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這次漏氣 後果不嚴重,想修卻不易

2020-09-03 光明網

近日,國際空間站上的3名太空人結束了在俄羅斯艙段的隔離生活。由於此前發現的美國艙段漏氣現象,他們於8月21日集中進入俄羅斯艙段,以配合飛行管理中心開展閉艙壓力檢查,尋找漏氣源頭。雖然最後隔離期被延長了一天,但截至記者發稿時,有關方面並未宣布找到漏氣點。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這次漏氣不會威脅到太空人的安全。對於這種細微的漏氣現象,雖然很容易檢測到,但想找到源頭,目前卻沒有特別簡單有效的手段。

適量漏氣有助於有害氣體排放

楊宇光介紹說,無論是空間站還是載人飛船,其實是允許有一定空氣洩漏率的,這有助於排出有害氣體。只不過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太空飛行器,對洩漏率有著不同的標準。

他說,在載人太空飛行器上,環控生保系統用於維持航天員生命,其作用包括大氣控制、水控制,以及其他汙染物的控制。

早期美國載人太空飛行器裡使用的是純氧大氣,大氣密度低,氣壓也比較低,以便使太空飛行器外殼能做得更薄。而蘇聯從一開始就採用氮氧混合大氣。如今,氮氧混合大氣已成各國載人航天的標配。

因此,環控生保系統在大氣控制方面主要包括氮氣分壓、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這三者都是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此外,艙內還會產生各種有害物,例如電子設備會分解產生有害氣體,太空人放的屁中也含有硫化氫。這些有害氣體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堆積,因而適當的空氣洩漏率對於減少汙染物堆積很有幫助。

據測算,此次國際空間站大約每天洩漏220克空氣。楊宇光表示,這樣的洩漏率並沒有超出國際空間站的安全閾值。按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布的聲明所說,艙內空氣洩漏率只是「略高於標準」。

通常1名太空人每天所需的空氣補給量約為6至10千克,相比之下,200多克空氣確實不算多。或許這也是NASA自2019年9月就發現空間站漏氣,卻時隔一年才開始查漏的原因吧。

不過,雖然不會危及空間站安全,但計劃外的漏氣卻也造成了一定的浪費。畢竟,漏出去的氣總是得補回來的,而要補給只能從地面運輸。

楊宇光說,國際空間站內始終要維持將近1個大氣壓的壓力,隨著空氣消耗,每天都需要補充氧氣和氮氣,這些補給都需要從地面運過去。可是這樣的補給運輸成本十分高昂,按照貨運飛船、火箭的造價和發射費用計算,每往空間站運送一公斤物資,成本比等重的黃金要貴得多。

換成這樣一想,國際空間站每天往外撒4兩多黃金,你說心疼不?

查漏相當於大型客機裡找針孔

終於,NASA也無法坦然坐視了。8月20日,他們宣布要開始查找漏氣源頭。

根據漏氣量估算,漏氣原因可能是某個艙段外殼上存在一個直徑約0.1毫米的小孔。要在龐大的空間站內尋找這樣一個比針尖還小的孔顯然很不容易。

國際空間站由美國、俄羅斯等16個國家聯合建造,目前共有十幾個加壓艙段。楊宇光介紹說,俄羅斯有5個艙段,其中「曙光」號功能艙、「星辰」號服務艙均為20噸級。

美國艙段通過「團結」號節點艙與俄羅斯部分連接。其中包括美國的「命運」號實驗艙、「寧靜」號節點艙、「穹頂」號觀測艙、「萊奧納爾多」號多功能後勤艙等。美國「和諧」號節點艙上,又連接了歐洲的「哥倫布」實驗艙,以及日本的「希望」號實驗艙……這些艙段如一節節蓮藕般連在一起,有主幹、有分支,頗為複雜。楊宇光說,國際空間站總重量超過400噸,內部空間超過一架大型客機。

由於初步判定漏氣源在美國部分,所以自8月21日起,駐留在空間站內的3名太空人全部進入俄羅斯艙段,並將美國部分各艙段的艙門關閉,以便排查漏氣艙段。按理說,空間站內各類傳感器密布,要做到這點並不難。

不過楊宇光認為,即使找到了漏氣艙段,想進一步找出漏氣點也很困難,超聲波等手段並非任何情況下都適用,很多時候還得靠太空人趴在艙壁上一點一點尋找。可是一方面空間站艙內都裝有機櫃,這是非密封設備,而且有幾層結構,如果漏氣點在機櫃後面,除非把機櫃拆掉,否則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另一方面,直徑0.1毫米的小孔很難用肉眼辨別,無論是在艙內還是出艙,都很難迅速發現。

所以即使要付出一定經濟代價,但如果運氣不好的話,國際空間站或許不得不繼續漏一陣子。

空間站漏氣已不是第一次

無論如何,這次漏氣事件並不嚴重,也不是空間站上第一次出現。

2018年,國際空間站上也監測到有氣體洩漏。經過排查,工作人員在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聯盟MS-09」飛船上,發現了一個直徑約2毫米的洞。這個洞雖然不大,卻導致艙內氣壓不斷下降。後來太空人用膠帶和特製膠水將破洞堵上,並把飛船安全開回地面。

2004年,國際空間站內用於平衡窗戶氣壓的真空跨接電纜發生破漏,好在破損並不嚴重,太空人更換了新電纜便解決了問題。

相比之下,1997年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與「進步M-34」貨運飛船相撞導致的漏氣事故更為嚴重。是年6月24日夜間,該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量子2」號艙分離,拉開一定距離後,試圖與空間站重新對接,以試驗其安裝的新型Toru交會對接控制系統。然而這套系統並不像人們預計的那樣可靠。當飛船以每小時17.5公裡的相對速度接近空間站時,「速率中止控制」有關部件失靈,於是它無視太空人的指令,沿著空間站長軸向前飛去,徑直撞上了「光譜」號艙的太陽能電池板,使得「光譜」號主艙體向內偏轉。在確認受損情況之前,空間站內的太空人已明顯感受到了空氣壓力的變化。好在經過緊急處置,空間站人員脫離了危險,「闖禍」的飛船也重新得到控制,但受損艙段卻永久失壓,不再適合居住。

因空氣洩漏導致的最慘烈的悲劇,發生在1971年蘇聯「聯盟11」號飛船返回地球過程中。1971年6月6日,太空人格奧爾基·多勃羅沃利斯基、維克託·帕查耶夫、弗拉季斯拉夫·沃爾科夫乘坐「聯盟11」號飛船升空,成功與世界第一座真正的空間站「禮炮1」號對接,並創造了在空間站內駐留23天18小時22分的紀錄。然而到了6月30日,當迎接英雄凱旋的人們打開飛船返回艙,看到的卻是3位太空人的遺體。

經調查,當飛船再入大氣層,返回艙與軌道艙分離時,返回艙的壓力閥被震開,艙內空氣快速洩漏。同時,聯盟飛船座艙空間十分狹窄,為容納3名太空人,蘇聯航天部門讓他們脫掉太空衣,這使三人暴露於風險之中。因此,3名太空人來不及作過多反應,就因急性缺氧窒息,以及體液沸騰而亡。

事後,蘇聯用了兩年多時間設計出第二代聯盟飛船,著重提升了安全性能,同時將成員數從3人改為2人,並要求太空人在升空和返回階段必須穿太空衣。這是3位太空人用生命換回的教訓。

楊宇光表示,由於空氣洩漏導致的事故,分為幾個級別。比較輕微的情況可以通過緊急處置進行修復;如果洩漏較為嚴重,可能需要封閉艙段;如果再嚴重,例如居住艙失壓,不再具備居住條件,就要組織太空人緊急撤離了。

而「聯盟11」號飛船的悲劇,希望永遠不要再發生。(記者 付毅飛)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這次漏氣 後果不嚴重,想修卻不易
    原標題:國際空間站這次漏氣 後果不嚴重,想修卻不易 近日,國際空間站上的3名太空人結束了在俄羅斯艙段的隔離生活。由於此前發現的美國艙段漏氣現象,他們於8月21日集中進入俄羅斯艙段,以配合飛行管理中心開展閉艙壓力檢查,尋找漏氣源頭。雖然最後隔離期被延長了一天,但截至記者發稿時,有關方面並未宣布找到漏氣點。
  • 國際空間站這次漏氣後果不嚴重,想修卻不易
    由於此前發現的美國艙段漏氣現象,他們於8月21日集中進入俄羅斯艙段,以配合飛行管理中心開展閉艙壓力檢查,尋找漏氣源頭。雖然最後隔離期被延長了一天,但截至記者發稿時,有關方面並未宣布找到漏氣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這次漏氣不會威脅到太空人的安全。
  • 國際空間站這次漏氣:後果不嚴重,想修卻不易
    近日,國際空間站由於此前發現的美國艙段漏氣現象,他們於8月21日集中進入俄羅斯艙段,以配合飛行管理中心開展閉艙壓力檢查,尋找漏氣源頭。雖然最後隔離期被延長了一天,但截至記者發稿時,有關方面並未宣稱找到漏氣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這次漏氣不會威脅到太空人的安全。
  • 國際空間站漏氣 後果嚴重嗎?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近日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3名太空人將集中在俄羅斯艙段三天,並於本周末查找漏氣原因。聲明表示,這次漏氣沒有對駐站成員或國際空間站構成威脅。
  • 國際空間站漏氣,後果嚴重嗎?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近日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3名太空人將集中在俄羅斯艙段三天,並於本周末查找漏氣原因。聲明表示,這次漏氣沒有對駐站成員或國際空間站構成威脅。
  • 國際空間站漏氣,後果嚴重嗎?
    聲明表示,這次漏氣沒有對駐站成員或國際空間站構成威脅。△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和美國艙段示意圖 | 國際空間站今年4月,俄羅斯「聯盟MS-16」飛船順利升空入軌,把2名俄羅斯太空人、1名美國太空人送抵國際空間站,執行駐站任務,開展科研活動並對空間站進行維護。作為國際空間站的第63批科考組的成員,三人將在國際空間站駐守196天。
  • 國際空間站正在漏氣!NASA想修復卻發現這太難了
    國際空間站正在漏氣!國際空間站作為太空中屬於人類的「小房子」,普通人是不能隨便前往的,只有太空人、科學家等才有機會去上面。太空中是沒有氧氣的,所以,國際空間站是一個密封的結構,上面的人員在其中也都是通過人工製造氧氣來保障呼吸。
  • 國際空間站又出現漏氣,想維修卻不易,為何「艾特」起中國來?
    但是,這個空間站最近又出現了一點小問題。據美媒報導稱,近日,國際空間站美國艙出現漏氣現象,迫使三名太空人由美國艙轉移到了俄國艙,雖然這次漏氣沒有帶來什麼嚴重的後果,但修理起來還是有點困難的,這也讓很多人紛紛@起中國來,關我們什麼事?原因很簡單,因為國際空間站服務年限即將到期,計劃在2024年退役,而這次漏氣雖然是小問題,但是據相關領域的專家稱,這種小故障也會有較大的維修難度。
  • 報告,國際空間站「漏氣」了
    8月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事實上,國際空間站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軌道實驗室,沒有完全密封,漏出一定量的空氣實屬正常。但是,隨著空氣流失率的增加,3名太空人將在俄羅斯艙段三天按兵不動,等待地球上的負責人於本周末查找漏氣原因並找出解決方案。
  • 國際空間站將查漏氣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記者陳丹)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20日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3名太空人本周末將查找漏氣原因。美國航天局在聲明中說:「航天局及其國際夥伴2019年9月首次發現艙內空氣洩露率略高於標準。」美國太空人克裡斯·卡西迪、俄羅斯太空人伊萬·華格納和阿納託利·伊萬尼申本周末將關閉艙門,監控氣壓,以找到漏氣源頭。
  • 國際空間站發生漏氣事件 查找漏氣源頭有多難?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8月20日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3名太空人本周末將查找漏氣原因。聲明中說:航天局及其國際夥伴2019年9月首次發現艙內空氣洩漏率略高於標準。同時,這次漏氣沒有對駐站成員或國際空間站構成威脅。
  • 國際空間站發生漏氣事件,查找漏氣源頭有多難?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8月20日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3名太空人本周末將查找漏氣原因。聲明中說:航天局及其國際夥伴2019年9月首次發現艙內空氣洩漏率略高於標準。同時,這次漏氣沒有對駐站成員或國際空間站構成威脅。
  • 國際空間站漏氣了?
    8月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事實上,國際空間站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軌道實驗室,沒有完全密封,漏出一定量的空氣實屬正常。但是,隨著空氣流失率的增加,3名太空人將在俄羅斯艙段三天按兵不動,等待地球上的負責人於本周末查找漏氣原因並找出解決方案。
  • 國際空間站漏氣了,可能在美國艙段……
    3人將在國際空間站駐守196天,如今駐守進入下半程,卻意外發生了漏氣事件。在對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進行閉艙壓力檢查後,結果顯示俄羅斯艙段沒有漏氣。美國宇航局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20日發表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但「沒有對駐站成員或國際空間站構成危險,國際空間站正常運作未受影響」。
  • 國際空間站發生漏氣事件,每天損失220克空氣,後果嚴重嗎?
    在今年8月份時,NASA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正在發生輕微漏氣,每天大約流失220克空氣,但他們也表示此次漏氣的地方較小,對艙內的太空人或者國際空間站沒有構成威脅。,這是因為國際空間站非常龐大,一共有十幾個艙段,重約400噸,然而發生漏氣的點可能僅僅只有一個針孔大小。
  • 國際空間站漏氣 一天漏220克空氣
    本報訊 據央視新聞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8月20日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目前,太空人已轉移到俄羅斯艙段,本周將進行詳細排查。今年4月,俄羅斯「聯盟MS-16」飛船升空入軌,把2名俄羅斯太空人、1名美國太空人送抵國際空間站,執行駐站任務。
  • 漏氣致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溫度升高
    2009年9月8日,美國宇航局公布的國際空間站資料照片。新華社/法新新華社北京10月12日電(記者包雪琳)正在國際空間站工作的俄羅斯航天員伊萬·華格納向俄羅斯航天局控制中心專家報告,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的溫度因漏氣緩慢升高。控制中心一名專家說,艙內溫度預期12日恢復正常。國際空間站去年9月發現輕微漏氣。至今年8月,洩漏率比先前增加了5倍。經過排查,航天員發現漏氣位置是俄羅斯艙段「明星」艙。
  • 國際空間站「漏氣」了
    據路透社莫斯科8月20日報導,當地時間周四,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表示,國際空間站的3名太空人本周末將在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艙段度過,以尋找空間站內的漏氣源頭。
  • 繼出現漏氣後,國際空間站又出現新情況?緊急規避「不速之客」
    在載人太空飛行中,空間站可以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太空飛行器,因為可以在外太空中長時間飛行。目前仍在軌運行的空間站是「國際空間站」。由於我們國家目前也在準備建造自己的空間站,所以如果國際空間站如期退役,屆時意味著我們的空間站會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唯一在軌運行的空間站。目前國際空間站還沒退役,但是已經出現了一些狀況。
  • 國際空間站再次發生漏氣事件,看來距報廢不遠了,坐等天宮空間站
    「星辰」艙再次發現漏氣現象,據稱目前他們已經將故障排除。這已經不是國際空間站第一次出現漏氣事件了,早在2018年國際空間站就已經檢測到了有氣體洩漏,最終經過排查他們在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聯盟MS-09」飛船上發現了一個2毫米的洞。無獨有偶,在大約一個月之前,俄羅斯衛星網報導,國際空間站上發現了輕微的空氣洩露,而洩露的艙段很可能就在美國艙段,只不過還沒有威脅到太空人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