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科學家正嘗試在國際空間站培育出人類手術用的人造血管

2020-12-05 硬派科技

歐洲科學家正嘗試在國際空間站培育出人類手術用的人造血管

來源:科技日報 2019-11-11 10:45:34

據歐洲空間局網站近日報導,歐洲科學家正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一項名為「橢球」的實驗,旨在培育出人類手術用的人造血管。這一實驗將促進人體器官移植和新藥生產,相關新知識也能讓太空人受益。

在地球上,藉助人類細胞培育三維結構的大多數技術都要用到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支架,科學家用它們來確定組織的形狀,並幫助細胞相互黏附;而「橢球」實驗則表明,在微重力下培育細胞不需外部支持,且可以自然形成原始血管。軌道上的失重和對流不足環境是研究這些三維複雜結構的理想條件。

「橢球」實驗於2016年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該實驗旨在研究形成血管內層的細胞—內皮細胞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微重力環境下如何反應。內皮細胞控制血管的收縮和擴張,調節血流和血壓。

在太空中培育的人類細胞會聚合成管狀結構,類似於人體內血管的內層。在「橢球」實驗中,細胞會在歐洲空間局的Kubik培養箱中生長12天。

德國馬格德堡奧託·馮·古裡克大學的丹尼拉·格姆說:「這些管狀聚集體就像原始血管,這是在地球上培養細胞的科學家們此前從未實現的。」

同一所大學的馬庫斯·維蘭德稱:「我們學到了有關管形成機理的新知識,結果證實重力對關鍵蛋白質和基因的相互作用方式有影響。」

馬庫斯說:「我們正在培養不同的細胞,以改善人造血管的組織工程方法。」

在太空中培育血管可以幫助改造人體組織用於移植或新藥生產,最終可以幫助需要移植的患者替換受損的血管。

(記者劉霞)

相關焦點

  • 歐空局正嘗試在國際空間站培育人造血管
    據歐洲空間局網站近日報導,歐洲科學家正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一項名為「橢球」的實驗,旨在培育出人類手術用的人造血管。這一實驗將促進人體器官移植和新藥生產,相關新知識也能讓太空人受益。在地球上,藉助人類細胞培育三維結構的大多數技術都要用到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支架,科學家用它們來確定組織的形狀,並幫助細胞相互黏附;而「橢球」實驗則表明,在微重力下培育細胞不需外部支持,且可以自然形成原始血管。軌道上的失重和對流不足環境是研究這些三維複雜結構的理想條件。
  • 科學家培育出人造陰道並成功植入病人體內
    據悉,這4位女子都患有嚴重的MKRH綜合症,導致先天沒有陰道組織,這種綜合症發病概率是5000分之一。同時,該綜合症還導致子宮發育畸形,更重要的是,這將對患者帶來巨大的精神負擔。90年代,科學家在實驗室人工培育出兔子陰道,基於這項技術,安東尼和同事從每位女性患者陰戶部位提取樣本細胞,在實驗室進行培育。4周之後,形成足夠的細胞放置在一個可降解腳手架上,逐層放置就像蛋糕層一樣。
  • 人造血管植入身體就能用 已有14種器官能人造
        1月16日,英國劍橋大學醫學院的專家宣布人造仿生血管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一種直接移植進人體就能使用的血管問世,目前只剩細節尚待完善。有關專家表示,仿生血管種植技術會讓心臟病、腎病、中風等疾病的治療變簡單,一些大費周折的手術就可以免除。另外,未來人們全身上下的器官都能用人造品替換。
  • 俄羅斯研發出新型人造血管
    據俄羅斯新聞網報導,俄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化學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研究所與俄羅斯國家醫學研究中心的聯合科研團隊研發出新型人造血管,可在人造血管材料內「預埋」人體上皮組織細胞,進一步研發可實現藥物的
  • 人造陰道培育成功並植入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科學家在實驗室首次培育能夠成功植入人體的人造陰道,幾年之後女性患者可擁有正常性能力。
  • 生命秘方:科學家試圖實驗室培育出人類精子和卵子
    現在她已35歲,面對一個沒有孩子的生活,她正面臨著一場可怕的倒計時,她在自己的博客上寫道:「沒有孩子是我的命運,這是不可能的。」目前,科學家試圖在實驗室裡培育卵子和精子,未來能替代正常的人類生殖方式嗎?「人造配工」進程不斷地加速,日本科學家在實驗器皿中使用老鼠尾部細胞培育卵細胞,然後生長成老鼠。
  • 6毫米以下「人造血管」有望臨床實驗(圖)
    本報訊(記者方芳)本市小口徑血管研究取得突破,北京理工大學已經研發成功直徑6毫米以下的「人造血管」,並且正在一條狗身上進行實驗,將進一步應用於人類臨床實驗。這項技術填補了國際空白,有助於心臟病的治療。  據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楊榮傑教授介紹,理工大學成功研發出直徑6毫米以下的小口徑血管後,首先由阜外醫院在一條狗身上進行實驗,22個月未發現堵塞現象。到目前為止,共進行了9例狗動脈植入試驗,除手術致死進行病理分析以外,其餘全部存活。根據國家相關標準,在一定數量動物身上進行實驗並成功後,這項技術就可以進行人類臨床實驗。
  • 科學家培育出「人造大腦」,卻不小心喚醒其意識!
    2005年,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計劃:10年內培育「人造大腦」。雖然至今為止,人造大腦的計劃還未成功,但科學家在實驗室進行人造大腦的培育時,竟然被機器檢測到了和人類一樣的腦電波。此事發生之後,有部分科學家認為,如果我們繼續將人造大腦培育下去,那麼它就可能會出現自己的意識,這種意識也許與動物一樣,也許不同於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極端的過去人類一直擁有著探索的天性,而人類自身也隱藏著大量謎題,就像人造大腦,早在很多年前就有研究大腦的例子,但早期的實驗,大多非常極端。
  • 在零重力下培育人體器官的效果會是什麼樣的?科學家揭秘
    人們在太空環境下,零重力可能會影響人體器官正常生長,這就是為什麼太空實驗頗有價值,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進行了一系列科學實驗,從生物科學的新視角去探索人體組織的生長之謎。重力通過影響蛋白質和基因在細胞內的相互作用,從而幹擾細胞行為,產生極化組織,這是自然器官發育的一個基本步驟。
  • 科學家巧妙地創造了人造組織工程血管
    他們將一個聚合物支架作為血管假體(類似腳手架)植入大鼠的腹主動脈,並對其生物反應過程進行了長達16個月的監測。在「腳手架」所在的地方形成了一個人造血管。這項研究使科學家們離創造出人造組織工程血管移植物又近了一步。
  • 國際空間站都在研究什麼?對我們有用?
    在太陽落山的某個時候,你也許能看到,在西邊的地平線上,有一個明亮的物體,無聲地在天空迅速移動,它就是人類目前為止,建造的最大的太空建築,國際空間站。作為科學研究和開發天空資源的平臺,國際空間站集成了人類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也是目前人類所創造的最昂貴的裝置。
  • 人工器官之人造血管
    、血管重建手術中已取得了廣泛的應用。人工血管最新進展人造血管直徑小於6毫米,填補國際空白將應用於心臟病治療本報記者鮑穎報導記者昨日獲悉,北京理工大學已經成功研發直徑小於6毫米的「人造血管」,這項技術填補了國際空白,有助於心臟病的治療。
  • 日科學家在老鼠背部培育出人耳 5年內可用於人體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24日報導,日本科學家近日成功在老鼠背部培育出人耳,他們認為5年內能讓這項研究成果用於人體。據了解,該項技術是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的科學家們完成的,其目的便是為了幫助天生面部畸形的孩子以及被狗咬傷的青少年。當然,成人也有望受益,包括在戰場上負傷的士兵和遭遇事故的人。
  • 外國專家首次用皮膚細胞培養出人類精卵細胞 「人造人」更進一步?
    這一發現意味著,人類距離「人造人」僅一步之遙,因為此前科學家僅在老鼠幹細胞上做過試驗,人類細胞體外培養嘗試的成功率極低。不過,這一尖端技術雖有助於造福不孕不育家庭,但受制於道德和法律方面的隱憂,研究略有停滯。
  • 「2020騰訊科學WE大會」中內啟光:我們正嘗試在動物體內培育功能...
    史丹福大學教授中內啟光分享了最具挑戰性的科研項目——異種培育人體器官的相關研究實驗。嘉賓發言全文如下:我的演講題目是:異種培育人體器官,我們正嘗試在動物體內培育功能完整的可移植的人體器官。為什麼要研究這個課題?
  • 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成功
    原標題: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成功 (記者李季 通訊員曹詠)2020年12月28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宣布,我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在該院取得成功。
  • 科學家研究在太空中製造「人造重力!」
    科學家認為太空生活會對人類身體機能產生不利影響,雖然返回地球的太空人竭盡全力對著攝像機微笑,但是他們一般都不能自主站立起來。
  • 國際空間站嘗試用微生物發電,這種菌群同時還能淨化水
    據 Space 報導,科學家正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一項實驗,嘗試用希瓦氏菌來發電。這是人類首次嘗試利用微生物來為空間站提供電力能源。科學家已經將一批名為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的微生物送上了太空,他們需要驗證希瓦氏菌能否在太空生存和繁殖。因為用它發電的前提是,希瓦氏菌需要大量個體彼此緊密地挨在一起形成一個薄片才能發電,這一過程的前提是希瓦氏菌能夠在太空順利繁殖。
  • 「人造卵子」發展,還是沒有「卵用」
    隨著幹細胞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培育出人工骨骼、人工心臟瓣膜、人造血管等多種人體組織。再生醫學正逐漸滿足患者「哪裡壞調換哪裡」的健康需求,悄然改變著醫療格局。近日,《Science》雜誌又報導了該領域的一項重大成果。
  • 外媒:國際空間站或首次出現人造重力
    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導 外媒稱,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所長奧列格·奧爾洛夫10日表示,俄羅斯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將安裝用於產生人造重力的離心機。據俄羅斯衛星網11月10日報導,奧爾洛夫稱:「我們製造出小型離心機,展示了用這一方式模擬人造重力的潛力。小型離心機將在能量火箭太空公司目前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用於產生人造重力。」今年5月,有消息稱,俄羅斯在根據美國「比奇洛可擴展活動艙」(BEAM)研製充氣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