就目前的設計而言,晶片製造系統與冷卻系統仍然是相互獨立的,無法發揮出嵌入式冷卻系統的全部節能潛力。
  • Nature:晶片散熱技術重大創新,將液冷模塊嵌入晶片內部,冷卻性能增加 50 倍
    近年來,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將液體冷卻模塊直接嵌入晶片內部,以實現更加高效的製冷效果的新技術,但這一技術仍未解決電子設備和冷卻系統分開處理的困境,從而無法發揮嵌入式冷卻系統的全部節能潛力。研究人員使用微流體電子協同設計方案,在同一半導體的襯底內將微流體和電子元器件進行協同設計,生產出一個單片集成的歧管微通道冷卻結構,可以有效地管理電晶體產生的大熱通量。
  • 晶片級微流體熱控技術
    DARPA表示,在晶片集成對流或微流體冷卻技術非常有潛力,可以加快先進晶片集成的技術革新。  DARPA最近發布了一份關於晶片級微流體熱控技術的項目,旨在為軍用電子設備探索革命性熱管理技術,幫助設計師大幅削減電子產品的大小、重量和功耗,以便加強國防電子設備性能。
  • 國際最新研發內置冷卻微晶片 性能優異前景可觀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論文報告研究人員成功研發出內置冷卻微晶片稱,這種微晶片內的集成液體冷卻系統與傳統的電子冷卻方法相比,表現出優異的冷卻性能。該內置冷卻微晶片通過將液體冷卻直接嵌入電子晶片內部,來控制電子產品產生的熱量,是一種前景可觀、可持續,並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據介紹,隨著對小型設備的需求不斷增加,電子電路的冷卻變得極具挑戰性。
  • 黑科技,首個內置冷卻系統的晶片誕生,散熱效率提高50倍
    一方面,它限制了組件的性能和結構密度,另一方面,冷卻過程本身也消耗了大量的能量,這些能量用於冷卻風扇或水冷的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一直在研究提高熱量從晶片傳遞到冷卻劑效率的辦法。例如,使用導熱性更好的金屬充當冷卻系統和晶片之間的接觸面。但是,過去的所有方法的效率都不算很高,而且隨著散熱效率的提高,散熱系統的複雜程度和製造成本也指數級上升。
  • 《Nature》:晶片散熱技術重大創新,冷卻性能暴增50倍
    對效率更高、功率更小的電子設備的需求的增加,意味著這些設備單位體積轉換的功率量的急劇增加。這反過來又增加了設備單位面積產生的熱量。這種方式產生的熱量正成為一個大問題:美國的數據中心為冷卻其計算機技術而消耗的能源和水,與費城(美國第五大城市)消耗的能源和水一樣多。因此,熱管理是電子設備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 單晶片編碼器實現精確運動控制
    一個替代和面向應用的方法是利用更高集成度和智能化的傳感器技術基於一個單晶片的編碼器設計。  雖然執行很多這些方法對提高系統的性能可取,但對於新的設計或者現有的設計卻不一定可行。而且實現這些變化會影響系統設計的複雜性、可製造性、外形尺寸、成本和上市時間。然而,提高運動控制的反饋有助於提高運動系統的性能。後面是一個可以減少這些因素或者完全消除它們的編碼器設計資料。
  • 搭載全球首款集成三軸加速度計的單晶片傳感器
    ,目前很多傳感器已經實現融合,比如三軸加速度計、陀螺儀、磁力計等這些,但是本文要介紹的是全球首款融合了三軸加速度計和溫度計的單晶片傳感器方案,意法半導體公司推出的LIS2DTW12。據資料顯示,「LIS2DTW12是業界首款採用加速度計和絕對溫度計的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 雖然說很多MEMS器件具有內置溫度傳感,但它們通常基於比較電壓的間接方式獲取相對溫度。ST的LIS2D2DTW12器件則不同,無需使用其它設備就能獲取到更精確的溫度測量。
  • 模仿人體毛細血管設計新型電子冷卻系統,未來應用前景廣泛
    換熱器到更緊湊和複雜的系統。現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們說,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新技術,使這種系統更節能。在這種新穎的方法中,微通道網絡的結構設計靈感來自於人體循環系統,它是在半導體內部構建的,而不是隨後附著在半導體上。這項發現被發表在了《自然》雜誌上。
  • 帶集成驅動和保護功能的高壓GaN FET在工業和電信應用中將功率密度...
    與AC/DC電源、機器人、可再生能源、電網基礎設施、電信和個人電子應用中的矽場效應電晶體(FET)相比,LMG341x系列使設計人員能夠創建更小、更高效和更高性能的設計。有關詳細信息,請訪問 http://www.ti.com.cn/product/LMG3410R050-pr, http://www.ti.com.cn/product/LMG3410R070-pr ?
  • iCoupler技術為AC/DC設計中的氮化鎵(GaN)電晶體帶來諸多優勢
    典型隔離解決方案和要求UART通信隔離從以前的模擬控制系統轉變為DSP控制系統時,需要將脈寬調製(PWM)信號與其他控制信號隔離開來。雙通道 ADuM121 可用於DSP之間的UART通信。為了儘量減小隔離所需系統的總體尺寸,進行電路板組裝時使用了環氧樹脂密封膠。小尺寸和高功率密度在AC/DC電源的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
  • 臨床級多功能皮膚接口微流體裝置,分析汗液,測量生理和心理壓力
    其中包括用於皮質醇的集成免疫測定,用於葡萄糖和抗壞血酸(維生素C)的螢光測定以及用於出汗,出汗率和GSR的電接口。(A)裝置結構的分解示意圖。(B)放大的主要蛇形骨骼通道的視圖,用於跟蹤汗水流失,出汗率以及皮質醇的免疫測定。(C)主通道的剖視圖,突出顯示通道尺寸和集成電極。(D)用於葡萄糖和抗壞血酸的螢光測定的微流體結構以及系統的光學圖像(插圖)。
  • 高效、可靠和緊湊的eFuse優化伺服器和數據中心電源設計
    在設計伺服器和數據中心電源時,設計人員除了需要考慮提升能效和功率密度,還要確保儘可能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這帶來一系列挑戰,如無安全工作區(SOA)的顧慮、和診斷及響應等功能安全等等。
  • DARPA開發集成混合模式射頻電子產品
    此外,該項目還將致力於建立一個國內的業內生態系統,使得國防部能夠持續獲得基於單晶片的高性能射頻混合模式系統。DARPA主持T-MUSIC項目的項目經理Y.K. Chen表示:「T-MUSIC項目的目標是開發下一代太赫茲(THz) 混合模式設備,該設備通過先進的CMOS製造平臺,能夠將數字處理和智能功能集成在同一晶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