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4年美國宇航局(NASA)和俄羅斯宇航局(Roscosmos)達成的協議,從1998年開始建設,重達420噸,活動空間達到1200立方米的國際空間站運營時間將會至少持續到2024年。
也就是說在那之後,太空中可能只剩下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可供使用。
截止到目前,中國已先後收到了27個國家的申請,在經過仔細評估後,批准了18個國家入駐天宮空間站的資格。
美國也在申請名單之中,但已經被明確拒絕了。
是美國自己的問題,因為美國團隊參與申報的項目在科學價值和技術層面沒有達標。
早在去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與聯合國外太空司就曾共同對外宣布,共有9個項目成功入選了中國空間站首批科學實驗,而這也是中國在航天領域首次通過聯合國進行大規模國際合作。
必須達到要求,才能搭上中國空間站的快車。
世界航天,從伊始便把中國遠遠甩開,中國多次示好,甚至在天宮一號發射前兩年依然在謀求與國際空間站的合作,在歐盟和俄羅斯基本同意的情況下還是被美國以防止太空技術「大規模擴散」為理由拒絕(而國際空間站已有近30個籤約國,甚至包括馬來西亞、南非、哈薩克斯坦這種國家),這是赤裸裸的技術打壓。
中國的空間站
兔子逼急了也會咬人,一貫自力更生的中國航天人本就不願寄人籬下,現在倒不如放開手腳大幹一場。從無到有,中國在極其有限的航天資金支持下(中國所有的航天經費估計在100億美元左右,甚至遠遠抵不過一架太空梭的花費),一步一步發展到了今天。而現在,我們在空間實驗室建設方面,隨著天宮二號的成功發射,正在取得快速矚目的進步。
在天宮二號退役之後,中國的空間站將會正式開建(大約2020年前後)。預計包括如下幾個艙段:
天和號核心艙
問天號實驗一艙
夢天號實驗二艙
巡天號太空望遠鏡
天舟號貨運飛船
神舟號載人飛船
由於組合空間很大,他們將形成一個60-180噸級別的大型空間站。
中國將會形成一個長徵五號(重型火箭,運載能力25噸,預計2016年11月在文昌首次發射)、長徵七號(中型火箭,運載能力14噸)和長徵二F(中型載人火箭,9噸)搭配的空間站火箭發射體系,文昌(非載人)和酒泉(載人)配合的火箭發射場體系,遍布全球的測控站、遠望系列測控船和空間中繼衛星配合的全天候監控通訊體系,真正崛起為一個航天超級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