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的軌道前哨基地升空20年後,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正在決定如何讓這個工作了二十年之久的國際空間站返回。
可悲的是,國際空間站,即便國際空間站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人類也無法保證讓它安全返回。
確切地說,20年來,巨大的軌道實驗室一直是人類的家園,幸運的幾個地球人在任何特定的時間裡,都會冒險進入一個充滿混亂微重力世界。
但和和人類一樣,國際空間站也在老化,而且,它不可能無限期地停留在軌道上-,它需要定期的助推或來自到訪太空飛行器的燃油噴射。
如果這些助推器停止了,或者其他什麼地方出了問題,遲早實驗室會倒塌。
由於空間站的國際性,它是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和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參與國之間的夥伴關,-它的退役決定將始終基於工程和政治兩方面。
總有一天,停車站的時間會到來,該設施正在老化,不斷面臨空間碎片和微隕石撞擊的風險。如果人類不讓它退役,太空的危險最終就會發生。
空間站的最終命運一直是美國宇航局的幽靈,也是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的噩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在空間專家的腦海中越來越大。
雖然科學家一直有過將它返回的想法,但是這付出的代價卻是他們無法承受的。
改變這一現狀的一個主要聲音是美國宇航局的航空航天安全諮詢小組,它是一個評估NASA在太空飛行中所採取的安全措施的小組。
事務委員會一直在提出關注,關於空間站將如何結束,受到當時即將退役的美國宇航局太空梭的刺激,這可能被用來使國際空間站脫離軌道。
該組織在對美國宇航局政策的分析中仍然經常提到這個問題。
空間站的規劃始於20世紀80年代,儘管如今大規模軌道實驗室的概念並不引人注目,但當時它是前所未有的。
「當我們從國際空間站出發時,沒有人知道如何建造這樣的東西,」總部位於休斯頓的Axiom公司的太空製造和研究主管克裡斯蒂安•馬恩德(Christian Maender)告訴Space.com,該公司正計劃從國際空間站上跳下建造自己的空間站。「我們建造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和平時期的工程項目,並建造了一個整體太空飛行器的碎片,直到它們到達軌道,才能真正看到對方,也從未接觸過對方。」
總的來說,空間站的建設需要42次單獨的發射,該設施的重量將超過90萬磅。(420,000公斤)在地球上,幾乎是一個足球場的長度,並擁有與一個六臥室的房子一樣的宜居體積。
空間站的消亡並非完全不被考慮,因為該設施正在設計中。
在1979年,美國宇航局天空實驗室空間站從軌道上掉了下來之後,該機構就計劃利用太空梭的早期飛行將該設施引向地球大氣層,讓其保持完整的運行的狀態。
但是那輛飛船被推遲了,80噸重的太空實驗室擱淺了,而太陽活動也開始升溫,地球大氣層也在變暖,從而加速了該設施的毀滅。
結果,太空飛行器自行墜落,失去控制,美國宇航局沒有辦法在偏遠地區瞄準碎片,也沒有辦法減緩太空飛行器下降的速度,以縮小碎片的大小。
相反,車站的大塊散落在澳大利亞各地,其中最大的是一個巨大的氧氣罐,這一事件是人們思考物體如何離開軌道的轉折點。
未來,國際空間站的何去何從不得而知,不過隨著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太空探索的重任有望交付到我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