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了!你知道在國際空間站有哪些好玩?他們會有什麼後遺症?

2020-11-06 地球Explore

2000年11月2日,人類第一個在軌實驗室——國際空間站,迎來了它的第一批太空人訪客,從此整整20年過去了,超過兩百多個太空人,曾長期或短暫逗留生活在這裡。在距離地表400多公裡的太空,曾經發生過哪些有趣、好玩的事情呢?相比70億,從沒有離開過地面的人類,他們的生活從此會有怎麼樣的影響與改變呢?

這一切的問號,由ISS的前太空人:Anna Fisher,Richard Linnehan,Jack Fischer 和 Barbara Morgan,借著這個20周年慶的特殊日子,一起分享他們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經歷。

首先,國際空間站不同於地面,它位處地球低空軌道。這就意味著太空人們,一旦隨同火箭升空離開地面後,他們將會在微重力環境下度過數月(除部分臨時派駐的個別人員,大部分太空人會長期待待在國際空間站的)。失重、零重力,這將是所有空間站訪客,第一時間需要面臨的考驗。

如今已在太空中待了59天,另外還有6次,共計42小時11分鐘外太空「行走」經歷的林內漢對此最有發言權。面對採訪鏡頭,他坦言:你會注意到自己身體的巨大差異,特別是你的肌肉,在腿部萎縮的程度方面,一旦進入微重力或零重力環境,你就會出現液體移動。

為何如此,其實科學上並不難理解,因為,平時,你在地球上通常會被重力壓住身體,而一旦突然失去了這個重力。液體會習慣性地流到太空人的上半身、胸部和頭部的。這個感覺,就像你把身體倒過來一樣!而過去一直需要支撐你身體直立的肌肉組織,也會突然變得毫無壓力、鬆弛下來了。所以,當太空人回到地面時,他們通常都需要人員幫忙攙扶、總是癱瘓在地,站也站不穩。

為此,每個進入太空的人,第一時間都會經歷一個緩衝期:感冒好幾天,然後再進入穩定狀態,逐漸適應太空環境,然後,他們才能正常展開各種日常的科考實驗。

為此,很多好玩有趣的事情就開始發生了!比如,不同於地球,身處太空,你不再需要區分上下了,失重的環境,讓你到處漂浮、凌波微步,絕世輕功也不是什麼稀罕事。而作為地球第一位太空媽媽——費舍爾,就很不習慣這個狀態。她總要下意識地保持方向感,可讓她很無奈的是,對她而言哪裡都是天花板,而已的「地面」,就是腳碰著的地方……

其次,對於人來說,哪怕到太空,依舊避免不了的事情就是吃喝拉撒!而吃喝最大的影響就是,似乎所有的美食都變得平淡無味,這並非是廚師的手藝不行,或者是說食物的相貌改變所致。最主要的問題,身處太空環境,你的味蕾會發生很大變化,它似乎變得更遲鈍了一點。所以,對大部分太空人來說,來點勁辣的食物,會更爽,比如摩根就很喜歡太空的俄式牛肉絲套餐,也有很多小夥伴非常享受鮮蝦雞尾酒。

吃完之後,哪怕在太空環境,你也躲避不了上廁所的問題。與其說太空人坐在馬桶上面,還不如說他們坐在真空吸塵器上面。特別是最近幾天,NASA才剛剛把這世界上最昂貴的馬桶,價值2300萬美元折合約1.6億人民幣的馬桶,才剛送到太空去,升級他們的新系統。

這也是地球上最環保的超級系統之一,名為「通用廢物管理系統(UWMS)」,但它卻僅有45公斤重、高71釐米,材質為鈦合金,比黃金打造的還要值錢!它不僅能做到乾濕分離,還能做到尿液的淨化,讓水分循環再次變為可飲用的純淨水。不得不說,這也是經過幾代技術迭代之後,人類最先進的黑科技之一了。

最後,上太空,並不是一件簡單有趣的事情。一代代太空人們,幾乎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玩命的事。另外,隨著時間推移,人們也慢慢知道了,更長時間的太空任務會以多種方式影響人體。這就包括且不限於:引發太空人大腦結構和功能、視覺、心肌細胞和腸道細菌多樣性的變化。長時間在微重力環境下生活和工作,也會導致骨骼和肌肉的損失。

對於這一點,太空人們是深有體會,並用最科學的辦法,儘可能避免負面的影響。

可在短期的航天飛行中,你可能不會明顯察覺到這樣的變化,可若你在太空中長時間的飛行與逗留,一般當你返回地面時,你就會發現自己的骨量會減少20% 。就如費舍爾在採訪時所說:「我們正在努力讓人體和人體系統,在往返過程中更好地工作。」所以,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工作和休息之餘,多加強運動,比如每天鍛鍊2到2.5個小時,補充維生素 d,理解視覺上的變化,這些都是非常良性主動適應的辦法之一。

另外,除了生理上的影響之外,長時間的航天飛行,也會給太空人造就心理上的壓力。特別是長時間與親朋好友們的分離,而產生的孤獨感。

作為太空人,你必須學會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當然,這樣的經歷,也並非全然是壞事,就如費舍爾所感慨那樣:「它教會我要專注於對我來說更重要的事情,而不是每天單調乏味的工作」。

相關焦點

  • 花了20年,超130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都在研究什麼?對我們有用?
    在太陽落山的某個時候,你也許能看到,在西邊的地平線上,有一個明亮的物體,無聲地在天空迅速移動,它就是人類目前為止,建造的最大的太空建築,國際空間站。作為科學研究和開發天空資源的平臺,國際空間站集成了人類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也是目前人類所創造的最昂貴的裝置。
  • 花了20年,超過130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究竟有什麼研究成果?
    國際空間站的設想是1989年由時任美國總統裡根首先提出的,也就是通過合作的方式,在太空見到最大的載人空間站。而這一設想一經提出,就在世界各國中引起了廣泛的爭討。 國際空間站從提出,到建立用時約20年。並且各國在國際空間站上的投入,也已超過了1300億美元(未算入通貨膨脹)。20年的時間和1300億美元製造出的國際空間站,究竟在研究什麼呢?對人類未來太空研究又有怎樣的用處呢?
  • 做完抽脂後遺症有哪些?
    做完抽脂後遺症有哪些? 核心提示:現實生活中很多身材肥胖的女性為了讓自己快速瘦下來會選擇去做抽脂手術,很多人在做抽脂手術之前都想弄清楚做完抽脂後遺症有哪些?
  • 運行20年,國際空間站20大科學突破
    20年,其間開展大量在軌科學實驗,取得多個方向的突破。NASA近日盤點了20大科學突破—— 基礎疾病研究: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癌症,哮喘,心臟病。如果其中任何一種疾病影響了你的生活,那麼空間站的研究也會影響到你的生活。 發現持續冷燃火焰:科學家在滅火實驗中點燃液滴時,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 國際空間站標記人類在地球軌道生活20年
    (美國宇航局)2000年10月31日,國際空間站的第一批太空人——美國人比爾·謝潑德(Bill Shepherd)和俄羅斯人謝爾蓋·克裡卡列夫(Sergei K. Krikalev)和尤裡·吉岑科(Yuri P. Gidzenko)從哈薩克斯坦起飛。 兩天後,他們打開空間站的門,雙手合十。星期一,標誌著20年來一直有人住在那裡。
  • 運營20年的國際空間站故障頻出 接下來命運會如何?
    他們的到來將預示著這個軌道實驗室20年來持續有人駐留的開始,NASA領導著一項國際合作努力,將在10年中繼續建設這個實驗室。出於在美蘇大衝突後緩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願望,空間站合作夥伴關係或多或少取得了成功。即使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生空難,但空間站仍然有人駐留,只是後來美國有近10年時間沒有自己進行太空運輸。
  • 花費20年,超過130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在研究什麼呢?
    什麼是國際空間站,相信大家對這個詞是很陌生的,甚至有些人並沒有聽到過這個詞,但是這個詞出現的時間並不短,而且我們偶爾會在新聞聯播上,或則是在其他應用APP上見到過這個詞,但是我們仍然不知道國際空間站到底是做什麼的,到底在研究什麼?今天就來跟我一起了解一下國際空間站到底在做什麼,對我們又有什麼意義。
  • 20年近3000項實驗,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研究了啥?
    一張圖告訴你誰在國際空間站上做了什麼研究。  二十年前的本周,即2000年11月2日,三名太空人打開了新建成的國際空間站的大門,漂浮了進去,從此開啟了人類在這個太空前哨上的長期生活和工作。在2019年的一項研究中,日本研究人員報告說,雄性小鼠在國際空間站的籠子裡漂浮了35天後,仍然可以生育健康的後代。  太空中的植物。美國宇航局的太空人Don Pettit於2012年在國際空間站上記錄了西葫蘆在太空的生長。更重要的是,太空人已經能夠種植生菜和其他蔬菜,以改善他們在太空中長時間駐留期間的飲食。
  • 手機換屏後會有什麼後遺症嗎?專業維修師傅給你出招!
    手機換屏後會有什麼後遺症嗎?專業維修師傅給你出招! 2020年09月28日 17:3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手機換屏後會有什麼後遺症嗎?
  • 國際空間站20年,不斷老化要修修補補,美國還沒接替者
    除此之外,它必須躲避軌道上微小的隕石:僅今年一年,國際空間站就不得不採取三次機動以避免被隕石擊中。有時也會中彩,比如2016年一塊太空碎片就打碎了國際空間站的一扇窗戶。儘管太空中存在著沒有空氣、存在輻射、軌道上的碎片以比子彈快幾倍的速度飛來飛去等固有危險,太空人們還是設法在國際空間站上連續生活了20年。
  • 為何外國不再建個空間站,非要加入中國空間站?他們有什麼預謀
    為何外國不再建個空間站,非要加入中國空間站?他們有什麼預謀浩瀚的宇宙是神秘而強大的存在,裡面有著很多人類所不知道的世界,人類雖然一直都在探索著這個神秘的宇宙,但是對於宇宙的了解和發現卻是少之又少,這也就更加激發了人們的好奇心。
  • 國際空間站載人飛行滿20周年
    今年是人類在國際空間站居住的20周年。2000年10月31日,第一批機組人員來到國際空間站時,這裡只是3個小房間。不久後,這些人就發現,國際空間站裡幾乎沒有什麼空間可供他們活動。那裡的空氣溫暖又潮溼,讓他們感覺黏糊糊的。
  • 人類登上國際空間站20年,太空中人類文明的符號
    派遣年齡較長的太空人完成這次任務,並不僅是看重他們的經驗,也是對這些太空人的老朋友、已步入暮年的國際空間站的致敬。到今年11月2日,人類進駐國際空間站已經足足20年了。國際空間站只有一個美式橄欖球場大小,生活空間相當於一個六居室的房子。在過去20年裡,來自19個國家的141個人到過這裡。他們品嘗過這裡的食物,抱怨過這裡的廁所,在這裡抽過血,嘗試過太空行走,無數次地從這個外太空的狹小空間裡打量著宇宙和地球。
  • 生活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會面臨哪些危險?
    火災很可怕,在地球上我們有滅火器,美國用二氧化碳,俄羅斯用肥皂水。然而,這兩種方法都不能在太空中使用。所以美國科學家設計了有噴嘴的太空滅火器,用於「噴射」空間站面板後面的「火口」(因為線路錯誤最有可能發生火災的地方)。
  • 相差20多年上天,天宮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的區別在哪裡?
    其實,國際空間站早在1993年就開始立項,是由美國和俄羅斯共同發起的,然後有日本,歐盟等16個國家共同參與,一起完成了國際空間站的總體設計,1998年11月,完成所有的製造和測試,正式發射入軌。遲到20年的天宮空間站,與現在的國際空間站到底有哪些區別的呢?
  • ARISS將在國際空間站慶祝火腿無線電20年
    業餘無線電臺(ARISS)不久將慶祝國際空間站(ISS)連續開展火腿無線電業務20年。美國航天局正在用一張新製作的信息圖來紀念這一裡程碑,該信息圖強調了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機組成員與學生之間通過業餘無線電進行的教育接觸。在過去的20年裡,ARISS支持了近1400次與學校、學生團體和其他組織的預定火腿無線電接觸。
  • 國際空間站壽命將至,未來人類去哪裡,NASA或有準備
    20年前正值西方人狂歡的節日,在哈薩克斯坦一艘太空梭由俄羅斯聯盟號火箭發射升空,歷經兩天的時間,這艘載有1名美國太空人和2名俄羅斯太空人的太空梭抵達國際空間站(ISS),從此開始了人們在國際空間站的生活,從那時開始,太空人已經在那裡生活和工作了20年,目前已經超過240名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工作過
  • 如何在太空生活:我們從國際空間站學到了什麼?
    11月2日是第一批太空人登上國際空間站(ISS) 20周年的紀念日。從那時起,這座近地軌道上運行的人造設施就一直有人類居住。  在太空環境下連續運行20年,使國際空間站成為了解地球以外人類如何生活的理想「自然實驗室」。
  • 如何在太空生活:我們從國際空間站學到了什麼?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1日消息,11月2日是第一批太空人登上國際空間站(ISS) 20周年的紀念日。從那時起,這座近地軌道上運行的人造設施就一直有人類居住。在太空環境下連續運行20年,使國際空間站成為了解地球以外人類如何生活的理想「自然實驗室」。
  • 俄媒:人類值守國際空間站20年後還能堅持多久?
    據《俄羅斯報》網站11月2日報導,20年前,人類太空人首次進入了太空中的國際空間站(ISS)。ISS還能堅持服役多久?目前正處於討論之中。選擇這三人的目的是確保在任何異常情況下解決問題並保住空間站。吉津科在接受該網站採訪時說:「我們為地球人在未來至少15年內常駐太空並廣泛開展國際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礎。(我們擔負的)責任之大超乎尋常。」他至今仍對進入ISS的第一天記憶猶新:「當然(記得)。我開始從『聯盟』飛船內側開啟通往空間站的艙門。鎖開了,但飛船艙門『吸』住了打不開。簡單地說,我是和謝爾蓋合力把門拽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