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空間站將要發射運營的消息振奮人心,我國終於完成了航天空間站從無到有的突破,打破了被長期封鎖的格局。
其實,國際空間站早在1993年就開始立項,是由美國和俄羅斯共同發起的,然後有日本,歐盟等16個國家共同參與,一起完成了國際空間站的總體設計,1998年11月,完成所有的製造和測試,正式發射入軌。
在國際空間站的所有成員中間,沒有來自東方大國的航天機構,被一項國際性的航天項目無理拒之門外,並且防止與之進行技術交流,是因為美國一直以為對航天技術的全方位封鎖,所以也就根本不存在任何航天領域之間的合作。
俗話說得好:「爹有娘有,不如自有」,不讓我們參加,那就自己研發,雖然難一點,但是成功之後不用看別人的臉色,自力更生,正是咱們中國人最擅長的。
1992年,我國就確立了載天航天工程的「三步走」計劃:
第一步:成功發射載人飛船,這個目標於2003年10月實現,航天英雄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成為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中國也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進入太空的國家。
第二步:實現載人飛船與空間飛行器的對接,2011年11月3日 ,神舟8號飛船完成與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中國載人航天首次交會對接圓滿成功。
第三步:建造發射載人空間站,按預計規劃,天宮空間站將於2022年左右建成升空
從「三步走」計劃的實施情況來看,我國走的每一步都非常穩,每一步都是通過10年左右的時候來準備,實施再完成。
有趣的是,我們的天宮空間站升空之日,也是國際空間站退役之時,有人在拒絕我國合作的同時,也限制了自己未來的發展空間。遲到20年的天宮空間站,與現在的國際空間站到底有哪些區別的呢?
我們的天宮空間站屬於第三代空間站,是積木式模塊化結構,天宮站由四個艙室組成,分別是一個核心艙,兩個實驗艙和一個光學艙,然後還預留了與神舟載人飛船和天舟貨運飛船的對接口,而且核心艙還具備可以隨時按需求進行升級的備用接口,可以滿足大部分航天研究和空間科學的需求,功能已經足夠強大。
國際空間站作為兩個超級航天大國和十餘個航天強國的技術合作的結晶,屬於第四代空間,採用桁架式結構,可以做得更大更強,在結構和功能上也更為複雜,不過除了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員,進行一些特殊的實驗之外,和咱們的天宮空間站差不多。但是因為結構龐大,運輸成本和運營成本會變得非常昂貴,這也是現在國際空間站運營不下去的重要原因。
國際空間站是由十六個國家共同修建的,而天宮空間站是由我國獨立完成,其他國家如果要進入天宮空間站進行科研,需要經過我國的同意才可以,而且繳納的費用完全由我國決定。
為了參與國際航天領域的競爭,我國為天宮空間站的升空準備了20年,也投入了巨額的資金,這一整套下來到底要多少錢呢?請觀看西瓜視頻創作人「國器」的視頻:
打開西瓜視頻,搜索西瓜視頻創作人 「國器」,即可觀看完整視頻。
因為太多的無用信息佔用了大家的碎片時間,所以很多國人對咱們國家在科學上取得的一些矚目成就不是太了解,沒有一種科技自信!西瓜視頻就為了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上面有很多有科技有關的內容。經常看一看,會對我國科技發展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漲知識,看西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