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20年,超130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都在研究什麼?對我們有用?

2020-08-10 科技蝦說

在太陽落山的某個時候,你也許能看到,在西邊的地平線上,有一個明亮的物體,無聲地在天空迅速移動,它就是人類目前為止,建造的最大的太空建築,國際空間站。

作為科學研究和開發天空資源的平臺,國際空間站集成了人類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也是目前人類所創造的最昂貴的裝置。



自1993年計劃建立國際空間站到1998年的第一批模塊升空,直到2011年才完成初步的組建。目前,國際空間站已經花費超過1300億美元,內部配有許多最尖端的實驗室設備,雖然整體並沒有地球上的一些實驗室那麼大,但是它有一個所有地球實驗室都無法比擬的特殊環境,那就是微重力。利用國際空間站的微重力環境,有助於科學家們研究許多科學領域的基本現象。

空寂空間站都研究些什麼呢,對我們的生活又有什麼幫助?

其實,國際空間站目前主要有五個方向的研究,生物學技術,物理科學,空間科學,人體研究和地球科學。



那麼他們有哪些成果呢?國際空間站從2015年5月起,就通過培育蔬菜品種,研究各種植物在失重條件下的生長狀況了,當年的8月,太空人就培育出了在太空生長的長葉蔬菜並嘗試食用。還進行了花卉和西紅柿以及草莓的種植,新鮮的農產品可以豐富太空人的生活品質,補充太空人需要的微量元素有助於健康。當然記錄這些培訓實驗信息,可以幫助我們在未來長期太空旅行或者移居其他星球時種植蔬菜,通過對太空環境下植物根系生長的研究,科學家也可以設計更科學的地球水培或者溫室生長條件,促進目前農業生產。



國際空間站也是蛋白質晶體生長的理想平臺,一些分子在太空環境中會長出更大更純的晶體,研究這些晶體結構,能為許多高價值蛋白質,提供比地面更好的三維結構,幫助研究人員確定具體的蛋白質功能,有利於研究人員研究靶點藥物,從而提高人類健康。

對於基礎物理學,國際空間站也有一定的條件優勢,比如2011年5月,安裝在空國際空間站的質譜儀,就能在太空中精確的測量宇宙射線中的帶電粒子和光子,其涵蓋了多種宇宙線粒子,包括正電子流,反質子,質子比以及電子等等,有助於科學家解釋一些前沿物理現象,了解整個宇宙。

在微重力環境的空間站,冷凝物可以保持其波狀的形式5到10秒,這為科學家提供了進入量子領域的窗口,對理解量子相變,輔助驗證離子物理的理論有重大意義。



2018年10月,一臺3D列印材料回收系統被送上了空間站,這臺設備由地球遙控,通過攝像機監控制造物品,和地球的3D印表機不同,它採用回收的研磨塑料顆粒來製造新產品,可以把送入空間站的多種塑料比如泡沫和包裝都變成原料,從而製造出塑料餐具或者簡易工具,大大節約太空航行的成本。

當然。還可以通過對太空人身體的研究,了解有關人體如何適應太空旅行的大量信息,其中包括防止人類在太空中骨質流失,視力減弱等。從基因水平到太空人如何處理在太空飛行器的長期隔離的研究,可以幫助人類為未來載人航天太空居住做好準備,也為地球上的人們帶來了許多附加的利益。

據統計,目前全球太空經濟規模已經超過4000億美元,隨著航天航空技術的發展,相信未來太空領域,會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一片藍海。

相關焦點

  • 花了20年,超過130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究竟有什麼研究成果?
    國際空間站從提出,到建立用時約20年。並且各國在國際空間站上的投入,也已超過了1300億美元(未算入通貨膨脹)。20年的時間和1300億美元製造出的國際空間站,究竟在研究什麼呢?對人類未來太空研究又有怎樣的用處呢?
  • 花費20年,超過130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在研究什麼呢?
    什麼是國際空間站,相信大家對這個詞是很陌生的,甚至有些人並沒有聽到過這個詞,但是這個詞出現的時間並不短,而且我們偶爾會在新聞聯播上,或則是在其他應用APP上見到過這個詞,但是我們仍然不知道國際空間站到底是做什麼的,到底在研究什麼?今天就來跟我一起了解一下國際空間站到底在做什麼,對我們又有什麼意義。
  • 先後用了20年,累計投資1300億美元,建設國際空間站值不值
    雖然我們總說要探索太空,但實際上人類的野心遠不止如此,絕對不會僅僅滿足於在太空短暫旅遊,甚至有開發太空的計劃,比如在太空中找到可以建立長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讓人類文明得到更廣泛的發展。美國在這一領域很有發言權,眼下太空中使用的國際空間站就是美國宇航局主導的
  • 投入1300億美元,遠超登月計劃,美國建設國際空間站值不值
    從那時起,先後有241位訪客曾經進入空間站,至今為止,美國在國際空間站上耗費了1300億美元,還沒有算入40億每年的維護費用,遠遠超過了阿波羅計劃的255億美元,是美國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項目。美國如此龐大的投入究竟值不值得呢?
  • 國際空間站二十年:1300億美元打造的平臺未來將走向何方?
    國際空間站的各個組件大多在地面上完成建設任務,由美國和俄羅斯的運載工具送入太空後完成拼接。1998年11月15日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曙光號功能貨艙進入預定軌道,同年12月,由美國製造的團結號節點艙升空並與曙光號連接,2000年7月星辰號服務艙與空間站連接。
  • 花費130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漏氣了,它是如何建造和運作的呢?
    由於國際空間站非常龐大,有400多噸、十幾個艙段,裡面的整個生活空間比一家大型客機的內部空間還要大,所以檢測出這個漏氣的孔還是比較麻煩的。其實兩年前,也就是2018年8月30日,國際空間站就有過一次洩漏,那一次比這次厲害,洩漏來自俄羅斯分段的聯盟MS-09太空飛行器軌道艙內的一個2毫米的洞。
  • 國際空間站20年花掉超千億美金,一些人開始覺得它「沒啥用」了
    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自 2000 年開始有太空人入駐以來,已經耗費了一千多億美元的修建和維護成本,但是它造福社會了嗎
  • 運營20年的國際空間站故障頻出 接下來命運會如何?
    國際空間站的獨特之處在於,從來沒有人在軌道上建造過這麼大的太空飛行器,也沒有人在軌道上飛行過這麼長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每天都在考驗可能的極限,空間站的成就值得反思。這些合作與努力遠遠超出了地緣政治的範疇,從科學到探索,再到太空的商業化。然而,越來越多的人擔心空間站可能會在有繼任者到來之前退役,很快就會結束我們在軌道上長達20年的飛行。
  • 1998年11月20日 國際空間站第一個組件升空
    1998年11月20日,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和歐洲航天局12個成員國組成的16國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發射成功,從此拉開了國際空間站的建造序幕。
  • 美媒:國際空間站服役20年後前途未卜
    美國阿爾斯科技網站11月1日發表題為《服役20年後,空間站前途未卜》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迄今已有六十多名太空人先後進駐國際空間站。這20年來,站內一直保持著至少兩個人。國際空間站是獨一無二的,此前從來沒有人在軌道上建造這麼大的太空飛行器且運行這麼長時間。然而,人們越來越擔心它會在沒有接替者的情況下退役,結束20年在軌運行。此外,我們從這樣一個前哨基地獲取的大部分價值可能都將化為烏有。國際空間站造價不菲。自從約30年前開始建造,美國航空航天局已經花費了1000億至1500億美元來組裝和維護這個空間站。不過,美國和世界的投資換來了很多回報。
  • 運行20年,國際空間站20大科學突破
    20年,其間開展大量在軌科學實驗,取得多個方向的突破。2018年,NASA的冷原子實驗室成為第一個在太空中產生這種物質狀態的地方。這項成就可能有助於對量子力學基本定律的研究。 了解人體在微重力環境下的變化:當人類前往火星時,我們需要知道將面臨的挑戰。空間站上的長期停留,讓我們發現了人體在微重力環境下意想不到的變化。
  • 太空研究項目轉向中國,國際空間站將被廢棄
    據俄羅斯通訊社11月3日的報導稱:俄羅斯第一頻道宣布,將舉行全俄羅斯公開比賽,選出一位女主角,在2021年前往國際空間站拍攝首部太空電影。此消息一出,就讓人十分驚訝了,這將會是人類第一次真實地在外太空拍攝電影,也是國際空間站上首次迎來不屬於太空項目研究純屬紀錄的電影拍攝,這是國際空間站眼看著就不行了,之後的廢物利用吧!
  • 20年近3000項實驗,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研究了啥?
    一張圖告訴你誰在國際空間站上做了什麼研究。  二十年前的本周,即2000年11月2日,三名太空人打開了新建成的國際空間站的大門,漂浮了進去,從此開啟了人類在這個太空前哨上的長期生活和工作。   在此期間,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進行了大約3000次科學實驗,研究涵蓋一系列學科,包括基礎物理學、地球觀測和生物醫學研究(見「在軌研究」)。國際空間站上的科學研究一度被批評為意義相對不大,與地球上人們的生活沒什麼關係,但隨著太空人投入更多的時間,國際空間站上的科學研究已經開花結果。
  • 基斯克威爾機構APP:回望國際空間站二十年
    基斯克威爾機構APP注意到,建造國際空間站的最終費用超過1000億美元。每一年,這座空間站在維護和補給飛行上耗費約4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由美國支付。問題在於:這麼一大筆開支值得嗎?他說:「國際空間站是高規格國際合作的一個極好範例,當時的世界迫切需要這樣的行動,將世界人民和不同國家聯繫在一起。學習如何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對我們做好重返月球的準備,以及未來把人送上火星等,都有很大幫助。」然而,也有科學家持不同的立場。「你無法證明建造國際空間站所花費的巨額資金是合理的。」
  • 回望國際空間站二十年:耗費如此巨資是否值得?
    建造國際空間站的最終費用超過1000億美元。每一年,這座空間站在維護和補給飛行上耗費約4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由美國支付。問題在於:這麼一大筆開支值得嗎?他說:「國際空間站是高規格國際合作的一個極好範例,當時的世界迫切需要這樣的行動,將世界人民和不同國家聯繫在一起。學習如何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對我們做好重返月球的準備,以及未來把人送上火星等,都有很大幫助。」  然而,也有科學家持不同的立場。「你無法證明建造國際空間站所花費的巨額資金是合理的。」
  • 如何在太空生活:我們從國際空間站學到了什麼?
    11月2日是第一批太空人登上國際空間站(ISS) 20周年的紀念日。從那時起,這座近地軌道上運行的人造設施就一直有人類居住。  在太空環境下連續運行20年,使國際空間站成為了解地球以外人類如何生活的理想「自然實驗室」。
  • 如何在太空生活:我們從國際空間站學到了什麼?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1日消息,11月2日是第一批太空人登上國際空間站(ISS) 20周年的紀念日。從那時起,這座近地軌道上運行的人造設施就一直有人類居住。在太空環境下連續運行20年,使國際空間站成為了解地球以外人類如何生活的理想「自然實驗室」。
  • 20年了!你知道在國際空間站有哪些好玩?他們會有什麼後遺症?
    2000年11月2日,人類第一個在軌實驗室——國際空間站,迎來了它的第一批太空人訪客,從此整整20年過去了,超過兩百多個太空人,曾長期或短暫逗留生活在這裡。在距離地表400多公裡的太空,曾經發生過哪些有趣、好玩的事情呢?
  • 國際空間站標記人類在地球軌道生活20年
    據美聯社報導,第一批太空人入住時,國際空間站是一個狹窄、潮溼、狹小的三個房間。 20年來,有241名遊客參觀了這個建築群。現在的國際空間站有一個瞭望塔,三個廁所,六個臥室和12個房間。來自19個國家的太空人通過空間站艙口漂浮,包括許多往返於太空梭上進行短期建設工作的重複遊客,以及幾名自費遊客。
  • 國際空間站應該被放棄嗎?
    當時,國際空間站計劃已經推遲了好幾年,而且大大超出了預算。英國航天機構的科學主管稱,該空間站是「一個在軌道上運行的累贅」,而英國政府拒絕為其提供資金。很多人都在懷疑國際空間站能否順利建成。  事實證明他們都錯了。國際空間站有一個美式橄欖球場那麼大,生活空間相當於一所擁有六間臥室的房子,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它都是一項非凡的工程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