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商韜略 黑森林
「太空面」賦予了中國「面文化」新的內涵,同時也意味著航天品質進入千家萬戶。
2002年,一碗來自新石器時代的麵條在青海出土,色澤微黃、粗細均勻,似乎還透著剛出鍋的勁道,刷新了麵條最古老的記錄。
作為麵條家族裡最年輕的一員,方便麵誕生才幾十年,卻已超越所有前輩,成為了家家必備的「國民食品」。
沒有任何食物,能像方便麵一樣,古老又年輕;煙火氣中不失潮流,既承載了民生百味,又供養著前沿未來。
【逆轉背後的「太空面」】
7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二季度GDP實現同比增長3.2%。在全球主要經濟體哀鴻遍野之時,這個「平平無奇」的數據讓國內外許多經濟學者嘖嘖稱奇。
挑戰與機遇並存的2020年,中國經濟能從衰退走出了一個V字反轉,背後少不了中國尖端科技的爆發式推動力,航天科技即是代表之一。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實驗任務圓滿成功,為星際旅行打造了一輛「太空巴士」;北鬥全球定位系統組網成功,一舉超越美國GPS;嫦娥五號進入緊鑼密鼓的最後階段……
重大發射任務、密集發射次數,逐漸清晰的多層次太空戰略,中國航天迎來了一個超級2020。
9月2日,正當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打卡飛行1億公裡,刷新中國航天深空探測裡程的新紀錄的時候,一場「航天品質 美好生活——康師傅方便麵交接儀式暨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籤約儀式」在上海舉行,宣告康師傅旗下兩款產品,經典的紅燒牛肉麵和融合多重高端工藝的速達麵館,成為了中國首款「太空面」。
與中國航天攜手三年後,康師傅不負眾望,將太空高度的航天品質和航天標準融入了惠及民生的食品行業。
任何影響未來的尖端科技都會經歷從前沿向大眾普及的過程,伴隨著中國航天的外太空步伐,作為麵條的故鄉,「太空面」賦予了中國「面文化」新的內涵,同時也意味著航天品質進入千家萬戶。
這是歷史的規律,也揭示出中國企業如何在市場的波譎雲詭中乘風破浪。
【大時代中的企業責任心】
近些年,國際上「黑天鵝事件」頻發,政治經濟形勢風雲突變,經貿交流持續萎縮。
在中國經濟走過四十年的高速增長後,2020年的經濟「內循環」戰略構想再次將中國企業帶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
「內循環」不但意味國產替代與產業升級,更意味著十四億人的中國市場的每一處關節、血管、神經不斷被打通,人流、物流、信息流運轉速度不斷加快,才能夠從外部依賴頑疾中的改出,進而形成「內外雙循環」相輔相成的格局。
但「快」的同時,「六穩六保」也成為了全國經濟的壓艙石。
所謂「六穩」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做好「六穩」、落實「六保」,不但關乎社會的和諧,更是企業經營的風向標。
在年初突如其來的市場行情中,作為重要的應急救援物資,康師傅運用數位化工具與O2O平臺合作,迅速響應民生需求,第一時間復工復產,迅速組織全面動員、激活產業鏈,及時頂住了供應壓力,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安全美味的產品。
此後,復工進行時的社會經濟面臨著餐飲、交通等等配套難題。康師傅便與騰訊合作構建起數據中臺,積極進行5G時代數位化轉型,從而監測到了市場新動向,在產銷協調、物流運輸、原物料供應上順勢而為,推出煮麵、家庭裝等等新場景產品,助力全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的全面復甦。
可以說,二季度3.2%增長的「平平無奇」身後,還有更多像方便麵這樣的默默無聞。
人類食物的歷史已有數萬年,方便麵誕生不過幾十載,隨著人類的步伐上天下海,並與米麵菜油等一起成為了食品供應保障的根基。
這不僅僅是因為方便麵自身的優勢,更是作為快消食品行業「排頭兵」的角色,康師傅方便麵長期投入產品科技研發、內外管理精進、企業文化升級,從而實現高效運作帶來的社會綜合效益。
在「保民生」、「內循環」的大背景下,這種效應尤為珍貴。
日前,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京正式發布了一份針對企業就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認知情況的基線調研報告,康師傅是唯一一家入選的食品飲料企業。
這是因為康師傅的排頭兵效應,惠及產業鏈上下遊成千上萬供應商、經銷商、零售商,上連4000萬農民、下接9億消費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產業生態,讓整個行業得以健康發展,直接或間接促進了社會就業。
比如,截止2018年底,康師傅累積幫助河北張家口康巴諾爾地區建立蔬菜基地29.5萬畝,為天津乃至全國工廠提供綠色無汙染的優質蔬菜,成功帶動了當地近萬貧困人員就業。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一詞共出現39次,表露出政府對於就業這一重要民生的關切。
企業穩,則就業穩;就業穩,則社會穩,這正是一個民族企業的歷史責任。
【走向未來的國民品牌】
企業立足社會綜合效益,社會反饋企業市場紅利。
2020上半年,康師傅業績疫情下逆勢飆升,淨利超26億元創新高,就是這種良性互動最好的證明。這也進一步鼓勵了康師傅繼續以社會綜合效益為導向,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來自中國航天與康師傅的重量級大咖齊聚一堂,見證航天級別「太空面」的高光時刻——這一過去三年雙方合作階段性成果,也開啟未來新三年的攜手之路。
食品飲料與航天事業同屬系統工程,在體系管理與品質把控上有諸多可借鑑之處,特別是在太空食品領域,兩者更是直接重合。
作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康師傅順應了航天、體育事業等高技術需求,推出了將行業的技術水平與營養安全標準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臺階。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儀式上,還來了許多參加過康師傅航天科普巡展的學生現場觀禮。
在活動結束後,康師傅還特地舉辦了一堂「航天的開學第一課」,由原國家首批航天員吳傑親自擔任講師,分享航天員的成長之路。活動現場以及網上連線的多所學校的同學們和家長齊聚一堂,聽航天員叔叔講述太空科技和太空食品,種下自己心中的太空夢想。
因為,社會對食品行業的重視、關心成就了康師傅,也對品牌身上的責任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康師傅控股執行長韋俊賢就談到了與中國航天合作對企業文化的改變:
「其實在合作中間,除了我前面講的員工感到驕傲之外,我們希望把航天精神裡面非常講科學的內容能夠帶到,跟我們企業未來的文化也是一致的,不光有精神,還要有實際的科學去支撐。「
康師傅以國民級別的市場地位,站在了時代的潮頭的同時,也以這樣的品牌力、渠道力,承擔起了食品安全與航天事業科普者的角色。
三年來,康師傅的航天科普展系列活動已經走了大半個中國,走過多所學校為20多萬學生帶去用充滿航天黑科技與美食奧秘的科普盛宴。
此前,康師傅緊隨在線教育的潮流,聯合專業教育機構推出融合5G等全新技術的網課《太空美食家》,採用全程網絡授課的形式,面向全國15個城市20多所中小學校的學生開放。
▲方便麵蔬菜包採用FD凍幹技術可以保持食物的營養
通過引導青少年學習航天精神的同時,增強未成年人對食品科技與食品安全的認知,為整個行業的持續進化打下了未來的基礎。
民以食為天,對於食品行業,追求行業發展的階梯,如同中國航天戰略一樣,永遠沒有終點。
康師傅所建構起航天事業和食品科技相融合的知識體系、教育體系和應用體系,打破了尖端航天與普通人日常生活之間的溝壑,承擔起了一個國民地位的品牌,在這個風雲幻變的關鍵時期,肩負的企業歷史責任。
一碗「太空面」背後,是康師傅「國民地位」歷久彌堅的根本,更是在後2020時代,中國企業繼續乘風破浪的核心驅動力。
一一END一一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