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年前,即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雖然1970年那天無法親眼見證那激動人心的時刻,但我始終記得2003年10月15日,我和父親一起坐在家裡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的畫面,父親看著那個畫面一直很激動,那時候我還小,不懂為何父親作為一個普通人幹嘛這麼大的反應,後來,長大了才明白那天到底有多麼值得令人自豪。
自從1949年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經歷了艱苦奮鬥,自主創新的艱難日子,最終取得了無數傲人的成就,而這些成就的背後都離不開無數航天人的辛苦努力,而在這無數航天人中,這五個人的名字我們應該牢牢記住。
一、錢學森:中國航天之父
1911年12月11日,一位改變了中國航天事業的著名科學家在上海出生。
陳賡:中國人搞飛彈行不行?
「中國人怎麼不行啊?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中國人比他們矮一截?」這句是被美國無理拘留了五年之久,經歷無數困難,最終回到祖國懷抱的錢爺爺,在東北乾脆堅定地回復陳賡大將詢問的話語。
之後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中國人行」,也用11項「第一」,改變了中國,甚至改變了全世界。毛主席對他的評價是:美國人把錢學森當成5個師,在我看來,對我們說來錢學森比5個師的力量大多啦。
1956年,他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1960年2月,他指導設計的中國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1960年11月,他協助聶榮臻元帥成功組織了中國第一枚近程地對「東風一號」飛彈發射試驗
1964年6月,他組織指揮了中國第一枚改進後的中近程對地飛彈飛行試驗
1966年,他協助聶榮臻元帥組織實施了中國首次飛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
1970年4月,牽頭組織實施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任務
1971年3月,組織完成「實踐一號」衛星發射試驗,首次獲得中國空間環境探測數據
1972年至1976年,領導設計製造了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並指揮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
1980年5月、1982年10月、1984年4月,組織領導了中國洲際飛彈第一次全程飛行、潛艇水下發射飛彈和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任務
二、任新民:中國航天四老之一
1915年12月5日,一位中國飛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在安徽省寧國縣出生。
任新民爺爺曾說:「我一輩子就幹一件事,研製了幾枚火箭,放了幾顆衛星而已。」這句從他口中如此輕鬆說出來的話,但是他這輩子幹的這件事,卻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
幾枚火箭:領導和參加了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式地飛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
領導組織了中程、中遠程、遠程液體彈道式地飛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試驗;
負責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的技術;
組織研製「長徵三號」運載火箭;
研製成功了長徵二號D運載火箭;
幾顆衛星:領導組織了用「長徵三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擔任「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總工程師,負責長徵四號A、風雲一號及其他系統的研製工作;
組織領導了長徵四號A的成功發射;
研製成功了新的返回式科學技術試驗衛星;
指揮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彈道式飛彈的飛行實驗。
三、黃緯祿:中國航天四老之一
1916年12月18日,一位中國火箭與飛彈技術發展的奠基人在安徽省蕪湖市出生。
「假如還有來生,我還要搞飛彈。」這是黃緯祿爺爺在晚年時說的一句話,他將自己的全部交給了飛彈事業,即使在生命最後一刻還始終牽掛著中國飛彈事業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沒有能從潛艇發射的固體彈道式飛彈,是他開創並研製成功中國第一代潛地和地機動固體彈道式飛彈,使中國成為第四個能從潛艇發射彈道式飛彈的國家。
在中國涉及飛彈技術的眾多學科和技術領域都處於空白的狀態下,他主持研製潛地和地固體機動戰略飛彈獲得成功,提出了"一彈兩用"的設想,這兩型飛彈填補了中國飛彈與航天技術的空白。
20世紀70至80年代,在沒有任何國外實物和資料可借鑑的情況下,他成功地領導和主持研製出了中國第一枚潛地固體戰略飛彈、第一枚陸基機動固體戰略飛彈,突破了中國水下發射技術和固體發動機研製技術。
四、梁守盤:中國航天四老之一
1916年4月13日,一位被譽為中國海防飛彈之父的科學家在福建省福州市出生。
「如果掌握了基本知識、知道了是怎麼一回事,那麼即使沒看到人家的技術細節,自己也能通過想像把它做出來。」這句是梁守盤爺爺說的話,可能聽到「自己通過想像也能把它做出來」最初會覺得不可思議,也會覺得太過誇張,但是梁爺爺卻通過做法將它實實在在地展現了出來。
20世紀50年代末期,中國開始仿製從蘇聯引進的P-2液體近程彈道飛彈。他被任命為總體設計部主任,蘇聯專家認為中國生產液氧不能用做於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氧化劑,然而他默默地進行分析計算,用事實證明中國生產的液氧可以把飛彈送上天,並在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液體近程彈道飛彈發射成功,從而揭開了我國飛彈事業的序幕。
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之初,基本上沒有設計製造飛彈的設備和資料,他白手起家,通過想像,幾經艱苦奮鬥,主持和組織研製成功亞音速、超音速、小型固體三個系列岸對艦、艦對艦、空對艦多種海防飛彈,甚至研製出了採用衝壓發動機的低空超音速掠海飛行的飛彈C101,這枚飛彈在法國巴黎博覽會上被譽為"最令人驚訝的低空超音速反艦飛彈" 。
五、屠守鍔:中國航天四老之一
1917年12月5日,一位火箭專家在浙江省湖州市出生。
「我感覺到我們搞這一行的人,都是把國家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前面,不為個人的名利,而是以航天工作為第一位。」這句話是屠守鍔爺爺說的,這句話也是他這一生最好的寫照,他這一生始終都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新中國成立之初,沒有資料,沒有圖紙,他和眾多專家一起,既當研究人員,又當學生,在極為有限的條件下,搜集資料,摸索實踐,自行研製出中國首枚遠程飛彈,並試飛取得基本成功。
在為完成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中國將在公海上進行發射運載火箭的試驗,他來到寒氣逼人的茫茫戈壁,每天在火箭測試陣地與發射陣地之間穿梭往來,鼻孔、耳朵、衣服裡常常灌滿了沙土。他常常一幹就是20多個小時,困了在木板床上打個盹,又奔赴現場。經過幾個月後,飛彈終於在發射塔上矗立起來了。在籤字發射之前,他整整兩天兩夜沒有合眼。仰望數十米高的塔身,年過花甲的他不顧連日勞累,一鼓作氣,爬上了發射架,去做最後的檢查。
黃天不負苦心人,飛彈伴著驚天動地的巨響,穿過雲端,越過赤道,準確命中萬裡之外的目標,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世人贊科學家,都是認真低調,淡泊名利。
的確,他們是如此的默默無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走一顆草。
但是,我還是希望世人能記住他們,記住他們的樣子,記住他們的名字,記住他們為我們國家所做的貢獻。
在此借這篇文,向所有中國航天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