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我們人類在航天技術的幫助下,開始走出地球、邁向外太空。雖然航天科技高速費發展了數十年,但是時至今日也只有3個國家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我們中國、俄羅斯、美國。在載人太空飛行中,空間站可以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太空飛行器,因為可以在外太空中長時間飛行。目前仍在軌運行的空間站是「國際空間站」。
現役的國際空間站是目前在軌飛行最大的太空飛行器,長度達到110米,寬度達到88米,總質量達到400多噸。由於它的體型相當龐大,所以沒法一次完成發射工作,需要通過運載火箭分批次將各種設備送上軌道,然後在太空中進行建造。空間站始建於1998年,耗時10多年,最後在2010年才完成建設並投入全面使用,可以讓研究人員在微重力的環境中展開各種科學實驗,讓太空人在地球軌道長時間駐留成為了現實。
這個由多個國家參與建造、管理的大型飛行器目前已經運行了多年,預計在2024年退役。由於我們國家目前也在準備建造自己的空間站,所以如果國際空間站如期退役,屆時意味著我們的空間站會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唯一在軌運行的空間站。目前國際空間站還沒退役,但是已經出現了一些狀況。
在上個月底,NASA等航天機構的科學報告指出,國際空間站出現了輕微的漏氣問題,洩露點可能在美國的艙段。雖然太空人關閉了各個艙的艙門,還是沒能找到漏氣的源頭。雖然空間站出現了洩露的情況,但這個情況並不嚴重,所以不會威脅到空間站的安全運行,也不會威脅到太空人的安全。因為在洩露的情況下,空間站每24小時損失的空氣大約為220克,這說明這個洩露點很小,可能只有0.1毫米。由於這個洩露點很小,所以很難發現,也就沒法進行維修了。
現在,空間站又發現了氨氣洩露的問題,這次的氨氣洩露也是出現在美國艙段,不過這次的氨氣洩露規模也不大,所以沒有對太空人帶來威脅。早在2017年,空間站也曾經出現類似的洩露問題,最後太空人進行了修復。從這一點來看,只要這個洩露點不大,只要能夠找到洩露點,應該都是可以進行修復的。
按照目前的計劃,現在空間站的時間只剩4年左右就退役了,由於在太空中運行了近10年,有一些設備可能會出現老化等問題,出現洩漏等情況,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除此之外,在外太空中飛行的太空飛行器也會遇到一些危險,畢竟,在外太空中存在大量的碎片,這些碎片的飛行速度很快,如果與空間站等太空飛行器發生碰撞,後果不堪設想。
據2020年9月23日俄羅斯的科學報告,來自美國休斯頓飛行控制中心的通報稱,國際空間站在2020年9月23日在「進步」號貨運飛船發動機的幫助下進行了規避,避開了不明太空碎片,沒有與「不速之客」發生碰撞的情況。當時在空間站值守的太空人在「聯盟」號飛船上進行躲避。
國際空間站現在遇到的這些問題,其實也是向我們提了個醒,在未來我們國家也會發射我們的空間站,在太空中飛行的太空飛行器,需要密切注意這些「不速之客」,避免這些小碎片帶來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