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2日,人類第一個在軌實驗室——國際空間站,迎來了它的第一批太空人訪客,從此整整20年過去了,超過兩百多個太空人,曾長期或短暫逗留生活在這裡。在距離地表400多公裡的太空,曾經發生過哪些有趣、好玩的事情呢?相比70億,從沒有離開過地面的人類,他們的生活從此會有怎麼樣的影響與改變呢?
這一切的問號,由ISS的前太空人:Anna Fisher,Richard Linnehan,Jack Fischer 和 Barbara Morgan,借著這個20周年慶的特殊日子,一起分享他們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經歷。
首先,國際空間站不同於地面,它位處地球低空軌道。這就意味著太空人們,一旦隨同火箭升空離開地面後,他們將會在微重力環境下度過數月(除部分臨時派駐的個別人員,大部分太空人會長期待待在國際空間站的)。失重、零重力,這將是所有空間站訪客,第一時間需要面臨的考驗。
如今已在太空中待了59天,另外還有6次,共計42小時11分鐘外太空「行走」經歷的林內漢對此最有發言權。面對採訪鏡頭,他坦言:你會注意到自己身體的巨大差異,特別是你的肌肉,在腿部萎縮的程度方面,一旦進入微重力或零重力環境,你就會出現液體移動。
為何如此,其實科學上並不難理解,因為,平時,你在地球上通常會被重力壓住身體,而一旦突然失去了這個重力。液體會習慣性地流到太空人的上半身、胸部和頭部的。這個感覺,就像你把身體倒過來一樣!而過去一直需要支撐你身體直立的肌肉組織,也會突然變得毫無壓力、鬆弛下來了。所以,當太空人再回到地面時,他們通常都需要人員幫忙攙扶、總是癱瘓在地,站也站不穩。
為此,每個進入太空的人,第一時間都會經歷一個緩衝期:感冒好幾天,然後再進入穩定狀態,逐漸適應太空環境,然後,他們才能正常展開各種日常的科考實驗。
為此,很多好玩有趣的事情就開始發生了!比如,不同於地球,身處太空,你不再需要區分上下了,失重的環境,讓你到處漂浮、凌波微步,絕世輕功也不是什麼稀罕事。而作為地球第一位太空媽媽——費舍爾,就很不習慣這個狀態。她總要下意識地保持方向感,可讓她很無奈的是,對她而言哪裡都是天花板,而已的「地面」,就是腳碰著的地方……
其次,對於人來說,哪怕到太空,依舊避免不了的事情就是吃喝拉撒!而吃喝最大的影響就是,似乎所有的美食都變得平淡無味,這並非是廚師的手藝不行,或者是說食物的相貌改變所致。最主要的問題,身處太空環境,你的味蕾會發生很大變化,它似乎變得更遲鈍了一點。所以,對大部分太空人來說,來點勁辣的食物,會更爽,比如摩根就很喜歡太空的俄式牛肉絲套餐,也有很多小夥伴非常享受鮮蝦雞尾酒。
吃完之後,哪怕在太空環境,你也躲避不了上廁所的問題。與其說太空人坐在馬桶上面,還不如說他們坐在真空吸塵器上面。特別是最近幾天,NASA才剛剛把這世界上最昂貴的馬桶,價值2300萬美元折合約1.6億人民幣的馬桶,才剛送到太空去,升級他們的新系統。
這也是地球上最環保的超級系統之一,名為「通用廢物管理系統(UWMS)」,但它卻僅有45公斤重、高71釐米,材質為鈦合金,比黃金打造的還要值錢!它不僅能做到乾濕分離,還能做到尿液的淨化,讓水分循環再次變為可飲用的純淨水。不得不說,這也是經過幾代技術迭代之後,人類最先進的黑科技之一了。
最後,上太空,並不是一件簡單有趣的事情。一代代太空人們,幾乎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玩命的事。另外,隨著時間推移,人們也慢慢知道了,更長時間的太空任務會以多種方式影響人體。這就包括且不限於:引發太空人大腦結構和功能、視覺、心肌細胞和腸道細菌多樣性的變化。長時間在微重力環境下生活和工作,也會導致骨骼和肌肉的損失。
對於這一點,太空人們是深有體會,並用最科學的辦法,儘可能避免負面的影響。
可在短期的航天飛行中,你可能不會明顯察覺到這樣的變化,可若你在太空中長時間的飛行與逗留,一般當你返回地面時,你就會發現自己的骨量會減少20% 。就如費舍爾在採訪時所說:「我們正在努力讓人體和人體系統,在往返過程中更好地工作。」所以,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工作和休息之餘,多加強運動,比如每天鍛鍊2到2.5個小時,補充維生素 d,理解視覺上的變化,這些都是非常良性主動適應的辦法之一。
另外,除了生理上的影響之外,長時間的航天飛行,也會給太空人造就心理上的壓力。特別是長時間與親朋好友們的分離,而產生的孤獨感。
作為太空人,你必須學會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當然,這樣的經歷,也並非全然是壞事,就如費舍爾所感慨那樣:「它教會我要專注於對我來說更重要的事情,而不是每天單調乏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