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近地軌道上的國際空間站(ISS),相信很多人會露出崇拜和嚮往的眼神,一個重達420噸的龐然大物竟然在過去21年中一直飛行在400公裡高空,圍繞地球不停旋轉,能去那裡的可不是一般人,環顧全球七十多億人,僅有240餘名幸運兒住進那裡,成為了航天英雄。
2000年11月2日,三名太空人比爾·謝潑德,尤裡·吉登科,謝爾蓋·克裡卡列夫成功登上了國際空間站,成為世界上首批入住國際空間站的人,從那時開始,截至2020年,人類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了3000項科學實驗,蔬菜種植,動物微重力反應,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實驗等。
為了這些史無前例的科學實驗,以美國宇航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歐航局為首的航天機構,已對國際空間站進行了近100次載人飛行任務,超200次貨運補給任務,到了2020年,國際空間站已經擁有數十個大型安裝模塊或部分,現在太空人們居住空間比六間臥室房屋還要大得多。
隨著國際空間站內部空間的變大,國際空間站使用次數也變得越來越頻繁,在過去的6個月時間裡,國際空間站太空人已經進行了200多項太空實驗,跟20年前的實驗次數比起來,整整增加了10倍。除了上述所說的幾項太空實驗外,還進行了一項引人注目的人類「孿生研究」實驗。
2015年3月, NASA太空人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被送往國際空間站,而他的同卵雙胞胎兄弟馬克·凱利(Mark)被留在地球上。340天後斯科特返回了地球,然而跟馬克的身體狀況進行了比較,出現了多項顯著變化,雖長高了5釐米,但視力受損,肌肉力量變弱,骨骼密度變稀。
除了科學研究外,國際空間站機組人員有時還做一些特別的事情,幫助拍攝故事片,例如IMAX電影《太空站》。在2020年10月,NASA還製作一個名為「 Space Hero」的太空現實節目,該節目將允許一名獲勝者前往國際空間站並在那裡居住10天。
然而隨著國際空間站空間的變大,安裝模塊的增多,保養和維修起來也變得非常費錢和麻煩,它就像一個大型精緻的房屋一樣,需要不斷地保養和維修,迄今為止,太空人至少進行了231次太空行走,主要是用來維修和更換零部件,每年補給、保養和維修費約40億美元。
也就是說在過去20年中,為了保證國際空間站的正常運營,支出總費用接近800億美元,已經超過了總造價約1500億美元的一半。
時間過得飛快,現在已經是2020年11月了,11月2日將是人類入住國際空間站的20周年紀念日,這意味著國際空間站已經步入了「晚年」,要知道最初設計壽命僅有15年,而截至2020年已經超載運行了5年。
就在最近幾年,國際空間站不斷湧現棘手問題,不是太空馬桶破損,就是氧氣洩漏,太陽能電池板破損,最近,一位俄羅斯太空人將國際空間站狀況描述為「疲憊」,因為早就已經超出了設計壽命,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未來幾年還會出現更多問題,那麼國際空間站將需要更多維護費用。
儘管美國宇航局認為國際空間站壽命可以延期到2028年,但這取決於美國和其他國家今後是否繼續為國際空間站提供資金,每年多達四十億美元補給和維護費用,並且後期維護費用可能會更高,這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這都是一筆巨款,相當於一座城鎮一年的總GDP。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國將在2022年前後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建造,規模為100噸,截至2020年10月,已經有18個國家獲得了加入中國空間站的資格,有9個國家遭到了我國拒絕,原因是參與申報的項目在科學價值和技術層面沒達標,美國就是其中之一。
鑑於以上兩個原因,估計已有國家不太願意支付維護國際空間站這一筆昂貴費用了,搞不好ISS過不了兩年就要報廢。現在已經有人員開始考慮國際空間站的報廢流程了,可以先將私人擁有的模塊添加到ISS中,然後再重新組裝以形成私人空間站,將無法使用模塊扔進太平洋。
例如Axiom公司,希望建立新的模塊,這些模塊最初會添加到國際空間站中,然後在世界空間機構將ISS退回到太平洋之前,脫離成為獨立的軌道哨所一部分。有趣的科學探索內容請關注唯一微信公眾號:有趣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