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20日在其博客上宣布,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洩漏水平出現上升,站內3名太空人將暫時進入俄羅斯分區規避,地面控制人員則在加緊確認解決方案。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報導,NASA表示,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部門正在「制定計劃以隔離、確認和修復洩漏源」,當前洩漏水平仍處在標準範圍內,「不會對太空人或空間站帶來危險」。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洩漏源可能在空間站的美國分區。俄新社也表示,為了確定問題所在,太空人和地面控制計劃將所有艙門關閉,對各艙氣壓進行持續監測。NASA稱,初步調查報告預計在下周末前完成,將能夠確定漏氣的具體位置。
1.什麼是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的設想是1983年由時任美國總統裡根首先提出的,即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建造最大的載人空間站。經過近十餘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設計,直到蘇聯解體、俄羅斯加盟,國際空間站才於1993年完成設計,開始實施。
該空間站以美國和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空局(11個國家,正式成員國有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瑞士和愛爾蘭)共16個國家參與研製。設計壽命為10~15年,總質量約423噸、長108米、寬(含翼展)88米,運行軌道高度為397千米,載人艙內大氣壓與地表面相同,可載6人。國際空間站結構複雜,規模大,由航天員居住艙、實驗艙、服務艙、對接過渡艙、桁架、太陽能電池等部分組成,建成後總質量達438噸,長108米。
2.成員國組成
該空間站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空局(11個國家)共16個國家參與研製。
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遭到美國的反對,國際空間站籌劃建設時美國反對邀請中國參與,所以中國沒有成為國際空間站的啟動方。美國認為太空空間站技術有軍事用途,所以反對。
3.國際空間站有什麼用途?
組裝成功後的國際空間站作為科學研究和開發太空資源的手段,為人類提供一個長期在太空軌道上進行對地觀測和天文觀測的機會。
國際空間站上的生命科學研究,可分為人體生命與重力生物學兩方面:人體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可直接促進航天醫學的發展,例如,通過多種參數來判斷重力對航天員身體的影響,可提高對人的大腦、神經和骨骼及肌肉等方面的研究水平。重力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與應用有廣闊的前景,而國際空間站的微重力條件要比和平號空間站和太空梭優越得多,特別是在材料發展上可能起到一次革命性的進展。
僅就太空微重力這一特殊因素來說,國際空間站就能給研究生命科學、生物技術、航天醫學、材料科學、流體物理、燃燒科學等提供比地球上好得多、甚至在地球無法提供的優越條件,直接促進這些科學的進步。同時,國際空間站的建成和應用,也是向著建造太空工廠、太空發電站,進行太空旅遊,建立永久性居住區(太空城堡),向太空其他星球移民等載人航天的遠期目標接近了一步。
4.中國空間站建設
中國空間站,指中國計劃中的一個空間站系統,最終目標是在低地軌道由中國自主建設成的一個常駐的60至180噸級的大型空間站。
該計劃試驗階段於2011年至2020年進行,包括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等。2018年後開始組建天宮號空間站,預計運營十年以上,最少採用三個軌道艙組成,其組成過程中將先發射無人空間實驗室,而後用運載火箭將載人飛船送入空間,與停留在軌道上的實驗室交會對接,航天員從飛船的附加段進入空間實驗室,開展工作。
中國載人空間站整體名稱及各艙段和貨運飛船共5個名稱具體如下:載人空間站命名為「天宮」,代號「TG」;核心艙命名為「天和」,代號「TH」;實驗艙Ⅰ命名為「問天」,代號「WT」;實驗艙Ⅱ命名為「夢天」,代號「MT」;貨運飛船命名為「天舟」,代號「TZ」。
中國空間站包括核心艙、實驗艙I、實驗艙II、載人飛船(即已經命名的「神舟」號飛船)和貨運飛船(天舟飛船)五個模塊組成。各飛行器既是獨立的飛行器,具備獨立的飛行能力,又可以與核心艙組合成多種形態的空間組合體,在核心艙統一調度下協同工作,完成空間站承擔的各項任務。
5.中國空間站用途
主要任務包括為航天員提供居住環境,支持航天員的長期在軌駐留,支持飛船和擴展模塊對接停靠並開展少量的空間應用實驗,是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
空間科學研究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張偉分類介紹說,比如空間生物學研究應用方面,可以為培育優良物種、探索疾病機理、研發生物藥物、改進人類健康而服務;微重力流體與燃燒研究應用方面,可以促進新型清潔能源開發、改善地球環境;空間材料研究應用方面,開展空間材料加工、先進材料製備等研究,探索和揭示材料物理和化學過程規律,可以改進地面材料加工與生產工藝,研發與生產先進材料,推動工業技術進步。
中國空間站向世界開放,展現了中國航天越來越強大的實力。中國有著幾千年的「問天」夢。從1970年「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拉開中國探索宇宙奧秘的序幕,中國航天通過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不斷打破國外技術的封鎖和壟斷,解決了一大批「卡脖子」的關鍵難題,大大縮小了與世界的差距。
從神舟飛船載人遨遊太空到「嫦娥」奔月探索未知,從北鬥衛星組網導航到「天宮二號」搭建中國「太空之家」,中國航天取得了一項項舉世矚目的成就,完成了眾多人類探索創舉。眾多國家申請參與中國空間站合作,充分印證了中國航天的實力,表明中國航天技術和經驗正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