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器官之人造血管

2021-01-20 醫用耗材研發

心血管疾病——人類的頭號殺手


在人體約10萬公裡長的血管裡日夜不停地循環著約5L的血液,以氧合的方式將這些血液分配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並帶走廢物。因此心血管系統是人體的「生命線」。正是系統的疾病成為我國和發達國家首要的死亡原因。它佔我國死亡總人數的1/4.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生1200—1500萬的嬰兒中患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達6%--10%。在美國約4000萬人某種形式的心血管疾病,動脈粥硬化是美國死亡人數的一半。



什麼是人工血管


人工血管是許多嚴重狹窄或閉塞性血管的替代品,多是以尼龍、滌綸(Dacron)、聚四氟乙稀(PTFE)等合成材料人工製造的,適用於全身各處的血管轉流術,大、中口徑人工血管應用於臨床已取得滿意的效果。




人工血管的發展概況


a.傳統人工血管(19世紀末的探索)

Nitze(1897)象牙製作的小管

Payr ( 1900)Carrel(1907)  鎂和鋁等金屬管(血栓栓塞和出血失敗)

b.20世紀初的新思想

天然材料:人們將同種和異種動物的動脈用格林試劑、福馬林、酒精或冷凍、冷凍乾燥保存,再移植的研究;(木本誠二用酒精保存的羊和牛的主動脈置換人的主動脈是患者活了8年之久)

人工材料:高分子的發展,合成纖維人工血管(尼龍、滌綸、聚四氟乙稀(PTFE),臨床上比較理想的是滌綸和聚四氟乙烯

       -1940s,維尼龍用於血管修復

       -1958年,滌綸用於動脈修復

c.新型人工血管材料

碳塗層血管

蛋白或明膠塗層血管


袖狀血管


隨著生物醫學工程的發展,目前,在外科手術中,人工血管主要用於暫時性和永久性的取代患者缺損的動脈或靜脈,或作為動脈阻塞時的分流通道,以及腎病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時所需的動靜脈移植替代管,特別是大口徑人工血管在組織修復、血管重建手術中已取得了廣泛的應用。但是內徑<6mm的人工血管替代人體小動脈或靜脈一直未獲得滿意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由於血栓形成及新生內膜增厚、血流阻力較大使人工血管阻塞。因此人工血管植入後防止其管徑狹窄、小口徑人工血管內皮化地研究已經成為人工血管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人工血管的材料的設計


優良的的人工血管設計必須仔細考慮血管構造和流變學性質。作為人工血管材料,除滿足一般醫用高分子所必須的條件之外,還應具備以下條件:

生物相容性

} 在體內不變形,沒有異物反應,在體內不老化;

} 富有粘彈性,與人體血管儘可能近似;具備對血液流動有利狀態

} 具有適當的網眼結構,便於集體組織的長入而組織化;

} 優良的抗凝血性能,無毒性、無抗原性,不致癌;

工程效應

} 有耐疲勞性

} 容易加工成型

} 易於縫合,不會綻開

} 材料易於獲得,易於消毒,價格低廉

從血流動力學方面考慮

} 血管是可變型的,血液流動和管壁相互耦合,血管有兩種受力狀態:周向收拉和周向受壓。血管的力學性質對血流和脈波傳播產生顯著的影響。同時管壁具有通透性,與物質交換有關。

} 血管的多級分支和尺寸變化:當血管內徑小於1mm時不能,血液看成連續介質。

從生物學和醫學方面考慮

在人體內植入人工臟器時,血流與異物接觸很可能出現溶血、凝血、蛋白質變性問題

}  凝血:血小板破裂觸發的(由於流體力學和表面因素所促成的)

溶血:溶血釋放的血紅素,在一定濃度下有毒性。(湍流、材料表面粗糙度有關)

由於蛋白質吸附於材料表面而引起的問題:由局部的高切應力和表面因素引起。當一種有弱鍵結合的蛋白質被扭曲而變形時,就出現了變性,不能再重新建立原來的組態。


人工血管植入後對人體的影響


血液凝固存在兩種不同的方式:內源性途徑和外源性途徑

當機體組織受損而釋放組織因子時血液凝固按照外源性途徑進行;當血管內膜受損或血液接觸異物時血液凝固按照內源性途徑進行 。

因此,生物材料植入後引起的凝血按內源性途徑進行,其凝血反應的基本過程如下:

a.  接觸活化

內源性凝血的觸發,是從因子XII激活開始的。因子XIIa可以將激肽釋放酶原激活為激肽釋放酶,其反過來也可以激活因子XII,從而產生大量的因子XIIa,因子XIIa可以將因子XI激活為因子XIa並對其進行肽鍵裂解

b.磷脂膠粒反應

在因子XIa生成以後,在聚集的血小板磷脂膠粒表面上發生了一系列反應,直至凝血酶的生成。其間大量的因子IX、VIII、X、V集中於磷脂膠粒表面,大大加快了反應速度.此階段的反應可分為三步:

i.                   因子IX的激活       

ii.                 因子X的激活          

iii.                凝血酶原的激活

 c. 凝膠生成

生成的凝血酶脫離磷脂膠粒,由許多不溶性血纖維蛋白多聚體所形成的血纖維蛋白細絲交織成網,包羅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和血漿等血液有形成份,便形成了血栓


新型人工血管材料

可以顯著提高血管通透性。均勻鑲嵌於血管內壁的碳原子與血管壁有機的結合成一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與組織無反應。碳塗層微弱的負電荷排斥血小板在管壁的沉積,有效減少血栓形成機會;碳塗層不利於平滑肌細胞生長和播散,減少間質增生,可以顯著顯著提高血管開通率。


由於一般合成人工血管的生物相容性尚未達到理想狀態,所以可以在這些高分子材料表面接上一層生物材料,以進一步提高其生物相容性,這就是生物混合型人工血管。一般所接的人工塗層包括以下幾種:白蛋白,可提高人工血管的抗凝性能;纖維連接蛋白,可促進內膜形成,進而抑制凝血的發生;膠原蛋白,能促進內膜形成,防止凝血發生,還能提高人工血管的順應性;明膠,有促進細胞黏附和生長的功能,從而在植入後能誘導內膜形成,防止凝血。

 

特別的袖狀由電腦三維立體模型設計,優化流出道血流動力學,減少吻合口處內膜增生,顯著增加開通率。且內膜附碳塗層,減少血小板沉積。




人工血管的分類


根據人工血管的製造方法可以將人工血管分為兩類:平織(又稱機織),另一種是針織(又稱線圈編織)

平織因纖維上下交左右穿梭編織即經緯線編織,織物纖維緊密,具有豐富的伸展性,多孔性細緻而小,但其斷端容易鬆散,呈毛刷狀,質地堅硬、縫合困難。


針織是用纖維作線圈式編織,伸展性較差,多孔性大,質地柔軟,其斷端不易鬆散、縫合容易。 (大多數使用針織)


 

人工血管的臨床應用

 



不同型號的血管在臨床上的應用



人工血管最新進展


人造血管直徑小於6毫米,填補國際空白將應用於心臟病治療

本報記者鮑穎報導記者昨日獲悉,北京理工大學已經成功研發直徑小於6毫米的「人造血管」,這項技術填補了國際空白,有助於心臟病的治療。

據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楊榮傑教授介紹,這種抗凝血材料及小口徑血管樣品採用絲素蛋白為基本原料,直徑3-5毫米,經阜外醫院的醫生在一條狗身上進行實驗,觀察了一年半,這條狗目前狀況良好,未發生血管堵塞。



據了解,目前全球每年有超過60萬人需要進行血管重建手術。其中直徑大於6毫米的人造血管已經實現了商品化,而小於6毫米的小口徑的血管的製備則成為一個國際性的難題。而一旦臨床實驗成功,這種小口徑的人造血管可以用於取代病人缺損的動靜脈,或作為動脈阻塞時的分流通道,以及成為腎病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時所需要的動靜脈移植替代管。屆時,這種「人造血管」的成本至少能降低50%,使更多患者能夠接受。(來源:華夏時報)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月28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科學家從生物的循環系統獲取靈感,研發出了類似於血管結構的複合材料,其可用於製造能自我癒合、自我冷卻的輕質而堅硬的材料、像樹一樣運送物質和能量的動力材料以及超材料等。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先進材料》雜誌上。

複合材料是兩種或更多材料的結合體,其擁有多種材料的性能。複合材料既輕質又堅硬,因此,非常適合做結構材料。很多複合材料都是靠纖維增加強度的,由嵌入樹脂內的編織纖維網製成,比如石墨、玻璃纖維、合成纖維凱芙拉等都可用作嵌入材料。

伊利諾斯大學的科學家利用新方法製造出的這種複合材料,其內部含有便於液體或氣體流動的細小管道,這些細小管道能在這種複合材料內形成一個毛細管網絡,就像樹內的脈管網絡一樣。參與該研究的伊利諾斯大學化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專業教授傑弗裡·摩爾表示,「樹是不可思議的結構材料,它們能像水泵一樣吸入液體,從根部朝葉子運送物質和能量。我們也希望能研製出具有同樣功能的材料,現在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為了製造這些小管道,科學家們對一些特殊纖維進行了處理,讓它們在高溫下降解,當溫度進一步升高時,這些被降解的纖維會蒸發,只留下細小的管道。

最新材料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只需讓不同的液體在該材料內循環,其就具備多功能性。科學家們讓不同的液體在複合材料內循環,演示了其四種功能:溫度調節、化學反應、導電和改變電磁特徵。他們通過讓冷卻劑或熱流體在其中循環以調節溫度;將化學物質注入不同的血管分支中,讓其混合在一起產生了一個冷光反應;通過使用能導電的液體從而使該材料具備了導電性。通過使用鐵磁鈴(一種具有極強滲透性的納米流體,在磁場作用下會呈現強磁化狀態)改變了其電磁特徵。

接下來,科學家們希望研發出相互連接的管道網絡,以便研製出可自我癒合、自我冷卻的聚合物或燃料電池等。

該研究的合作者、材料科學與工程和航空航天工程教授南希·索託斯表示:「這不僅是一個微流路設備,也不僅是晶片上的小玩意,這種結構材料能模擬生物系統的很多功能,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人工血管的展望


置換人工器官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防止血栓的形成。尤其是代替靜脈時,血流緩慢,偽內膜長厚,易發生血栓,故難度更大。人工血管若被血栓堵塞,則遭致失敗,故要特別注意材料選擇,抗凝劑的應用和技術改進,防止感染等。小口徑的人工血管移植後遠期暢通率的提高有待於解決的首要問題。

 



相關焦點

  • 人造血管植入身體就能用 已有14種器官能人造
        1月16日,英國劍橋大學醫學院的專家宣布人造仿生血管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一種直接移植進人體就能使用的血管問世,目前只剩細節尚待完善。有關專家表示,仿生血管種植技術會讓心臟病、腎病、中風等疾病的治療變簡單,一些大費周折的手術就可以免除。另外,未來人們全身上下的器官都能用人造品替換。
  • 3D列印顱骨、腦膜、血管……列印「器官」還有多遠?
    隨著技術的進步,甚至連軟性的腦膜、血管、整個的腫瘤,都能用生物材料3D列印出來,有的用於模擬疾病、培訓新醫生,有的用於術前規劃、術中導航,有的直接是可降解材料,可以被身體「吸收」,直接成為身體的一部分……那麼,什麼時候等候器官移植的患者,也可以受益於3D列印,不需要苦等供體呢?
  • 人造組織器官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看看這些研究就知道了!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醫學療法的需要,科學家們通過深入研究開發出了多種人造組織器官來幫助治療人類疾病,那麼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到底如何?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當器官或組織受損時,必須形成新的血管,因為它們在營養和清除浪費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我國第一顆人工心臟獲批 這些A股公司有人工器官概念
    事實上,國內已有不少上市公司在布局人造器官領域。冠昊生物:補片與人工晶體冠昊生物是一家立足再生醫學產業的高新技術企業,目前有材料、細胞、藥業三大業務板塊和一個科技孵化平臺,在再生材料領域具備國際競爭能力。
  • 科幻裡的人造器官,已經成真了嗎?
    人們為了醫學上能更好地治癒病人,已經在替代器官這條路上探究了上百年,從最早的器官移植,再到近十幾年來人造器官的逐漸完善,再到近年來通過幹細胞培養形成類器官。科幻,也許即將成真。1904年,亞歷克西斯·卡雷爾(Alexis Carrel),一位意氣風發的天才醫生,懷揣著自己發明的血管縫合方法,開始嘗試把一隻小狗的心臟轉移到另一隻小狗身上。實驗很成功,心臟成功轉移。但是兩小時後,小狗死了。
  • 3D生物列印新技術向人造器官移植邁出一大步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新開發的3D生物列印系統列印出的人造耳朵
  • 「人工血管血液透析通路建立與維護」培訓班開班
    對人工血管透析通路的建立、使用、維護和透析中心管理等熱點、難點問題和與會學員進行了深入探討。除了專家授課,培訓班的一個特色項目就是模型實踐,重點突出了人工血管縫合和穿刺的實踐性,模擬了不同種類的人造血管透析通路的縫合過程、穿刺過程和手感。同時專家們還製作了用於練習不同血管吻合方式的血管縫合模型,並提供了血液透析的穿刺針和專業的手術器械及縫線,供學員練習試用。專家們親自用模型向學員示範如何縫合人工血管、如何穿刺透析、如何進行血管吻合,傳授操作過程中的技巧和經驗。
  • 人造血管移植為先天性心臟缺陷兒童帶來希望
    《人造血管移植為先天性心臟缺陷兒童帶來希望》文章已經歸檔,不再展示相關內容,編輯建議你查看最新於此相關的內容:人造血管移植為先天性心臟缺陷兒童帶來希望(原標題:人造血管移植為先天性心臟缺陷兒童帶來希望) 網易科技訊
  • 歐空局正嘗試在國際空間站培育人造血管
    據歐洲空間局網站近日報導,歐洲科學家正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一項名為「橢球」的實驗,旨在培育出人類手術用的人造血管。這一實驗將促進人體器官移植和新藥生產,相關新知識也能讓太空人受益。在地球上,藉助人類細胞培育三維結構的大多數技術都要用到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支架,科學家用它們來確定組織的形狀,並幫助細胞相互黏附;而「橢球」實驗則表明,在微重力下培育細胞不需外部支持,且可以自然形成原始血管。軌道上的失重和對流不足環境是研究這些三維複雜結構的理想條件。
  • 裘法祖「關門弟子」歐陽晨曦:「人造血管」期待野蠻生長
    2003年德國留學歸來,他向研製小口徑人造血管(直徑小於6毫米)這道世界性難題發起挑戰;5年後,他挑戰成功,與武漢紡織大學副院長徐衛林聯手研製出蠶絲粉體高仿生小口徑人工血管,獲國家認可,摘得2008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又5年,其研製的小口徑人造血管要量產了。「目前正在申報臨床試驗。一旦獲批,我們將成為世界上首家實現小口徑血管商業化的公司。」
  • 中國製造最強音,3D生物印表機全球領先,未來人造器官不再是夢
    通過藍光自研的3D生物印表機列印出的人造血管,不但通過了動物體試驗,完美完成了其承接的國家「863」計劃的研究目標。而且下一步馬上就要進入真正的人體臨床試驗。而未來3D生物列印的可替換人造器官也將不再是夢想。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發展,藍光英諾如今已成為國內生物技術的領軍企業之一。
  • 科學家巧妙地創造了人造組織工程血管
    他們將一個聚合物支架作為血管假體(類似腳手架)植入大鼠的腹主動脈,並對其生物反應過程進行了長達16個月的監測。在「腳手架」所在的地方形成了一個人造血管。這個人造血管具有與天然血管相似的特性。該支架本身具有良好的開放性、生物相容性和無毒性。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與組織生物學》上。
  • 血管化腎類器官問世,人工腎逐步成熟
    劃重點:流體切應力→血管化血管化太重要了,這在以往始終是一個沒能突破的難題。人體各個器官都離不開血管,毛細血管極其豐富的腎臟尤其如此。沒有血管就沒有氧氣,沒有營養,不能清除代謝廢物。甚至不同細胞都無法交流,每個細胞都在搞獨立、搞分裂。總之,沒有血管,就沒有腎臟。以往科學家為了解決人工腎的血運問題,將腎類器官植入動物體內供血。
  • 從人造眼球到人造海綿體,這種材料有什麼神奇的魔力
    除了修復海綿體組織缺損外,論文中還稱這些3d列印支架還有修復其他帶血管的組織的潛力,如皮膚、鼻組織和心肌組織。這一研究證實了自然修復海綿體並恢復勃起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可能性和未來臨床應用的前景。  水凝膠材料應用於人造器官的開發已經不是第一次被報導了,早在2017年2月21日,日本東京大學助教酒井崇匡就在《科學》上發表文章,稱開發出新型高分子化合物「水凝膠」,並且有望應用於人工軟骨和人工眼球製作。
  • 「半人造子宮」問世 家電品牌未來能否參與人體器官製造?
    有許多病人因為得不到可移植的器官而死去,有更多的病人則一邊躺在病床上忍受折磨,一邊苦苦等待哪天幸運會降臨到自己身上。如今科學家已經研製出了人造器官,這些人造器官的存在,無疑大大緩解器官捐獻的壓力。據了解,人造器官是人工製造的具有器官功能的機械裝置,把它安裝在人體上不會產生異體移植的排異反應。而且人造器官可以大量生產並易於保存。
  • 「嘉一」腎內科成功開展人造血管動靜脈造瘻術
    複習患者的病例資料、評估患者的全身情況及血管條件、討論手術步驟、可能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因為首次開展「人造血管動靜脈造瘻術」,術前充分考慮手術的複雜性和風險性,以求安全、滿意的手術效果,此次手術在國內首屈一指的血管通路專家上海長徵醫院張玉強教授指導下進行。  56歲的老金是一位尿毒症患者,需要為血液透析建立一條血管通路。
  • 高血壓男子「速凍」半小時 主動脈換成人工血管
    來源:太原晚報  全身麻醉,體溫驟降17℃,外科醫生爭分奪秒切開男子心臟裡破損的主動脈,換上了一根由高分子材料製成的人工血管……日前,我省首例低溫麻醉「主動脈全弓人工血管置換術」在山醫大二院成功實施。
  • 6毫米以下「人造血管」有望臨床實驗(圖)
    本報訊(記者方芳)本市小口徑血管研究取得突破,北京理工大學已經研發成功直徑6毫米以下的「人造血管」,並且正在一條狗身上進行實驗,將進一步應用於人類臨床實驗。  據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楊榮傑教授介紹,理工大學成功研發出直徑6毫米以下的小口徑血管後,首先由阜外醫院在一條狗身上進行實驗,22個月未發現堵塞現象。到目前為止,共進行了9例狗動脈植入試驗,除手術致死進行病理分析以外,其餘全部存活。根據國家相關標準,在一定數量動物身上進行實驗並成功後,這項技術就可以進行人類臨床實驗。
  • 人造血管內瘻,你「造」(知道)嗎?
    血管通路是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先決條件,永久性血透通路是透析腎友賴以生存的「生命線」。當然永久性血透通路須遵循「自體血管內瘻第一」的原則,但是對於自身血管條件過差或血管資源耗竭的腎友,移植動靜脈內瘻就成了較好的選擇。移植動靜脈內瘻所採用的血管目前多為人造材料(如聚四氟乙烯等)製成,故人們常把它稱作:人造血管內瘻。
  • 南開大學團隊人工血管支架研究獲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吳軍輝 通訊員 張博)人工血管支架現已廣泛應用於血管重建等重大外科手術之中。但常用材料——聚己內酯(polycaprolactam,簡稱PCL)製備的人工血管支架卻因其生物惰性高、細胞生長慢而極大影響了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