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ISS)位於地球上空數百公里海拔的軌道上,大部分人應該和我一樣認為這種空間站必定是徹徹底底密封的。然而事實上,它並不是百分百密封的。真實情況是,每一天,艙內都會有一小部分的空氣在流失,而為了維持宜居的大氣壓,工作人員不得不仔細監測艙內空氣的情況,並實時監控洩漏的情況。
在距離上一次洩漏之後,時隔兩年,這種情況再次出現。美國宇航局官方博客的一篇報導稱,空間站的空氣損失率已經超過了國際空間站日常運行的正常水平。
其實早在2019年9月,太空航行地面指揮中心已經第一次注意到了關於空間站空氣洩露的問題,但是在當時空氣洩漏的增加幅度還是非常輕微的,還不足以引發有關單位強烈的關注。可到了現在,這個比率不斷增加,這使得大家不得不馬不停蹄的去確認這樣一個問題:這些跑掉的空氣到底是從哪裡逃出去的?
畢竟,這個時候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但若是再拖下去,可能就會出現大問題了。
儘管目前國際空間站的機組人員暫時還沒有任何危險,但是NASA的太空人指揮官克裡斯·卡西迪和俄羅斯宇航局太空人伊萬·華格納以及阿納託利·伊萬尼辛將不得不在服務艙裡蝸居度過這個周末,而控制中心則「廢寢忘食」地尋找著洩露點。
NASA的馬克·加西亞說道:「本周末,所有空間站艙門都將關閉,這樣任務控制中心的人員就可以仔細監測每個艙內的氣壓。」本次測試對機組人員的安全沒有影響,測試應確定是哪個模塊的洩漏率高於正常值。
國際空間站上一次洩漏發生在兩年前,由地面控制中心於2018年8月29日發現。當時,有關單位採取了同樣的措施——將機組人員轉移到俄羅斯艙段,然後對空間站模塊進行了密封,並對其大氣壓進行了檢測。
這一措施曾經就成功縮小了聯盟號MS-09太空飛行器的洩漏範圍,該太空飛行器當時暫時附著在國際空間站的拉斯維特艙上。通過密封所有模塊,它最終被檢測到了有一個兩毫米的小洞,旁邊還有鑽痕,這一結果使人們猜測這是由一次製造失誤導致的事故。儘管俄羅斯宇航局已經結束了相關的調查,而洞的來源卻始終沒有被公布。
其實早在2004年,也有過一起類似的洩露事故被發現並成功修補——當時那次事故的洩漏點是出現在了命運號實驗艙的主窗戶上,但很快被發現並修復了。
由於空間站內正常的空氣壓力波動,追蹤這樣的洩漏非常具挑戰性。除了正常的洩漏率外,艙內壓力還會由於溫度變化以及空間站的一些常規操作而發生變化,比如太空行走和補給飛船的到達和離開。
在星辰號服務艙的「休假」期間,國際空間站的機組人員將儘可能地繼續他們的正常工作。一旦洩漏被追蹤到一個特定的艙段上,機組人員將能夠進行更細緻的搜索,以找到確切的源頭。
加西亞說: 「美國和俄羅斯的專家預計,初步結果將在下周末公布,以供進一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