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超級2020:十大成就盤點

2021-01-11 網易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太空精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2020年,人類面臨了眾多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在超難模式下,中國航天不斷創造奇蹟,又迎來了厚積薄發的一年,在新型火箭首飛、衛星導航系統、月球與深空探測與商業航天等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今年是中國航天的超級2020,這些高光時刻值得銘記。

  2004年,嫦娥探月工程正式啟動,計劃通過「繞、落、回」三步走發展戰略全方位研究月球。目前已有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四號、鵲橋號、五號T1試驗器等完成任務,完整突破了環繞和著陸兩大月球探索使命,實現了人類首次軟著陸月球背後和巡視的壯舉。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成功,挑戰月球採樣返回,時隔44年(1976年蘇聯月球24號),它將為人類再次帶回月球樣品。


  △嫦娥五號的任務流程高度複雜,是無人探月的極致(圖片來源:作者改編)

  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總重達8.2噸,採用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聯合的方式探測月球,是人類無人探月史上最複雜最重的探測器。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成功返回,最終收穫了1731克樣本,超過了蘇聯三次無人採樣任務採樣總重量(301克)。在經歷了11個重大階段和關鍵步驟後,中國終於告別了僅有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贈送的1月球樣本的歷史,並全面掌握了無人地月往返系列技術。

  不僅如此,嫦娥五號實現了中國航天五大首次技術突破

  1.地外天體自動採樣封裝;

  2.地外天體起飛並精準入軌;

  3.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

  4.攜帶月球樣本高速(近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5.建立中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2020年6月23日,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第55顆衛星搭乘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北鬥系統,歷時26年研發,經歷了三代系統、共計發射了59顆衛星,終於完成全部組網星座發射任務,正式建成!

  在理論上,衛星導航系統能無限量為用戶提供全球覆蓋、全天候、全天時的高精度定位與授時服務,事關國家安全、經濟建設和科學研究等重要領域,是任何一個大國必須掌握的核心競爭力。


  △北鬥系統採用三種軌道,重點服務亞太地區(圖片來源:北鬥辦)

  整個北鬥建設過程分成了三步走策略,對應北鬥一號、二號和三號系統。其中,一號主要為試驗系統;二號為區域服務系統;三號為最終定型的全球服務並帶有區域增強的系統。

  北鬥三號系統的30顆衛星包括3顆為GEO(靜止地球同步軌道)衛星,3顆為IGSO(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24顆為MEO(中遠地球軌道)衛星,是人類現有導航衛星系統中最獨特創新的設計,能通過高軌衛星導航和短報文功能重點為亞太地區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

  屈原曾在長詩《天問》中發出了「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和「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曠世之問,其中「熒惑」(火星)始終是中國古人們最關心的行星之一。歷史走入現代,火星不僅是人類研究行星科學和太陽系演化史的核心參照,也是人類未來走向深空的突破目標。

  為此,中國航天正式啟動了行星探測計劃——「天問」。執行第一站任務的就是去往火星的天問一號。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搭乘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從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升空,開啟前往火星數億千米的旅程。


  △天問一號在深空中發回的中國最遠自拍(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它將在這次任務中挑戰在火星「繞」(環繞)、「著」(降落軟著陸)、「巡」(移動巡視)三大工程目標。組合體攜帶13項科學儀器,計劃對火星進行全方位研究,是近幾十年來人類火星探測技術複雜度之最,將打破人類探測火星新紀錄。

  目前,天問一號已經完成了多次軌道修正、深空機動、星上載荷和儀器測試、太空自拍等複雜操作,預計在2月10日抵達火星附近開始制動,將在2021年農曆新年為14億中國人獻上超級新年禮物。

  地球原本僅有一顆天然衛星,進入航天時代後,人類發射了上萬顆人造衛星,並通過這些衛星來了解地球的方方面面。

  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是我國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重大專項之一,主要依靠衛星系統實現全天候、全天時、全球覆蓋的對地觀測能力。


  △高分一號衛星(圖片來源:央視)

  2020年12月6日,中國發射高分十四號衛星,從2013年4月26日發射高分一號至今,中國在7年內發射了十四個系列、二十餘顆衛星組成高分衛星網絡,它們分別分布在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

  歷時七年,高分衛星專項系統建設成功收官,它們幾乎覆蓋了航天領域所有對地觀測方式,如可見光、紅外、雷達等,為我國長期穩定地獲得高解析度全球遙感信息提供重要保障,戰略意義明顯。

  運載火箭是航天事業的基石,決定了一國航天發展的能力上限,長徵五號是我國目前最強大的重型任務運載火箭。它將長徵火箭家族近地軌道運力上限從8噸級提到25噸以上,能將東方紅五號平臺這類大型載荷發射到高軌,能執行大型月球探測和火星探測任務等,是一個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的大型運載火箭平臺。


  △長徵五號基本型和B型運載火箭對比圖(圖片來源:Memorian-QN)

  中國最重要的航天工程之一,載人航天,起步於1992年,2021年將迎來最為關鍵的時刻——全面建造天宮空間站。為此,長徵五號要專門定製一個型號,負責實施近地軌道20-25噸級重載任務,這就是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相較於長徵五號,它採取一級半的「矮胖緊實」布局,採用更大的整流罩,重點服務於天宮空間站核心艙和實驗艙。

  2020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為2021年全面開啟天宮空間站建設創造了條件。

  神舟飛船是載人航天工程的功勳飛船,採用三艙式(推進艙、軌道艙和返回艙)構型。中國航天人通過11次任務成功掌握了載人航天的各項核心技術。然而,面對未來「星辰大海」的載人探測夢想,它的不足也愈發明顯,例如僅能運送3名航天員、貨運能力有限、一次性使用、壽命較短、功能和拓展性有限,極有必要研究下一代載人飛船。


  △世界三款現役載人飛船和四款在研載人飛船對比(圖片來源:Memorian-QN)

  2020年5月5日,新載人飛船試驗船隨著長徵五號B火箭成功首飛。它採用最新的兩艙式(推進艙、返回艙)布局,效率更高,技術更先進,容量更大、最多能搭載7名航天員、擁有較強載貨能力,在太空中使用壽命更長。

  通過模塊化和通用化設計,它可以通過更換隔熱模塊實現多次低成本重複使用。群傘氣囊緩衝設計,也使得回收過程舒適性和安全性大幅提升。為適應不同任務需求,新載人飛船試驗船設計了大、小兩個版本。

  飛船整體隔熱能力大幅提升,足以適應包括載人登月在內的載人深空探測計劃。這些優勢遠遠超過了神舟飛船的核心指標,也使得新載人飛船成為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新一代載人飛船之一。

  我國長徵火箭家族目前處在從傳統的二/三/四系列火箭逐漸更新為五/六/七/八/十一等的過程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中之一是在太陽同步軌道和極地軌道的運輸能力和性價比較低:一方面,主要負責的長徵二/四很難實現中型以上(3噸)載荷發射,長徵三號甲系列需要大幅改進(2020年首次通過改型突破了這種軌道)且未來空間有限;另一方面,用重載的長徵五/七等發射成本過高,亦需要改型。

  而國際同行已經開始布局使用火箭回收等技術進一步降低成本,並且計劃佔領商業發射市場份額。這兩種軌道事關核心的遙感、資源、氣象、科研、低軌通信等衛星類型,任務眾多業務量大,我國亟需對應火箭彌補這些空白。


  △首飛前的長徵八號(圖片來源:航天科技集團)

  2020年12 月 22 日,長徵八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它主要依託長徵七號和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技術,取長補短,採用模塊化設計理念,使用更加環保高效的液氧液氫和液氧煤油推進劑組合,定位於中型載荷發射。在運力方面,重點針對這兩種軌道實現不低於4.5噸的發射能力。

  與此同時,長徵八號將在未來逐漸驗證火箭可回收技術,並通過高可靠性、通用化、準備周期短、發射頻率高等設計,集中於高性價比的商業載荷發射任務,是長徵火箭家族圖譜的重要支撐力量。

  長徵系列火箭主要依託於各類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液氧液氫、液氧煤油等純液體推進劑,固體推進劑的應用還有待開發。由於儲存時間長、準備周期極短,固體推進劑火箭主要在特殊情況時做應急使用。

  從發射場的角度,海上發射無火箭殘骸落區問題、可移動、可靠近赤道,能最大限度利用地球自轉慣性,是各大國都會儲備的重要火箭發射技術。


  △長徵十一號會採取先冷發射彈出再點火的方式,從海上平臺發射(圖片來源:光明日報)

  純固體推進劑的長徵十一號火箭填補了上述空白。乍一看它是個「小不點」,火箭長21米、直徑2米、重58噸,運力在0.5-0.7噸級別(太陽同步/低軌軌道),但它的戰略意義非常重要。

  它的絕活在於能以很低成本執行小型載荷的一箭多星任務,並能夠適用於各種陸地固定發射場、移動發射場和海上發射場等環境。2020年,長徵十一號在酒泉、西昌、黃海(移動平臺)均進行了發射,其中依託海上平臺為第二次發射,實現了一箭九星的壯舉。目前,長徵十一號火箭共計發射十一次,成功了十一次!

  嫦娥系列月球任務,不僅以非常浪漫的「嫦娥」(軌道器和著陸器)、「玉兔」(巡視器)、「鵲橋」(嫦娥四號中繼星)和「廣寒宮」(嫦娥三號著陸地)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而著名,還以它們不斷實現的新紀錄而廣受國際科研界關注。


  △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和鵲橋號概念圖(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其中,嫦娥三號在2013年著陸月球,至今保持一定程度的工作狀態。2019年初,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著陸月球背面,一直正常工作至今,完成了超過25個月球日夜(月球的一天約為地球上的28天)的工作。不僅如此,她們是人類唯一著陸月球背後的著陸器和巡視器。玉兔二號行駛距離超過600米,服務於它們的中繼衛星——鵲橋號也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

  最新發射的嫦娥五號任務軌道器,在完成運送返回器和月球樣本到地球附近的任務後,又利用剩餘推進劑,繼續前往距離地球150萬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點。

  嫦娥探月工程,取得了人類航天眾多新紀錄,而這些記錄每天都在更新。2020年的嫦娥探月,是人類航天近些年載入史冊的亮點之一。

  進入21世紀後,商業航天開始崛起,成為60多年人類航天事業高速發展中的一大亮點,以Space X和藍色起源為代表的新秀甚至成為能攪動整個航天事業的「超級鯰魚」。中國作為航天大國,也孕育出了一批優秀的商業航天企業。


  △「穀神星一號」火箭發射瞬間(圖片來源:星河動力)

  2020年,依然是中國商業航天不斷突破的一年。星際榮耀、藍箭航天、星河動力、九天微星等企業獲得了數億乃至十餘億人民幣的巨額融資,不斷突破紀錄。

  在業務領域,星河動力「穀神星一號」衛星首飛成功,且進入太陽同步軌道,長光衛星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星座進展迅速,銀河航天5G通信低軌衛星成功測試,天儀研究院等進入民用SAR衛星領域……更多的探索取得新進展。

  在發展潛力方面,星際榮耀、藍箭航天等公司在不斷突破液氧甲烷火箭可復用發動機的試車進展,將於2021年首次發射液體推進劑火箭,也將是中國商業航天的重大進展。

  總體看來,這是中國航天最好的一年,未來發展前景充滿希望。

  2020年,有輝煌的成功,也有包括長徵七號甲火箭首飛、長三乙火箭、快舟商業火箭發射失利等的不幸。航天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然,正是因為困難重重,我們才要更努力發展航天。

  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復追。這是悲喜交加的一年,但喜遠大於悲。2021年,天問一號將抵達火星、天宮空間站將全面開建、長徵火箭家族將繼續擴容(長六甲等)、數型民營火箭和衛星也將有新突破,讓我們共同期待中國航天超級20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盤點2020中國航天的那些高光時刻
    【環球時報記者 任重 晨陽 馬俊 劉揚】「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從月球取回1731克月壤樣品」成為2020年年底刷屏的爆款新聞。但對於經歷了「超級發射」模式的中國航天而言,這只是累累碩果的其中之一。2020年即將結束,讓我們盤點一下那些令人振奮的瞬間吧。
  • 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協辦,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評選的「中科航天人才杯」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年終盤點丨2020十大中國黑科技
    2020接近尾聲,如同這個萬花筒似的世界一樣,這一年中科技圈每天也在發生著各種事情,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這個所處的世界。中國量子計算新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中國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類腦計算機……科技界在這一年裡不斷刷新著好消息,「九章」、「華龍一號」、「嫦娥五號」……這些響噹噹的名字,你了解多少?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2020中國科技硬核突破,點讚中國「黑科技」,致敬每一位建設者!
  • 2020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協辦,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評選的「中科航天人才杯」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樣本艙回收成功」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 2020年中國十大航天新聞
    2020年12月31日,由空間瞭望智庫、《國際太空》《衛星應用》《中國空間科學技術》雜誌,以及「中國太空網」官方微信聯合組織的2020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揭曉。
  • 2020中國航天的那些高光時刻
    但對於經歷了「超級發射」模式的中國航天而言,這只是累累碩果的其中之一。2020年即將結束,讓我們盤點一下那些令人振奮的瞬間吧。  年度發射次數屈居全球亞軍  按計劃,俄羅斯「聯盟」號運載火箭將於當地時間12月29日從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天發射場升空,將一顆法國軍用衛星送入軌道。這次發射同時也標誌著2020年世界航天發射活動的全部結束。
  • 2020中國航天超級年,「中國航天文創」重磅登場
    這不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而是北京電視臺《創意中國》的節目現場。「中國航天文創」在演播室發射了一枚模型火箭,點燃了全場觀眾的中國航天夢。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 超級星座?遠徵深空?2019 年世界航天有哪十大值得被記住的事件和成就
    2019年對於整個人類航天而言都是極其不可思議的一年,發生了很多大事,也取得了很多了不起的成就。如果評選出十大事件和成就的話(個人態度),大概是這些, 1.中國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後,人類探月新成就 2019年是人類登月50周年紀念,這也意味著我們距離那個偉大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然而,由於地球對月球的潮汐鎖定作用,人類永遠無法看到月球背面(絕大部分),也無法派遣探測器著陸那裡一探究竟。
  • 盤點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航空航天篇
    ​中國科技成就主要分為:航工航天、交通基建、農業科技、生物醫藥、海工裝備等。40年來,中國鐵路尤其是中國高鐵實現飛速發展,成為一張閃亮的「中國名片」。中國第一臺純國產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正式發布,這臺採用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晶片的超級計算機,取代之前的「天河二號」,成為世界上計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 外媒盤點NASA十大令人敬畏太空成就
    外媒盤點NASA十大令人敬畏太空成就 2016-10-18 04:45
  • 中國失去澳大利亞衛星站?中國航天成就顯著,航天精神勇往直前
    地球在過往的歲月裡,中國航天精神始終帶領著中國航天事業默默的向前發展在近年來,我國航天取得了諸多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環形山/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隨後又釋放了玉兔二號月球車。經過長達26年的努力,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
  • 盤點2020十大國內科技新聞,這是不平凡的一年
    原創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27日,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人士共同評選出的2020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入選的2020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分別是:抗擊新冠彰顯中國科技力量;中國史前人群遷徙與族源之謎揭開;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北鬥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五中全會《建議》專章部署科技創新;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20多年後終獲證;嫦娥五號月球挖土1731克;華龍一號併網發電成功;「奮鬥者」號載人深潛10909米;「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引發世界關注。
  • 長徵七號改首飛發射失利,2020中國航天「超級模式年」蒙塵
    但實際上,2020年被視為中國航天發射「超級模式年」,宇航年度發射次數預計將首次超過40次,中國將有多個國家級重大航天工程完成收官或正式啟動,多個宇航型號首飛在即,產品交付數量歷史空前,發射密度亦有望創下歷史新高。
  • 2021年江蘇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盤點2020中國黑科技新成就
    2021年江蘇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盤點2020中國黑科技新成就   行測常識判斷考點範圍很廣,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經濟、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夥伴們長時間不間斷的積累。
  • 杜拜擬建水下豪華酒店 盤點中國十大超級豪宅
    杜拜擬建水下豪華酒店 盤點中國十大超級豪宅 房天下綜合整理
  • 盤點航天事業 弘揚航天精神
    盤點航天事業弘揚航天精神
  • 最新中國十大驕傲成就盤點,你知道幾個?
    1、「復興號」領跑世界 開啟中國高鐵新時速 說到讓世界驚嘆的中國成就,那肯定少不了中國的「復興號」高鐵。2017年9月「復興號」首次運行後,「350公裡每小時」這一世界列車第一時速,就登上了各國媒體的新聞版面。
  • 2020年前3季度,中國航天發射繼續穩坐世界第一,各國盤點
    ,截至三季度末(2020年9月30日),世界各國航天發射情況。截至三季度全球共進行了76次航天發射任務,68次成功,8次失敗,一共將843個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航天發射成功率為89.5%。2020年已經過了四分之三,截止到三季度,2020年中國航天發射數量達到了29次,依然穩坐世界第一。
  • 不平凡的2020 進擊的中國航天迎來超級大年
    冉承其曾評價,北鬥三號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歷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紀錄。中國的航天事業正在向全世界展示「中國速度」。在被認為是中國航天超級大年的2020年,北鬥衛星系統的順利收官只是其中一環,除此之外,探月三期的收官,發射火星探測器以及開建中國空間站等重大事項,都非常值得期待。
  • 盤點世界足壇歷史上誕生於足球弱國的十大超級巨星
    盤點世界足壇歷史上誕生於足球弱國的十大超級巨星 世界足壇歷史上誕生過一代又一代超級巨星,他們為各自的時代打上了自己獨特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