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人類值守國際空間站20年後還能堅持多久?

2020-11-04 參考消息

據《俄羅斯報》網站11月2日報導,20年前,人類太空人首次進入了太空中的國際空間站(ISS)。ISS還能堅持服役多久?目前正處於討論之中。

報導稱,2000年11月2日,「聯盟TM-31」飛船搭載著俄羅斯太空人尤裡·吉津科、謝爾蓋·克裡卡廖夫和美國太空人威廉·謝潑德抵達ISS。首個ISS長期考察組開始了他們的駐站工作。

這個考察組的成員可謂超級可靠。「蘇聯英雄」和「俄羅斯英雄」克裡卡廖夫此前曾4次進入太空,還搭乘過美國飛船。「俄羅斯英雄」吉津科曾在「和平」號軌道站上工作過179天。謝潑德曾負責調校ISS的控制系統。選擇這三人的目的是確保在任何異常情況下解決問題並保住空間站。

吉津科在接受該網站採訪時說:「我們為地球人在未來至少15年內常駐太空並廣泛開展國際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礎。(我們擔負的)責任之大超乎尋常。」

他至今仍對進入ISS的第一天記憶猶新:「當然(記得)。我開始從『聯盟』飛船內側開啟通往空間站的艙門。鎖開了,但飛船艙門『吸』住了打不開。簡單地說,我是和謝爾蓋合力把門拽開的。他首先飄進了空間站,隨後是謝潑德,最後是我。」

他們進入空間站後的第一件事是開燈,隨後啟用了水源分發加熱系統和廁所。謝潑德當時說:「我們還有什麼需要?水有了,照明有了,廁所有了。全齊了,生活開始了。我們這才意識到我們到家了。」隨後,他們準備好攝像頭並插上了視頻信號和電源插頭以便進行視頻直播。這是在ISS上的首要工作之一。

報導還稱,值得一提的是,ISS內的第一張桌子是由氧氣瓶盒子充當的。吉津科表示,讓俄美兩國的設備兼容工作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設備內部)壓力互不相同。到處都是帶有兩國不同特色的設備。太空人們激活了生命保障系統的主要部件,解封了設備、便攜電腦、特種服裝、辦公用品和線纜,還開啟了所有系統,測試並檢查它們在各種狀態下是否運行良好。如果出現故障、異常或不匹配情況,他們會與地面共同解決和消除問題。

報導指出,首艘「進步」貨運飛船與ISS的對接充滿了各種意外。吉津科回憶說:「當時所有問題都冒出來了:貨運飛船意外『晃動』、(對接)改為手動控制、攝像頭鏡頭結霧、飛船相對空間站的狀態無法控制……我和謝爾蓋兩人進行合作:一個人從(空間站)窗口觀察飛船,另一個人控制飛船的靠攏。」

20年來,人類太空人每一天都值守在這個距離地球300多公裡的空間站內。

ISS已經服役了20多年,它還能堅持多久?各國最初決定將其使用到2020年,後來又改為2024年。目前,各國正在討論將其服役期延長到2028年甚至更晚的問題。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俄太空人:國際空間站修補裂縫後仍在洩漏空氣
    (觀察者網訊)國際空間站俄羅斯「星辰」模塊艙日前出現長度為2-4釐米裂縫,機組臨時使用聚醯亞胺膠帶修補,但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直播國際空間站機組與地面的通話顯示,修補後艙內的壓力繼續下降,且空氣流失的速度比修補以前更快。
  • 俄媒:國際空間站驚現酒精味
    參考消息網5月12日報導 俄媒稱,俄羅斯太空人帕維爾·維諾格拉多夫解釋了可能造成國際空間站在美國「龍2」飛船抵達後出現強烈酒精氣味的原因。據俄新社5月10日報導,這裡存在幾種說法。例如,在地面上給飛船消毒時或許使用了酒精。此外,用於飛船內部的材料可能也是產生氣味的原因。維諾格拉多夫說:「這是否是酒精也值得商榷。
  • 我國空間站核心艙明年春季發射,國際空間站還能堅持多久
    今年上半年雖然由於疫情影響,許多計劃被推遲,但是在疫情控制住後,我國航天項目就開始井噴式的爆發了。近日長徵八號運載火箭也首飛成功了,目前已經到了2020的年尾。而這時卻傳來了一個消息,2021年我國航天事業依舊在按照計劃行進當中。
  • 國際空間站不妙,俄航天專家:或在2024年停用
    自2000年首批太空人入駐以來,國際空間站迄今已運行近20年,其剩餘壽命如何受到科學界關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日援引俄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的分析稱,「如果空間站技術條件正常,本來可以寄希望於延長使用期。現在,與使用已久有關的毛病開始出現……我們需要為到2024年以後空間站將不再存在的事實做準備。」
  • 俄航天專家:國際空間站「開始散架」,或在2024年停用
    自2000年首批太空人入駐以來,國際空間站迄今已運行近20年,其剩餘壽命如何受到科學界關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日援引俄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的分析稱,「如果空間站技術條件正常,本來可以寄希望於延長使用期。現在,與使用已久有關的毛病開始出現……我們需要為到2024年以後空間站將不再存在的事實做準備。」
  • 俄專家:國際空間站「開始散架」或在2024年停用
    中新網10月7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7日報導,近日,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表示,國際空間站表層已出現「小孔」,並「開始散架」,或將在2024年停止使用。資料圖:國際空間站。據報導,約寧表示,「如果空間站技術條件正常,本來可以寄希望於延長使用期。
  • 俄專家:國際空間站「開始散架」,或在2024年停用
    據俄羅斯衛星網7日報導,近日,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表示,國際空間站表層已出現「小孔」,並「開始散架」,或將在2024年停止使用。資料圖:國際空間站。約寧指出,目前的裂縫會找到、控制住並修理好,但此後可能會出現新問題,這意味著寄希望於國際空間站無故障運行沒有根據。約寧補充道,「無論說什麼,從原則上講,很明顯的是,我們需要為到2024年以後空間站將不再存在的事實做準備。」他介紹稱,最初國際空間站計劃於2015年停用,但隨後其工作期限被延長至2020年,後又再延長至2024年。
  • 俄航天專家:國際空間站「開始散架」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覺珵】自2000年首批太空人入駐以來,國際空間站迄今已運行近20年,其剩餘壽命如何受到科學界關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日援引俄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的分析稱,「如果空間站技術條件正常,本來可以寄希望於延長使用期。現在,與使用已久有關的毛病開始出現……我們需要為到2024年以後空間站將不再存在的事實做準備。」
  • 俄媒:中國2022年發射空間站 並向外國太空人開放
    原標題:中國計劃2022年發射天宮空間站俄媒:航天將實現跨越式發展參考消息網8月9日報導俄媒稱,中國計劃2022年發射天宮空間站。天宮預計將遵循與國際空間站類似的設計標準,並向外國太空人打開大門。
  • 我國將建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卻「開始散架」,俄稱其四年後或停用
    ·約寧對外宣稱,國際空間站表層部分已出現「小孔」,結構也「開始散架」,或將在2024年停止使用,也就是四年後,國際空間站或退役。,但是當時未引起足夠重視,到了2020年8月至9月,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洩漏速度擴大到原來的5倍,從每天洩漏270克增加到每天1400克,迫使空間站中的太空人兩次關閉各艙段艙門檢查其密封性。
  • 俄專家:國際空間站「開始散架」 或在2024年停用
    舉報   據俄羅斯衛星網7日報導,近日,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表示,國際空間站表層已出現
  • 俄專家提議藉助攝像機和泡沫判斷國際空間站的漏氣點位置
    專家對俄太空人阿納託利∙伊萬尼申說,建議2日關閉「星辰」號服務艙中轉隔艙艙門時,把GoPro攝像機和一小塊泡沫放進去。這名專家指出,攝像機可拍下泡沫隨著空氣流動的運動方向,從而判斷漏氣點位置。他補充道,當年太空人亞歷山大·謝列布羅夫在「和平」號空間站使用過該方法。
  • 國際空間站傳出壞消息,或威脅太空人生命,俄網友:未來看中國了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探索的腳步逐漸邁向太空,為了讓人類在微重力環境下更好地開展科學實驗研究並且能讓人在地球軌道上長期駐留,因此,早在上個世紀,美國一共聯合了16個國家打造了國際空間站,然而,這座空間站大限將至,近幾年來一直都在出現大大小小的毛病,近日,國際空間站傳出一個壞消息,很有可能會威脅到太空人的生命
  • 俄專家稱5年後國際空間站或崩,中國將成多國最優選,不包括美國
    【南方+11月27日訊】據11月26日俄媒報導,在俄科院太空委員會會議上,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蘇聯飛行員兼太空人、「能源」火箭航天集團第一副總經理索洛維約夫表示,2025年以後,國際空間站上將有大量構件發生故障。
  • 國際空間站,不妙……
    自2000年首批太空人入駐以來,國際空間站迄今已運行近20年,其剩餘壽命如何受到科學界關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日援引俄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的分析稱,「如果空間站技術條件正常,本來可以寄希望於延長使用期。現在,與使用已久有關的毛病開始出現……我們需要為到2024年以後空間站將不再存在的事實做準備。」
  • 美媒:國際空間站服役20年後前途未卜
    美國阿爾斯科技網站11月1日發表題為《服役20年後,空間站前途未卜》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迄今已有六十多名太空人先後進駐國際空間站。這20年來,站內一直保持著至少兩個人。國際空間站是獨一無二的,此前從來沒有人在軌道上建造這麼大的太空飛行器且運行這麼長時間。然而,人們越來越擔心它會在沒有接替者的情況下退役,結束20年在軌運行。此外,我們從這樣一個前哨基地獲取的大部分價值可能都將化為烏有。國際空間站造價不菲。自從約30年前開始建造,美國航空航天局已經花費了1000億至1500億美元來組裝和維護這個空間站。不過,美國和世界的投資換來了很多回報。
  • 1999年8月28日 俄和平號空間站運行13年後被關閉
    「和平」號空間站第一部分發射於1986年2月20日,其它部分在隨後的歲月裡相繼發射升空組裝。「和平」號設計壽命為5年,已超期服役8年,累計發現障礙1400多處。「和平」號由前蘇聯國營動力公司製造,自發射入軌以來,一直也由該公司負責其運營。蘇聯解體以後,該公司部分實現私有化,但是政府仍然保持著控股權。
  • 國際空間站「開始散架」……
    來源:環球網微信公眾號自2000年首批太空人入駐以來,國際空間站迄今已運行近20年,其剩餘壽命如何受到科學界關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日援引俄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的分析稱,「如果空間站技術條件正常,本來可以寄希望於延長使用期。現在,與使用已久有關的毛病開始出現……我們需要為到2024年以後空間站將不再存在的事實做準備。」
  • 1998年11月20日 國際空間站第一個組件升空
    1998年11月20日,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和歐洲航天局12個成員國組成的16國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發射成功,從此拉開了國際空間站的建造序幕。
  • 國際空間站標記人類在地球軌道生活20年
    (美國宇航局)2000年10月31日,國際空間站的第一批太空人——美國人比爾·謝潑德(Bill Shepherd)和俄羅斯人謝爾蓋·克裡卡列夫(Sergei K. Krikalev)和尤裡·吉岑科(Yuri P. Gidzenko)從哈薩克斯坦起飛。 兩天後,他們打開空間站的門,雙手合十。星期一,標誌著20年來一直有人住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