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科學家在體外培養出完美的人體血管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近日,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們第一次成功地在培養皿中培育出完美的人體血管,這可能為糖尿病患者開發和測試新的治療方法。

這項突破性的技術將極大推動像糖尿病這樣的血管疾病的研究,有利於找出糖尿病患者發病和死亡的血管方面。

這項研究的資深教授Josef Peninger說:「能夠從幹細胞中構建出人體血管,是一個遊戲規則的改變。」Peninger是加拿大功能遺傳學的研究教授,UBC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奧地利科學院(IMBA)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所的創始所長。

他還說:「我們身體中的每一個器官都與循環系統聯繫在一起。這有可能讓研究人員解開各種血管疾病的病因和治療方法,包括阿爾茨海默氏症、心血管疾病、傷口癒合問題、中風、癌症,當然還有糖尿病。」

據估計,全世界有4.2億人患有糖尿病。許多糖尿病症狀是血管改變導致血液循環和組織氧供應受損的結果。儘管糖尿病的發病率很高,但對糖尿病引起的血管改變知之甚少。這一限制延緩了急需的治療的發展。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Peninger和他的同事開發了一個開創性的模型:在培養皿中生長的三維人體血管器官。這些所謂的「血管器官」可以在實驗室使用幹細胞培養,模仿真正的人類血管的結構和功能。

當研究人員將這些血管器官移植到小鼠體內時,他們發現它們可以發展成功能完善的人體血管,包括動脈和毛細血管。這一發現表明,不僅可以在器皿中從人類幹細胞中構建血管器官,而且還可以在另一種物種中培養出功能良好的人類血管系統。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IMBA的博士後研究員Reiner Wimmer說:「我們的工作如此令人興奮,那就是我們成功地利用幹細胞製造了真正的人類血管。」「我們的器官在很大程度上類似於人的毛細血管,甚至在分子水平上,我們現在可以利用它們直接研究人體組織上的血管疾病。」

糖尿病的一個特點是血管顯示基底膜異常增厚。因此,向細胞和組織輸送氧氣和營養物質受到嚴重損害,導致許多健康問題,如腎衰竭、心臟病、中風、失明和周圍動脈疾病,甚至截肢。

然後,研究人員將血管器官暴露在培養皿中的「糖尿病」環境中。

「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可以觀察到基底膜在血管器官中的大規模擴張。」Wimmer說,「這種典型的基底膜增厚與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損傷非常相似。」

隨後,研究人員尋找能夠阻止血管壁增厚的化合物。他們發現目前的抗糖尿病藥物對這些血管缺陷沒有任何積極的影響。然而,他們發現體內的一種酶,即分泌酶抑制劑可以阻止血管壁的增厚,這表明,至少在動物模型中,阻斷分泌酶可以幫助治療糖尿病。

研究人員說,這些發現可以讓他們找出血管疾病的潛在原因,並為糖尿病患者開發和測試新的治療方法。

相關焦點

  • Nature | 胚胎幹細胞懸浮培養首次構建體外類囊胚
    複雜的生命歷程有著複雜的分子調節機制,為了研究這些複雜的科學問題, 科研人員研發了 體外培養體系 。類器官(Organoids)的出現,為研究器官形成和人類疾病發生等問題,打開了新的篇章。目前,類器官模型已經成功應用於許多器官模型的建立,如腦、肝、腎等。類器官模型在研究疾病發生和藥物篩選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Cell:科學家首次培養出人類精子和卵子細胞!
    以色列和英國科學家培養人類的卵子和精子,材料來自一個人的皮膚細胞。這一研究的成功將給不育症的治療前進了一步,當然會面臨巨大的爭議和安全性審查。該研究12月24日在線發表在《細胞》上,科學家首先將皮膚細胞誘導成為誘導幹細胞 (iPS),這種細胞可以分化為任何細胞,包括精子和卵子。
  • 科學家建立出第一個功能完善的微型人體心臟模型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首次建立了一個微型的人體心臟模型,包括所有的原始心臟細胞類型及由心室和血管組織組成的功能結構。
  • Cell:科學家首次培育出人類生殖細胞
    12月24日在線發表在《細胞》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不僅首次將皮膚細胞完全在體外誘導成為誘導幹細胞
  • 日本培養出長壽命人體細胞
    新華社東京1月31日電日本研究人員成功地在實驗室中將人體細胞壽命延長了約百分之三十。據認為,這一成果有助於抗衰老研究、基因療法研究以及人工培育移植用的器官。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這項實驗是由日本通產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生命工學工業技術研究所進行的。
  • 歐洲科學家正嘗試在國際空間站培育出人類手術用的人造血管
    歐洲科學家正嘗試在國際空間站培育出人類手術用的人造血管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11-11 10:45:34
  • 血管內皮細胞支持生物3D列印建立的體外血管化骨模型的成骨作用
    事實上,這兩種成分都應該包括在任何可靠的和貼壁的體外模型平臺中,以研究骨生理學和骨骼疾病的發病機制。為此,Irene Chiesa團隊利用明膠納米羥基磷灰石(Gel-nHA)3D生物列印支架,建立了體外血管化骨模型。
  • 上海科學家利用成體幹細胞在體外重構小鼠「人工胰島」
    一種思路是利用器官或組織自身的成體幹細胞,在體外「仿造」有類似功能的器官。器官特有的成體幹細胞會遵循「天然」的分化路徑,在體外合適的培養條件下通過自我更新和分化,形成該器官的功能細胞。這類基於成體幹細胞獲得的「人工」器官,其安全性、操作簡單性已在腸道等多個系統中得到驗證。但是,胰島中是否存在成體幹細胞一直飽受爭議,發現並鑑定胰島幹細胞是培養功能性胰島類器官的先決條件,也是長期難題。
  • Nature:挑戰常規,絕大多數人腸道細菌能夠在體外培養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通過將微生物培養實驗和基因組方法結合在一起,來自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學院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及其同事證實與廣泛接受的觀念---大多數微生物在體外是「不能培養的(unculturable)」---相反的是,大多數已知的腸道微生物物種能夠在體外培養和保存。
  • 中國科學家在體外重構小鼠「人工胰島」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曾藝研究組在實驗小鼠中開展實驗,成功鑑定了小鼠胰島中的幹細胞類群,並藉助幹細胞體外培養的方法,獲得了有功能的小鼠「人工胰島」( 胰島類器官),為下一步人體「人工胰島」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該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3月19日發表於《細胞》。
  • 你能想像在體外培養出大腦嗎?
    在體外培養出大腦似乎有些天方夜譚,但是最近實現了突破性進展。類器官培養技術是在實驗室裡研究體外組織培養一種常用的手段。但是用在腦組織上並不好使。因為這裡面缺少了一種重要的連接物。最近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突破了此技術,這讓在實驗室裡研究腦組織成為了可能。
  • 哈佛團隊利用「器官晶片」系統助力新藥研發:可體外預測體內藥物代謝
    藥物開發是一個艱巨而昂貴的過程,並且在測試新藥在人體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試驗中,失敗率仍然很高。根據目前的估計,所有被測藥物中只有13.8%表現出了最終的臨床成功,並獲得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批准。關於動物研究以及尋找替代品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 體外模擬人類發育第一步!科學家培養出人類胚胎三維模型
    設為星標 周一至周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發育生物學· 利用胚胎幹細胞,培養出人類胚胎三維模型
  • ...首次在非人靈長類動物實現1.5釐米深腋動脈血管近紅外二區螢光...
    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研究員團隊、南方科技大學李凱教授團隊聯合攻關,首次在非靈長類動物上研究了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的急性毒性,實現了1.5釐米深腋動脈血管的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相關工作以「Centimeter-Deep
  • 外國專家首次用皮膚細胞培養出人類精卵細胞 「人造人」更進一步?
    據美國媒體報導,12月24日出版的學術雜誌《細胞》上發表學術論文稱,英國劍橋和以色列團隊合作率先實現完全體外培養出成熟精子和卵子細胞。研究人員不僅首次將皮膚細胞完全在體外誘導成為誘導幹細胞,並使其分化成人類原始生殖細胞,同時發現了體外培養誘導的關鍵基因SOX17基因。
  • 我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成功
    我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取得成功。12月28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公布了這一消息。 兩周前,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醫院區,由肺移植、胸外三科主任趙高峰,產科副主任醫師楊蕾和體外支持中心ECMO團隊負責人李軍共同主持的我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實驗取得成功,意味著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體外支持中心將體外生命支持技術開創性地應用於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實驗取得成功。
  • 俄科學家研製出在體外培養動物細胞以進行病毒研究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俄羅斯聯邦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公益監督局新聞處向衛星通訊社表示,「矢量」病毒學與生物技術國家科學中心製作了一個可用於可卡犬和非洲綠猴腎細胞體外繁殖的液體培養基,細胞培養可用於病毒研究。
  • Cell Stem Cell:開發出在體外長期培養成體幹細胞的方法
    2016年6月1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總醫院(MGH)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的一種新方法可能引發成體幹細胞培養領域變革。研究人員描述了獲得來自在日常治療肺部疾病期間收集的各種組織樣品中的氣道幹細胞(airway stem cell),並對它們進行增殖。
  • Stem Cell Rep: 利用幹細胞技術培養人體腸道細胞
    近日,來自日本的科學家成功從人類誘導的多能幹細胞培育出類似於人體中存在的小腸細胞。他們聲稱,這種細胞可用於實驗室研究人類小腸藥物的運輸和代謝。小腸上皮細胞是大多數口服藥物吸收和代謝的部位。因此,關於新型口服藥物吸收的研究依賴於體外或動物模型來精確地重建小腸的環境。當前,科學家廣泛使用人類結腸癌細胞系Caco-2作為腸上皮模型。但是,這有其缺點:Caco-2細胞是從結腸細胞中分化得到的,因此,它們相比小腸細胞而言更像結腸上皮細胞。例如,這些細胞不表達細胞色素P450 3A4(CYP3A4),這是一種對藥物代謝至關重要的蛋白質,而該蛋白質在小腸中大量表達。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彭茜)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為主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培育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系,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世界首例馬鼠嵌合胚胎。研究論文已於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上。這項成果在異種器官移植和瀕危動物保護方面具有應用潛力。新研究的基礎之一在於可生成嵌合胚胎的幹細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