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從哪個角度看,2020年的中國都足以載入史冊:3月份領先日韓,成為全球首個控制住新冠疫情的國家;年中時力壓歐美,成為全球首家實現經濟復甦的大型經濟體;6月份比肩美俄歐,正式完成北鬥導航全球組網……
然而,中國的徵程並未止步於此。7月23日午間,隨著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一翅飛天,中國人終於將首顆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送入預訂軌道,這意味著中國人的千年「火星夢」正成為現實。多年前,鄰國印度在技術欠火候的情況下,依然成功實現了對火星的探測,令無數中國人感慨不已。
天問一號文昌升空
經過多年的「臥薪嘗膽」,中國航天終於在2020年迎來了技術井噴。除了北鬥導航完成全球組網,火星探測器「天文一號」成功升空,今年中國嫦娥五號還要去月球「挖土」,近地載人空間站也拉開了建設大幕。
不得不說,2020年是中國的「航天大年」,深陷新冠疫情「漩渦」中航天強國美國、俄羅斯,或許今年僅剩下羨慕的份兒。在中國航天之路越走越順的背後,包括阿聯、印度在內的新興國家早已「蠢蠢欲動」。
早於中國「天問一號」,前幾天土豪阿聯的首顆火星探測器在日本成功升空。而印度更是不顧疫情影響,在6月底推出了雄心勃勃的載人航天計劃。按照印度的初步設想,其首艘宇宙飛船「加加尼亞安」將於明年發射。
眾所周知,印度在航天技術領域的實力不容小覷。無論探測月球還是火星,印度都取得了肉眼可見的成就。然而,現在就想與中國的「神舟」、「天宮」一較高下,恐怕還為時尚早。一個全世界公認的事實是,未來1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唯一一個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中國在載人飛船和空間站建設方面,比起美俄已毫不遜色。而剛剛蹣跚起步的印度載人航天計劃,實際進度如何恐怕仍讓人放心不下。第一個難關,就是印度性能不佳的運載火箭,同時其運載能力也相當有限;第二個難關,就是印度載人飛船的建造,不出意外,這次又是美俄歐零部件的集合體。
正所謂能力不足,金錢來湊,花錢一時爽,後悔幾十年。過去,印度許多研發項目就遭遇過這樣的問題,比如航母、五代隱身戰機等,就曾遭遇外國「卡脖子」,交付時間更是一拖再拖。如今相似的一幕,似乎又要在載人航天計劃中再度上演,計劃能否順利推進目前卻打上了問號。
過去,中國每次航天事業取得重大突破時,總有某些所謂公知掀起「是否浪費錢」、「值不值得」等種種爭議。如今,北鬥成功組網、「天文一號」成功升空後,中國的蒸蒸日上與歐美的麻煩纏身形成了鮮明對比,於是公知們在網際網路上開始漸漸銷聲匿跡。
說實話,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成就來自不易。從上世紀50年代初的一窮二白,到如今的載人飛船、空間站、嫦娥登月以及登陸火星,少不了錢學森、歐陽自遠等中國科學家的艱苦付出。面對中國航天的突飛猛進,印度今年推出了載人航天計劃,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