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軍事實力,代表的是一個國家是否在國際上能有一定的話語權,而走向外太空,才是真正的代表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對於天空的渴望人類一直沒有停止過追求,所以造出了飛機,在知道除了地球還有其他星系的存在後,人類開始探索太空。
對發達國家來說,航空航天研究這一塊,發展中國家根本就參與不進去,在我國自主研發出火箭之前,也是一直充當被拒絕的對象,但是如今我國航空航天科技技術突飛猛進,已經成為了世界上大多國家追趕的對象,並且讓當時拒絕我國的國家感到後悔。不過,我國對航空航天的研究是向全世界敞開大門的,但是此次美國卻遭到我國拒絕!
據觀察者網10月26日報導,近日一則「中國空間站將美國拒之門外」的消息在微博傳開。有網友看後調侃稱,此舉「揚眉吐氣」,報了當年「中國申請加入國際空間站被美國拒絕」的仇,讓你當初「愛答不理」,現在的我「高攀不起」。不過,航天專家表示,中國空間站並不是有意排斥美國,之所以拒絕,是因為「從科學價值和技術考量來講,美國申報的項目真沒達到要求的標準」。
實際上,國家空間站合作研究在去年6月份就已經開展了,並且拒絕美國的原因也並不是廣大網友所想像的那樣,為了報當年美國拒絕我國的「一箭之仇」,拒絕的原因是美國此次太空空間站的合作並不適合我國,所以才遭此拒絕,因為我國的外太空空間站合作一直都是對全世界的國家開放的,這中間當然也包括美國。
雖然美國在國際上一直打壓我國,但是對於航天航空科技這樣造福人類的研究來說,我國當然是很樂意全世界的技術進行合作集思廣益,將外太空研究的上限再提高一個層次。畢竟我國在外太空研究上,這麼多年以來都是「孤軍奮戰」的狀態,深知外太空的研究不易,有了今天的成就確實是讓國人為之振奮和驕傲!
但是,對於此前的「拒之門外」我們當然也不能忘記,因為那是我們在探索外太空路上最艱難的一程。
上世紀90年代,當時我國的航天技術並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以美國,俄羅斯為首的16個國家參與了研製國際空間站,當時我國也想參與到其中,並且表示研究費用自理,但是仍然遭到拒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自於美國,因為美國這樣的國家在航天技術的研究這一塊,是禁止與我國合作的,而且當時的國際地位也沒有現在這麼顯著,在航天研究這一塊兒壓根沒有話語權。
但是,如今我國的航天研究技術發展起來了,根本就不用擔心沒有國家與我們合作的問題,相反要達到我國的要求才能和我國進行合作。並且更讓國人驕傲的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國際空間站有長達十年的壽命,對於其他擁有國際空間站的國家來說,要是不延長國際空間站使用壽命,那麼在2024年之後,將意味著外太空將只有我國的國際空間站存在。
但即便是這樣,我國還是歡迎全世界的所有國家與我國進行合作,只要是有符合要求的項目都將會一視同仁,並不存在故意排斥的可能,因為外太空的研究始終是造福全人類的研究,應當世界各國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