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20年花掉超千億美金,一些人開始覺得它「沒啥用」了

2020-11-26 cnBeta

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自 2000 年開始有太空人入駐以來,已經耗費了一千多億美元的修建和維護成本,但是它造福社會了嗎?科學家分成了兩派:一些人認為這是團結的燈塔,而另一些人覺得它只不過是動作片的背景板。

來源 the Guardian

作者 Robin McKie

翻譯 阿金

審校 戚譯引

太空科學家們正籌備慶祝一項非凡的航天成就。再過幾天,就是人類在外太空持續生存的第 20 個年頭。

20 年來,太空人團隊們不間斷地造訪國際空間站,在我們星球上方 400 千米的高空建造了自己的家園。2000 年 11 月 2 日,第一批太空人入駐空間站,他們是美國太空人比爾·謝潑德(Bill Shepherd)和俄羅斯太空人謝爾蓋·克裡卡列夫(Sergei Krikalev)、尤裡·吉岑科(Yuri Gidzenko)。自此之後,空間站為定期輪換的太空人們提供庇護,而太空人確保始終有人維護它的運行。

空間站重達 420 噸,以 17000 邁(相當於時速 27359 千米)的速度每天繞行地球 16 周,總共有 240 名男女太空人在裡面駐留過。109 米長的空間站包括六個睡眠區域、兩個廁所、一間健身房,而最受歡迎的地方是歐洲建造的一組凸窗,稱作穹頂艙(Cupola),裡面提供了 360 度視角,太空人們能俯瞰地球上的風暴如何聚集,太陽如何升起。

蒂姆·皮克(Tim Peake)是官方記錄中上過國際空間站的唯一一個英國太空人,也是穹頂艙的忠實粉絲。他說,當他第一次看到我們的星球時,意識到了它多麼脆弱。「你能看到大氣層,只有 16 千米厚。它並不是無窮無盡的。」在 BBC 的採訪中他如此回憶道,「地球所維持的讓我們賴以生存的所有氣體,就是這麼薄薄的一層。突然間你就會意識到,我們排放到大氣層的東西其實非常重要。」

而空間站生活更加平凡的一面包括太空人飄浮在空中彈奏吉他小夜曲,義大利太空人薩曼莎·克里斯多福雷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的一段烹飪歷史,她在外太空用零重力馬克杯喝下了第一杯意式濃縮咖啡,以及處理一系列廁所崩裂事故——「空間站的這一部分是我們返回地球後人們最好奇的」,皮克說。而且這些內部細節非常重要,科學家們如此堅持道。「維持國際空間站的運轉告訴我們,雖然外太空環境極為嚴峻,但人類依然能在那裡,在遠離自己故鄉星球的地方安家落戶。」愛丁堡大學的天體生物學教授查爾斯·科克爾(Charles Cockell)說,「對我們來說,這一課至關重要。」

國際空間站

20 世紀 80 年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首次制定了建造永久軌道空間站的計劃。然而,費用預估表示,計劃成本可能會高得驚人。一直到蘇聯解體,美國才有機會和俄羅斯展開合作。俄羅斯的航天工程師們已經掌握了相當豐富的長期太空任務經驗,他們原來就有一個小型軌道空間站禮炮號(Salyut),還有一個比前者大不少的空間站和平號(Mir)。

「這也是美國高度務實的舉動。」英國國家航天中心主任阿努·奧加(Anu Ojha)教授評價說,「蘇聯解體時,美國想要防止前蘇聯的航天專家流失,所以想方設法讓他們參與聯合航天項目,能夠保證他們待在自己的祖國,同時給他們一定程度的支持。而國際空間站正是實現這一目的的完美計劃。」

最終,美國和俄羅斯在國際空間站的建造計劃上達成共識,同時加拿大和日本的航天局也同意加入,還有歐洲航天局(ESA),其中英國更是關鍵成員。空間站的組裝開始於 1998 年,要求美國派遣 30 艘太空飛船,俄羅斯發射 40 多座火箭,將組件和模塊送入空間站,到了 2011 年,空間站正式完工。多年來太空人們都忙著建造空間站,直到最近幾年,他們才能夠集中展開嚴謹的科學研究,包括和地球上數千名科學家一起合作進行 3000 多項實驗。

建造國際空間站的最終費用超過了 100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6700 億元)。每年用於空間站維護和服務性飛行的成本更是飆升至 4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268 億元)。美國支付了其中大部分款項。問題來了:如此巨額的支出,真的值得嗎?

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Birkbeck, Universtiy of London)的行星科學專家伊恩·克勞福德(Ian Crawford)教授認為值得:「空間站是一個高水平國際合作的典範,誕生於全世界急切需要能夠凝聚人類和國家的活動之際。並且,學會如何在太空中生活工作讓我們處於有利形勢,因為我們準備重返月球,可能還會送人類上火星。」

2013 年,加拿大太空人克裡斯·哈德菲爾德(Chris Hadfield)表演了大衛·鮑伊(David Bowie)《太空怪談》(Space Oddity)的太空版。圖片來源:Nasa/EPA

然而,其他科學家的觀點則不盡相同。「你沒法證明,花費巨額數目用來建造國際空間站合情合理。」英國皇家學會天文學家馬丁·裡斯爵士(Sir Martin Rees)說,「首先,它的科學回報目前看來微不足道。我們對於長時間生活在太空中身體會有何種反應有了一些了解,我們在零重力條件下生長了一些晶體,但這絕不能和給空間站投入的上百億美元相提並論。事實上,空間站只會製造花邊新聞,比如廁所堵了,或者太空人飄在空中彈著吉他唱歌。」

裡斯補充說,NASA 的資金最好能用來啟動送去其他行星的機器人任務,或者建造軌道天文觀測器等等。他的這一觀點得到了諾貝爾獎得主、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物理學家史蒂夫·溫伯格(Steve Weinber)的支持。「空間站內唯一做過的有趣科學實驗是通過阿爾法磁譜儀(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研究宇宙射線,但在其操作過程中,太空人沒有發揮任何作用。」他告訴《觀察家報》(the Observer),「可以通過無人任務把儀器放置在軌道上運行,成本要低得多。」

奧加補充說,一開始他非常質疑國際空間站的科學合理性,但現在確信這是一大成功。「我們在人類太空飛行經驗、航天工程方面取得了成績,而且科學產出也是巨大的。我們已學會如何在太空中組裝巨型結構,在太空中長期生活,同時處理各種發生的意外狀況。至關重要的是我們不要浪費這些經驗。」

而研究空間站太空人給我們上的重要一課,就是長期生活在零重力環境下對人類身體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肌肉損失,骨密度降低,視覺和味覺損傷。科學家還發現,太空人在執行完四到五個月的太空任務之後,需要花費數年時間來恢復自己的骨密度。另一方面,通過使用跑步機和重量機械,太空人們能夠避免肌肉損失帶來的最嚴重後果。

NASA 正計劃在接下來的四年或五年內繼續投入資金支持國際空間站,並表示希望私人企業未來能接管空間站進行商業運營。而官方經費將用於更加前沿的太空任務,例如探索以及定居月球,可能有朝一日還會送人類上火星。這些項目將包括建造比國際空間站小一點的月球空間站「門戶」(Gateway),它將繞月球軌道飛行,成為人類探索月球表面的中轉停留站。

但是,私人企業有興趣接管國際空間站嗎?最初,有幾家公司表示了自己的興趣,說他們想要在那裡工作。總部位於美國德克薩斯的私人公司 Axiom Space 已經與 NASA 籤署了一份協議,會建造一個模塊組件,將在上面展開新材料研究,演員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和導演道格·裡曼(Doug Liman)計劃明年乘坐載人龍飛船上空間站,在那裡拍攝動作冒險電影的幾個場景。而計劃於 2023 年播出的真人秀節目《太空英雄》(Space Hero)也已宣布,要將冠軍送往國際空間站。

像這樣的活動是否足以讓人們繼續投入數十億美元來運營空間站,還有待觀察。另一個方案則是解體空間站,讓它以螺旋下降方式落入地球,希望這些部件能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

如果真是這樣,那將是可怕的浪費,科克爾說。「大家經歷千辛萬苦才達成一致意見,並建造成空間站。如果失去了它,未來短期內是不太可能再造另一個的了,所以,我們需要鼓勵企業去運營空間站,至少讓它再撐上十年。」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用漂浮的茶葉找出了洩漏點
    從2019年的9月以來,國際空間站就一直在持續性的向太空洩漏著空氣。起初,大家都不太重視這個「小問題」,因為它無傷大雅,畢竟服役已超20年,縫縫補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從8月開始,他們想著各種法子去確定洩漏點的所在之處,但由於空間、儀器和太空人的生存問題,他們原來所想的辦法一個接一個落空了,地面也紛紛給他們再出各種主意,甚至一些太空迷也出著各種歪點子。
  • 人類登上國際空間站20年,太空中人類文明的符號
    派遣年齡較長的太空人完成這次任務,並不僅是看重他們的經驗,也是對這些太空人的老朋友、已步入暮年的國際空間站的致敬。到今年11月2日,人類進駐國際空間站已經足足20年了。國際空間站還適合測試未來可能的長時間月球和火星任務所需的太空飛行器系統和設備。國際空間站並不是第一個空間站。世界上最早的軌道前哨站是1971年發射升空的俄羅斯「禮炮計劃」(Salyut programme)。其原理很簡單,就是用火箭把一個小型載人衛星發射到近地點軌道。
  • ARISS將在國際空間站慶祝火腿無線電20年
    業餘無線電臺(ARISS)不久將慶祝國際空間站(ISS)連續開展火腿無線電業務20年。美國航天局正在用一張新製作的信息圖來紀念這一裡程碑,該信息圖強調了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機組成員與學生之間通過業餘無線電進行的教育接觸。在過去的20年裡,ARISS支持了近1400次與學校、學生團體和其他組織的預定火腿無線電接觸。
  • 花了20年,超130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都在研究什麼?對我們有用?
    在太陽落山的某個時候,你也許能看到,在西邊的地平線上,有一個明亮的物體,無聲地在天空迅速移動,它就是人類目前為止,建造的最大的太空建築,國際空間站。作為科學研究和開發天空資源的平臺,國際空間站集成了人類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也是目前人類所創造的最昂貴的裝置。
  • 運營20年的國際空間站故障頻出 接下來命運會如何?
    他們的到來將預示著這個軌道實驗室20年來持續有人駐留的開始,NASA領導著一項國際合作努力,將在10年中繼續建設這個實驗室。出於在美蘇大衝突後緩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願望,空間站合作夥伴關係或多或少取得了成功。即使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生空難,但空間站仍然有人駐留,只是後來美國有近10年時間沒有自己進行太空運輸。
  • 國際空間站標記人類在地球軌道生活20年
    (美國宇航局)2000年10月31日,國際空間站的第一批太空人——美國人比爾·謝潑德(Bill Shepherd)和俄羅斯人謝爾蓋·克裡卡列夫(Sergei K. Krikalev)和尤裡·吉岑科(Yuri P. Gidzenko)從哈薩克斯坦起飛。 兩天後,他們打開空間站的門,雙手合十。星期一,標誌著20年來一直有人住在那裡。
  • 國際空間站「開始散架」……
    來源:環球網微信公眾號自2000年首批太空人入駐以來,國際空間站迄今已運行近20年,其剩餘壽命如何受到科學界關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日援引俄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的分析稱,「如果空間站技術條件正常,本來可以寄希望於延長使用期。現在,與使用已久有關的毛病開始出現……我們需要為到2024年以後空間站將不再存在的事實做準備。」
  • 國際空間站20周年:正在進入老化期
    國際空間站20周年慶祝日,自2000年11月2日以來,人類已經在國際空間連續生活,從未間斷。在這7300天裡,這個價值1500億美元的軌道實驗室接待了來自19個國家的241人,並在那裡進行了3000多項科學實驗。不過,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必須結束。美國宇航局已經批准國際空間站至少飛行到2028年,但它已經步入「老化期」。在未來10到15年的某個時間點,美國宇航局很可能會讓國際空間站脫軌,將其墜入南太平洋。國際空間站已經超過了其15年的預期壽命。
  • 先後用了20年,累計投資1300億美元,建設國際空間站值不值
    美國在這一領域很有發言權,眼下太空中使用的國際空間站就是美國宇航局主導的不得不承認,美國在空間站上的成就,它成功建立了完善的國際空間站,使得世界能夠藉助這一空間站了解宇宙更多的奧秘。並且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是目前最大規模,設施最先進的人造太空設施,它大約有兩個足球場的大小,人類依靠其在太空中站穩了腳跟。美國為此耗費了近20年的時間和超過13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8887.58億元),但也有人問,投資如此巨大到底值不值?
  • 美媒:國際空間站服役20年後前途未卜
    美國阿爾斯科技網站11月1日發表題為《服役20年後,空間站前途未卜》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迄今已有六十多名太空人先後進駐國際空間站。這20年來,站內一直保持著至少兩個人。國際空間站是獨一無二的,此前從來沒有人在軌道上建造這麼大的太空飛行器且運行這麼長時間。然而,人們越來越擔心它會在沒有接替者的情況下退役,結束20年在軌運行。此外,我們從這樣一個前哨基地獲取的大部分價值可能都將化為烏有。國際空間站造價不菲。自從約30年前開始建造,美國航空航天局已經花費了1000億至1500億美元來組裝和維護這個空間站。不過,美國和世界的投資換來了很多回報。
  • 運行20年,國際空間站20大科學突破
    畢竟不是去玩 國際空間站運行20年,其間開展大量在軌科學實驗,取得多個方向的突破。這些晶片被送往國際空間站,以求更好地了解微重力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並將其應用於改善地球人健康狀況。 刺激近地軌道經濟:從衛星部署到在軌研究,充滿活力的商業太空經濟已經發展起來,其價值目前超過345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一直是支持這一領域發展的重要力量。
  • 國際空間站載人飛行滿20周年
    今年是人類在國際空間站居住的20周年。2000年10月31日,第一批機組人員來到國際空間站時,這裡只是3個小房間。不久後,這些人就發現,國際空間站裡幾乎沒有什麼空間可供他們活動。那裡的空氣溫暖又潮溼,讓他們感覺黏糊糊的。
  • 20年近3000項實驗,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研究了啥?
    高空飛行科學  國際空間站上的一些著名實驗:  冷原子實驗室。這個附在國際空間站外部的宇宙射線探測器,可以搜尋暗物質粒子。2019年,太空人不得不進行一系列難度很大的太空行走,以修復這項耗資20億美元實驗的損壞的冷卻泵。  嚙齒類研究。無數的小鼠和大鼠已經飛上了空間站。
  • 國際空間站20年,不斷老化要修修補補,美國還沒接替者
    54、55號任務的太空人準備從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作者 | 辰辰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自2000年開始,儘管太空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固有危險,人類還是在國際空間站生活了20年的時間,完成了各種各樣的科學實驗
  • 俄航天專家:國際空間站「開始散架」,或在2024年停用
    自2000年首批太空人入駐以來,國際空間站迄今已運行近20年,其剩餘壽命如何受到科學界關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日援引俄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的分析稱,「如果空間站技術條件正常,本來可以寄希望於延長使用期。現在,與使用已久有關的毛病開始出現……我們需要為到2024年以後空間站將不再存在的事實做準備。」
  • 相差20多年上天,天宮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的區別在哪裡?
    其實,國際空間站早在1993年就開始立項,是由美國和俄羅斯共同發起的,然後有日本,歐盟等16個國家共同參與,一起完成了國際空間站的總體設計,1998年11月,完成所有的製造和測試,正式發射入軌。第一步:成功發射載人飛船,這個目標於2003年10月實現,航天英雄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成為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
  • 花費20年,超過130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在研究什麼呢?
    什麼是國際空間站,相信大家對這個詞是很陌生的,甚至有些人並沒有聽到過這個詞,但是這個詞出現的時間並不短,而且我們偶爾會在新聞聯播上,或則是在其他應用APP上見到過這個詞,但是我們仍然不知道國際空間站到底是做什麼的,到底在研究什麼?今天就來跟我一起了解一下國際空間站到底在做什麼,對我們又有什麼意義。
  • 奇點鄰近:中國企業級服務領域存在千億美金市值的機會
    凱越集團現在是84億美金市值的公司,它每年大概有40億美金的收入。但是我們說這個世界上另外一家公司(LBNB),他們沒有一家酒店,但是他們現在二百億美元的市值,這家公司成立08年,這種發展的速度就是指數級別發展的速度。其實這個世界指數級別的發展會成為一個常態。所以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從現在當前這個時間來看,那麼現在有什麼特徵?現在和以前有什麼不同?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 屢創新高的SEA能到千億美金嗎?
    20個月市值暴漲1367%,這家公司被稱為東南亞的騰訊+阿里巴巴,背靠騰訊(持股近40%)和中國資源,在東南亞的遊戲和電商領域已佔據領先地位,如今市值680億美元。2020Q2 GMV 80億美金,同比增長110%,訂單量6.16億,同比增長150%,調整後的營收5.11億美金,同比增長188%,TAKE RATE 6.4%,同比提升1.8%(2019年Q2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