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2020中國將迎航天大年 開啟空間站時代

2020-12-06 天眼新聞

「中國空間站在功能、應用效益、建造技術、物資補給等重要指標方面,將可全面超越和平號空間站,達到或接近國際空間站水平;在信息技術、能源技術、動力技術和運營效費比方面,我們將超越國際空間站水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院士在第四屆中國人因工程高峰論壇上透露。  同時,論壇主席陳善廣指出:「在人因工程學科支持之下,中國空間站定將為中國航天員和世界航天員提供一個溫馨的太空之家,並且作出中國人原創性的成果。」  雖然人因工程對大眾來說是個陌生的科學領域,但召開了4次的人因工程大會,每次都會釋放重磅信號,以及讓人回味的消息。

人們對即將到來的2020年,充滿了無限暢想——空間站時代即將到來,航天大年來了!  航天員在天上會喝自己的尿嗎  再生生保系統是長期駐留的標誌  「尿在地面可能是一種廢物,但是在天上是一種資源。」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吳志強在之前說了很多高深術語,當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外行們為之一震——航天員在天上會喝自己的尿嗎?  古人說「不垢不淨」,隨著科技發展,看來顛覆我們「三觀」的時刻到了。  從神舟五號楊利偉上天開始,中國進入載人航天時代,有了第一代生命保障系統支撐。後來的神舟每上天一次,都會在人的保障方面上一個臺階,到上次的神十一,景海鵬、陳冬在太空巡遊33天,向全國人民展示了他們太空飲茶太空健身的時尚生活。  下一步,中國進入空間站階段了,會有什麼不同呢?  航天員要在空間站駐留長達180天!像前幾次那樣,光靠把吃吃喝喝的東西和氧氣都帶上去,不行了。雖然我們有配套的貨運飛船保障,可發射一次成本代價太高,生命保障系統必須升級了——物理化學再生生保系統便應運而生。  「機器要為人服務。」陳善廣經常強調的這句話相信是我們共有的信念,而事實上這百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對機器的依賴和崇拜越來越強烈,漸漸忘卻了自己的初心。  不能否認的是,創造機器的人確實偉大,機器也確實偉大。比如現在的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在替中國人探索月球,明年的火星探測車,將替我們到那個寄託多少代人想像的地方一探究竟。機器一直在替我們開疆拓土。  但機器永遠替代不了人。人有不確定性,同時人也是不可替代的因素。人親身面對新鮮事物和複雜問題的時候,產生的情感、通聯思考與綜合決策能力是機器無法企及的,對科學推動力是最偉大的。  人因工程高峰論壇連續舉辦4年,在不同的4個城市,每次都匯聚大量的老院士、老科學家,上將、中將,總師、副總師,男女航天員。最近盛名之下的新晉院士王堅、毛明都多次與會。  為什麼那麼多著名科學家、大國重器的設計者都如此看重人因工程?  也許,隨著中國空間站向全世界的航天員、科學家打開大門,人因工程也會揭開神秘面紗,真正讓大眾理解。航天科研產生的原始研究成果會越來越多地服務我們的生活。  面向長期航天飛行的物化再生生保系統如何可靠高效運行,隨著太空站的建設成為詮釋人因工程最好的例子。  再生生保是航天員從短期飛行到實施長期在軌駐留的關鍵性標誌系統。  這套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不僅收集轉化人在系統裡的汗液、尿液,而且以建立人的生存環境為目標,保障人高效而舒適地工作。也就是說,這套系統的創造設計實踐全部都是圍繞著人打轉,服務於人在密閉太空飛行器中吃喝拉撒睡和幹活兒。  「再生生保技術非常複雜,被稱為世界性難題。從美國、俄羅斯研製的過程可以看出,技術難度非常大,投入也非常大。」吳志強介紹,美國空間站上的一套水處理系統,研製費用兩億美元。國際空間站搭建了10多年,再生生保系統真正只用了五六年。  為什麼美俄在這套系統上那麼捨得投錢?  因為據他們計算,1公斤的物質運到國際空間站軌道要花4-5萬美元,1克水基本上與黃金的價值相當。「當然這只是水,還需要盛水的容器,加在一起,經濟代價就更大了」。而人一天所需水一般在兩公斤以上,這些水要夠3到6名航天員6個月到一年多的用度,可以說是源源不斷地燒錢。  國際空間站已經花了1000多億美元了,中國怎麼把空間站的設計、管理做得更好,以更少的代價來實現科學的追求、技術的追求,對我們是一個挑戰,只有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方式。  這就是吳志強們的任務。中國人向來腦洞大開。  當把航天員作為系統工程的核心來研究的時候,就變得跟普通人很貼近了。每個人一天排出的尿液是1.6公斤,汗液是1.7公斤,大便裡也有水分,回收水是基礎。另外,水中含有氧,氧氣也可通過水電解而獲得,還有呼吸中人每天產生二氧化碳的量是1公斤,這些廢料都要各歸各位,進入不同的處理系統循環利用,最終被轉化成太空艙裡的可用資源。以後,貨運飛船攜帶上去一個基本量就可以了,成本大大降低。  「再生水,某種意義上是在軌生產的一種水。它是從廢物中提取出來的,為了保證人的生命健康,必須嚴格符合醫學要求。」吳志強的科普給大眾的一個事實,即,如果我們要環遊太空,也需要重複使用被轉化了的艙內人員的「尿」。  不得不說,當人類放眼浩瀚太空的時候,深感其無比廣闊,沒有邊界。而當人類反觀自身,簡單的吃喝拉撒睡竟然也是一個無比精密,沒有邊界的場域。而對自己的研究,卻決定了我們如果離開腳下的土地,能走多遠。  「這套系統最具載人特色,它也是區別載人太空飛行器和無人太空飛行器的重要標誌。」吳志強們的任務說起來平常,做起來就是個多系統交叉的學科。  可見,這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人類理所當然地享用自己的身體,卻意識不到這才是最偉大的機器,有無盡探索的空間。  這一之前隱身於太空飛行器背後的系統,伴隨著航天員即將長期駐留太空,正在布局走向月球、火星的時候,闖入人們的視野。  不過,這麼金貴的再生裝備萬一用著用著壞了咋辦?這就涉及一個典型的人因問題——航天設備的在軌維修。  縱是維修也人因  空間站的壽命不僅是造出來的更是修出來的  「中國空間站建成後,我們將利用航天員的操作和機械臂協同,將這對太陽電池翼轉移到這個位置上,以提升太陽翼電池的工作效率。這是非常複雜的在軌操作,中國航天員如果把這件事辦成了,我認為我們就達到了與國際空間站同樣的艙外操作水平。」周建平指點著中國空間站的設計圖給大家講解。  在失重環境下,航天員出艙,轉移和維修設備。美國電影裡的太空人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下工作的場景,歷歷在目。很多影迷期盼中國進入太空站時代,就是想看到中國人也能從事如此高難度的作業。而周建平所描繪的場景,不僅難度大,而且還要證明中國航天員的力量與能力,想想都激動人心。  周建平用空間站來舉例,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當時的設計壽命只有5年,因為有人的參與,和平號空間站才一直延續到1999年,因為俄羅斯運行維護的代價無法承受才自主離軌。同樣,現在的國際空間站沒有人的積極參與,也不可能保持這樣的狀態。  看來,太空艙的壽命不僅是造出來的,更是修出來的。  周建平揭秘——  這回,我們的望遠鏡也將躋身地球軌道,名字氣派,叫「巡天」。巡天望遠鏡與哈勃望遠鏡相比,視場大300多倍,但解析度不相上下。它可以和中國空間站共軌飛行。在需要空間站對它進行補給,航天員對它進行維修,或者需要進行設備升級的時候,它可以停靠到空間站上,由航天員進行必要的操作以後離開,然後繼續保持共軌飛行狀態。  過去發射衛星,如果失控了,一下就損失好幾億甚至十幾億,還會變成懸浮在軌道上的太空垃圾。但將來飛船裡會有隨船工程師,可以捕獲這些衛星進行維修。還有就是一些使用期滿的衛星,我們也可以換件維修,增加其壽命。  大家都知道,在地面上我們擰動改錐,可謂不費吹灰之力,更何況載荷工程師和空軍出身的航天員。但在艙外宇宙射線和天外飛石的威脅下,航天員必須身穿如同一個小太空飛行器般堅硬沉重的航天服,笨拙的手套讓拿捏東西變得非常困難。所以,天上的維修多是模塊化集成化的。  就像小朋友拼搭樂高一樣,即便是一根線路的問題或者是一個螺絲的問題,也要把一整個模塊換掉,來確保安全和高效。  陳善廣表示,空間站在軌運行將達到10年以上,有許多設備包括太空衣和再生生保系統,通過維修和零部件更換可大大延長在軌使用壽命,降低運輸成本。而如何保證維修質量提高維修效率,則要充分考慮人的能力、空間約束、工具限制等人因問題。  短短幾句話,大家已經意識到了航天員和載荷工程師將來在天宮中的繁重任務,不僅要承受失重環境對身體的考驗,還要做科學實驗;既要觀測外太空,也要從高空觀測地球;既要去貨運飛船搬運貨物,到艙外維修、檢修空間站,還要發射微小衛星,修理並軌對接的巡天望遠鏡。  繼翟志剛出艙揮舞國旗後,將來的中國航天員會越來越多地走出艙門,為我們的飛行器辛苦工作!  半年前,NASA對外公布了一個阿爾忒彌斯計劃,即,美國2024年再次問鼎月球,女航天員將完成登月。人們不約而同將目光聚焦在本次參會的中國巾幗英雄王亞平身上。  在神舟十號飛天的時候,她作為太空教師,在天宮一號的狹小艙室中給全國中小學生上了一堂科普課。視頻當時的打開率就達到10億次。如果中國不能馬上登月,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久會有女航天員進入天宮長期駐留,在核心艙、實驗艙內進行科學實驗。  王亞平的外形集中了中國古典美女的秀麗和女軍人的英姿颯爽,身材挺拔而纖細。人們禁不住要憐香惜玉:如此纖細的女子,如何承載繁重的維修任務?  這就需要人因工程設計更適合人體高效工作的輔助設備。  據透露,現在航天員的生活環境已經得到了極大改善,可以說從過去的一室一廳,變成了三室一廳,其適居性更好了,出艙服也做了極大地改進。  人因設計得越完美,人的不適感越小,離我們普通中國人進入太空的日子也就越近了。  面對未知之地  人因測評浮出水面  航天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其中,最讓科學家擔心的,是當太空飛行器脫離地球,這個我們熟悉的家園後,裡面的人怎麼生存,如何面對險惡的不適宜人生存的環境。也就是說,我們如何確保航天員「置於死地而後生」,而且工作得宜人、有效率呢?  人因工程更多地研究的是死。這是一門建立在失敗、災難、教訓上的學科。  「衣索比亞那架波音飛機是垂直砸下去的,砸到地下20米深。」劉大響院士前段時間看了波音737MAX客機最後失控狀態的視頻,「心裡特別難受」。這個型號飛機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4個月時間兩次墜毀,死亡346人。開始,波音公司把責任推到人的問題,說是駕駛員操作不對,但「我們分析不是這個問題,所以中國第一個作出停飛的決定」。事後印證了,這架飛機的飛行員在最後長達12分鐘裡上演了一場人機大戰。據稱一個系統反覆迫使機頭向下,飛行員多次將機頭重新拉起,但最終在機器的蠻橫指令下,駕駛員無能為力,造成人間慘劇。  「現在一切領域完全由機器來指揮,這是有風險的。」這位中國著名的航空發動機專家說,波音737MAX在更換發動機後,沒有進行足夠的試飛,更未做包括人因在內的綜合測評,結果慘痛。  陳善廣認為,波音事故再次引發了業界對人機功能分配的深度思考,不重視人因測評也是主要原因。其實在航空航天領域發生的許多事故可歸於人的失誤或機器的防誤設計不夠。  「消滅操作失誤,是我的終身奮鬥目標。」1970年把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上太空的胡世祥中將這樣說。他參與組織了100多次衛星、火箭的發射試驗。  讓他記憶猶新的是1982年發射通信衛星。模擬飛行幾次後,數據顯示火箭飛行17秒就短線了。  「查。插座扒開看焊接點如何,一天一夜翻個底朝天,沒查出問題。」所有人哪也去不了,都在等,他感覺壓力山大。最後發現,是一個插座裡有個焊錫粒子在滾來滾去。再追溯上去,是上海的一個女檢驗員身懷六甲,「心情不好,漏檢了」。  今天,說起航天就是萬無一失,都是從勝利走向勝利。其實,在胡世祥的記憶裡,有一段慘澹的時光。那時,中國剛剛開始幫助國外發射商業衛星,連續因為插頭問題、馬大哈問題而失敗。「朱鎔基任副總理的時候到我們基地視察,問,胡司令,你能不能打三個衛星上去倆,掉下一個?你現在一個上去,一個下來,我們心臟都受不了」。  「插頭、插座往往就是個簡單的問題,但是簡單的問題造成的結果很沉重。真可謂是,一顆螺釘聯繫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繫民族尊嚴。」胡世祥向與會的人因專家呼籲,對這些低級錯誤,人因專家能不能給一個措施,一個辦法,減少人為失誤,保成功。  陳善廣指出:消滅人為差錯確保安全一直是從事複雜系統和工程項目的各級指揮員和工程師追求的目標,人因工程為此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設計方法。這些系統是人設計的,必然會打上人的烙印。必須要對系統進行相對獨立的人因測評,不通過這種測評的系統不得通過最終驗收。載人航天正在建立這種管理和技術體系。  人因工程的學科理念是體現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理念,讓機器適應人的需求,學科目標使整個系統實現安全、高效率、高效能。典型特點是系統工程思想、面向設計和多學科融合。可以說人因工程是以人為本的系統工程。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陳善廣多次借用這個理念指出:人因如水,你高,我便退去,不淹沒你的風採;你低,我便湧來,彌補你的缺憾。越來越多的大國重器將人因工程引入了自身的頂層設計。  走向深空的橋頭堡  月球上何時會車來人往  正如下圍棋,當你走一步的時候,必須設計到未來的三到五步。  當人們正在為2020航天大年而歡呼尖叫的時候,中國載人航天已經開啟了飛向月球的深度布局。  走向深空,為什麼首選月球?陳善廣說,載人航天有三個主要目標:一是探索未知;二是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三是拓展生存空間,尋找新的家園。而月球,是「我們走向深空的橋頭堡」。  在很多科幻小說中,月球上的水冰、氦3、重要礦產等資源被複製人和機器人開採,運回地球,服務人類。那麼,月球將會變成什麼樣,會不會真像陳善廣說的那樣也有車來人往?  他認為,我們未來的月球城市會分階段實施:前哨站、半永久基地,然後才是永久性月球家園。  月球家園以地下建築為主,可利用月壤和月巖保溫、隔熱和防輻射。採用3D列印,把月塵、挖掘的月壤列印成建築材料。選擇地下空間容易鑽挖建設的地方,以月巖作為基地輻射掩體。  陳善廣的描繪讓人充滿美妙的暢想,也許,等我們有了超大推力火箭,有人因工程等學科的大力支撐,實現這一步就近在咫尺了?  但他話鋒一轉,談到了一場「成功的失敗」。  當年,奔月的美國阿波羅13號僅飛行了55小時46分鐘,氧氣罐攪動就導致了飛船服務艙的嚴重爆炸。飛船開始失去動力,失去熱量,更重要的是,太空人失去了可呼吸的氧氣。  「但,太空人急中生智,將寶瓶座登月艙充當了救生船,最終擺脫月球引力,安全地返回了地球。這是靠人的智慧,發揮了人的作用的成功案例,所以是成功的失敗。」陳善廣希望用這個例子告訴大家,我們要進軍月球,就必須有更先進的人因工程理念和設計。  因為人因工程就是在失敗和死亡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功效學科。  什麼是好的設計師?「在危險之下,系統有發揮人的作用,恢復安全的能力。」陳善廣指出,受阿波羅13號這次經歷的啟發,未來我們的登月艙會直接攜帶逃生艙,這樣能增大航天員生還的希望。  航天的特點就是之前設計了很多逃生設備,比如,火箭發射在大氣層內有逃逸塔,如果遇到不測可以跳傘回到地面。所以,無論是進入天宮太空艙還是將來去月球,都要把安全高效放在第一位。  「通過月球家園的建設與開發,人類將走向深空、移居火星、走出太陽系,星火傳承,在茫茫宇宙傳播人類文明!」陳善廣把目光投向了未來。   也許在若干年後回望,2020年對中國航天是個很重要的時間節點,這麼宏大的計劃,就是從空間站的核心艙——天和,走出第一步。

來源 中國青年報

編輯 陳嶺

編審 李劼

相關焦點

  • 2020中國航天大年 除了火星探測 還有哪些重大航天發射任務?
    2020年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年初我們經歷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新冠疫情,這段時間我們又飽受洪水的折磨。雖然今年波折比較多,但是也有不少值得我們高興的事情。昨天我國成功發射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拉開了全球新一波「火星探測熱」,其實除此之外,我國在今年還有其它的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接下來我們就具體來看看。
  • 2020中國航天大年 除了火星探測 還有哪些重大發射任務?
    火星探測 一舉實現 繞落巡7月23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天問一號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
  • 一文讀完中國航天史,65年砥礪前行到華麗轉身步入中國空間站時代
    中國佔星學起步早,航空航天則是在屈辱的近代史結束後,新中國成立後才後起直追,無數航天人奮力拼搏,現今已是航天大國,正在成為航天強國。我國的航天事業,已全面進入空間站時代。平時開玩笑常說,你那麼厲害,咋不上天了呢?沒錯,中國科學家要上天了,中國進入載人航天時代!
  • 不平凡的2020 進擊的中國航天迎來超級大年
    冉承其曾評價,北鬥三號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歷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紀錄。中國的航天事業正在向全世界展示「中國速度」。在被認為是中國航天超級大年的2020年,北鬥衛星系統的順利收官只是其中一環,除此之外,探月三期的收官,發射火星探測器以及開建中國空間站等重大事項,都非常值得期待。
  • 我國航天技術突飛猛進,不僅開啟空間站建設,還將首次探測火星
    東方紅一號」發射,標誌著中國航天進入太空時代,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一批航天重大計劃穩步推進,航天發射次數常年保持高密度。5月5日,長徵五號B火箭成功首飛,新一代載人飛船也回收成功,標誌著我國開啟了空間站建造的序幕,按照計劃未來2-3年內,我國將進行11次發射任務,預計在2022年左右完成空間站建設,到時我們就結束了無空間站可用的時代。
  • 天宮一號即將「歸來」 中國航天進入空間站時代
    經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和專業機構分析,預計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的時間在2018年3月31日至4月4日之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後續將每日發布有關監測預報信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載人飛船階段,實現多人多天飛行、安全返回和精確落點。這個任務神舟五號、六號已圓滿完成。第二步是空間實驗室階段,這一階段是為第三步,即建立空間站做技術準備。
  • 我國航天將邁向空間站時代,中國「空間站」將向世界開放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航天事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從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到"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成功升空,再到"嫦娥工程"的順利進行,這些都表明中國航天實力已經得到了歷史性的飛躍,隨著國際空間站即將到達使用年限,我們的空間站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劃中,建成後將會接替國際空間站的使命,繼續為世界各國探索太空提供便利。
  • 天宮一號「回家」 中國載人航天向空間站進發
    它是中國人建設的首個「太空家園」、它先後與3艘神舟飛船進行空間交會對接、它在茫茫太空超壽命工作1000多天……  它就是中國第一個空間目標飛行器、中國空間實驗室和中國空間站的探路者與奠基者——天宮一號。2016年9月從中國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了天宮二號,如今,天宮一號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它將化成一身絢爛,划過美麗星空。圖為雷達在高空中拍下的天宮一號。
  • 中國航天邁進高密度發射時代
    ■解放軍報記者 張 新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這5年,在世界航天發射版圖上,中國航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尤其是2018年、2019年兩年,我國火箭發射共達到創紀錄的73次,成為全球航天發射次數最多的國家。
  • 新時代大幕開啟:2021年人類航天五大看點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太空精釀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2020年,對於人類社會而言,是充滿挑戰、極其不平凡的一年;而對於人類航天而言,卻是百花齊放、孕育眾多機遇的一年。這一年,人類共計發射火箭114次,中美兩國分別發射了39次和44次,佔到了七成以上,兩股勢力引領世界航天的格局明顯。
  • 中國北鬥導航全面開啟:小米手機已全面支持北鬥導航
    眾所周知,隨著中國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中國已經擁有了很多能夠讓國人意想不到的科技產品,例如航空航天、5G、量子技術等等,而在前一段時間,中國正式首次對外公布了中國空間站「天和」號核心艙1:1模型,所以國內的很多小夥伴們對於即將到來的2020年,也是充滿了無限的暢想——因為在2020
  • 2020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協辦,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評選的「中科航天人才杯」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樣本艙回收成功」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 厲害了,中國將在2022年建成空間站、2030年完成載人登月
    中國在航天領域雖然起步較晚,在1970年才發射了第一顆衛星,但在近些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就,如早些年的載人航天、近期的「北鬥」全球定位導航系統完成建設、「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奔向火星以及「嫦娥」探月計劃穩步進行等,不斷縮小與他國頂尖航天水平的差距。
  • 《流浪地球》搭載火箭飛向太空 同中國航天迎向未來
    《流浪地球》搭載火箭飛向太空 同中國航天迎向未來 時間:2019.02.12 來源:鳳凰網娛樂 分享到:
  • 2020年中國十大航天新聞
    2020年12月31日,由空間瞭望智庫、《國際太空》《衛星應用》《中國空間科學技術》雜誌,以及「中國太空網」官方微信聯合組織的2020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揭曉。
  • 中國成功發射遙感三十三號衛星 2020年中國航天迎收官之戰
    中國成功發射遙感三十三號衛星 2020年中國航天迎收官之戰時間:2020-12-28 13:1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成功發射遙感三十三號衛星 2020年中國航天迎收官之戰 中新網北京12月28日電(郭超凱 趙金龍)北京時間12月27日23時44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
  • 開啟私人太空旅行的新時代!厲害了SpaceX公司
    2020年5月31日,SpaceX載人火箭成功發射。此次發射由SpaceX 公司的獵鷹 9 號火箭和載人龍飛船,將 NASA 太空人 羅伯特·本肯 和道格拉斯·赫爾利 送往國際空間站,進行為期數月的任務。也是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商業載人航天發射,這標誌著一個商業太空飛行新時代的開始。
  • 2020中國航天的那些高光時刻
    但對於經歷了「超級發射」模式的中國航天而言,這只是累累碩果的其中之一。2020年即將結束,讓我們盤點一下那些令人振奮的瞬間吧。  年度發射次數屈居全球亞軍  按計劃,俄羅斯「聯盟」號運載火箭將於當地時間12月29日從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天發射場升空,將一顆法國軍用衛星送入軌道。這次發射同時也標誌著2020年世界航天發射活動的全部結束。
  • 2020中國航天大年來了
    「中國空間站在功能、應用效益、建造技術、物資補給等重要指標方面,將可全面超越和平號空間站,達到或接近國際空間站水平;在信息技術、能源技術、動力技術和運營效費比方面,我們將超越國際空間站水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院士在第四屆中國人因工程高峰論壇上透露。
  • 中國空間站最新進展,22噸核心艙今年發射,長徵五號B將迎來挑戰
    然而這些西方媒體並不知道,長徵五號只是我國航空事業「萬裡長徵的第一步」,基於長徵五號強大的運輸能力,中國航天將在今年進行一個令全球矚目的大動作!在今年,我國籌備27年的國際空間站項目將進入最後一個階段,中國空間站的第一個艙室將會進入太空,開啟屬於中國航天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