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註定要被火「燒死」?面對抉擇,中國航天將何去何從

2020-11-08 科學新世界

在著名的軌道前哨基地升空20年後,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正在決定如何讓這個工作了二十年之久的國際空間站返回。

可悲的是,國際空間站,即便國際空間站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人類也無法保證讓它安全返回。



確切地說,20年來,巨大的軌道實驗室一直是人類的家園,幸運的幾個地球人在任何特定的時間裡,都會冒險進入一個充滿混亂微重力世界。

但和和人類一樣,國際空間站也在老化,而且,它不可能無限期地停留在軌道上-,它需要定期的助推或來自到訪太空飛行器的燃油噴射。

如果這些助推器停止了,或者其他什麼地方出了問題,遲早實驗室會倒塌。


由於空間站的國際性,它是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和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參與國之間的夥伴關,-它的退役決定將始終基於工程和政治兩方面。

總有一天,停車站的時間會到來,該設施正在老化,不斷面臨空間碎片和微隕石撞擊的風險。如果人類不讓它退役,太空的危險最終就會發生。

空間站的最終命運一直是美國宇航局的幽靈,也是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的噩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在空間專家的腦海中越來越大。

雖然科學家一直有過將它返回的想法,但是這付出的代價卻是他們無法承受的。

改變這一現狀的一個主要聲音是美國宇航局的航空航天安全諮詢小組,它是一個評估NASA在太空飛行中所採取的安全措施的小組。

事務委員會一直在提出關注,關於空間站將如何結束,受到當時即將退役的美國宇航局太空梭的刺激,這可能被用來使國際空間站脫離軌道。

該組織在對美國宇航局政策的分析中仍然經常提到這個問題。

空間站的規劃始於20世紀80年代,儘管如今大規模軌道實驗室的概念並不引人注目,但當時它是前所未有的。



「當我們從國際空間站出發時,沒有人知道如何建造這樣的東西,」總部位於休斯頓的Axiom公司的太空製造和研究主管克裡斯蒂安•馬恩德(Christian Maender)告訴Space.com,該公司正計劃從國際空間站上跳下建造自己的空間站。「我們建造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和平時期的工程項目,並建造了一個整體太空飛行器的碎片,直到它們到達軌道,才能真正看到對方,也從未接觸過對方。」

總的來說,空間站的建設需要42次單獨的發射,該設施的重量將超過90萬磅。(420,000公斤)在地球上,幾乎是一個足球場的長度,並擁有與一個六臥室的房子一樣的宜居體積。

空間站的消亡並非完全不被考慮,因為該設施正在設計中。

在1979年,美國宇航局天空實驗室空間站從軌道上掉了下來之後,該機構就計劃利用太空梭的早期飛行將該設施引向地球大氣層,讓其保持完整的運行的狀態。



但是那輛飛船被推遲了,80噸重的太空實驗室擱淺了,而太陽活動也開始升溫,地球大氣層也在變暖,從而加速了該設施的毀滅。

結果,太空飛行器自行墜落,失去控制,美國宇航局沒有辦法在偏遠地區瞄準碎片,也沒有辦法減緩太空飛行器下降的速度,以縮小碎片的大小。

相反,車站的大塊散落在澳大利亞各地,其中最大的是一個巨大的氧氣罐,這一事件是人們思考物體如何離開軌道的轉折點。

未來,國際空間站的何去何從不得而知,不過隨著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太空探索的重任有望交付到我們手中。

相關焦點

  • 曾禁止中國進入的國際空間站快撐不下去了!國際網友:美國要後悔
    「小孔」,所以,這不僅讓人懷疑,是否能夠將國際空間站的使用期限延長到2024年以後。此前,他們最初的計劃是將國際空間站使用至2015年,隨後,相關人員又將國際空間站的使用期限延長至2020年,後來,再次延長至2024年,目前,一些國際空間站的項目參與國正在打算將國際空間站的運作期限再次延長至2028年到2030年。
  • 我國航天將邁向空間站時代,中國「空間站」將向世界開放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航天事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從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到"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成功升空,再到"嫦娥工程"的順利進行,這些都表明中國航天實力已經得到了歷史性的飛躍,隨著國際空間站即將到達使用年限,我們的空間站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劃中,建成後將會接替國際空間站的使命,繼續為世界各國探索太空提供便利。
  • 2020中國將迎航天大年 開啟空間站時代
    「中國空間站在功能、應用效益、建造技術、物資補給等重要指標方面,將可全面超越和平號空間站,達到或接近國際空間站水平;在信息技術、能源技術、動力技術和運營效費比方面,我們將超越國際空間站水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院士在第四屆中國人因工程高峰論壇上透露。
  • 中國空間站建成後,未來將成為國際空間站,美國也要「討好」我們
    在1986年蘇聯成功發射了全球第一個空間站,並且在2003完成使命最終墜毀在南太平洋。可以說這是蘇聯高科技的最好體現。為了展示自己強大的實力,美國在1993年聯合俄羅斯、法國、德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以及日本等16個國家,共同打造國際空間站。
  • 面對印度是接納還是排斥?我們的國際空間站擔得起"國際"嗎?
    面對印度的申請是接納還是排斥?我們的國際空間站擔得起"國際"二字嗎?編輯/貝塔的大飛機校稿/貝塔的大飛機我們在航天領域的成就一直都是十分吸引全球目光的,而我們進不了國際空間站卻一直成為了我們的一塊心病。
  • 國際空間站要吃散夥飯?當年美國一句話,就否決了中國的加入
    ,中國就表達了想要加入國際空間站的意願,俄羅斯和其他國家也都有邀請中國加入的意願,不過美國聲稱中國當時的技術水平不夠,拒絕邀請中國。而由於美國在國際空間站上的主導地位,所以最後也就沒有邀請中國到國家空間站的建設中去。
  • 澳洲衛星站不讓中國用了?英媒爆料重磅消息,中國航天將何去何從
    相比於美國的GPS,我國的北鬥系統研製時間要晚很多,但是在中國科研人員的一步步努力下,日前北鬥導航系統基本已經成功,民用系統正在一步步優化之中,相信不日就會在全國普及。相信很多軍迷對於這座衛星站都是一頭霧水,那麼這座衛星站對於中國航天的影響大不大呢?沒有了它,中國航天將何去何從?
  • 國際空間站傳出壞消息,或威脅太空人生命,俄網友:未來看中國了
    中國新聞網消息,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俄羅斯火箭航天消息人士向外界披露,國際空間站的美國艙外部出現氨氣洩漏。,那麼,國際空間站為何會狀況百出呢?,國際空間站早就已經變得老舊不堪,它上面的一些基礎設施以及電子元器件已經老化,由於美國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們預計讓國際空間站在2024年就正式退役,但是,按照現在國際空間站的狀況來看,還不一定能夠撐到2024年,說不定還會提前被迫退役,屆時,以美國為首的16個國家將沒有空間站可用了,為此,
  • 國際空間站或2024年停用,中國空間站將接棒,27國申請合作
    國際空間站最初計劃使用至2015年,但隨後其工作期限延長至2020年,然後再延至2024年。目前,項目參與國正在考慮將國際空間站的運作延長至2028-2030年的可能性。作為擁有400多噸、十幾個艙段的大型太空飛行器,國際空間站的問題在於許多小器件因為時間原因,陸續出現問題,這也是安德烈∙約認為國際空間站或將在2024年停用的原因。
  • 中國空間站將美國拒之門外?
    「系統提醒,中國拒絕了您的好友請求。」26日,一則「中國空間站將美國拒之門外」的消息在微博傳開。  去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就聯合對外公布,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中國空間站第一批科學實驗項目,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通過聯合國進行的大規模國際合作。
  • 俄要拋棄美國一個人玩!國際空間站恐提前退役,將自己設計空間站
    所以早在1983年就有人提出了一個設想建造國際空間站,之後以俄羅斯、美國為首,多國合作建造了這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國際空間站。而現在這個國際空間站也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齡,美國本還想著延遲這個空間站的使用,而現在俄羅斯要拋棄美國一個人玩!國際空間站恐提前退役,將自己設計空間站。
  • 國際空間站或在2024年停用!外媒:未來兩年,中國將完成空間站建設
    根據最初計劃,國際空間站將使用至2015年,但在之後工作時限延長到2020年後,又計劃再次將使用壽命延長到2024年,甚至該項目的參與國還計劃,將國際空間站的壽命延長到2028-2030年。但是這都是在國際空間站沒有出現故障的前提下進行的,而現在國際空間站像是個沒毛病的空間站嗎?
  • 國際空間站出現「散架」趨勢,北鬥完成組網,中國空間站蓄勢待發
    此後,隨著全球多個國家加入該項目,國際空間站也開始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不過,航天項目本來就耗資巨大,近20年來全球經濟整體呈現下行趨勢,這也導致各國在航天領域的資金投入捉襟見肘。以國際空間站來說,它原本設計的使用年限截至到2015年。然而,本著「縫縫補補將就用」的原則,國際空間站經過了連續兩次延期,甚至有些國家還提出,要將其使用壽命延長到2030年。
  • 被中國拒絕後,美媒開始擔憂國際空間站,美網友:最後的希望破滅
    ,而是一些小問題,但是這種情況被稱為「開始散架」,雖然說現在的相關工作人員可以找到國際空間站的裂縫並將它們修復完成,但是,未來很可能還會出現其他的問題。,並且預計在2022年前後將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計劃,並且,我國獨自將空間站建立完成之後,其他國家也可以使用我國的空間站進行相關的科研任務,因此,美國方面也向我國提交了加入空間站的申請,然而,我國給出的答覆卻讓美國人大失所望。
  • 中國國際空間站整裝待發與國外空間站差距讓你驚訝!
    並且中國空間站航天員乘組已選定 每組3人任務周期是3到6個月。據澎湃新聞報導,10月1日,第三批18名預備航天員加入航天員隊伍,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4名載荷專家,他們將參加空間站運營階段飛行任務。事實上從2017年3月開始,航天員訓練就全面轉入了空間站的任務準備。
  • 對比美俄等十六國共建的國際空間站,中國空間站的主要區別在哪
    年11月國際空間站才正式發射入軌,但在空間站的所有成員中,並沒有來自中國的航天機構。不管是將我們拒之門外,還是防止技術外流等多種說法,可以肯定的是,迄今為止美國對中國航天一直是全方位的封鎖,中美航天合作更是不存在。而這種全方位的封鎖,始於2011年美國出臺的撥款法案,裡面有兩條明確限制:一是美國航天部門不得使用聯邦資金與我國進行任何方式的合作,二是美國宇航局不得接待來自我國相關部門人員的訪問。
  • 澳洲衛星站不讓中國用了?英媒爆料重磅消息,中國航天何去何從?
    相比於美國的GPS,我國的北鬥系統研製時間要完很多,但是在中國科研人員的一步步努力下,日前北鬥導航系統基本已經成功,民用系統正在一步步優化之中,相信不日就會在全國普及。相信很多軍迷對於這座衛星站都是一頭霧水,那麼這座衛星站對於中國航天的影響大不大呢?沒有了它,中國航天將何去何從?
  • 沒有中國為何也稱「國際」?國際空間站為何沒有中國的參與?
    1998年,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模塊發射入軌,國際空間站開始建立。在過去的20年裡,來自19個不同的國家的上百位太空人曾在這裡停留或執行任務。這個經由多國合作才建立完成的空間站向人們展示了國際合作的魅力,它也告訴我們,只有要精誠合作,就能做出偉大的成就。
  • 國際空間站壽命將至?中國空間站脫穎而出,網友:真自豪
    在經歷過美國的限制之後,中國半導體行業仿佛被打了雞血般,不僅在政策方面,中國提供給半導體公司很多的扶持,這些半導體公司也拿出了亮眼的成績。數年時間,中國靠著自主研發將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不僅是半導體行業,航空航天領域,中國也已經為世界展現出了自己的風採。
  • 中國航天正在奮起直追,11次發射任務構建全新空間站,美國看了也要羨慕
    國際空間站項目是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的國際太空科研項目,這一項目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主導,俄羅斯、歐洲、日本、加拿大共同運營。值得注意的是,在國際空間站項目中,中國被排除在外,不過這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國際空間項目,按照計劃將在2028年退役,但是從目前的現狀來看,2024年就很有可能要提前結束運營,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歐巴馬政府時期宣布停止向國際空間站項目進行撥款,這也意味著國際空間站已經出現了資金緊張,然而中國的空間站項目正在小步快跑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