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迎來超級航天年:「天問」升天,「嫦娥」挖土,印度反應亮了

2020-08-27 胖胖小少爺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2020年的中國都足以載入史冊:3月份領先日韓,成為全球首個控制住新冠疫情的國家;年中時力壓歐美,成為全球首家實現經濟復甦的大型經濟體;6月份比肩美俄歐,正式完成北鬥導航全球組網……


然而,中國的徵程並未止步於此。7月23日午間,隨著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一翅飛天,中國人終於將首顆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送入預訂軌道,這意味著中國人的千年「火星夢」正成為現實。多年前,鄰國印度在技術欠火候的情況下,依然成功實現了對火星的探測,令無數中國人感慨不已。

天問一號文昌升空


經過多年的「臥薪嘗膽」,中國航天終於在2020年迎來了技術井噴。除了北鬥導航完成全球組網,火星探測器「天文一號」成功升空,今年中國嫦娥五號還要去月球「挖土」,近地載人空間站也拉開了建設大幕。

不得不說,2020年是中國的「航天大年」,深陷新冠疫情「漩渦」中航天強國美國、俄羅斯,或許今年僅剩下羨慕的份兒。在中國航天之路越走越順的背後,包括阿聯、印度在內的新興國家早已「蠢蠢欲動」。


早於中國「天問一號」,前幾天土豪阿聯的首顆火星探測器在日本成功升空。而印度更是不顧疫情影響,在6月底推出了雄心勃勃的載人航天計劃。按照印度的初步設想,其首艘宇宙飛船「加加尼亞安」將於明年發射。

眾所周知,印度在航天技術領域的實力不容小覷。無論探測月球還是火星,印度都取得了肉眼可見的成就。然而,現在就想與中國的「神舟」、「天宮」一較高下,恐怕還為時尚早。一個全世界公認的事實是,未來1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唯一一個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中國在載人飛船和空間站建設方面,比起美俄已毫不遜色。而剛剛蹣跚起步的印度載人航天計劃,實際進度如何恐怕仍讓人放心不下。第一個難關,就是印度性能不佳的運載火箭,同時其運載能力也相當有限;第二個難關,就是印度載人飛船的建造,不出意外,這次又是美俄歐零部件的集合體。

正所謂能力不足,金錢來湊,花錢一時爽,後悔幾十年。過去,印度許多研發項目就遭遇過這樣的問題,比如航母、五代隱身戰機等,就曾遭遇外國「卡脖子」,交付時間更是一拖再拖。如今相似的一幕,似乎又要在載人航天計劃中再度上演,計劃能否順利推進目前卻打上了問號。


過去,中國每次航天事業取得重大突破時,總有某些所謂公知掀起「是否浪費錢」、「值不值得」等種種爭議。如今,北鬥成功組網、「天文一號」成功升空後,中國的蒸蒸日上與歐美的麻煩纏身形成了鮮明對比,於是公知們在網際網路上開始漸漸銷聲匿跡。


說實話,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成就來自不易。從上世紀50年代初的一窮二白,到如今的載人飛船、空間站、嫦娥登月以及登陸火星,少不了錢學森、歐陽自遠等中國科學家的艱苦付出。面對中國航天的突飛猛進,印度今年推出了載人航天計劃,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嫦娥挖土」突然炸鍋後,印度媒體瘋狂蹭熱度,莫迪打臉雖遲但到
    現在在國際輿論場上,除了推特大V川普,嫦娥五號可以說是賺足了人們的眼球,「落月」、「挖土」、「打包」、「升旗」以及「起飛」一系列工作高效率完成後,嫦娥五號將攜月球「土特產」返回地球。》網站作者尤尼斯·達爾12月3日報導稱,隨著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落月取得一系列成就,印度網民想起了本國雄心勃勃的探月計劃,即「月船」項目。
  • 中國航天歷史性一天!嫦娥五號發射成功,44年後人類再去月球「挖土」
    2020年11月17日,也就是在發射前一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101發射工位,做好發射的準備,等待窗口期的出現。「嫦娥五號」探測器,是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的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太空飛行器,全重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個部分以及15個分系統組成。
  • 中國航天歷史性一天!嫦娥五號發射成功,44年後人類再去月球「挖土」
    如果這次「挖土」任務完成對我國和地球人類有什麼意義?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文章探尋。一、 十年磨一「器」從昨晚6點至今,智東西一直在屏幕前關注著「嫦娥五號」的發射進展。隨著發射塔周邊的燈越來越亮,我們知道,這意味著距離發射的時間越來越近……今夜的月亮在肉眼看來略微有些發紅,不知道是不是月兔紅了眼,在迎接著「嫦娥五號」的到來。
  • 嫦五亮國旗攜月壤返回,印度航天中心氣氛凝重,找到登月失敗原因
    ,嫦娥五號著陸器已經依靠兩種先進的挖土技術鑽取4斤土壤封裝至上升器,上升器順利分離著陸器點火上升準備返回地球。在這之前,嫦娥五號著陸器亮出了我們的五星紅旗,這也宣布中國第三次在月球表面實現軟著陸。,包括印度和美國的航天機構中心都十分關注。
  • 嫦娥五號開啟「挖土」之旅,期待中國分享月壤數據
    華輿訊 據俄羅斯龍報報導 北京時間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作為這一領域的「先行者」,俄羅斯(蘇聯)對中國此次航天發射任務十分關注,多家媒體對此進行報導。
  • 嫦娥五號登月印媒看酸了:倘若沒有新冠疫情,印度也能去月球挖土
    隨著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中國完成了一項裡程碑式的任務,目前嫦娥五號已經踏上了返程的路途,還攜帶了表層的月壤,這讓一些國家有點看酸了。印度《歐亞時報》12月3號專門就此發表了文章,作者表示印度的月船3號探測器已經準備好在月球表面實現軟著陸,它原本計劃在2020年發射,但是新冠疫情阻礙了發射計劃,倘若沒有新冠疫情印度今年也能夠去月球挖土。
  • 中國航天遠落後印度?鄰國號稱「一箭104星」,真相讓人打臉
    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航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完成了「北鬥」導航衛星全球組網,還向火星發射了我們自主的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以及前段時間成功完成月球「挖土」任務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就連歐洲航天局(ES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都多次對中國航天成就做出評價,但是我們的鄰國印度顯然不認同如今的中國航天。中國航天計劃遠落後於印度?近日在國外問答網站Quaro上出現一條引發爭議的提問,一名印度網友稱:為何中國航天計劃遠落後於印度?而提問者給出的依據就是,印度是亞洲第一個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並且印度完成了「一箭104星」壯舉。
  • 中國航天的歷史性一天:44年後人類再去月球「挖土」
    中國的探月計劃嫦娥工程於2004年正式啟動,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目前我國仍處於「無人月球探測」階段,又分為「繞、落、回」三步走。目前,「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任務已經圓滿完成「繞、落」前兩步的任務,「嫦娥五號」這次任務如果成功,將實現探月工程第三步戰略目標。據稱,這次「嫦娥五號」要完成的任務被稱為至今為止我國最複雜的航天任務之一。這次任務到底複雜在哪?以前的「嫦娥」探測器都完成了什麼任務?如果這次「挖土」任務完成對我國和地球人類有什麼意義?
  • 「嫦娥五號」到底怎麼去月亮上挖土?一文詳解!
    那根據計劃,嫦娥五號從發射升空到著陸月球挖土,再到返回地球這一系列神操作預計需要23天之久。可以說,這次航天任務是我國航天事業迄今為止難度最高,系統最為複雜的一次。這次的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是我國探月工程第一階段三步走中:「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算得上是收官之作。
  • 無懼失敗,中國航天一周2次迎來喜報,但國寶級測量船遭印度跟蹤
    據印度《經濟時報》9月17日報導,在邊界緊張的情況下,印度海軍在印度洋跟蹤中國的「遠望」科考船。文章稱,在最近的緊張局勢中,印度海軍的軍艦不斷追蹤著一艘中國的研究船。該船於上個月進入印度洋海域,當時中印兩國之間在所謂拉達克地區的陸地邊界的緊張局勢不斷加劇。報導稱遠望號研究船於上個月從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地區。印度政府的消息人士告訴ANI新聞,它一直被部署在該地區的印度海軍的軍艦不間斷地追蹤。
  • 2020中國航天別樣精彩:嫦娥攬月、北鬥組網、天問奔火
    北鬥、探月等重大航天工程圓滿收官,「天問一號」向著火星不斷邁進,多個新型火箭成功實現首飛,實現新突破……回首2020,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和影響,中國航天人頂住壓力、乘風破浪,一步一個腳印奔向星辰大海,開啟星際探測新徵程。一個個激動人心的瞬間,組成一幅別樣的畫卷,成為2020年中國航天的獨家記憶。
  • 「嫦娥五號」回歸之際,日本探測器太空「挖土」,搶先中國一步?
    嫦娥五號」月面探測器目前正處在環月等待階段,軌道器和返回器將擇機從環月軌道返回地球。「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兩公斤月壤和月巖樣本,在返回器的護送下,將這些月球的「土特產」運送回國,預計最後的降落地點為北方的內蒙古草原。日本的小行星探測器採用了與中國類似的「挖土」方式,「隼鳥2號」配備有專門運送土壤標本的密封容器,在於探測器分離後將自行把標本送回地球。
  • 印度2013年成功探測火星,能和中國天問一號相提並論嗎?
    印度在2013年11月5日,成功發射了火星軌道探測器「曼加裡安」號(Mangalyaan)。由此印度成為人類航天史上唯一首次探測火星就取得成功的國家,也是繼蘇聯、美國、歐盟之後全世界第四個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印度的「曼加裡安」號只是單純的火星軌道探測器,並不能和中國天問一號相提並論。
  • 中國航天超級2020:十大成就盤點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太空精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2020年,人類面臨了眾多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在超難模式下,中國航天不斷創造奇蹟,又迎來了厚積薄發的一年,在新型火箭首飛
  • 嫦娥攬月、北鬥組網、天問奔火……2020中國航天別樣精彩
    北鬥、探月等重大航天工程圓滿收官,「天問一號」向著火星不斷邁進,多個新型火箭成功實現首飛,實現新突破……  回首2020,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和影響,中國航天人頂住壓力、乘風破浪,一步一個腳印奔向星辰大海,開啟星際探測新徵程。一個個激動人心的瞬間,組成一幅別樣的畫卷,成為2020年中國航天的獨家記憶。
  • (俄媒看中國)嫦娥五號奔月「挖土」期待中國分享月壤數據
    【俄羅斯龍報特約記者春夏編譯報導】北京時間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作為這一領域的「先行者」,俄羅斯(蘇聯)對中國此次航天發射任務十分關注,多家媒體對此進行報導。
  • 這件大事刷屏,網友:中國航天太會起名字了,這就是中國式浪漫
    「『嫦娥』要去月球『挖土』了!」嫦娥五號順利「升天」後,這句話也在社交媒體火了。視頻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到月球去「挖土」究竟有多難?不同於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家族的其他探測器一去不復返,嫦娥五號將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完成,中國首次去月球「挖土」有哪些重大意義?
    事實上,嫦娥五號將帶回的「土」,具有更高的天然放射性元素濃度,能幫助科學家研究月球地質演化歷史、了解太陽活動,也將為人類開採月球資源鋪平道路。為了去月球「挖土」,主要航天國家都很拼。中國在2004年立項的嫦娥探月工程規劃包括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步驟。嫦娥五號此次探月任務是無人月球探測階段的最後一步。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表示,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回」這一步的主任務,要實現月球表面採樣返回。這次嫦娥五號的任務是帶回約2千克月壤。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完成,中國首次去月球挖土有哪些重大意義?
    事實上,嫦娥五號將帶回的「土」,具有更高的天然放射性元素濃度,能幫助科學家研究月球地質演化歷史、了解太陽活動,也將為人類開採月球資源鋪平道路。為了去月球「挖土」,主要航天國家都很拼。中國在2004年立項的嫦娥探月工程規劃包括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步驟。嫦娥五號此次探月任務是無人月球探測階段的最後一步。
  • 嫦娥五號發射倒計時,它將去月球「挖土」,為建造月球基地做準備
    1994年,我國科學家認為有必要去月球進行探測活動,在研究可行性多年後,2000年11月,我國航天白皮書——《中國的航天》正式公布,月球探測工程也準備啟動。如今,多年過去了,我國探月工程進展如何呢?到嫦娥七號,大國正在崛起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正式開展,並且制定3個階段:探月、登月、建造月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