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應該被放棄嗎?

2020-11-04 新浪探索

有研究者認為,不應該把公共資金花在國際空間站上,而是應該投入到機器人太空科學任務中。

  今年11月2日,我們迎來了人類連續進駐國際空間站20周年的紀念日。但是,現在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太空人是否應該掛起太空衣,將太空探索交給機器人去完成?

  在格林尼治時間1998年11月20日早晨6點50分,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記者理察·胡裡漢蜷縮在哈薩克草原的一塊巖石後面,把手機放在耳朵旁。白雪覆蓋的地面與灰色的天空融為一體。在他身後,一個揚聲器發出斷斷續續的俄語,但原本應該守著它的俄羅斯人此刻正在附近的一個木屋裡,享用慶功的伏特加。

  在遠處,一枚白色的質子(Proton)運載火箭靜靜地立在發射臺上,在單色的背景下幾乎看不出來。突然,隨著一道閃光和噼裡啪啦的轟鳴聲,它開始從地上升起。

  隨著火箭加速衝向天空,消失在雲層中,理察·胡裡漢向BBC廣播的聽眾們現場描述了當時的情景。畢竟,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質子運載火箭上攜帶的「曙光號」(Zarya)功能貨艙是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不過,儘管理察·胡裡漢盡了最大努力去描述,這場發射並沒有成為新聞頭條。

 1998年發射的「曙光號」功能貨艙是國際空間站進入軌道的第一個部分。

  英國廣播公司派出一名初級電臺記者,而不是一名資深記者來報導這場發射,這一事實已經證明了媒體以及公眾對這件事的看法。當時,國際空間站計劃已經推遲了好幾年,而且大大超出了預算。英國航天機構的科學主管稱,該空間站是「一個在軌道上運行的累贅」,而英國政府拒絕為其提供資金。很多人都在懷疑國際空間站能否順利建成。

  事實證明他們都錯了。國際空間站有一個美式橄欖球場那麼大,生活空間相當於一所擁有六間臥室的房子,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它都是一項非凡的工程成就。至今,這項工程已經耗資約1500億美元,由美國、俄羅斯、歐洲、加拿大和日本的納稅人支付。20年來,國際空間站上一直有太空人駐紮。

  2000年11月,「遠徵1號」(Expedition-1)進入國際空間站,這是歷史上第一支到達國際空間站的遠徵隊。自此之後,就一直有人類在軌道上生活和工作。據最新統計,共有來自19個國家的243名太空人訪問了國際空間站,並在那裡進行了大約3000次科學實驗。

  儘管如此,對於空間站是否值得花這麼多錢,以及對於地球上的人是否有價值,仍然存在疑問。隨著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和氣候變化的威脅籠罩地球,一些人再次質疑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動機。

到目前為止,國際空間站已經花費了人類1500億美元。

  「我肯定地認為,國際空間站不值12位數的錢,」英國皇家天文學家、天體物理學家馬丁·裡斯(Martin Rees)說,「在國際空間站逗留過的數百名太空人中,沒有人做過任何有價值的科學研究,足以證明太空梭和空間站耗費的哪怕一小部分成本是值得的。」

  馬丁·裡斯認為,我們不應該把公共資金花在國際空間站上,而是應該投入到機器人太空科學任務中,因為這些任務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看法。目前,眾多太空飛行器正在從火星、木星發回圖片和科學數據,兩臺旅行者號探測器也已經離開太陽系,成為最早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造物體。2014年,一臺太空飛行器甚至成功地在一顆4公裡寬、距離地球560億公裡並以每小時55000公裡的速度飛行的彗星上著陸。

  「如果要問(國際空間站)證明了多少新聞價值,那我們可以說,從哈勃望遠鏡和火星、木星和土星任務中得到的新聞要比從空間站得到的多得多,」馬丁·裡斯說,「當克裡斯·哈德菲爾德(Chris Hadfield)唱歌時,或者馬桶壞掉時,空間站就會成為新聞。我認為,未來花費公共資金把人送上太空會越來越難。」

  自從1998年的曙光號功能貨艙發射以來,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儘管國際空間站幾乎完全由公共資金資助,但人類太空探索的未來不僅受到太空機構的推動,一些雄心勃勃的個人也致力於此。比如SpaceX公司的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以及世界首富、亞馬遜公司創始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目標是在2024年讓人類重返月球,而伊隆·馬斯克的計劃是在火星上建立定居點,他甚至談到了死在那裡(當然不是因為撞擊事故)。貝佐斯更喜歡在太空中建立巨型旋轉殖民地的想法。然而,並不是所有參與太空探索的人都同意他們的夢想,因為這等同於把各種令人擔憂的困境都留在地球上。

人類太空探索的未來部分掌握在私人機構手中,比如伊隆·馬斯克的SpaceX公司。

  「載人航天事業墮落了,」非盈利機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研究所的研究者、從事太空研究的分析員琳達•比林斯(Linda Billings)說道。目前供職於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的,她曾是載人航天的倡導者,但現在改變了觀點。她最近一篇文章的題目是《人類應該殖民其他星球嗎?不》。

  「我說的墮落是指支離破碎,」琳達·比林斯解釋道,「這是低效的,而且過於昂貴。在我看來,底線在於:這有什麼意義?」

  她認為載人進入太空的動機並不是由科學驅動的,「我發現,這些理由所基於的理論基礎非常不牢靠——這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理論基礎,實際上是由對徵服和開發的價值信念所推動的。」

  你可能會說,沒有征服和開發,就不會有文明存在。幾乎沒有人會懷疑太空人們開拓進取的勇氣,他們曾乘坐試驗性質的火箭,冒險進入軌道,還登上了月球。然而,比林斯質疑的是人類的動機,她認為我們仍然可以為了科學和衛星技術去探索和利用太空,但人類應該留在地球上。

  「NASA在研究氣候變化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我們的政治體系和企業界也表示非常感謝,但並沒有人真的在乎,」琳達·比林斯說,「人類的太空探索如何使孟加拉國和印度那些依賴水生存,但最終可能被水淹沒的人受益?我每天都在擔心這個問題。」

  這觸及了人類太空計劃核心的不平等問題:應該派誰上去?除了航天員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Valentina Tereshkova,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員),第一代太空人都是白人男性,而且大多數是軍事試飛員。今天,大多數太空人仍然是飛行員,許多人是退役軍人。

  1969年7月,就在阿波羅11號發射之前不久,來自美國南部的黑人民權抗議者聚集在卡納維拉爾角,強調在許多美國人生活貧困的情況下,將人類送入太空是不平等的。美國民權律師(同時也是太空愛好者)羅伯特·帕蒂羅(Robert Patillo)預計未來也會有類似的爭論。

  「到本世紀50年代,我們將見到私人擁有的空間站,人們將可以去那裡度假,如果你有足夠收入的話。我們還可能會在本世紀末擁有基於月球的空間站,」帕蒂羅說道。

  「將會出現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確保那些受益者在地球上支付了他們應得的份額,從而使我們擁有醫療保健、清潔用水和教育系統?」他繼續說道,「這是為了讓社會在他們的控制下正常運轉而必須做的基本事情。」

  即使伊隆·馬斯克最終成功到達火星,火星社會也不太可能成為一些人夢想的烏託邦。這顆行星的表面是一片布滿塵埃的紅色沙漠……沒有空氣可以呼吸,沒有食物可以吃,水都被鎖在冰裡。

  在距離地球平均2.25億公裡的地方,第一批定居者的任何求救都需要24分鐘才能到達地球,再過24分鐘才能得到回覆。「人類還沒有準備好離開地球,」琳達·比林斯說,「在我們考慮這個問題之前,還需要經過很多智識、社會和道德的演化。」

  那麼,對於殖民太空這個夢想,我們是不是走得太遠了?馬丁·裡斯認為,作為一個為了地球生活而演化的物種,我們必須接受自己的局限性。「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看作是演化的頂點,」他說,「最多可能只需要幾個世紀,就會有完全不同於人類的實體出現——他們可能有血有肉,經過基因改造,也可能是電子的——這些物種或實體當然可以在地球以外的遙遠太空進行探索,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就是我們的後代。」

  在20年的時間裡,國際空間站成為了太空人們在地球以外的新家。他們向我們展示了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的不易——密閉的空間、以加工食物為食、飲用回收的汗液和尿液等。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這種生活的挑戰性和昂貴成本。

  也許空間站最大的成就是讓我們更好地欣賞地球。無論是太空人還是普通人,國際空間站都是非常特別的存在;從空間站窗口看到的太空和地球景象令人震撼,也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想像力。(任天)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警報不斷,俄羅斯放棄洩露檢查,美國飛船就位不再擔心
    根據計劃在10月底美國還將實施一次載人龍飛船的發射,屆時會有4名美國太空人進入國際空間站。不過如今的在太空的國際空間站是麻煩事不斷,警報頻繁響起。,但事最終俄羅斯宣布放棄檢查工作,因為國際空間站的熱能交換泵發出的噪音影響了洩露檢查工作。
  • 我們的國際空間站擔得起"國際"嗎?
    我們的國際空間站擔得起"國際"二字嗎?編輯/貝塔的大飛機校稿/貝塔的大飛機我們在航天領域的成就一直都是十分吸引全球目光的,而我們進不了國際空間站卻一直成為了我們的一塊心病。但是我們的航天腳步卻一直沒有停止過,雖然腳步很慢但是也很穩,將來我們將會建造我們自己的國際空間站,但是既然是國際屬性的,那就一定得是具有大國擔當的,要接納更多的國家一起來建造我們的國際空間站。
  • 放棄使用美國網絡,俄羅斯將在國際空間站上使用自己的通信網絡
    新系統的投入使用將使俄羅斯太空人放棄使用美國的交流渠道。在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部分出現了與地球的寬帶衛星通信信道,它類似於網際網路,允許信息在國際空間站與地面之間傳輸。測試確定了該衛星通信信道的主要特性,測試表明,空間站的俄羅斯部分可以通過 «Луч»中繼衛星系統以高達180 Mbit/s的速度傳輸信息,俄航天局計劃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對國際空間站俄羅斯部分寬帶通信系統的飛行測試。
  • 國際空間站漏氣 後果嚴重嗎?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近日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3名太空人將集中在俄羅斯艙段三天,並於本周末查找漏氣原因。聲明表示,這次漏氣沒有對駐站成員或國際空間站構成威脅。
  • 國際空間站有人嗎?他們怎麼生活
    國際空間站的宇宙探索任務中來,並且不斷的有新的宇宙探索實驗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主要包括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加拿大等,從1983年這個計劃提出來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目前的國際空間站已經初具規模,在其上面有很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已經在上面進行了各類科學實驗,那麼 國際空間站有人嗎?
  • 國際空間站上的禁酒令
    禁止在國際空間站上使用任何含酒精的物質任何含酒精的藥物甚至除臭劑、馬桶清潔劑在國際空間站都不能使用。可燃性不是主要原因,任何含有酒精的東西都會被氣體分析儀瞬間抓住,之後空氣淨化系統會立即關閉。當時美俄正在進行討論,為太空人提供酒來應對輻射的影響。然而後來由於酒精對空間站系統的影響,這一想法不得不放棄。
  • 國際空間站漏氣,後果嚴重嗎?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近日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3名太空人將集中在俄羅斯艙段三天,並於本周末查找漏氣原因。聲明表示,這次漏氣沒有對駐站成員或國際空間站構成威脅。
  • 國際空間站漏氣,後果嚴重嗎?
    聲明表示,這次漏氣沒有對駐站成員或國際空間站構成威脅。△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和美國艙段示意圖 | 國際空間站今年4月,俄羅斯「聯盟MS-16」飛船順利升空入軌,把2名俄羅斯太空人、1名美國太空人送抵國際空間站,執行駐站任務,開展科研活動並對空間站進行維護。作為國際空間站的第63批科考組的成員,三人將在國際空間站駐守196天。
  • 國際空間站又出現漏氣,想維修卻不易,為何「艾特」起中國來?
    因為國際空間站將不再是唯一的選擇,中國的空間站就快來了。是的,國際空間站確實沒有中國什麼事兒,其實在國際空間站籌劃建設初期,中國方面明確地透露出了想要參與研製空間站的想法,但遭到美國的反對,因為當時我國在這方面的實力還不夠,還有就是美國認為這項太空空間站技術有軍事用途,所以反對中國加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美國還特意制定了相關的法律以徹底斷絕中國加入此項合作的念頭,但中國就此放棄了此類航天航空項目嗎?
  • 國際空間站退役後,中國空間站或成唯一?別再被雞血文忽悠了
    國際空間站退役再延遲原本將在2024年退役的國際空間站在後來的幾次評定中,各合作國航天集團決定再次延遲退役到2028年。分析下原因:1,目前國際空間站修修補補,還可以繼續運行。2,相比於修修補補的投資,比重新再造一個空間站來的要划算。
  • 國際空間站退役後,中國「天宮」會成為太空「獨苗」嗎?
    國際空間站面臨退役,中國空間站會成為全球唯一空間站嗎?2015年,美國與俄羅斯航天部門籤署協議,將國際空間站的退役時間推遲到了2024年,而我國空間站將在2022年投入運行,那麼當國際空間站退役後,我國空間站會成為全球唯一嗎?
  • 國際空間站再次發生漏氣事件,看來距報廢不遠了,坐等天宮空間站
    這已經不是國際空間站第一次出現漏氣事件了,早在2018年國際空間站就已經檢測到了有氣體洩漏,最終經過排查他們在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聯盟MS-09」飛船上發現了一個2毫米的洞。無獨有偶,在大約一個月之前,俄羅斯衛星網報導,國際空間站上發現了輕微的空氣洩露,而洩露的艙段很可能就在美國艙段,只不過還沒有威脅到太空人的生命安全。
  • 為何外國不再建個空間站,非要加入中國空間站?他們有什麼預謀
    為何外國不再建個空間站,非要加入中國空間站?他們有什麼預謀浩瀚的宇宙是神秘而強大的存在,裡面有著很多人類所不知道的世界,人類雖然一直都在探索著這個神秘的宇宙,但是對於宇宙的了解和發現卻是少之又少,這也就更加激發了人們的好奇心。
  • 中國國際空間站整裝待發與國外空間站差距讓你驚訝!
    第二代為長期駐留空間站,此時已經帶有兩個對接口,可一次對接兩艘飛船。其中,三個軍用的禮炮空間站還進行了秘密的武器試驗,例如在禮炮三號上安裝了圖-22轟炸機自衛航炮作為攻擊武器,無奈由於無法解決武器發射時導致的旋轉問題被迫放棄。蘇聯的第二代空間站已經相當強大,禮炮6和7號都迎來了巨大成功。
  • 國際空間站,不妙……
    自2000年首批太空人入駐以來,國際空間站迄今已運行近20年,其剩餘壽命如何受到科學界關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日援引俄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的分析稱,「如果空間站技術條件正常,本來可以寄希望於延長使用期。現在,與使用已久有關的毛病開始出現……我們需要為到2024年以後空間站將不再存在的事實做準備。」
  • 國際空間站故障頻發,4年後面臨退役,中國天宮空間站冉冉升起
    空間站的作用對人類在太空中的科研工作擁有很大的幫助,當蘇聯自主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之後,美國立馬眼紅,將太空人送上月球又如何,如果能夠建立屬於自己的空間站稱霸太空才會更進一步。在1980年美國將建立空間站計劃在戰略防禦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到1994年開始建造「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階段。
  • 國際空間站老化嚴重,它還有未來嗎?
    科學研究在決定國際空間站的目的和擴張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留給國際空間站的時間不多了。美國航天局目前正計劃在2024年前結束對國際空間站的支持,將老化的空間實驗室轉型為私營部門和營利活動,如製造、營銷、廣告和太空旅遊。2024年後,我們有望看到空間站大幅減少運作。
  • 壯美的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正在低地球軌道建造的國際研究設施,計劃由六個國際太空機構合作聯合推進,這六個機構分別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俄羅斯聯邦航天A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航天局、巴西航天局、歐洲空間局(歐洲空間局的成員國英國、愛爾蘭、葡萄牙、奧地利和芬蘭沒有參加國際空間站計劃,希臘和盧森堡則是在計劃開始之後加入歐洲空間局的。)
  • 太空人:休斯頓我們有麻煩了 國際空間站又漏了!
    2018年國際空間站出現了一次洩露事件,這一天裡美國的太空人告訴他們的俄羅斯同僚說他們發現艙體內的壓力正在緩慢下降,雙方猜測國際空間站發生了洩露。於是雙方除了聯繫兩國的地面控制中心之外,在國際空間站裡裡外外找了一個遍,終於發現了一個因為細小的太空塵埃撞擊所形成的直徑僅有2毫米的小洞口。
  • 基斯克威爾機構APP:回望國際空間站二十年
    二十年來,一撥又一撥的太空人不間斷地在國際空間站工作,將這個距離地球表面400多千米的巨大太空飛行器作為自己的家。2000年11月2日,美國太空人比爾·謝潑德(Bill Shepherd)、俄羅斯太空人謝爾蓋·克裡卡廖夫(Sergei Krikalev)和尤裡·吉德津科(Yuri Gidzenko)首次登上國際空間站。此後,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團隊開始了穩定輪換,以確保空間站永遠不會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