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今年我國將陸續發射空間站核心艙、貨運飛船等,完成中國空間站的交會對接和相關在軌關鍵技術驗證工作。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在建的空間站與在軌飛行的國際空間站有什麼不一樣
天宮空間站
中國載人空間站被稱為天宮空間站,預計2022年建成投入運轉。
天宮空間站包括核心艙「天和」、實驗艙「夢天」和「問天」、載人飛船「神舟」和貨運飛船「天舟五個模塊,組成空間站軌道高度為400~450公裡,傾角42~43度,設計壽命為10年,長期駐留3人,總重量可達90噸。
2011年, 「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
2011年,神舟八號發射實現無人對接。
2012年,神舟九號發射實現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
2013年,神舟十號發射完成再一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
2016,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
2016年,神舟十一號載人艙發射與天宮二號對接。
2017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完成與天宮二號對接和推進劑補加試驗。
2020年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的長徵五號B發射成功。
預計2021年空間站核心艙完成發射。
2028年以後,天宮空間站將是唯一一個在太空飛行的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是目前在軌運行最大的空間平臺。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1993年開始建造,1998年正式建站,2010年完成建造轉入全面使用階段。
國際空間站寬109米、長73米、高20米、重達419噸、內部容積916立方米,可搭載6名成員
國際空間站總體設計採用桁架掛艙式結構,即以桁架為基本結構,增壓艙和其它各種服務設施掛靠在桁架上,形成桁架掛艙式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由美國、俄羅斯、11個歐洲航天局成員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比利時、丹麥、荷蘭、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個國家聯合建造,現在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歐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空間局共同運營。
兩個空間站有何不同
中國空間站屬於第三代空間站,採用多艙模塊化組裝,積木式結構方式搭建,長期可駐留空間站技術。而國際空間站是第四代空間站,採用大型桁架式的結構,功能更強大。但是採用大型桁架結構需要依託太空梭運送材料,如果沒有太空梭或者新技術,再次建造空間站也只能製造第三代空間站。
中國空間站無論是體積重量還是載人數量都比國際空間站小很多。
中國空間站比國際空間站建造及運營費用更低,方案更靈活。
中國為什麼沒有加入國際空間站
當年中國為什麼沒有加入國際空間站呢,主要是因為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由於美國單方面阻撓,認為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後會獲取軍事和科學技術。
另一方面是中國當時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不足以支撐國際空間站這樣龐大的計劃,所以當時中國也沒有主動尋求加入國際空間站。
雖然當年我國錯過了國際空間站,但是現在我國已經有了自己的空間站,俗話說「靠山山倒,靠水水流」,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真正的「萬邦來朝」。
如果喜歡此文請關注我,我將繼續推送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