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斯克威爾機構APP:回望國際空間站二十年

2020-11-26 新華能網

基斯克威爾機構APP消息,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是否造福了人類社會?基斯克威爾機構APP指出,對這一問題,科學家們分成了兩派:一些人認為,國際空間站是一座團結的燈塔;但在另一些人看來,這不過就是一部動作電影的布景。

太空科學家們正準備慶祝一項非凡的航天成就。再過幾天,人類在外太空的持續存在就將迎來20周年的紀念日。二十年來,一撥又一撥的太空人不間斷地在國際空間站工作,將這個距離地球表面400多千米的巨大太空飛行器作為自己的家。2000年11月2日,美國太空人比爾·謝潑德(Bill Shepherd)、俄羅斯太空人謝爾蓋·克裡卡廖夫(Sergei Krikalev)和尤裡·吉德津科(Yuri Gidzenko)首次登上國際空間站。此後,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團隊開始了穩定輪換,以確保空間站永遠不會空著。

基斯克威爾機構APP表示,共有240名男女在這個重達420噸的空間站上工作過。國際空間站以每小時約27700多公裡的速度掠過地球,每天繞地球運行16圈。空間站長約109米,包括6個睡覺的地方,兩個廁所和一個健身房。最受歡迎的地方是由歐洲空間局建造的穹頂艙(Cupola),直徑約2米,高1.5米,設有6個周邊窗和1個天窗。穹頂艙能提供360度的視野,使太空人能夠直接觀察機械臂操作和已泊接的太空飛行器,還可以遠眺地球,凝視正在聚集的風暴,以及太陽的升起。

 2008年的國際空間站

蒂姆·皮克(Tim Peake)是唯一一位登上國際空間站的英籍歐空局太空人,他對穹頂艙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皮克說,他在那裡第一次看到我們的星球時,就意識到它是多麼脆弱。「你可以看到大氣層,只有16公裡厚。它不是無窮無盡的,」他在接受採訪時回憶道,「所有確保我們能在地球上生存的氣體都被在這個非常、非常小的圈層內。你會突然意識到,我們排放其中的東西真的影響很大。」

國際空間站的生活中也有更平凡的一面:太空人在失重的漂浮狀態下演奏吉他小夜曲;義大利太空人薩曼莎·克里斯多福雷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用一個零重力馬克杯第一次品嘗了在外太空製作的意式濃縮咖啡;當然,太空人們還得處理一連串的廁所故障——「我發現,這才是空間站上吸引地球上最多好奇的地方,」皮克說道。許多科學家堅持認為,這些內部細節十分重要。「國際空間站的運營向我們表明,人類可以在遠離自己星球的外太空建立家園,那裡的環境確實非常惡劣,」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天體生物學家查爾斯·科克爾(Charles Cockell)教授說,「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課。」

基斯克威爾機構APP指出,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起草了建造永久軌道空間站的計劃。然而,對該計劃所需費用的預測表明,建造空間站的成本將高得驚人,直到蘇聯解體提供了與俄羅斯合作的機會。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先後成功地運行過8個空間站,包括較小的禮炮號(Salyut)空間站和更大的和平號(MIr)空間站,他們的空間工程師在長期空間任務中已經獲得了相當多的經驗。

「這也是美國的一項高度務實的舉措,」英國國家航天中心(National Space Centre)的主管阿努·奧賈(Anu Ojha)教授說,「美國希望防止蘇聯太空專家在蘇聯解體時被各個國家搶走。因此,美國試圖讓他們參與到聯合空間計劃中,這樣就可以讓他們呆在家裡,並給予一定的收入。對於這樣的計劃,國際空間站是完美的。」

最後,美俄兩國就建造國際空間站的計劃達成一致,加拿大和日本的航天機構也同意加入這個項目,還有歐洲空間局,英國是其中的關鍵成員。空間站的組裝始於1998年,在2011年完成。在這十三年時間裡,美國的太空梭進行了30多次飛行,俄羅斯的火箭進行了40次多飛行,才將所有組件和模塊帶到空間站。多年來,太空人們一直專注於空間站的建設,直到近幾年才能夠集中精力從事嚴肅的科學研究,包括與地球上數千名科學家合作進行3000多項實驗。

基斯克威爾機構APP注意到,建造國際空間站的最終費用超過1000億美元。每一年,這座空間站在維護和補給飛行上耗費約4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由美國支付。問題在於:這麼一大筆開支值得嗎?

2013年,加拿大太空人克裡斯·哈德菲爾德演唱了大衛·鮑伊的《Space Oddity》

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分校的行星科學家伊恩·克勞福德(Ian Crawford)教授認為,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他說:「國際空間站是高規格國際合作的一個極好範例,當時的世界迫切需要這樣的行動,將世界人民和不同國家聯繫在一起。學習如何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對我們做好重返月球的準備,以及未來把人送上火星等,都有很大幫助。」

然而,也有科學家持不同的立場。「你無法證明建造國際空間站所花費的巨額資金是合理的。」 英國的皇家天文學家馬丁•裡斯爵士(Sir Martin Rees)表示,「首先,科學上的回報是微不足道的。我們的確了解了身體在太空中長時間停留的反應,也在零重力環境下生長了一些晶體,但這與花在國際空間站上的數百億美元是不相稱的。實際上,只有當空間站的廁所被堵住,或者太空人拿著吉他漂浮在太空中唱歌時,空間站才會成為新聞。」

馬丁·裡斯還指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錢應該花在向其他行星發射機器人的任務,或者建造軌道天文臺上。他的觀點得到了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史蒂夫·溫伯格(Steve Weinberg)的支持。「在國際空間站上做的唯一有趣的科學研究是通過阿爾法磁譜儀研究宇宙射線,但太空人沒有參與操作,」他說,「如果使用無人任務將該儀器送入軌道,成本會低得多。」

阿努·奧賈教授補充道,他最初非常懷疑國際空間站的科學原理,但現在確信它是一個重大的成功。他說:「我們在載人航天上的經驗,以及在空間工程和科學成果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我們已經學會了如何在太空中組裝巨大的結構,如何在太空中長時間生活,同時處理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關鍵在於,我們不能浪費這種經驗。」

基斯克威爾機構APP指出,從對國際空間站太空人的研究中,我們已經得到一個重要的教訓,那就是長時間的零重力環境會對人體產生影響。這些症狀包括肌肉衰退、骨密度降低、視力和味覺障礙等。科學家發現,太空人在完成4到5個月的太空任務後,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恢復骨密度。另一方面,通過使用跑步機和舉重器械,太空人可以避免肌肉衰退的最壞影響。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計劃在4或5年內繼續為國際空間站提供資金,並表示希望私營公司能接管並進行商業運作,同時為探索和定居月球的前沿任務提供資金,或許有朝一日能將人類送上火星。這些項目將包括在繞月軌道上建造一個月球「門戶」(Gateway)——一座小型的空間站——作為探索月球表面的中轉站。

但是,私營企業會有興趣接管國際空間站嗎?許多公司都表達了初步興趣,稱他們希望在那裡展開工作。總部位於德克薩斯州的「公理太空」(Axiom Space)公司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籤署了一項協議,將建造一個用於研究新型材料的太空艙;演員湯姆·克魯斯和導演道格·裡曼計劃明年乘坐SpaceX公司的載人龍飛船飛往空間站,為一部動作冒險電影拍攝場景;而計劃於2023年播出的電視真人秀比賽「太空英雄」(Space Hero)已經宣布,他們計劃將獲勝者送往國際空間站。

這樣的冒險活動是否足以提供運營空間站所需的數十億美元,仍有待觀察。另一種選擇是拆除國際空間站,使其所有部件墜落到地球上,並在大氣層中燒毀。查爾斯·科克爾教授認為,這將是一種可怕的浪費,「要讓所有人都同意建造空間站,然後付諸實施,整個過程投入了巨大的努力。如果我們失去這座空間站,那麼在短期之內,我們幾乎沒有機會再建一個,所以我們需要鼓勵那些私營公司,希望他們能讓空間站至少再運行10年。」

相關焦點

  • 回望國際空間站二十年:耗費如此巨資是否值得?
    2013年12月,太空人邁克·霍普金斯在國際空間站進行太空行走對這一問題,科學家們分成了兩派:一些人認為,國際空間站是一座團結的燈塔;但在另一些人看來,這不過就是一部動作電影的布景。  太空科學家們正準備慶祝一項非凡的航天成就。再過幾天,人類在外太空的持續存在就將迎來20周年的紀念日。二十年來,一撥又一撥的太空人不間斷地在國際空間站工作,將這個距離地球表面400多千米的巨大太空飛行器作為自己的家。
  • 誕生二十周年,國際空間站的那些難忘時刻(上)
    空間站只是人類星辰大海徵途的前哨。編者按:今年疫情讓大家都被迫隔離,於是遠程辦公大行其道。但是跟這些人相比,我們絕大多數人的辦公都不能叫遠程辦公。只有傲遊太空,才叫真正的遠程辦公。國際空間站從有太空人入駐至今已有二十年的歷史了,《紐約時報》盤點了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難忘時刻。
  • 誕生二十周年,國際空間站的那些難忘時刻(下)
    國際空間站從有太空人入駐至今已有二十年的歷史了,《紐約時報》盤點了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難忘時刻。原文標題是:Working Remotely, on a Space Odyssey。篇幅關係,我們分兩部分刊出,此為第一部分。
  • 國際空間站二十年:1300億美元打造的平臺未來將走向何方?
    從2000年11月2日第一批太空人登上ISS開始至今,已經過去了二十年。國際空間站的各個組件大多在地面上完成建設任務,由美國和俄羅斯的運載工具送入太空後完成拼接。1998年11月15日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曙光號功能貨艙進入預定軌道,同年12月,由美國製造的團結號節點艙升空並與曙光號連接,2000年7月星辰號服務艙與空間站連接。
  • 壯美的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正在低地球軌道建造的國際研究設施,計劃由六個國際太空機構合作聯合推進,這六個機構分別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俄羅斯聯邦航天A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航天局、巴西航天局、歐洲空間局(歐洲空間局的成員國英國、愛爾蘭、葡萄牙、奧地利和芬蘭沒有參加國際空間站計劃,希臘和盧森堡則是在計劃開始之後加入歐洲空間局的。)
  • 國際空間站,不妙……
    自2000年首批太空人入駐以來,國際空間站迄今已運行近20年,其剩餘壽命如何受到科學界關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日援引俄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的分析稱,「如果空間站技術條件正常,本來可以寄希望於延長使用期。現在,與使用已久有關的毛病開始出現……我們需要為到2024年以後空間站將不再存在的事實做準備。」
  • 國際空間站或2024年停用,中國空間站將接棒,27國申請合作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由六個國際主要太空機構聯合推進的國際合作計劃。這六個太空機構分別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歐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國家航天局和巴西航天局。國際空間站於1993年完成設計,作為一個凝聚著多個國家技術合作的結晶,國際太空站總計花費了超過一千億美元。
  • 國際空間站規模將繼續擴大 俄羅斯正在為此做準備
    國際空間站是地球以外人類長期、持續存在的一個地方。自太空人首次將其作為臨時家園以來,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空間站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加了新的模塊,為科學提供了更多的空間,也為各種生物提供了舒適的環境。今天,一對俄羅斯太空人將在國際空間站外工作,為增加一個全新的模塊做準備。
  • 國際空間站或在2024年停用!外媒:未來兩年,中國將完成空間站建設
    國際空間站這段時間鬧出來的亂子可不小,在國際空間站漏氣後,為了找到漏氣點,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又是利用細紙條查找漏氣點,又是提議藉助聽診器來尋找漏氣點。環球網10月7日報導,國際空間站在2000年,迎來首批太空人入駐後,如今已經運行了將近20年。根據最初計劃,國際空間站將使用至2015年,但在之後工作時限延長到2020年後,又計劃再次將使用壽命延長到2024年,甚至該項目的參與國還計劃,將國際空間站的壽命延長到2028-2030年。但是這都是在國際空間站沒有出現故障的前提下進行的,而現在國際空間站像是個沒毛病的空間站嗎?
  • 國際空間站不妙,俄航天專家:或在2024年停用
    自2000年首批太空人入駐以來,國際空間站迄今已運行近20年,其剩餘壽命如何受到科學界關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日援引俄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的分析稱,「如果空間站技術條件正常,本來可以寄希望於延長使用期。現在,與使用已久有關的毛病開始出現……我們需要為到2024年以後空間站將不再存在的事實做準備。」
  • 國際空間站「開始散架」……
    來源:環球網微信公眾號自2000年首批太空人入駐以來,國際空間站迄今已運行近20年,其剩餘壽命如何受到科學界關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日援引俄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的分析稱,「如果空間站技術條件正常,本來可以寄希望於延長使用期。現在,與使用已久有關的毛病開始出現……我們需要為到2024年以後空間站將不再存在的事實做準備。」
  • ARISS將在國際空間站慶祝火腿無線電20年
    業餘無線電臺(ARISS)不久將慶祝國際空間站(ISS)連續開展火腿無線電業務20年。ARISS的規劃始於1996年,是各國業餘無線電協會和業餘衛星協會之間的合作項目,得到了各自空間機構的支持。ARISS的火腿無線電設備實際上是在由KD5GSL司令Bill Shepherd領導的遠徵1號乘員之前就到達了空間站。聯邦通信委員會為ISS的運行發出了火腿無線電呼號NA1SS。
  • 20年近3000項實驗,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研究了啥?
    二十年前的本周,即2000年11月2日,三名太空人打開了新建成的國際空間站的大門,漂浮了進去,從此開啟了人類在這個太空前哨上的長期生活和工作。   在此期間,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進行了大約3000次科學實驗,研究涵蓋一系列學科,包括基礎物理學、地球觀測和生物醫學研究(見「在軌研究」)。國際空間站上的科學研究一度被批評為意義相對不大,與地球上人們的生活沒什麼關係,但隨著太空人投入更多的時間,國際空間站上的科學研究已經開花結果。
  • 俄航天專家:國際空間站「開始散架」,或在2024年停用
    自2000年首批太空人入駐以來,國際空間站迄今已運行近20年,其剩餘壽命如何受到科學界關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日援引俄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的分析稱,「如果空間站技術條件正常,本來可以寄希望於延長使用期。現在,與使用已久有關的毛病開始出現……我們需要為到2024年以後空間站將不再存在的事實做準備。」
  • 國際空間站標記人類在地球軌道生活20年
    2000年12月4日,「遠徵1號」機組人員國際空間站,左起員太空人吉岑科、指揮官謝潑德、飛行工程師克裡卡列夫2000年12月4日,「遠徵1號」機組人員在環繞地球的國際空間站Zvezda服務艙上與新鮮的橘子合影。
  • 國際空間站故障頻發,4年後面臨退役,中國天宮空間站冉冉升起
    世界上第一個建立空間站的並非以美國和俄羅斯為首的「國際空間站」,1986年2月20日,蘇聯將設計好的「和平號空間站的核心艙」發射升空,這是人類首個第三代空間站,本質上是蘇聯建造的一個軌道空間站,1991年蘇聯解體,後來被俄羅斯接管,一直到2001年3月23日成功墜入地球大氣層,掉落在南太平洋海域中,從此結束了它在太空中的日子。
  • 2022年中國天宮空間站,17國加入,打造真正的國際空間站!
    美國後來發射的太空梭還專門設計了和平號空間站的對接口,以便和和平號對接運送物資和人員。在十五年的時間裡,先後有十二個國家的一百三十五名太空人到過和平號空間站進行考察和試驗。到了九十年代後期,和平號空間站的電子設備嚴重老化,共發生了一千五百多次故障,其中一百處故障一直未能解決。用遍體鱗傷來形容毫不過分。
  • 2020年國際空間站最佳科學圖片
    2020年國際空間站最佳科學圖片字幕製作:哇喳2020這一年,新冠疫情給很多事情按下了暫停鍵,但對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 在外太空的一次次回望,原來地球長這樣
    那麼你是否幻想過,在太空中回望地球是什麼樣的感覺?當然了大部分人是沒有機會親眼去看的,但是自從上個世界五六十年代開始,人類已經開始了太空探索之路,發射了很多無人探測器,最遠也登上了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看一看曾經在外太空的次次回望,我們的地球到底長成什麼樣子?
  • 國際空間站應該被放棄嗎?
    1998年發射的「曙光號」功能貨艙是國際空間站進入軌道的第一個部分。當時,國際空間站計劃已經推遲了好幾年,而且大大超出了預算。英國航天機構的科學主管稱,該空間站是「一個在軌道上運行的累贅」,而英國政府拒絕為其提供資金。很多人都在懷疑國際空間站能否順利建成。  事實證明他們都錯了。國際空間站有一個美式橄欖球場那麼大,生活空間相當於一所擁有六間臥室的房子,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它都是一項非凡的工程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