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人體毛細血管設計新型電子冷卻系統,未來應用前景廣泛

2020-09-17 Snail先生

隨著電子產品越來越小,密度越來越大,工作中的它們也變得越來越熱。它們的組件在高溫下不能發揮最好的作用,而如何處理電子流過半導體時產生的不斷上升的熱量,是一項艱巨且日益緊迫的技術挑戰。

冷卻部件的方法有很多種,從簡單的風扇冷卻換熱器到更緊湊和複雜的系統。後者包括在半導體晶片上安裝一個微小的裝置,這個裝置有流體輸送的微通道,通過微通道將熱量帶走。這些通道必須儘可能小,以便在單個晶片上安裝更多的通道。但是通道越小,液體流動所需的壓力就越大,這個壓力需要大量的能量。

現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們說,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新技術,使這種系統更節能。在這種新穎的方法中,微通道網絡的結構設計靈感來自於人體循環系統,它是在半導體內部構建的,而不是隨後附著在半導體上。這項發現被發表在了《自然》雜誌上。

EPFL電子工程研究所的教授elisonmatioli和他的同事們使用了一種晶片,該晶片由一種叫做氮化鎵(鎵)的半導體材料薄層組成,覆蓋在較厚的矽襯底上。在普通晶片中,這種襯底只支持氮化鎵層。但在新的系統中,微通道被刻在基板上,並與晶片中最容易發熱的部分精確對齊。

為了解決通過微小通道泵送水或另一種冷卻液所需的高能量問題,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由較寬通道組成的分配網絡,該網絡僅在熱量集中的精確位置變窄。這種安排大大減少了所需的總能量。

馬蒂奧利說:「這就像人體的循環系統,由較大的血管組成,血管只會變薄,在身體的某些部位轉化為毛細血管。

這種方法的主要突破是一種創新的製造方法,將電子和冷卻結構集成到一個單一的製造過程中。這種集成有助於使微通道更接近特定過熱區域,更有效地冷卻物體。

這項成果彌合了電力電子和電子製冷兩者間的鴻溝。

熱工程通常是事後考慮,只有在電氣系統設計好之後才考慮。但是威廉·金教授指出一些研究小組已經開始考慮電子和冷卻解決方案的共同開發。

威廉·金說,這篇論文展示了一個重要的貢獻,真正證明了什麼是可能的。這項研究的下一步應該是證明在其他材料中使用微流控冷卻通道是可能的,並探索更先進的三維幾何形狀的可能性。隨著這個概念的成熟,相信這些設計將越來越像來自人體循環系統的毛細血管網絡,在分支結構中大通道與小通道相連。

威廉·金指出,運行中的發熱是所有類型電子設備發展的一個掣肘,尤其是電力電子設備,如混合動力、電動汽車、電網和通信設備。

馬蒂奧利說:「原則上,這項技術可以應用於所有類型的電子產品。例如,冷卻電腦晶片,太陽能電池板或電動汽車等具有高功率密度的應用。」他補充說,這不太可能為所有電子產品提供一個實用的解決方案,因為在某些應用中,讓液體在電子部件內部循環是不可取的。

馬蒂奧利認為這項技術在數據中心具有巨大的潛力,數據中心消耗大量的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用於冷卻系統。他說,光是美國所有的數據中心,用電和水的量就相當於費城這樣一個城市的住宅需求。平均而言,數據中心使用的30%的能源用於冷卻。他認為,採用新方法,這筆開支會大幅下降。

相關焦點

  • 新型離子皮膚應用前景看好
    這些特性屬於一種新型離子皮膚材料,由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生命學院凌盛傑研究員課題組研製成功。課題組還利用這些特性開發出一種在極端條件下可通過無線信號傳遞預警信息的報警系統。這是7月16日記者在採訪凌盛傑課題組時了解到的信息。新興領域備受關注近年來柔性傳感器在可穿戴電子設備、觸控螢幕等領域的潛在應用備受關注。
  • 新型自旋電子器件:可模仿人腦神經元與突觸!
    導讀據日本東北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自旋電子器件。這些自旋電子器件有望應用於未來高能效、自適應的計算系統,因為它們表現得像人腦中的神經元與突觸一樣。因此,開發由人腦的信息處理方式啟發的計算體系或者硬體,吸引了來自物理、化學、材料、數學、電子與計算機科學等一系列領域的科學家們的廣泛興趣。
  • 晶片集成液體冷卻系統問世,摩爾定律將再擴展
    近日,集成電路領域迎來重磅研究成果:首個微晶片內的集成液體冷卻系統。研究人員通過將液體冷卻直接嵌入電子晶片內部來控制電子產品產生的熱量,這種新系統與傳統的電子冷卻方法相比,表現出了優異的冷卻性能,該研究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研究團隊完成。
  • 什麼是毛細血管瘤?帶你辨清毛細血管瘤家族
    嬰兒在剛出生時身上總會出現一些小斑點,家長們有時會害怕這就是傳聞的毛細血管瘤,但自己又對這一疾病的病症缺乏了解,不確定孩子是否患病。毛細血管瘤這種疾病可以說觸及到家長們的知識盲區,家長們對毛細血管瘤的症狀可以說知之甚少。那麼毛細血管瘤到底是怎樣的?鄭州長峰醫院醫生就對毛細血管瘤的具體症狀做專業性的解釋,來幫助家長們能夠更好地認識毛細血管瘤。
  • 科學家打造新型被動冷卻系統
    科學家打造新型被動冷卻系統 2017-09-07 中國科學報 晉楠 【字體:大 中 小】 他們的系統用特別設計的控制板,通過天空輻射冷卻機制直接向大氣層和外太空發射紅外線輻射。利用這種機制,作者通過控制板抽取液體——在這個實驗中是水,結果表明該系統使一幢建築樓頂的溫度下降了3℃~5℃。接著,他們將這個控制板與常用空調系統結合,並為該控制板的運行建模。
  • 揮別傳統,電子冷卻時代來臨?首個微晶片內集成液體冷卻系統問世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研究團隊報告了首個微晶片內的集成液體冷卻系統,這種新系統與傳統的電子冷卻方法相比,表現出了優異的冷卻性能。這一成果意味著,通過將液體冷卻直接嵌入電子晶片內部來控制電子產品產生的熱量,將是一種前景可觀、可持續,並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  隨著全世界數據生成和通信速率不斷提高,以及不斷努力減小工業轉換器系統的尺寸和成本,人們對小型設備的需求與日俱增,這使得電子電路的冷卻變得極具挑戰性。  一般而言,水系統可用於冷卻電子器件,但這種冷卻方式效率低下,而且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
  • 新型節能製冷系統:利用輻射冷卻原理吸收人體散發的熱量
    據外媒報導,來自《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的一項新研究,展示了一種新的節能製冷系統,只需空調電量的一半。空調的出現使人們能夠更舒適的度過夏季,但是卻及其費電。因此,一個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研發了一種被稱為「冷管」製冷系統,它通過吸收人體散發的熱量來工作,因此只需空調一半的電量。
  • 【上觀新聞】在食品製藥業具應用前景,中科大納米尺度下毛細凝聚...
    王奉超教授在實驗室 馬瀟漢、楊建瑞、楊爍 拍攝 【無處不在的毛細現象】 什麼是毛細凝聚?先來了解一下無處不在的毛細現象。但是當系統變小時,就會有很多有意思的毛細現象發生,浸潤液體會在細管道內自發地向上爬升,比如鋼筆的筆尖利用毛細作用引導墨水;土壤中的孔隙形成天然毛細管道,地下水順著這些管道向上爬,才能被植物根系所吸收;植物體內的導管也是毛細通道,將水逆著重力向上運輸,讓水參與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 我國第四代核能系統—液態金屬冷卻快堆革新型動力轉換技術領域...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日,第四代核能系統鈉冷快堆關鍵技術研究「鈉-超臨界二氧化碳換熱器研製和試驗項目」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這標誌著我國首個高效緊湊型鈉-超臨界二氧化碳印刷電路板式換熱器研製成功,在第四代核能系統——液態金屬冷卻快堆革新型動力轉換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我國已全面掌握鈉-超臨界二氧化碳換熱器的設計、製造、測試技術,並在這一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後續實現工業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 科學家在體外培養出完美的人體血管
    近日,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們第一次成功地在培養皿中培育出完美的人體血管,這可能為糖尿病患者開發和測試新的治療方法。這項研究的資深教授Josef Peninger說:「能夠從幹細胞中構建出人體血管,是一個遊戲規則的改變。」Peninger是加拿大功能遺傳學的研究教授,UBC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奧地利科學院(IMBA)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所的創始所長。他還說:「我們身體中的每一個器官都與循環系統聯繫在一起。
  • 探訪雄安「熊貓公交」:掃描手掌皮下3毫米處毛細血管就能乘車
    無需刷卡投幣、只需紅外線掃描手掌皮下三毫米處毛細血管,即可乘坐公交車,上車後還可通過自助販賣機購物,選取心儀的商品。在第二屆河北國際工業設計周室外展場,獲得全球首張自動駕駛客車牌照的熊貓智能公交車,給參觀者帶來了全新的出行體驗。未來的智慧城市是什麼樣的?
  • 人造電子血管問世!南科大學者突破性成果登上權威期刊
    這種電子血管可以將柔性電子與三層血管細胞集成在一起,以模仿和超越自然血管。該電子血管通過電刺激可以有效促進傷口癒合模型中的細胞增殖和遷移,並可以通過電穿孔將基因可控地遞送到血管的特定部位。通過兔頸動脈置換模型的3個月體內研究,作者評估了電子血管在血管系統中的功效和生物安全性,並通過超聲成像和動脈造影證實了其通暢性。
  • 晶片散熱技術重大突破:科學家將冷卻系統性能提升50倍
    這一切的原因,或多或少都與電子設備中電子電路的散熱性能有關。如今,熱管理已經是未來電子產品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隨著數據生成和通信速度的不斷提高,以及工業器件尺寸和成本的不斷降低,電子產品的功率密度也一直在增加,電子電路的冷卻已變得極具挑戰性。
  • 柔性電子技術概述與應用
    柔性電子英文名為Flexible Electronics,是一種技術的通稱。這種電子設備在一定範圍的形變(彎曲、摺疊、扭轉、壓縮或拉伸)條件下仍可工作。柔性電子技術有可能帶來一場電子技術革命,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並得到了迅速發展。美國《科學》雜誌將有機電子技術進展列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之一,與人類基因組草圖、生物克隆技術等重大發現並列。
  • 「石墨烯之父」:新材料石墨烯應用前景廣泛
    歐惠蘭 攝中新網桂林10月25日電(歐惠蘭)「石墨烯之父」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w)日前在廣西桂林表示,新型材料石墨烯的應用前景廣泛,在可穿戴設備、新能源汽車、橡膠、大健康產業等方面應用前景廣泛。
  • 電子科大發表頂刊:首個同時實現冷卻和加熱的材料系統,實現冬暖夏涼!
    夏天炎熱,冬天寒冷,多虧了空調,溫度才能維持在人體舒適的範圍,不過大家想過沒有,如果建築物能自動調節室內溫度,那該是多麼美好!通過夏季冷卻和冬季加熱來將室內溫度保持在合適的範圍內是現代生活的必要條件。然而,這些方法依賴於複雜的功能材料或昂貴的建築物構造,這阻礙了它們在現有建築物中的廣泛應用。而且,這些當前可用的系統缺乏用戶定義的機制來調節室內溫度,與傳統的基於化石燃料的系統相比,它們的效率非常低。因此,發展廉價、可調節、環境友好的策略來實現加熱或冷卻困擾了科學界多年。
  • 《AFM》:纖維素納米纖維增強離子導電水凝膠:製備簡單,應用前景廣泛
    ,有望成為未來多功能傳感器的通用平臺。為在零下溫度下保持柔韌性和離子電導率,DMSO / H2O二元溶劑系統用於抑制水分子的凝固點並引入抗凍性。同時DMSO還可以促進PVA的凝膠化,並顯著提高所得有機水凝膠的機械性能。
  • 可3D列印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具備廣泛的軍事應用前景
    研究人員希望將新型材料嵌入智能系統中,從而讓這種材料能夠自動適應環境。該材料有望重構未來軍事平臺,並為變形無人飛行器和機器人技術帶來新的可能性。Gardea博士指出,陸軍研究人員設想了一種未來的平臺,它將同時適用於空中和地面任務——它與好萊塢電影《終結者2》中反派角色T-1000非常相似。Gardea博士介紹道:「我們想要打造一種材料系統,它能同時提供結構、傳感和響應方面的功能。」
  • 今日科技話題:「定海神錘」、螢光玻璃、天象、雷射血管、電子皮膚...
    ——新華網4俄開發出雷射血管顯像系統>日前,俄羅斯國立核能研究大學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NRNU MEPhI)的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種雷射血管顯像系統,可以對人體任何指定區域的血管進行高對比度成像。這將有利於在多種情況下診斷血管狀況,例如在治療靜脈曲張的血管外科手術中。相關研究發表在《紅外物理與技術》雜誌上。該系統發明人之一、MEPhI生物醫學工程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卡納瑪特·埃芬季耶夫表示:「我們是通過背向散射雷射輻射的方法,讓人體血管實現近紅外顯像。我們已經確定760—800納米是血管成像的最佳波長範圍。」
  • 孩子身上出現了紅斑點,要小心是毛細血管瘤
    嬰兒在剛出生時身上總會出現一些小斑點,家長們有時會害怕這就是傳聞的毛細血管瘤,但自己又對這一疾病的病症缺乏了解,不確定孩子是否患病。毛細血管瘤這種疾病可以說觸及到家長們的知識盲區,家長們對毛細血管瘤的症狀可以說知之甚少。那麼毛細血管瘤到底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