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20年,不斷老化要修修補補,美國還沒接替者

2020-11-26 網易科技


圖示:2017年,遠徵54、55號任務的太空人準備從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


作者 | 辰辰

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

自2000年開始,儘管太空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固有危險,人類還是在國際空間站生活了20年的時間,完成了各種各樣的科學實驗。

少量但持續不斷的空氣洩漏正在加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說,這不會危及太空人生命,絕對不會。但如果你是在一艘距離地面400公裡的宇宙飛船上,任何洩漏都是糟糕的問題。

太空人將國際空間站上的俄羅斯艙室隔離開來。但幾周後,他們仍然無法找到洩漏點的確切位置。上個月,一名太空人做了一項小小的偵查工作,他打開一個茶包,看著茶葉在失重的太空環境中緩緩飄向微小的缺口,緩緩洩漏的空氣不斷發出嘶嘶的聲音。

國際空間站已經太久了。它不時會漏水,需要太空人不斷修修補補。廁所也壞了,電池也需要更換。除此之外,它必須躲避軌道上微小的隕石:僅今年一年,國際空間站就不得不採取三次機動以避免被隕石擊中。有時也會中彩,比如2016年一塊太空碎片就打碎了國際空間站的一扇窗戶。

儘管太空中存在著沒有空氣、存在輻射、軌道上的碎片以比子彈快幾倍的速度飛來飛去等固有危險,太空人們還是設法在國際空間站上連續生活了20年。

2000年11月2日,NASA太空人比爾·謝潑德(Bill Shepard)和俄羅斯同行尤裡·吉曾科(Yuri Gidzenko)以及謝爾蓋·克裡卡列夫(Sergei Krikalev)成為第一批在空間站生活和工作很長一段時間的太空人,此後這種方式一直延續至今。本月,NASA開展了國際空間站運行開展科學工作20周年的一系列紀念活動,其中包括3D列印人體器官,培育蛋白質晶體和研究太空環境對人體影響等科學實驗。

國際空間站已經不僅僅是人類最偉大的工程壯舉,也是讓太空人學會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準備登陸月球和火星的一種合作方式。

圖示:2011年,在一次持續6小時34分鐘的太空行走中,NASA太空人史蒂夫·鮑文(Steve Bowen)和阿爾文·德魯(Alvin Drew)安裝了一根電力延長電纜,移動了失靈的氨氣泵,安裝了一個攝像頭和其他設備。國際空間站已經連續使用20年時間,不斷進行維護仍然是一項挑戰。

但隨著國際空間站不斷老化,人們擔心接下來到底會發生什麼,以及美國是否會陷入類似2011年的不利境地,當時NASA太空梭在沒有備好後備的情況下退役,這使得其不得不依賴俄羅斯將太空人送入太空。直到今年早些時候,作為NASA商業太空人計劃的一部分,SpaceX成功發射的載人龍飛船才結束了這一不光彩的篇章。

現在的擔憂是,在繼任者準備好之前,國際空間站有一天是否需要降落回地球,那將是一個精心協調但壯觀的墜入海洋的過程。

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汀(Jim Bridenstine)最近幾周一直告誡美國國會需要更好地資助國際空間站的工作並為未來做計劃。

「我們會想到阿波羅時代,儘管我們很喜歡它,但它還是走到了盡頭,」他在最近的參議院聽證會上說,「在太空梭出現之前,我們有一個大約8年的空缺。在太空梭退役後,我們在商業太空人計劃實施之前又有了八年的缺口。我們希望確保美國在近地軌道上沒有缺口。」

美國太空人使用的下一個空間站可能回由Axiom這樣的公司取代NASA擁有和運營。Axiom正在建造一個商業空間站,它表示其將基於國際空間站的傳統基礎,但組裝成本更低,維護更容易。

從外部看,這一新的空間站看起來很像國際空間站,有居住艙、太陽能電池陣列和對接口。但內部卻截然不同,其擁有「有史以來為太空建造的最大玻璃觀景臺」。

「我們希望客戶能有這種出色、舒適、豪華的感覺,」 Axiom聯合創始人邁克·蘇弗雷迪尼(Mike Suffredini)說,他曾負責NASA國際空間站項目長達十年之久。「我們甚至研究如何在軌道上烹飪食物……讓食物更美味一點。」

新型空間站的室內設計由法國建築師和設計師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負責。斯塔克以設計家具、遊艇和公司總部等各種家具而聞名。他對Axiom空間站的設想是「創造一個巢穴,像一個舒適友好的蛋,其材料和配色靈感都將來自初生的宇宙。」

換句話說,這與國際空間站相去甚遠。

圖示:2011年5月29日,從NASA奮進號太空梭上看到的國際空間站。這是奮進號的最後一次飛行任務。

毫無疑問,國際空間站算得上一個奇蹟,是人類在軌道上組裝成型的巨大裝置。

NASA前太空人焦立中說:「迄今為止,我認為國際空間站是人類規模最大的太空建設項目,數量級極高。」「我們真的成功了。」

挑戰還不僅僅是太空惡劣的真空環境。「我們是在和說不同語言、有不同種族文化的人一起做這件事,」前NASA太空人帕姆·梅爾羅伊(Pam Melroy)說。

她說:「任何人都可以去觀看火箭發射並受到啟發。」「但我希望人們能親眼看到國際空間站,因為這是一項了不起的工程壯舉。當你走近它的時候,它看起來就像一件現代藝術作品。」

NASA有一項名為「定位空間站」的服務,天文愛好者可以輸入他們的電子郵件和所處位置,當國際空間站掠過頭頂時就會得到通知。在晴朗的夜空中,國際空間站常常是天空中最亮的點,以28000公裡的時速衝向地平線,每90分鐘環繞地球一圈,像煙火一樣在夜空中劃出弧形。

攝影師們有時會捕捉到國際空間站的剪影、巨大的太陽能電池組,看起來像科幻飛船的翅膀。

儘管太空飛行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但現實中的太空探索是一項充滿困難甚至可能致命的事業,需要太空人和任務控制專家團隊的足智多謀和奉獻精神,每天24小時對系統進行監控。

焦立中說:「我的意思是,這聽起來可能很瘋狂,但事實證明,設計和建立一個可靠的生命維持系統非常困難。」「我們的生命維持系統總是壞掉,總是需要重啟,總是需要備件。」

除了要應對空氣洩漏或躲避太空碎片,有時國際空間站中的管道也會出問題。

焦立中回憶說,有一次他和隊友們聞到了「你能想像得到的最恐怖氣味」。「我們當時想,『那會是什麼?』我們翻起一塊塊蓋板查看。然後我們把馬桶附近的嵌板提起來,這些可怕的綠色小球正在從嵌板裡冒出來。『哦,我的天哪。』」

今年9月,NASA宣布將向國際空間站運送一個新馬桶。新馬桶造價為2300萬美元,它更小更輕,更適合女性使用,同時還能將更多的尿液循環轉化為飲用水。

國際空間站也是一個實驗室,研究人員能夠在這裡消除地球上一直存在的引力變量。

印第安納州研究公司Techshot首席科學家尤金·博蘭(Eugene Boland)說:「消除變量的能力就是科學的前進方向。」「因此從沒有持續重力影響的角度看,國際空間站能持續運行20年令人興奮。作為一名科學家,你知道,這是大多數科學家永遠不會得到的閃亮新工具。」

如果在地面上用3D列印技術造出一個器官,重力會使它像蛋奶酥一樣坍縮,所以科學家們必須對諸如人造心臟的腔壁等位置進行加固。但隨後科學家們開始考慮太空失重的環境:「如果我們不再需要添加額外支架來支撐開放腔室會如何?」博蘭說。如果物體「因為沒有重力」而自行撐起來會怎樣?

國際空間站還就人體在太空中的變化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在太空待了將近一年,研究人員多年來一直在研究將他和孿生兄弟馬克進行比對。凱利在太空中經歷了一些生理和染色體上的變化,比如基因表達的變化,以及保護染色體末端的端粒在太空中變長。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好奇世界,與你一起探索未知。

關注網易科技微信號(ID:tech_163),發送「知否」,即可查看所有知否稿件。 

本文來源:知否 責任編輯: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這次必須求助於中國,國際空間站開始散架,俄:剩下的時間不多了
    據媒體報導,俄羅斯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分析稱,國際空間站已經開始散架,很有可能在2024年停止使用,對此有俄羅斯網友表示:看來剩下的時間不多了,而在國際空間站老化的同時,中國天宮空間站即將完成建設,屆時或將取代國際空間站成為唯一,看來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的國家這次必須求助於中國。
  • 日漸老化的國際空間站,離退役還有多久?
    當時,美國宇航局及其國際合作夥伴就發現空間站的漏氣速度略高於標準值。然而由於那時候正值其「繁忙季」——航天員要進行各種太空行走,還要準備SpaceX公司的龍飛船進行首次載人任務等,這個問題一直被壓著沒有好好處理。美國宇航局認為,氣體洩漏並不是一個特別急迫的問題,畢竟空間站上還常備有氣罐,可以不斷補充洩漏的氣體,維持空間站內氣壓的穩定。
  • 國際空間站退役後,中國空間站或成唯一?別再被雞血文忽悠了
    一些類似於「國際空間站即將退役,中國將成為唯一有空間站的國家」之類的標題文章接連出現,激發了吃瓜網友們的自豪感和奔走相告這條好消息的衝動,媒體們有了流量,網友們自豪感滿滿。看起來似乎是一件還不錯的事,但是,事情的發展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順利!我們接著說…中國空間站沒有如期建成!
  • 國際空間站老化嚴重,它還有未來嗎?
    美國航天局目前正計劃在2024年前結束對國際空間站的支持,將老化的空間實驗室轉型為私營部門和營利活動,如製造、營銷、廣告和太空旅遊。2024年後,我們有望看到空間站大幅減少運作。2050年,國際空間站最終都將返回地球。
  • 存在巨大隱患 國際空間站上出現神秘小孔 或在2024年停用
    國際空間站現在正面臨著巨大的漏氣危機2019年9月份國際空間站查出有空氣少量洩露,到了今年的8-9月,洩露速度已經擴大了5倍,每天洩露的空氣從270克增加到1.4公斤。經過排查,最終發現在國際空間站的表層出現了小孔,洩露地點在俄羅斯「星辰」號服務艙。
  • 毫米級小洞讓空間站進入緊急狀態,NASA轉移太空人欲解決問題
    事實上,國際空間站的主要建設工作也由這兩個國家完成,兩國宇航局負責的艙段有著明確的分界。日常工作期間,兩國的太空人通常會在各自的區域內工作和休息。在尋找國際空間站美國艙段空氣洩漏點期間,所有太空人將在俄羅斯艙段隔離三天。
  • 俄放狠話要撤出國際空間站單幹?最後可能還得合作,不過是和中國
    11月27日,俄羅斯赫魯尼切夫科研生產聯合體副總裁弗拉基米爾·索洛夫耶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要重新考慮2024年之後是不是還繼續參加國際空間站」。他說,該企業的重點將轉移到俄羅斯自己的空間站上。自從2014年克裡米亞事件導致俄羅斯和西方關係惡化之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傳出「俄羅斯要退出國際空間站」的消息。例如在2014年5月16日,俄羅斯就威脅要在2020年撤出國際空間站,並且向美國禁運火箭發動機;2015年3月1日,俄羅斯威脅要在2024年之後撤出國際空間站……2020年3月,俄羅斯再次提出,2024年之後要離開國際空間站合作機制,自己單幹。
  • 國際空間站美國艙氨氣洩漏,為何美國狀況百出?
    年美國際空間站就曾出現過類似情況,而如今同樣的事情再次上演,看來美國這次少了幾百億輕易搞不定,對此網友表示,美國已在逐漸落後,中國才是未來的希望。,早在上個世紀,美國就聯合16個國家建造了國際空間站,空間站作為人類跨出地球的重要支點,可以給太空人提供很大幫助,最重要的是空間站還可用於科學研究,科學家外出科考回來直接在空間站進行研究,此外由於它空間比較大,還可以容納一些大型器材。
  • 運營20年的國際空間站故障頻出 接下來命運會如何?
    20年前,美國宇航局(NASA)太空人比爾·謝潑德(Bill Shepherd)和兩名俄羅斯太空人謝爾蓋·克裡卡列夫(Sergei Krikalev)、尤裡·吉琴科(Yuri Gidzenko)擠進聯盟號(Soyuz)飛船並進入軌道。兩天後,他們的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當時後者還很小。
  • 國際空間站運行了20年,美國宇航局將為其更換電池板,想再用10年
    國際空間站(ISS)在過去的20年裡一直繞地球運行,它以每小時17227英裡的平均速度環繞地球旋轉。國際空間站是一個太空人在微重力環境下為世界各地研究人員進行科學實驗的實驗室。這項研究使工程師和醫學專家能夠為人類開發尖端技術和對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
  • 國際空間站再次發生漏氣事件,看來距報廢不遠了,坐等天宮空間站
    這已經不是國際空間站第一次出現漏氣事件了,早在2018年國際空間站就已經檢測到了有氣體洩漏,最終經過排查他們在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聯盟MS-09」飛船上發現了一個2毫米的洞。無獨有偶,在大約一個月之前,俄羅斯衛星網報導,國際空間站上發現了輕微的空氣洩露,而洩露的艙段很可能就在美國艙段,只不過還沒有威脅到太空人的生命安全。
  • 國際空間站老化嚴重,俄羅斯有意自己單幹,與中國合作或是良策
    在人類探索外太空的進程中,國際空間站承擔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作為國際空間站項目的創始國之一和中流砥柱,俄羅斯的作用無需贅言。然而,自2014年以來,俄羅斯就多次揚言要退出國際空間站項目。不久前,俄羅斯赫魯尼切夫科研生產聯合體副總裁弗拉基米爾·索洛夫耶夫更是提到了2024年這個時間節點。
  • 空間站漏氣了怎麼辦?戰鬥民族:用膠帶封住
    最近國際空間站頻繁漏氣,每日的漏氣量甚至達到了1.4公斤。經過排查最後發現漏氣地點在俄羅斯的「星辰」號服務艙,推測在其中轉隔倉的停靠節點。「聯盟」號載人飛船和「進步」號貨運飛船經常要對接那裡。雖然知道了漏氣的艙段,但小孔仍沒有找到。
  • 美國航天局:兩年後中國空間站將部署,美國也要抓緊行動
    按照最初的設計,國際空間站的使用壽命只有15年,但通過不斷的改造與延壽,國際空間站已經使用了20多年時間。不過大家都知道,改造實在是有限制的,就算拼命對國際空間站進行升級維修,也只能將使用壽命延長到2024年。據悉,現在國際空間站的老化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在今年8月份的時候,國際空間站美國艙段還出現了輕微漏氣的情況,這導致3名美國太空人在俄羅斯艙段呆了三天。
  • 俄要拋棄美國一個人玩!國際空間站恐提前退役,將自己設計空間站
    所以早在1983年就有人提出了一個設想建造國際空間站,之後以俄羅斯、美國為首,多國合作建造了這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國際空間站。而現在這個國際空間站也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齡,美國本還想著延遲這個空間站的使用,而現在俄羅斯要拋棄美國一個人玩!國際空間站恐提前退役,將自己設計空間站。
  • 國際空間站已步入晚年,問題不斷湧現,馬桶破損,又是氧氣洩漏
    ,國際空間站使用次數也變得越來越頻繁,在過去的6個月時間裡,國際空間站太空人已經進行了200多項太空實驗,跟20年前的實驗次數比起來,整整增加了10倍。在2020年10月,NASA還製作一個名為「 Space Hero」的太空現實節目,該節目將允許一名獲勝者前往國際空間站並在那裡居住10天。
  • 國際空間站註定要被火「燒死」?面對抉擇,中國航天將何去何從
    在著名的軌道前哨基地升空20年後,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正在決定如何讓這個工作了二十年之久的國際空間站返回。可悲的是,國際空間站,即便國際空間站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人類也無法保證讓它安全返回。但和和人類一樣,國際空間站也在老化,而且,它不可能無限期地停留在軌道上-,它需要定期的助推或來自到訪太空飛行器的燃油噴射。如果這些助推器停止了,或者其他什麼地方出了問題,遲早實驗室會倒塌。
  • 國際空間站載人飛行滿20周年
    今年是人類在國際空間站居住的20周年。2000年10月31日,第一批機組人員來到國際空間站時,這裡只是3個小房間。不久後,這些人就發現,國際空間站裡幾乎沒有什麼空間可供他們活動。那裡的空氣溫暖又潮溼,讓他們感覺黏糊糊的。
  • 國際空間站將停用,我國天宮空間站即將上線,多國申請合作
    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是前蘇聯發射的「禮炮一號」,後來又發射了多個版本。美國也不甘示弱,在空間站方面也大力發展。後來,由於空間站的維護實在太昂貴了,各國決定合作,共同運營一個國際空間站。1998年,第一個國際空間站發射升空。
  • 美媒:國際空間站服役20年後前途未卜
    美國阿爾斯科技網站11月1日發表題為《服役20年後,空間站前途未卜》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迄今已有六十多名太空人先後進駐國際空間站。這20年來,站內一直保持著至少兩個人。國際空間站是獨一無二的,此前從來沒有人在軌道上建造這麼大的太空飛行器且運行這麼長時間。然而,人們越來越擔心它會在沒有接替者的情況下退役,結束20年在軌運行。此外,我們從這樣一個前哨基地獲取的大部分價值可能都將化為烏有。國際空間站造價不菲。自從約30年前開始建造,美國航空航天局已經花費了1000億至1500億美元來組裝和維護這個空間站。不過,美國和世界的投資換來了很多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