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大事刷屏,網友:中國航天太會起名字了,這就是中國式浪漫

2020-12-04 大學生雜誌


從昨天開始,全世界都被一條新聞刷屏了——「嫦娥五號」成功發射。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China Tuesday launched a spacecraft to collect and return samples from the moon, the country's first attempt to retrieve samples from an extraterrestrial body.


The Long March-5 rocket, carrying the Chang'e-5 spacecraft, blasted off from the Wenchang Spacecraft Launch Site on the coast of southern island province of Hainan at 4:30 a.m. (Beijing Time).


「『嫦娥』要去月球『挖土』了!」


嫦娥五號順利「升天」後,這句話也在社交媒體火了。


這是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郭程


據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網,嫦娥五號在月球著陸後將實施月面採樣——目標是在月表採集約2公斤的月球巖石或土壤樣品,並送回地球。


對此,許多網友表示了期待:「挖土意義重大」,「這是要帶點月球的土特產回來」,「務必把那隻兔子抓回來」。



那麼,這次「挖土」任務,到底有多特別?


嫦娥五號與以往的中國探月任務有什麼不同?


嫦娥五號任務即是收官之作,也是奠基之作。對於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整體規劃來說,是收官之作。對於未來我國月球探測來說,是奠基之作。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表示,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回」這一步的主任務,要實現月球表面採樣返回。這次任務相比我們已經實施的繞月探測、落月探測來說,是一次新的、更大的技術跨越。


這是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郭程


Pei Zhaoyu, spokesman for the Chang'e 5 mission, said if the mission becomes successful, it will be a milestone in the nation's lunar exploration endeavor and will show the world China's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capabilities.


Furthermore, Chang'e 5 will strengthen the nation's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community, pave the way for the country's future lunar expeditions and boost its space science, and will offer more opportunities to lunar researchers around the world, he said.


Pei said if the Chang'e-5 mission succeeds, China's current lunar exploration project would come to a successful conclusion.


中國探月工程是我國啟動的第一個探月工程,於2004年1月23日正式啟動,分為繞、落、回三部曲


1、「繞(orbiting)」就是發射月球衛星,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已經實現。


2、「落(landing)」就是在月球表面軟著陸,嫦娥三號已實現在月球的正面軟著陸,「嫦娥四號」也已實現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在月球背面開展科學探測工作,在全球尚屬首次。


3、「回(sample returning)」就是從月球表面採樣返回地球,就是本次嫦娥五號執行的任務,計劃把2千克的月壤樣品帶回地球。

來感受下嫦娥五號探月之旅視覺大片!每一幀都很震撼!

視頻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到月球去「挖土」究竟有多難?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任務,被稱為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Chang'e-5 is one of the most complicated and challenging missions in China's aerospace history.


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重量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上升器和著陸器四部分組成,將在月球軌道實施無人交會對接。


Chang'e 5, comprising an orbiter, a returner, a lander, and an ascender, with a total takeoff mass of 8.2 tonnes, is expected to accomplish unmanned rendezvous and docking in lunar orbit.


飛天后要進行一系列複雜操作,環環相扣,不容失誤。


這是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嫦娥五號進入月球軌道後,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將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分離。

After it enters the lunar orbit, the lander-ascender combination will separate from the orbiter-returner combination.


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在距離月球表面200公裡處留軌運行,著陸器承載上升器計劃12月初在月球西北面的「風暴洋」區域登陸。

While the orbiter-returner orbits about 200 km above the lunar surface, the lander-ascender will touch down on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Oceanus Procellarum, also known as the Ocean of Storms, on the near side of the moon in early December.


嫦娥五號將在月球收集2公斤樣本,並進行密封封裝。

About 2 kg of samples are expected to be collected and sealed in a container in the spacecraft.


之後,上升器帶著採集的月球樣品起飛上升,與軌返組合體對接。樣本轉送至返回器後,上升器會與軌返組合體分離。

Then the ascender will take off with the sample, and dock with the orbiter-returner in orbit. After the samples are transferred to the returner, the ascender will separate from the orbiter-returner.


接下來,軌返組合體將離開月球軌道,返回地球軌道,並在那裡實施分離,返回器將進行一系列複雜的操控,於12月中旬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預定地點著陸。

The combination of orbiter and returner will then depart the lunar orbit and return to Earth's orbit, where the pair will break up and the returner will conduct a host of complicated maneuvers to return to a preset landing site in North China's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in mid-December.


國家航天局表示,整個任務預計持續約23天。

The entire mission is scheduled to last about 23 days, according to the 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


圖源:CGTN


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五個 「首次」


這次嫦娥五號任務的意義,是裡程碑式的。


不同於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家族的其他探測器一去不復返,嫦娥五號將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


據新華社報導,嫦娥五號發射成功將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五個 「首次」

圖源:新華視點


「嫦五奔月」刷屏外媒


作為人類探索月球的又一次偉大嘗試,嫦娥五號的成功發射,也搶佔了許多外媒頭條。


《紐約時報》:「中國開啟月球任務,將帶回月壤」

「上一次月球樣品被帶回地球,還是40多年前,這次嫦娥五號帶回的豐富樣本將具有巨大科研價值」


《國家地理》:「中國的最新月球任務將帶回1976年以來第一抔月壤」

「嫦娥五號太空飛行器踏上徵途,將為地球採回最新鮮的月壤,幫助科學家解開月球歷史之謎」


《衛報》報導稱:若此次任務成功,中國將成為繼美國和前蘇聯後第三個採回月球樣本的國家。

If successful, the mission would make China only the third country to have retrieved lunar samples, join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紐約時報》盤點了中國近年來探索太空的努力,指出中國是本世紀唯一個將機器人巡視器送上月球的國家。


「在本世紀,目前只有中國成功將機器人太空飛行器送上月球:2013年12月的嫦娥三號,和2019年1月的嫦娥四號,後者是首個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探測器。嫦娥四號的巡視器,玉兔二號,現在仍在工作,在著陸近2年後還在研究月球地質。」


In this century, so far only China has successfully put robotic spacecraft on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Chang』e 3 in December 2013, and Chang』e 4, which in January 2019 became the first spacecraft to land on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 Chang』e 4’s rover, called Yutu 2, is still operating, studying lunar geology nearly two years later.


嫦娥、天問、北鬥、鵲橋……網友:中國航天太會起名了!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後,有網友感慨,「中國航天太會起名了,這就是中國人的浪漫吧!」這個話題還火上了微博熱搜。



有網友評論道:這些名字,正是在實現中國古代的那些夢想。



其實,不止中國航天,還有很多大國重器的名字,都充滿詩意,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未知探索的「浪漫」~


嫦娥:我國探月工程。取自中國古代傳說,表達中國人「奔月「決心。


天問:我國行星探測任務。源於屈原長詩《天問》。寓意探索真理徵途漫漫,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北鬥:我國自主研發的衛星導航系統。「復移小凳扶窗立,教識中天北鬥星」。」北鬥星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指路明燈」。


鵲橋:嫦娥四號中繼星。承載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的美好寓意,實現了「地月傳書」。


玉兔:我國月球車。玉兔形象善良、純潔、敏捷,與月球車構造和使命既形似又神似。


鯤鵬: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多用途運輸機運-20。源自中國神話中的神鳥,寓意巨大無比、力大無窮。


領雁:我國自主研發的輕型運動飛機AG50。飛行時猶如一隻領航的大雁,迎風而上,輕盈翱翔。


蛟龍:我國首艘深海載人潛水艇。寓意「蛟龍入海」,讓「中國龍」遊向深海,探秘海底世界。


鯤龍: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上天為鯤鵬,入海為蛟龍「,各取一字,寓意水陸兩棲。


引經據典,浪漫命名

古代的神話,我們正一一實現!

為中國式的浪漫點讚!


綜合來源:新華網,中國日報,央視新聞,CGTN,中國日報雙語新聞,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網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太會起名字了#
    我國的航天系列都在用自己的名字詮釋「中國式浪漫」。 前天,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有網友感慨#中國航天太會起名了#!不止中國航天,這些大國重器的名字,都充滿詩意,這些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未知探索的「浪漫」,都有很深的寓意,原來這些名字,不只是名字,它還是歷史、是傳承、是夢想,是向上仰望。
  • 「天問」、「嫦娥」、「悟空」:中國航天起名字,也太浪漫了吧
    兩千多年前,遙遠的古人對天地自然發出追問,兩千多年後,火星探測器升空,它叫「天問」,帶著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對自然的探索升空,太浪漫了吧!除了「天問」,中國航天,還有許多浪漫的名字,連接著過去和未來,浪漫得不要不要的。
  • 除了中國航天,中國飛彈也太會起名了!看看大國重器名字有多霸氣
    近期,關於「中國航天太會起名」的報導多次見諸報端,成為網友關注的熱議話題。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探月工程叫「嫦娥工程」,名字取自於神話傳說的「嫦娥奔月」。首輛月球車的名字叫「玉兔」號,神話傳說中嫦娥懷裡抱的正是兔子。中國自主建造的「北鬥」導航系統,其名字來自於「復移小凳扶窗立,教識中天北鬥星」。這些名字蘊含著豐富的內涵,以至於有網友稱,「中國航天人起的名字,真是浪漫得不像話」。
  • 這是最獨特的「中國式浪漫」
    不止「九章」,還有很多大國重器的名字,都充滿著獨特的「中國式浪漫」。2007年,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誕生,標誌著航天事業又邁進一大步。中國首輛月球車被命名為「玉兔」。「嫦娥」和「玉兔」的著陸地點,也被命名為「廣寒宮」,附近的三個隕擊坑則被命名為「紫微」、「太微」和「天市」。「嫦娥」懷抱「玉兔」奔月,一個名稱,穿越古今。
  • 中國航天太會起名了!這大概就是中式浪漫吧……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中國探月工程是我國啟動的第一個探月工程,於2004年1月23日正式啟動,分為繞、落、回三部曲。 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回」這一步的主任務,要實現月球表面採樣返回。嫦娥五號任務即是收官之作,也是奠基之作。
  • 中國航天太會起名了!我們實現了古代的浪漫與夢想
    這一次「長五」送「嫦五」,網友們不禁再一次感慨中國航天太會起名了!這些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未知探索的「浪漫」,你讀懂了嗎?  嫦娥——中國探月工程  送「嫦娥」奔月。  從古至今,「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浩瀚星空,皎潔明月,人類從未停止對月球的渴望與探索。
  • 從這些浪漫的名字,了解中國航天
    時至今日,中國也已牢牢佔據了世界載人航天的重要一席。   奔月的「嫦娥」、落月的「玉兔」、飛天的「神舟」,指路的「北鬥」……有網友說,細數這些名字,發現中國航天人真是浪漫極了。這些名字是怎麼起的?它們取得了哪些驕人成績?我國航天事業,將踏上哪些新徵程?
  • 中國首輛火星車徵名,網友們起的名字「亮了」
    消息公布之後,頓時點燃了網友們的極大熱情,而且很多人都腦洞大開,在活動第一日就想出了「敢探號」「祝融號」「朱雀」等名字,簡直就是要「上天」的節奏。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
  • 凌晨,彈幕刷屏…場外這一幕火了
    ·中青網記者邱晨輝在一起(是的名字沒錯!)場外這一幕火了為了這一幕,網友更是狂追進度!4:30分許,彈幕刷屏!不少群眾自發來到發射場外,當橘紅的火焰照亮夜空,現場的群眾共同為此刻歡呼,這一幕刷屏網友:這是中國式童話!
  •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青島開講:今年四件大事表明中國走向航天強國
    以「自力更生」為核心的航天精神和以「熱愛祖國」為核心的「兩彈一星」精神始終支撐著一代代航天人,激勵他們無私奉獻,艱苦奮鬥。「當今時代,如果在航天上沒有地位的話,在國際上也沒有發言權。」愛國、使命、奉獻,這是航天人的特質,而所有這些光榮與夢想,都離不開中國航天人的奉獻與付出。
  • 中國航天人,這五個人的名字你認識嗎?
    自從1949年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經歷了艱苦奮鬥,自主創新的艱難日子,最終取得了無數傲人的成就,而這些成就的背後都離不開無數航天人的辛苦努力,而在這無數航天人中,這五個人的名字我們應該牢牢記住。一、錢學森:中國航天之父1911年12月11日,一位改變了中國航天事業的著名科學家在上海出生。
  • 中國航天日特別策劃|閃亮的名字
    也太太太浪漫了吧那這些浪漫美好的名字是怎麼起的?「嫦娥奔月」是一則流傳了千百年的浪漫神話,寄託了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對於月球的無限憧憬和遐想。也代表著中國人的探月夢想也從未停止。繞月衛星有如此美麗名字打破了普通民眾認為航天科技遙不可及的印象。▲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 美預測中國2020年3件大事,其中2件已完成,目標鎖定第3件
    圖為火星探測器近日,美國人預測中國2020年將會發生3件大事,其中2件已完成,分別是航天領域和軍事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現在目標只鎖定第3件,那就是國際地位的提升。現在的中國儼然已經成為了國際社會中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但對於中國的崛起,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在此之前,很多歐美國家領先的技術和領域都已經被中國實現反超,尤其是在2020年裡,中國將發生3件大事。
  • 中國航天太會起名了
    中國航天太會起名了 探月工程叫「嫦娥工程」,載人空間站叫「天宮」,全球定位系統叫「北鬥」,中國航天人,真是浪漫得不像話 @人民日報
  • 此刻讓全世界都矚目的中國人,簡直浪漫得不像話
    它叫「天問」,帶著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對自然的探索升空,太浪漫了吧則是被稱為「廣寒宮」這不就是古代嫦娥奔月的故事嗎就在這些科學家們起的名字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更能體現中國式的智慧和浪漫。這些名字中國人過於熟悉,以至於沒有人會細想為什麼這樣叫,
  • 【頭條】今天的首都天空太震撼!他的名字刷屏了...
    【頭條】今天的首都天空太震撼!他的名字刷屏了......飛機、大飛機、噴射彩虹的大飛機…… 空中梯隊戰鷹列列,不少網友感慨,激動不已。同時,評論區一個人刷屏了——周恩來總理。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即將開幕,這些事兒你應該知道!
    都是在航天日期間舉行的 在「中國航天日」召開「中國航天大會」 似乎已經成為慣例 但這次的中國航天大會 卻改到了9月份舉行 這是什麼原因呢?
  • 要說起名字,我只服中國航天
    往上走幾輩那時候,名字可能沒有太多的含義,講究的就是一個「樸實無華」。而現在,取名字都追求「有內涵」,讓人一看就能覺得倍兒厲害的那種,這可難倒了不少家長。那如果是這樣,不會起名字的話?來學學中國航天叭。
  •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青島開講:今年四件大事表明中國走向...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青島開講:今年四件大事表明中國走向航天強國2020-09-12 14 : 07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2日訊 9月11日,即墨古城大講堂邀請了中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做講座,這次活動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青島市即墨區人民政府和青島出版集團主辦
  • 2020年太空將發生三件大事,都與中國有關,最後一個世界矚目
    最近有專家推測,2020年在太空中將發生三件大事,而且樣樣都與中國有關。這三件大事就是火星探測計劃、登月計劃、與天宮空間站項目,其中最後一項令全球矚目。而面對2020年中國將發生的三件大事,有西方專家感嘆稱,看來現在的中國實力已經大幅提升了,中國已經從一個航天大國開始向航天強國轉變,而在火星探測上,目前已經有超過三十顆火星探測器到達過火星。美國與俄羅斯都掌握了火星探測的技術,甚至連後起之秀印度如今也在計劃探索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