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2020 進擊的中國航天迎來超級大年

2020-06-23 21世紀經濟報導

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這也意味著在歷時近30年後,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設完成。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此前表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服務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複雜航天系統。

然而,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速度也在加快。按照最初的規劃,整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被分為三個階段,其中,北鬥一號和北鬥二號的組網建設周期均為7年,而北鬥三號用時不到三年。

自2017年11月首顆衛星發射升空至今,北鬥三號的30顆導航衛星在30個月內全部被成功送上天空。冉承其曾評價,北鬥三號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歷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紀錄。

中國的航天事業正在向全世界展示「中國速度」。在被認為是中國航天超級大年的2020年,北鬥衛星系統的順利收官只是其中一環,除此之外,探月三期的收官,發射火星探測器以及開建中國空間站等重大事項,都非常值得期待。

「嫦娥五號」往返月球

2004年1月,中國的探月工程正式獲批立項,並命名為「嫦娥工程」。按照規劃,整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

基於此前已先後完成的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以及嫦娥四號等5次任務,探月工程的「繞」和「落」的任務都已經完成。

而最後的「回」,將由嫦娥五號來完成。據悉,2009年,在探月二期工程實施的同時,中國就正式啟動了探月三期工程,即「嫦娥五號」任務的方案論證和預先研究。

今年1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對外宣布,將於10月底前後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實施首次月球採樣返回。

事實上,上文提及的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其實就是在為嫦娥五號進行技術驗證。據了解,該任務的工程目標是驗證返回器氣動與熱防護、再入GNC、輕小型回收等關鍵技術,確保返回器技術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確性。

2014年10月,探月工程團隊成功進行了月地高速再入返回任務。最終,返回器採用「半彈道跳躍式」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精確著陸在內蒙古預選著陸區,驗證了第二宇宙速度月-地精確返回技術,這也為嫦娥五號的發射打下了重要基礎。

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彭兢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嫦娥五號探測器預計飛行22天至23天左右到達月球,在月球風暴洋西北部地區著陸、採集樣本後,返回器在月表點火起飛,最終返回地球。

一位航天專家告訴記者,嫦娥五號探測器將由月球軌道器、著陸器、上升器和返回器等組成,總重約8.2噸。在整個任務實施過程中,嫦娥五號主要將克服月面採樣、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地球大氣高速再入返回等四大關鍵技術。

如果嫦娥五號能夠順利完成月球採樣返回的任務,那也意味著,中國完成了除航天員生存以外的載人登月主要關鍵技術的驗證。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在2019年談及中國探月工程的成就時提到,中國的探月工程起步晚但起點高,經費投入少但科技產出多,發射次數少但成功率高。

吳偉仁稱,15年來中國探月整體水平和能力快速發展,在世界探月領域正從「跟跑、並跑」走向部分「領跑」。

近日,吳偉仁、於登雲、孫澤洲等「嫦娥四號」任務團隊優秀代表,獲得了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年度「世界航天獎」,這也是該獎項7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

據悉,於2019年1月3日登陸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完成了很多人類航天發展歷史上的新突破,比如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開展月球科學探測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等。目前,嫦娥四號已經在月面生存超過500天,也成為了在月球表面工作時間最長的人類探測器。

據21世紀經濟報導了解,嫦娥四號也是探月四期工程的首次任務。接下來,探月四期基本明確還有三次任務,分別是嫦娥六號在月球南極進行採樣返回;嫦娥七號在月球南極進行一次綜合探測;以及嫦娥八號除進行科學探測試驗外,還要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為建立月球科研基地做前期探索。

駛向火星

人類對於太空的嚮往,早已不滿足於對月球的探索,而火星,由於其距離地球較近且自然環境與地球最為類似,因此也成為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按照計劃,中國也將於今年7月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據記者了解,火星探測將是中國深空探測的起點和重點,實施方案在經過三輪迭代之後,於2016年1月正式立項。

一位熟悉中國深空探測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國的火星探測雖然起步比較晚,但是基於探月工程積累的經驗以及火箭的運載能力,其在首次任務中就計劃實現火星的「繞、著、巡」,如果成功,中國的深空探測將實現跨越式的發展,並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獨立掌握火星著陸巡視探測技術的國家。

據悉,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主要由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組成。其中。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總質量約5噸。

在環繞器中,配置了7臺科學載荷,具體包括中解析度相機、高解析度相機、次表層探測雷達、火星礦物光譜探測儀、火星磁強計、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

而著陸巡視器則是由進入艙和火星車組成。按照計劃,進入艙將完成火星進入、下降、著陸任務,火星車則會在著陸區開展巡視探測。在火星車上,將配置多光譜相機、次表層探測雷達、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火星氣象測量儀、地形相機共6臺科學載荷。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設定了五大科學目標,主要涉及空間環境、形貌特徵、表層結構等研究.

其表示,火星是太陽系中距離地球較近、自然環境與地球最為類似的行星之一。火星探測不僅有助於探究火星生命的存在和演化過程等問題,更可藉此了解地球的演化歷史和預測地球的未來變化趨勢,同時也為人類開闢新的生存空間尋找潛在目標。

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此前披露的信息顯示,火星探測任務將使用長徵五號火箭把火星探測器發射至地火轉移軌道。隨後,通過多次軌道機動和中途修正,在近火點實施制動,實現火星捕獲進入環火橢圓軌道。

然後探測器會運行到選定的進入窗口,進行降軌控制,釋放著陸巡視器。著陸巡視器進入火星大氣後,通過氣動外形、降落傘、反推發動機等多級減速和著陸腿反衝,實現軟著陸。

著陸後,火星車將與承載平臺分離,在火星表面開展巡視科學探測。而環繞器將在中繼通信軌道上為火星車提供中繼通信鏈路。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雖然中國已經有了月球「繞、著、巡」的成功經驗,但是火星與月球仍存在巨大的差異,所以火星探測任務的難度也要遠大於月球。

比如因為月球和火星的運動規律不同,月球探測理論上每個月都有發射機會,而火星探測的發射機會每26個月才出現一次;另外,地火的最遠距離約為地月距離的1000倍,這對測控通信能力以及探測器的自主運行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胖五」升空 「天宮」開建

今年5月5日,為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著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成功發射。

1992年,中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其中第三步,是要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而以長徵五號B首飛成功為標誌,也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的任務序幕。

據悉,長徵5系列運載火箭是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中的大型運載火箭,也被稱作是「胖五」。上文提到的火星探測器以及嫦娥五號都將由長徵五號運轉火箭來發射,而長徵五號B則是在長徵五號的基礎上改進研製而來,近地軌道運載能力超過22噸,也是中國目前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將主要用於近地軌道大型太空飛行器發射。

5月8日,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降落在酒泉東風回收著陸場預定區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今年5月接受採訪時表示,從5月5日成功發射到5月8日安全返回,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表現堪稱完美,鋪就了通往太空的新「天路」。

按計劃,中國空間站將於2022年前後完成建造,並一共規劃12次飛行任務。長徵五號B發射任務完成後,還將有11次發射任務。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此前介紹,接下來,中國將先後發射核心艙、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期間,還規劃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進行航天員乘組輪換和貨物補給。

據記者了解,中國空間站被命名為「天宮」,其由核心艙「天和」、實驗艙Ⅰ「問天」、實驗艙Ⅱ「夢天」等3個艙段構成,另外貨運飛船命名為「天舟」。

其中,「天和」核心艙全長16.6米,最大直徑4.2米,可支持3名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是未來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5月份接受媒體採訪時還透露,目前,我國空間站核心艙已完成正樣產品總裝,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正在開展初樣研製;空間科學應用載荷已陸續轉入正樣研製,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四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正在開展任務訓練。

對中國航天來說,建造載人空間站,除了在空間科學研究領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外,它更是中國航天實力的一次展現。尤其是在未來,當國際空間站「退休」之後,中國空間站也將成為人類在軌的唯一空間站。

當然,中國的載人航天計劃也不會止步於空間站。上文提到的新一代載人飛船,它除了可以運輸太空人往返於地面和空間站外,實際上也能將太空人送至月球。

除此之外,張柏楠此前還表示,載人登月和載人去火星,都是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只要具備了載人登月能力,一般來講就具備去火星的能力。

不過目前來看,中國登陸月球以及火星的計劃還相對遙遠。但中國航天的進步速度,全球有目共睹,尤其是2020年,如果上述重大航天項目均能如期成功實施,那今年註定會成為中國航天的一個裡程碑。

不平凡的2020 進擊的中國航天迎來超級大年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相關焦點

  • 2020中國航天大年 除了火星探測 還有哪些重大航天發射任務?
    2020年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年初我們經歷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新冠疫情,這段時間我們又飽受洪水的折磨。雖然今年波折比較多,但是也有不少值得我們高興的事情。昨天我國成功發射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拉開了全球新一波「火星探測熱」,其實除此之外,我國在今年還有其它的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接下來我們就具體來看看。
  • 12張衛星圖片 回顧2020年不平凡的中國
    面對空前嚴峻的內外部挑戰,2020年的中國,不容易、不簡單、不平凡。14億中國人,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從數百公裡外的太空,衛星記錄著這非凡的中國。
  • 2020中國航天大年 除了火星探測 還有哪些重大發射任務?
    2020年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年初我們經歷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新冠疫情,這段時間我們又飽受洪水的折磨。雖然今年波折比較多,但是也有不少值得我們高興的事情。昨天我國成功發射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拉開了全球新一波「火星探測熱」,其實除此之外,我國在今年還有其它的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接下來我們就具體來看看。
  • 中國迎來超級航天年:「天問」升天,「嫦娥」挖土,印度反應亮了
    天問一號文昌升空經過多年的「臥薪嘗膽」,中國航天終於在2020年迎來了技術井噴除了北鬥導航完成全球組網,火星探測器「天文一號」成功升空,今年中國嫦娥五號還要去月球「挖土」,近地載人空間站也拉開了建設大幕。 不得不說,2020年是中國的「航天大年」,深陷新冠疫情「漩渦」中航天強國美國、俄羅斯,或許今年僅剩下羨慕的份兒。
  • 無懼失敗,中國航天一周2次迎來喜報,但國寶級測量船遭印度跟蹤
    兩次發射相隔不過幾天,對於中國航天人而言,密集發射實屬考驗。因為不同於發射可以根據軌道的不同選擇發射場,在火箭發射途中,需要航天測控人員不斷發送指令修正軌道,而這部分任務最終是由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所屬的航天測控站和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所屬的遠望號航天測量船來完成。
  • 「空天飛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後,中國航天再次迎來重大任務
    important}在2019年時,我們預測2020年將是中國航天的超級大年。2020年航天人辛苦啦,兩大核心成就在中國航天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我國航天事業的又一標誌性任務,嫦娥五號將成為超級2020的收官之作。
  • 中國航天超級2020:十大成就盤點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太空精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2020年,人類面臨了眾多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在超難模式下,中國航天不斷創造奇蹟,又迎來了厚積薄發的一年,在新型火箭首飛
  • 2020中國航天超級年,「中國航天文創」重磅登場
    這不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而是北京電視臺《創意中國》的節目現場。「中國航天文創」在演播室發射了一枚模型火箭,點燃了全場觀眾的中國航天夢。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 2020不平凡的一年
    二零二零,鼠年,在這個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是很璀璨的一年,今年也是特別不平凡的一年許多人都經歷過甚至生死2020如今也已接近尾聲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2020發生的幾件大事吧1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來的是那麼多突然
  • 【年總結篇】:不平凡的2020,不平凡的黃金
    2020.12.31 星期四 文/陳家慧 轉眼間,今天已經是2020年的最後一天了,時間過的很快,昨天越來越多,明天就越來越少,而今天也是今年金融交易市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了,今年必將是載入金融市場史冊的重要一年,在新冠病毒陰霾的籠罩下,給金融市場帶來的是接踵而至的黑天鵝事件,美國股市熔斷
  • 管清友:2020是股市大年,2021是房市大年——2021年中國經濟十大展望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管清友(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2021中國面臨的最大灰犀牛可能還是來自美國。2020是股市大年,2021是房市大年。A股有結構性機會,但對普通投資者意味著沒有什麼機會,或者風險大於機會。對於很多人而言,2021應該賣掉股票買房子。
  • 中國航天的「超級2020」:一年發射40次,四月份又要射大火箭
    利刃/222號便利店 2020年,「疫情」二字成為中國的關鍵詞,但是,在全民戰疫的情況下,我國其它行業的腳步也並未停止,比如說我國的航天事業。據了解,在2012年時,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已經開啟,2018年時火箭就進入了試樣研製階段,而在今年的1月份,火箭已經順利通過了出廠評審。
  • 2017世界航天十大事件:走過60年的人類航天不平凡
    2017世界航天十大事件:走過60年的人類航天不平凡 出品 到2017年,人類航天已經走過了整整60年。經過早期50-60年代瘋狂的軍備競賽、70年代的近地空間競爭、80年代的偃旗息鼓、90年代的蘇聯覆滅和美國絕對制霸,21世紀的人類航天則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最好時代,而2017是個不平凡的一年。 10. 銥星系統絕地重生!
  • 銀河航天超級工廠落地開工 中國衛星網際網路正式開啟星座時代
    2020年9月28日,銀河航天與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為南通開發區)正式籤署落地協議,銀河航天將在南通開發區投資建設衛星網際網路產業示範項目,重點打造新一代衛星研發及智能製造基地,銀河航天衛星智能超級工廠將向年產能300-500顆衛星邁進。
  • 中國最神秘航天發射場再立功,一顆戰略級衛星成功升空
    進入9月,中國航天也來到了發射密集期!兩天後「空天飛機」安全返回著陸場,2020年中國航天最為神秘的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發射可以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可重複利用的太空飛行器,按照目前外界披露的情況來看,此太空飛行器應該是與美國X-37B太空戰機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美國將此技術運用於軍事,而中國將助力太空利用的和平化。為何說此次發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呢?
  • 長徵七號改首飛發射失利,2020中國航天「超級模式年」蒙塵
    但實際上,2020年被視為中國航天發射「超級模式年」,宇航年度發射次數預計將首次超過40次,中國將有多個國家級重大航天工程完成收官或正式啟動,多個宇航型號首飛在即,產品交付數量歷史空前,發射密度亦有望創下歷史新高。
  • 註定不平凡的2020,「一碗麵」的高光時刻
    挑戰與機遇並存的2020年,中國經濟能從衰退走出了一個V字反轉,背後少不了中國尖端科技的爆發式推動力,航天科技即是代表之一。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實驗任務圓滿成功,為星際旅行打造了一輛「太空巴士」;北鬥全球定位系統組網成功,一舉超越美國GPS;嫦娥五號進入緊鑼密鼓的最後階段……  重大發射任務、密集發射次數,逐漸清晰的多層次太空戰略,中國航天迎來了一個超級2020。
  • 中國的超級2020
    超級2020,中國人民「飄了」 一:嫦娥五號奔月,月球採樣反回。 二:CASC中國航天公司執行火星著陸。 三:CZ長徵系列火箭升空多次,並且再加新成員。 發布人:航天CESA
  • 再見,不平凡的2020;謝謝,可愛的打工人!
    2020年即將結束,
  • 長城潤滑油帶你見證:奇幻的2020,超燃的中國航天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突襲,武漢封城,全線停工……突襲式的巨大驚奇,給全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即使是這樣的大環境下,中國航天仍大步向前,勇闖高峰,給世界帶來一次又一次歷史性震撼。 超級2020,心向瓊宇攬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