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12秒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
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
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點火升空!成功發射!
我校黨委書記曹淑敏
受邀到指揮大廳現場觀看發射
我校黨委書記曹淑敏(前排右三)受邀到指揮大廳現場觀看發射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探月!
嫦娥五號探測器
將實施中國首次無人月面取樣返回
嫦娥五號探測器
嫦娥五號探測器,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全重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個部分組成。將 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樣返回任務,是該工程中最關鍵的探測器。
01 嫦娥五號: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完成我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
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
首次從月面起飛
首次在38萬公裡外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
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整個任務包含運載發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月面下降、月面採樣、月面上升、交會對接、環月等待、月地轉移、軌道分離、再入回收12個部分。
來源 | 新浪微博@太空精釀
02 中國的探月之路
長五遙五送嫦五,冬月奔月去探月
九天攬月星河闊,十六春秋繞落回
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立項實施
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
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在軌有效探測16個月,首次實現我國自主研製的衛星進入月球軌道並獲得全月圖。實現我國探月工程第一步戰略目標。
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號作為二期工程先導任務發射成功,為嫦娥三號詳勘了落月區域,驗證了部分關鍵技術,獲得了世界上首幅7米解析度全月圖;拓展任務實現飛赴日地L2點開展探測,與圖塔蒂斯小行星近距離交會。
2013年12月2日
嫦娥三號踏上奔月之旅。12月14日成功軟著陸在月球表面,隨後,著陸器與「玉兔號」月球車完成互拍並將圖像傳回地面。實現我國探月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
2014年10月24日
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從地球出發,成功繞月後,11月1日,返回器以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地球大氣層,安全精確著陸,為嫦娥五號任務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
2018年12月8日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號任務的中繼通信衛星「鵲橋」發射成功。「鵲橋」穩定運行在地月引力平衡點軌道,解決了月球背面與地球的通訊問題。同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從地球啟程,於2019年1月3日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的預選著陸區,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五戰五捷,碩果纍纍
到嫦娥五號任務完成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即將收官
為世界航天做出中國貢獻
嫦娥探月,北航人立新功
助力「嫦娥」奔月,等待「嫦娥」歸家
這其中更少不了北航人貢獻!
01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
北航校友李東(左一)和王珏(中)在嫦娥五號發射現場
校黨委書記曹淑敏(左)和長五總師、北航校友李東(右)
「長五」系列火箭總設計師李東
是北航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1985級本科生
「長五」總指揮王珏
是北航2009屆博士畢業生、宇航學院兼職博導
副總設計師楊虎軍
是北航1995屆空間飛行器與應用專業畢業生
2016年12月,李東及其團隊做客北航大講堂,與北航同學進行互動問答。圖中分別為:李東,1989屆飛機設計專業畢業生、總設計師(中);楊虎軍,1995屆空間飛行器與應用專業畢業生、副總設計師(右二);何巍,2007屆飛行器設計專業畢業生、總體主任設計師(左二);沈丹,2008屆飛行器設計專業畢業生、負責火箭總體設計(右一)
材料學院王華明院士團隊的
高性能大型關鍵金屬構件增材製造技術
成果應用於火箭研製
航空學院吳大方教授團隊為火箭熱防護方案
進行關鍵性的地面熱環境試驗
宇航學院蔡國飆教授團隊開展了長五火箭
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和YF-77 氫氧發動機的
仿真和多學科優化設計,以及
火箭二級底部羽流熱效應分析、布局優化等研究
圖源|我們的太空
動力學院閆曉軍教授團隊研發智能釋放裝置
可靠性學院章文晉教授團隊開展長五部分系統
及海南發射場可靠性分析
航空學院董朝陽教授團隊進行了
火箭控制系統分析與設計
火箭數學模型推導和驗證、星箭分離等工作
……
02 嫦娥五號探測器
彭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飛行力學專業。2005年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主要從事深空探測器設計工作。
月面著陸
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趙壽根副教授團隊完成了嫦娥五號著陸緩衝裝置動摩擦力與時間、緩衝柱運動位移關係的試驗測試工作,確保嫦娥五號著陸緩衝裝置設計的準確性和實際工作的安全可靠性。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王春潔教授課題組參與嫦娥五號著陸器著陸緩衝機構展開過程穩定性分析、衝擊動力學分析、動力學仿真分析、多探測器系統的力學分析等工作,攻克多項關鍵技術難題,研製起飛等過程的總體仿真平臺軟體,為確保嫦娥五號圓滿落月返回提供技術支撐。
月面取樣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丁希侖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的「空間極端環境下機構複雜序列運動地面測試裝備關鍵技術」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其中一項技術獨創深層鑽取採樣機構運動性能綜合測試裝備,成功完成探月三期「嫦娥五號」深層鑽取採樣機構極端工況下的模擬月壤鑽取性能測試。
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趙振副教授團隊參與探月三期嫦娥五號月面採樣工程,為實現在低重力惡略環境下完成自動鑽採任務開展實驗、建立模型,研究成果已應用於嫦娥五號月壤鑽取工程中。
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屈玉福教授團隊將利用採樣封裝分系統上安裝相機採集的圖像,重建採樣區域三維形貌並進一步提取地形信息,實現從圖像-點雲-採樣安全信息的數據轉換和分析過程,為採樣封裝任務的採樣點選擇、採樣過程和月壤樣品轉移過程提供控制指令指導,保障採樣任務的安全執行。
月面上升
宇航學院蔡國飆教授團隊針對嫦娥五號探測器任務開展了羽流分析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團隊研究了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起飛羽流效應,評估了嫦娥五號軌道器在軌及上升器交會對接時的羽流效應。
團隊研究工作為探月工程三期系統轉階段、工程轉階段做出了突出貢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因此獲得國防科工局授予的「探月工程三期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研製優秀單位」,蔡國飆教授榮獲「探月工程三期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研製優秀個人」
交會對接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馮文全教授團隊參與嫦娥五號的飛控模擬設備的研製工作,通過長期的實驗和技術改進,實現高精準的數據演練及分系統運行仿真,已應用於北京指揮控制中心,保障了嫦娥五號著陸器和返回器等的準確對接和可靠運行。
返回地球
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吳大方教授團隊建立了嫦娥五號返回體氣動熱試驗模擬系統,通過對返回體表面熱流密度與溫度載荷的動態復現,得到重要的試驗測試數據,驗證了新增設的熱防護結構的安全性,為保證嫦娥五號月壤採樣返回體的安全著陸做出貢獻。
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閻超教授團隊為嫦娥五號研製了先進的CFD模擬系統,建立了月球返回大氣模型和化學/熱化學非平衡模型等,對嫦娥五號返回器的氣動特性進行了系統的仿真和研究,幫助完成了返回艙構型設計、高超聲速氣動力/熱計算、飛行穩定性分析等。
展望未來的月球探索事業
從探月工程向載人登月
月球旅行、地外基地、移居生存...
北航人也已做好準備!
「月宮一號」團隊由北航劉紅教授組建,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世界上第三個空間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綜合實驗裝置。2018年5月,團隊完成「月宮365」實驗,創造了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密閉生存實驗紀錄,標誌著中國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術領域達到世界尖端水平。
長徵啟航,北鬥組網,神舟圓夢
天宮問宇,嫦娥奔月,逐夢火星
……
北航人在中國航天各條戰線上
心懷夢想,紮根奉獻
圖源 | 我們的太空
從北航出發
續寫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篇章
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
追逐夢想,勇於探索
協同攻堅,合作共贏
努力建設新時代航天強國
向著星辰大海,前進!
出品 | 航小萱工作室
素材來源|央視新聞 新華社 公眾號「我們的太空」等
編輯|張曉磊 史越
範安琪、姚智愷、徐維樂亦有貢獻
來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