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中國申請加入國際空間站這件事上,美國多次以莫須有的藉口直接拒絕了中國。說到底,美國還是害怕中國學習到先進的航天技術,所以就對中國採取封鎖和拒絕的態度。然而到今天,美國也遭遇到了拒絕,而拒絕它的國家不是別人,就是中國。對此,一大波中國網友紛紛表示幹的漂亮,我們中國也終於揚眉吐氣了一次。
在航天領域的國際合作上,中國從來沒有針對過任何國家,我們對待航天技術的合作都是一個態度,包容開放共享,這肯定也包括美國在內。因為中國從一開始就是本著和平利用太空技術,而沒有美國那麼多的心思。早在去年6月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聯合對外宣布,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已經成功入選第一批進入中國空間站的科學項目,那次就沒有包括美國在內。所以實際上,美國被中國空間站被拒並不是一件新事。
而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從科學價值和技術考量角度來看,這次美國的技術確實沒有達到中國的標準,因此才最終被拒絕。所以這一次真不是中國故意刁難,而是美國真的不行。
如今現存的國際空間站組建於1998年11月,目前由五個國家或地區合作運轉,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航天局以及和歐洲空間局共同運營。儘管至今已經組織進行了多次科學試驗,但基本上都是以俄羅斯和美國主要負責,按照國際空間站的使用壽命它本該在2020年就結束的,但考慮到目前還沒有成熟的替代品,所以被推遲服役到2024年,屆時將會徹底報廢。
其實在整個國際空間站運營的二十多年時間中,中國方面多次表達想要參與建設的意願,但最後都被美國以資金和技術等原因拒絕。
由此可見,在航空航天領域實現獨立自主的重要性。
我國在2016年下半年接連發射了「天宮二號」、神州十一號以及「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最終三者實現了組合拼接,形成了中國空間站的基本雛形。按照計劃,中國空間站在2022年將會全部完成,屆時可以開始正常運轉。可以進行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以及氣象學等學科在內的研究都可以在中國空間站上完成。
可以說,如果不是美國的步步緊逼,中國也不會過早的開始建造自己的空間站。如果中國也在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的話,那麼這一步估計現在也跨不出來。這與GPS有類似的地方,面對美國隨時會中斷通訊的風險,我們還是要必須建立自己的北鬥導航系統。
不過話說回來,即使中國這次沒有拒絕美國,美國機構估計也很難參與到中國空間站項目中去。因為為了防止中國得到相關技術,美國國會出臺法律禁止美國相關部門和企業與中國開展航天領域的合作。不難看出,美國在這件事做的很絕。而現如今,中國已經不再需要美國的任何航天技術了,中國自始至終都走的是獨立自主的道路。相反,美國將可能在未來面臨沒有空間站可用的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