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出現空氣洩漏

2020-08-28 飛馳徵信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20日在其博客上宣布,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洩漏水平出現上升,站內3名太空人將暫時進入俄羅斯分區規避,地面控制人員則在加緊確認解決方案。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報導,NASA表示,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部門正在「制定計劃以隔離、確認和修復洩漏源」,當前洩漏水平仍處在標準範圍內,「不會對太空人或空間站帶來危險」。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洩漏源可能在空間站的美國分區。俄新社也表示,為了確定問題所在,太空人和地面控制計劃將所有艙門關閉,對各艙氣壓進行持續監測。NASA稱,初步調查報告預計在下周末前完成,將能夠確定漏氣的具體位置。


1.什麼是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的設想是1983年由時任美國總統裡根首先提出的,即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建造最大的載人空間站。經過近十餘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設計,直到蘇聯解體、俄羅斯加盟,國際空間站才於1993年完成設計,開始實施。



該空間站以美國和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空局(11個國家,正式成員國有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瑞士和愛爾蘭)共16個國家參與研製。設計壽命為10~15年,總質量約423噸、長108米、寬(含翼展)88米,運行軌道高度為397千米,載人艙內大氣壓與地表面相同,可載6人。國際空間站結構複雜,規模大,由航天員居住艙、實驗艙、服務艙、對接過渡艙、桁架、太陽能電池等部分組成,建成後總質量達438噸,長108米。


2.成員國組成


該空間站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空局(11個國家)共16個國家參與研製。



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遭到美國的反對,國際空間站籌劃建設時美國反對邀請中國參與,所以中國沒有成為國際空間站的啟動方。美國認為太空空間站技術有軍事用途,所以反對。


3.國際空間站有什麼用途?


組裝成功後的國際空間站作為科學研究和開發太空資源的手段,為人類提供一個長期在太空軌道上進行對地觀測和天文觀測的機會。



國際空間站上的生命科學研究,可分為人體生命與重力生物學兩方面:人體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可直接促進航天醫學的發展,例如,通過多種參數來判斷重力對航天員身體的影響,可提高對人的大腦、神經和骨骼及肌肉等方面的研究水平。重力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與應用有廣闊的前景,而國際空間站的微重力條件要比和平號空間站和太空梭優越得多,特別是在材料發展上可能起到一次革命性的進展。



僅就太空微重力這一特殊因素來說,國際空間站就能給研究生命科學、生物技術、航天醫學、材料科學、流體物理、燃燒科學等提供比地球上好得多、甚至在地球無法提供的優越條件,直接促進這些科學的進步。同時,國際空間站的建成和應用,也是向著建造太空工廠、太空發電站,進行太空旅遊,建立永久性居住區(太空城堡),向太空其他星球移民等載人航天的遠期目標接近了一步。


4.中國空間站建設


中國空間站,指中國計劃中的一個空間站系統,最終目標是在低地軌道由中國自主建設成的一個常駐的60至180噸級的大型空間站。



該計劃試驗階段於2011年至2020年進行,包括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等。2018年後開始組建天宮號空間站,預計運營十年以上,最少採用三個軌道艙組成,其組成過程中將先發射無人空間實驗室,而後用運載火箭將載人飛船送入空間,與停留在軌道上的實驗室交會對接,航天員從飛船的附加段進入空間實驗室,開展工作。


中國載人空間站整體名稱及各艙段和貨運飛船共5個名稱具體如下:載人空間站命名為「天宮」,代號「TG」;核心艙命名為「天和」,代號「TH」;實驗艙Ⅰ命名為「問天」,代號「WT」;實驗艙Ⅱ命名為「夢天」,代號「MT」;貨運飛船命名為「天舟」,代號「TZ」。



中國空間站包括核心艙、實驗艙I、實驗艙II、載人飛船(即已經命名的「神舟」號飛船)和貨運飛船(天舟飛船)五個模塊組成。各飛行器既是獨立的飛行器,具備獨立的飛行能力,又可以與核心艙組合成多種形態的空間組合體,在核心艙統一調度下協同工作,完成空間站承擔的各項任務。


5.中國空間站用途


主要任務包括為航天員提供居住環境,支持航天員的長期在軌駐留,支持飛船和擴展模塊對接停靠並開展少量的空間應用實驗,是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



空間科學研究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張偉分類介紹說,比如空間生物學研究應用方面,可以為培育優良物種、探索疾病機理、研發生物藥物、改進人類健康而服務;微重力流體與燃燒研究應用方面,可以促進新型清潔能源開發、改善地球環境;空間材料研究應用方面,開展空間材料加工、先進材料製備等研究,探索和揭示材料物理和化學過程規律,可以改進地面材料加工與生產工藝,研發與生產先進材料,推動工業技術進步。


中國空間站向世界開放,展現了中國航天越來越強大的實力。中國有著幾千年的「問天」夢。從1970年「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拉開中國探索宇宙奧秘的序幕,中國航天通過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不斷打破國外技術的封鎖和壟斷,解決了一大批「卡脖子」的關鍵難題,大大縮小了與世界的差距。


從神舟飛船載人遨遊太空到「嫦娥」奔月探索未知,從北鬥衛星組網導航到「天宮二號」搭建中國「太空之家」,中國航天取得了一項項舉世矚目的成就,完成了眾多人類探索創舉。眾多國家申請參與中國空間站合作,充分印證了中國航天的實力,表明中國航天技術和經驗正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出現空氣洩漏,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
    國際空間站出現空氣洩漏。據了解,在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博客上表示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洩漏水平出現了上升。知情人士稱,國際空間站上發生輕微空氣洩漏,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但太空人安全不受威脅。
  • 國際空間站出現空氣洩漏 所有艙門將被封閉排查
    來源:海外網國際空間站(圖源:NASA)海外網8月21日電當地時間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其博客上宣布,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洩漏水平出現上升,站內3名太空人將暫時進入俄羅斯分區規避,地面控制人員則在加緊確認解決方案。
  • 國際空間站出現空氣洩漏,早在去年9月就已經出現
    來源:NASA據了解,在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博客上表示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洩漏水平出現了上升。NASA官員強調,雖然洩漏率比平常高,但仍在空間站的規格範圍內,不會對機組人員造成直接威脅。
  • 國際空間站出現輕微空氣洩漏 本周末將關閉艙門尋找源頭
    看看新聞Knews綜合2020-08-21 10:538月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表示,國際空間站的3名太空人本周將在俄羅斯艙段度過周末,以尋找可能存在於美國艙段的空氣洩漏源頭。
  • NASA 開始查找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洩漏
    NASA 正在查找國際空間站上小的空氣洩漏點。儘管短期內不會有危險,但63 徵程站裡面的工作人員還是會在空間站的俄羅斯分站模塊裡面度過周末。少量的空氣總是會洩漏出去,時常需要氮氣和氧氣罐的再增壓。而這是通過補給任務運送到空間站的。空間站的氣體洩漏是在2019年9月份首先發現的,但它並不影響空間站的正常操作。空氣的洩漏這幾個月來,既沒有加速,也沒有觸發報警,所以NASA科學家一直在監控洩漏的同時,處理著優先級更高更緊急的任務。近幾個月,空間站裡的科學家非常忙。
  • 俄太空人:國際空間站修補裂縫後仍在洩漏空氣
    (觀察者網訊)國際空間站俄羅斯「星辰」模塊艙日前出現長度為2-4釐米裂縫,機組臨時使用聚醯亞胺膠帶修補,但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直播國際空間站機組與地面的通話顯示,修補後艙內的壓力繼續下降,且空氣流失的速度比修補以前更快。
  • 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空氣洩漏 洩漏點或在美國艙段
    中新網8月21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21日報導,知情人士稱,國際空間站上發生輕微空氣洩漏,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但太空人安全不受威脅。資料圖:美國太空人克里斯多福·卡西迪(左)和羅伯特·本肯在國際空間站,準備太空服。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據報導,這名知情人士還稱:「國際空間站上發現輕微空氣洩漏。
  • 國際空間站上空氣洩漏點終於被找到
    國際空間站上空氣洩漏點終於被找到本周一晚上,美國宇航局的飛行控制人員叫醒了國際空間站上的三名太空人。空間站的這個空氣洩漏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國際空間站總是會漏出一點空氣。通常情況下,它失去的空氣會被充滿氧氣和氮氣混合物所取代。這些是在再補給任務中送上來的,旨在模仿地球的可呼吸空氣。但在2019年9月,地面監控人員們注意到空氣流失的常規速度增加了。這個變化並不大,但今年夏天,他們又看到那個已經高於常規的速率又有了新的上升。
  •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國際空間站出現空氣洩漏 所有艙門將被封閉排查
    來源:海外網國際空間站(圖源:NASA) 海外網8月21日電當地時間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其博客上宣布,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洩漏水平出現上升,站內3名太空人將暫時進入俄羅斯分區規避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報導,NASA表示,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部門正在「制定計劃以隔離、確認和修復洩漏源」,當前洩漏水平仍處在標準範圍內,「不會對太空人或空間站帶來危險」。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洩漏源可能在空間站的美國分區。俄新社也表示,為了確定問題所在,太空人和地面控制計劃將所有艙門關閉,對各艙氣壓進行持續監測。
  • 國際空間站發生空氣洩漏 俄檢查飛船安全瑕疵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俄羅斯國際空間站近日出現空氣洩漏
  • 因此,國際空間站再次洩漏空氣,看來時間快到了
    位於數百公裡高度的地球軌道上的國際空間站(ISS)並非完全密封。每天,機艙都會損失少量的空氣,並進行仔細監控,以便維持可居住的大氣壓並識別洩漏。根據NASA博客文章,該站的空氣流失率已經上升到可以用正常的ISS解釋的水平。任務控制首先在2019年9月發現了什麼問題,但漏氣的增加很小-不足以引起嚴重關注。現在該速率已經提高,因此他們努力找出多餘的空氣逸出的地方。
  • 國際空間站每天洩漏空氣1.4公斤,俄羅斯艙段成罪魁禍首,美國NASA如釋重負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在太空最大的人造物體,這是一個國際合作的項目,不過在開發之初就將中國撇除在外了。從2020年開始,國際空間站就飽受空氣洩漏的困擾,實際上從公2019年開始就有空氣的洩漏,只是當時僅有0.3公斤的空氣從國際空間站洩露,到了2020年8月份則是猛增到了5倍左右。
  • 美航天局稱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洩漏不對乘組構成威脅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華盛頓消息 美國航天局20日發布消息稱,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洩漏目前對乘組不構成威脅,本周末將排查漏氣的太空艙,預計下周會有初步結果。© 照片 : CC BY-NC 2.0 / Roscosmos俄航天集團:在尋找國際空間站空氣洩漏點期間太空人將在俄方艙段隔離三天美國航天局回顧指出,國際空間站2019年11月首次發現空氣洩漏速度略高於正常值的跡象,
  • 俄航天集團:尋找國際空間站空氣洩漏點期間太空人將在俄方艙段隔離三天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8月20日消息 俄羅斯航天集團向衛星通訊社表示,在尋找國際空間站美國艙段空氣洩漏點期間,太空人將在俄羅斯艙段隔離三天。© 照片 : ROSCOSMOS俄航天集團表示:「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總控小組表示,空間站上的太空人8月21日將轉移至俄『星辰』號服務艙,隨後將對美國艙段進行控壓。」上述決定是與美方共同作出的。
  • 國際空間站發生空氣洩露,洩漏點在美國艙段,它還能安全退役嗎?
    根據中國新聞網網8月21日報導,國際空間站上再次發生輕微空氣洩露,並且這次的洩露點很可能是在美國艙段。其實這並不是國際空間站第一次出問題,早在2018年就發生過一次空氣洩露。在2018年8月航天員在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上發現了一個非自然形成的小孔,太空人將這個小孔封上了。之後俄航天集團的調查委員會經過調查,排除了飛船在地面受損的可能,但是最終這個小孔究竟是如何出現的至今依舊沒有調查清楚。
  • 國際空間站空氣洩漏點已基本鎖定 NASA正進一步排查
    美國宇航局和國際空間站的工作人員一直被發生在 2019 年年底發生的空氣洩漏事件所困擾,為此在新一輪的測試中終於縮小了位置。美國宇航局太空人克裡斯·卡西迪(Chris Cassidy),俄羅斯宇航局太空人阿納託利·伊萬尼辛(Anatoly Ivanishin)和伊萬·華格納(Ivan Vagner)進行了一系列測試,包括關閉空間站周圍的艙門,以便美國宇航局能夠監測每個部分的氣壓
  • 每經12點 | 國際空間站出現空氣洩漏,洩漏點或在美國艙段;美國對高度可調節桌面及其組件發起337調查
    每經編輯:周宇翔1丨國際空間站出現空氣洩漏,洩漏點或在美國艙段海外網消息,當地時間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其博客上宣布,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洩漏水平出現上升,站內3名太空人將暫時進入俄羅斯分區規避,地面控制人員則在加緊確認解決方案。
  • 時隔兩年,國際空間站再次出現洩露事故
    真實情況是,每一天,艙內都會有一小部分的空氣在流失,而為了維持宜居的大氣壓,工作人員不得不仔細監測艙內空氣的情況,並實時監控洩漏的情況。美國宇航局官方博客的一篇報導稱,空間站的空氣損失率已經超過了國際空間站日常運行的正常水平。其實早在2019年9月,太空航行地面指揮中心已經第一次注意到了關於空間站空氣洩露的問題,但是在當時空氣洩漏的增加幅度還是非常輕微的,還不足以引發有關單位強烈的關注。
  • 國際空間站突發意外事故,各艙門被緊急關閉,洩漏點或在美國分艙
    儘管如此,在競爭中卻也不乏的合作,國際空間站就是多國開展航天合作的最主要成果。在國際空間站建成的這幾十年間,人類在裡面進行過多次極具意義的科研活動。然而在最近,國際空間站卻出現了一些問題,發生了一起突發事故。
  • 國際空間站漏氣 一天漏220克空氣
    本報訊 據央視新聞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8月20日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目前,太空人已轉移到俄羅斯艙段,本周將進行詳細排查。今年4月,俄羅斯「聯盟MS-16」飛船升空入軌,把2名俄羅斯太空人、1名美國太空人送抵國際空間站,執行駐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