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探索外太空的進程中,國際空間站承擔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作為國際空間站項目的創始國之一和中流砥柱,俄羅斯的作用無需贅言。然而,自2014年以來,俄羅斯就多次揚言要退出國際空間站項目。不久前,俄羅斯赫魯尼切夫科研生產聯合體副總裁弗拉基米爾·索洛夫耶夫更是提到了2024年這個時間節點。按照他的說法,由於目前的國際空間站日益老化、故障頻發,俄羅斯有意在2024年後另起爐灶,打造俄羅斯自己的空間站。
之所以說國際空間站意義非凡,就是因為它具備「太空科研」和「探索星級移民」的雙重作用。一方面,包括航天、燃料和生物科學等眾多領域的科研項目,在地球上無法進行實驗和探索。另一方面,國際空間站的持續穩定運營,為人類提供了大量寶貴的資料和參數,為未來人類大規模星際移民奠定了堅實基礎。當然,耗資巨大的國際空間站之所以能夠運營到今天,主要就是來自於國際化合作。
特別是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NASA的空間站計劃因為受到預算削減的影響而處處受制。為此,美國不得不改變對戰鬥民族的敵視態度,並在蘇聯解體後攜手俄羅斯一起開啟了國際空間站項目建設。儘管說,俄羅斯為此付出了太空站技術、科研人員外流的代價,但卻可以極大降低成本。此後,隨著日本、加拿大及歐洲各國加入其中共同分攤費用,國際空間站終於形成了規模。客觀來說,國際空間站成立至今,始終還是迴避利益糾葛問題。以美國來說,自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事件」發生以後,美國宇航局一度停飛所有太空梭。這也導致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國際空間站的人員物資運輸全部由俄羅斯「聯盟」 號飛船完成。當然,戰鬥民族也會精打細算。據媒體爆料,美國為了說服俄羅斯運送美國太空人前往國際空間站,曾經付出了高達39億美元的「座位費」。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層利益關係存在,近年來俄羅斯也屢次把退出國際空間站作為要挾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籌碼。特別是自2014年以來,美國等北約國家借「烏克蘭問題」頻頻向俄羅斯施壓,導致美俄關係降至冰點。作為反制手段,俄羅斯再次祭出了「退群大招」,並且向美國禁運火箭發動機。這一連串的表態和舉動,其實已經反映出俄羅斯無意繼續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的決心。
另一方面,國際空間站日益老化,維修成本過高,也是俄羅斯考慮退出的重要原因。按照索洛夫耶夫的說法,目前國際空間站的很多核心構件已經嚴重老化或受損,這是近年來空間站屢屢發生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由於其中一些構件根本無法進行更換,重新建造的成本代價過大,俄羅斯並不想繼續分攤費用。與此同時,俄羅斯國家軌道站項目也已經完成了項目籌備。據悉,這個軌道站將由3-7個艙段組成,駐守太空人人數為2-4名。由於艙段可實現更換,並不存在安全隱患,因此在使用壽命上大大延長。按照俄羅斯的計劃,這個國家軌道站會在2024年開始部署。
一旦俄羅斯退出國際空間站,受到影響最大的就是美國等西方國家。要知道,目前 俄羅斯是唯一擁有長期運行大型組合式空間站經驗的國家。當然,考慮到獨自建造空間站需要耗費大量資金,以目前俄羅斯的財政狀況 而言,尋找新的合作夥伴更為明智,很顯然,中國就是最好的選擇。
隨著「天宮」和「神舟」項目持續推進,我國在航天領域已經躋身一線領跑國家行列。按照計劃,我國的「天宮」空間站將在2022年完工。與此同時,我國已經明確表態,在空間站未來的探索應用方面將繼續保持開放合作的態度。當然,「天宮」空間站長期駐留的位置僅有3個,除了我國之外,其他國家想要參與其中,就必須表現出足夠的誠意了。(舍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