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差20多年上天,天宮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的區別在哪裡?

2020-10-09 紅螞蟻自媒體聯盟MCN

天宮空間站將要發射運營的消息振奮人心,我國終於完成了航天空間站從無到有的突破,打破了被長期封鎖的格局。

其實,國際空間站早在1993年就開始立項,是由美國和俄羅斯共同發起的,然後有日本,歐盟等16個國家共同參與,一起完成了國際空間站的總體設計,1998年11月,完成所有的製造和測試,正式發射入軌。

在國際空間站的所有成員中間,沒有來自東方大國的航天機構,被一項國際性的航天項目無理拒之門外,並且防止與之進行技術交流,是因為美國一直以為對航天技術的全方位封鎖,所以也就根本不存在任何航天領域之間的合作。

俗話說得好:「爹有娘有,不如自有」,不讓我們參加,那就自己研發,雖然難一點,但是成功之後不用看別人的臉色,自力更生,正是咱們中國人最擅長的。

1992年,我國就確立了載天航天工程的「三步走」計劃:

第一步:成功發射載人飛船,這個目標於2003年10月實現,航天英雄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成為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中國也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進入太空的國家。

第二步:實現載人飛船與空間飛行器的對接,2011年11月3日 ,神舟8號飛船完成與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中國載人航天首次交會對接圓滿成功。

第三步:建造發射載人空間站,按預計規劃,天宮空間站將於2022年左右建成升空

從「三步走」計劃的實施情況來看,我國走的每一步都非常穩,每一步都是通過10年左右的時候來準備,實施再完成。

有趣的是,我們的天宮空間站升空之日,也是國際空間站退役之時,有人在拒絕我國合作的同時,也限制了自己未來的發展空間。遲到20年的天宮空間站,與現在的國際空間站到底有哪些區別的呢?

區別一:

我們的天宮空間站屬於第三代空間站,是積木式模塊化結構,天宮站由四個艙室組成,分別是一個核心艙,兩個實驗艙和一個光學艙,然後還預留了與神舟載人飛船和天舟貨運飛船的對接口,而且核心艙還具備可以隨時按需求進行升級的備用接口,可以滿足大部分航天研究和空間科學的需求,功能已經足夠強大。

國際空間站作為兩個超級航天大國和十餘個航天強國的技術合作的結晶,屬於第四代空間,採用桁架式結構,可以做得更大更強,在結構和功能上也更為複雜,不過除了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員,進行一些特殊的實驗之外,和咱們的天宮空間站差不多。但是因為結構龐大,運輸成本和運營成本會變得非常昂貴,這也是現在國際空間站運營不下去的重要原因。

區別二:

國際空間站是由十六個國家共同修建的,而天宮空間站是由我國獨立完成,其他國家如果要進入天宮空間站進行科研,需要經過我國的同意才可以,而且繳納的費用完全由我國決定。

為了參與國際航天領域的競爭,我國為天宮空間站的升空準備了20年,也投入了巨額的資金,這一整套下來到底要多少錢呢?請觀看西瓜視頻創作人「國器」的視頻:

打開西瓜視頻,搜索西瓜視頻創作人 「國器」,即可觀看完整視頻。

因為太多的無用信息佔用了大家的碎片時間,所以很多國人對咱們國家在科學上取得的一些矚目成就不是太了解,沒有一種科技自信!西瓜視頻就為了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上面有很多有科技有關的內容。經常看一看,會對我國科技發展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漲知識,看西瓜視頻。


相關焦點

  • 美俄等十六國共建的國際空間站,對比中國空間站,主要區別在哪
    ,也就是國際空間站的項目,俄羅斯欣然同意,並且將日本、歐盟的幾大國家一併納入其中,一共包括十六個國家。而中國後來居上,憑藉自己的努力也建造起了中國空間站,那麼中國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之間的主要區別在哪裡呢?
  • 對比美俄等十六國共建的國際空間站,中國空間站的主要區別在哪
    可見中國空間站計劃不是一蹴而就的,從1992年至現在,我們已經準備了20多年。那麼中國空間站與集十六國共建的國際空間站相比,主要的區別在哪?第一代第二代空間站都是單體結構,而從第三代開始,空間站開始衍生出積木式和桁(heng)架式,外表上開始接近如今國際空間站的雛形。
  • 國際空間站將停用,我國天宮空間站即將上線,多國申請合作
    20多年過去了,國際空間站也開始老化了美國宇航局宣布,到2024年停止對國際空間站的支持。實際上,這並不意味著它們要拋棄國際空間站了,只是從2024年開始,國際空間站將不再載人。但是,一些設備還是會留在那裡,繼續做科學實驗。之後,國際空間站可能會成為商業載人的第一站,許多有錢人可以到那裡進行太空旅行。
  • 天宮一號墜毀,為什麼國際空間站這麼多年不墜落呢?答案一目了然
    天宮一號在經過了漫長的飛行後,於4月2日隕落大氣層燒毀了。天宮一號作為圍繞地球運行的一個衛星,而且運行軌道較低,受到的空氣阻力比較大,在阻力的作用下失去速度墜入大氣層。但國際空間站也是衛星啊,而且它的體積明顯大的多,迎風面積更大,理論上受到的阻力更大,為什麼它卻運行了這麼多年還不墜落呢?
  • 當年禁止中國進入國際空間站,如今想加入天宮空間站,美國想多了
    而在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墜入地球之後,美國和俄羅斯聯合建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造太空飛行器——國際空間站。這個空間站目前一共有20多個國家參與建造和使用,但是非常奇怪的是,作為全球航天力量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的國家,中國卻並沒有參與國際空間站的計劃。
  • 國際空間站為何沒有中國參與?背後原因令人深思,西瓜視頻講航空
    被拒絕的中國航天終於徹底明白了「依靠別人終究不如靠自己」來得實際,至此中國空間站計劃「啟動」,被拒的同一年,中國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成功「上天」,緊接著2016年天宮二號實驗室成功升空,兩座空間實驗室皆成功與「神舟」完成對接任務,無疑標誌著中國空間站建設的可行性。
  • 國際空間站故障頻發,4年後面臨退役,中國天宮空間站冉冉升起
    天空是蔚藍色,宇宙是黑暗的,是閃亮的,是無限的,是畏懼的,同時也是充滿希望的另一個空間,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在太陽系中存活了將近50億年,和宇宙相比,地球微不足道,過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更好地在太空中工作,建立了國際空間站,如今故障頻發,4年後面臨退役,中國天宮空間站冉冉升起,成為最後唯一的希望
  • 原國際空間站面臨關閉,天宮空間站即將上天,17個國家申請加入
    因為在以美國為首建立的國際空間站卻面臨著即將沒有錢維持的窘境。 中國的天河空間站卻即將上天。大家都知道,這個空間站每年要花大量的錢,是個燒錢的主,在計劃之前就要準備好養它的資金。在1998年,美國決定牽頭建立國際空間站的時候,就因為經費的問題,計劃只做到2020年,後面的經費就沒有著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國際科學界早就預測2020年之後,如果美國政府真的不再撥款,以歐洲,日本和俄羅斯的國力,根本養不起這個奢華的空間實驗室,只能選擇放棄,而此時天和空間站將進入建設時期,結果是中國擁有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
  • 2022年中國天宮空間站,17國加入,打造真正的國際空間站!
    其中的後半部分是由俄羅斯建造,而前半部分主要是由美國建造,然後是歐航局、日本和加拿大,而其他的國家提供的是一些關鍵設備。國際空間站可以和美國的太空梭對接,也可以和俄羅斯的聯盟號以及進步號飛船對接。由於後期俄羅斯飛船的單次費用過高。現在的國際空間站主要是使用spacex的龍飛船運送物資。
  • 中國國際空間站整裝待發與國外空間站差距讓你驚訝!
    相比而言,它比起目前420噸級的第四代空間站國際空間站的確要小一圈,但天宮對於我國而言已經是最佳方案。我國空間站和國外空間站差距又多大呢?先從簡述前三代空間站歷史和特點說起。1.基本背景上世紀60年代末,蘇聯在登月項目的競爭中落敗於美國後,便掀起了新一波的競爭:空間站建設。
  • 天宮空間站12次發射計劃公開!澄清兩個誤解,新國際空間站誕生
    天宮空間站經常被形容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天宮確實不小,它由天和號核心艙、問天號實驗艙、夢天號實驗艙、天舟貨運飛船、神舟載人飛船、巡天光學艙組成,一期建成規模即可達百噸級,未來還將視需求再拓展。
  • "天宮一號"2011年下半年發射 空間站2020年前建成
    第四個關鍵是建立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空間站不能只依靠飛船運送物資,必須研發再生系統,例如用水,需要再生淨化空間站太空人的汗水、廢水甚至小便,實現可循環使用;將努力實現氧氣的製造等。    戚發軔說,「天宮一號」是空間實驗室的特例,主要為了完成交會對接任務,而「天宮二號」則完全是小型空間實驗室,科學家、航天員們將在裡面展開各種工作和試驗。
  • 國際空間站載人運行20周年,未來的太空探索棲息地在哪裡?
    2000 年 11 月 2 日,載有美俄三名太空人的 「聯盟 TM-31」 號宇宙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核心艙成功對接。從此,國際空間站正式開啟至今長達 20 年的載人飛行史。 Oberth 和 Noordung 都幻想他們的空間站將由大型火箭發射上天,而那時美德等國的火箭研究正在大力推進。美國電視連續劇 Tomorrowland 最早向公眾展示了對輪狀空間站的設想,該軌道平臺將包括地球觀測站、微重力實驗室以及天文臺。是執行月球和火星任務的起點,成為人類探索內部太陽系的基石。
  • 國際空間站載人運行20周年,未來的太空探索棲息地在哪裡?
    2000 年,人類首次進入外太空的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也才真正擁有了從地球以外反觀地球的空間視角。2000 年 11 月 2 日,載有美俄三名太空人的 「聯盟 TM-31」 號宇宙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核心艙成功對接。從此,國際空間站正式開啟至今長達 20 年的載人飛行史。
  • 中國空間站與當年將中國拒之門外的國際空間站有何不同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在建的空間站與在軌飛行的國際空間站有什麼不一樣天宮空間站中國載人空間站被稱為天宮空間站,預計2022年建成投入運轉。天宮空間站包括核心艙「天和」、實驗艙「夢天」和「問天」、載人飛船「神舟」和貨運飛船「天舟五個模塊,組成空間站軌道高度為400~450公裡,傾角42~43度,設計壽命為10年,長期駐留3人,總重量可達90噸。2011年, 「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
  • 天宮二號2020年前上天
    長江商報消息 任務將更貼近空間站,試驗項目也更多據新華社電 昨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表示,天宮二號正在積極研製中,「按計劃,2020年前後我們要發射空間站,天宮二號肯定要在這之前上天。」
  • 中方大度允許印度進入天宮空間站,美國抱怨:中國這是區別對待
    而在成功發射長徵5號重型運載火箭後,中國就將發展目標轉移到空間站的建設問題上。實際上自天宮系列以及嫦娥系列探測器成功被送上太空後,中國的航天事業就已經開始致力於建設屬於中國自己的空間站。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國際空間站在2024-2028年就將退役,為此中國空間站可以成功填補國際空間站的空白。
  • 電影《地心引力》的中國元素:天宮空間站和神舟飛船彰顯大國實力
    讓人驚喜的是,該片在次年獲得第86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效剪輯以及最佳配樂獎七項大獎,可以說影片獲得了票房和獎項的雙重豐收。更讓國人感到意外的是影片的後半部分有長達15分鐘的篇幅來講述美國女博士斯通曆經艱辛登上中國天宮空間站,並駕駛神舟飛船最終安全返回地球的情節。
  • 百噸級空間站曾被燒成火球,天宮迎來鳳凰涅槃時刻
    執飛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長徵五號乙遙一火箭是天宮空間站12次發射計劃的首次發射,旨在驗證長徵五號乙運載火箭工況可靠性。與首飛任務同步進行的還有天宮空間站初樣核心艙與長徵五號乙遙一的合練任務,待長徵五號乙遙一飛行任務完成後,天和號核心艙將轉入正式發射準備周期,預計於明年年初發射入軌,正式進入天宮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階段。
  • 18國獲批入駐中國空間站——天宮空間站,美國也想加入卻被拒
    根據2014年美國宇航局(NASA)和俄羅斯宇航局(Roscosmos)達成的協議,從1998年開始建設,重達420噸,活動空間達到1200立方米的國際空間站運營時間將會至少持續到也就是說在那之後,太空中可能只剩下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可供使用。截止到目前,中國已先後收到了27個國家的申請,在經過仔細評估後,批准了18個國家入駐天宮空間站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