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團隊人工血管支架研究獲進展

2021-01-18 南開大學新聞網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吳軍輝 通訊員 張博)人工血管支架現已廣泛應用於血管重建等重大外科手術之中。但常用材料——聚己內酯(polycaprolactam,簡稱PCL)製備的人工血管支架卻因其生物惰性高、細胞生長慢而極大影響了臨床效果。日前,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喬明強教授與孔德領教授聯合科研團隊利用真菌疏水蛋白融合蛋白修飾組織工程材料PCL支架,很好地促進了人工血管支架的細胞化和血管化。

  人體中的組織或器官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的存活和功能的行使需要毛細血管網供給氧氣和營養物質。當人工植入一個支架材料進入體內修復受損器官或組織時,同樣需要在支架內形成毛細血管網,來給再生組織供給氧氣與營養。因此,支架材料的血管化是該研究領域不可逾越的重要科學問題。

  PCL是一類生物工程學中最常用的可降解強疏水性高分子聚合物,因其具有優越的力學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和可加工性,而廣泛應用於人工血管材料的製備,並獲得美國FDA(食品與藥品管理總署)的批准。但該材料製備的血管支架生物惰性很高,細胞生長慢,不利於快速血管化。南開大學團隊圍繞PCL人工血管支架(簡稱PCL支架)功能化修飾展開研究,以改進其性能。

  人體中的血管主要是由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組成的,當人工血管植入體內後,理想狀態是——人工血管能夠誘導和促進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的再生,形成類似於天然血管的組織。

  「通俗來講,PCL人工血管的生物惰性好比是一塊貧瘠的土壤,而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好比是土壤上生長的植物。植物很難在貧瘠的土地上生長,同樣生物惰性的PCL不能有效的促進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的生長。」團隊成員王凱介紹,在臨床應用中,PCL的生物惰性不能促進快速內皮化,易造成急性血栓和內膜增生進而導致血管移植失敗。

  為改善PCL支架生物惰性同時加快支架內血管生成速度,該聯合科研團隊通過基因融合技術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真菌疏水蛋白HGFI進行了融合併將其「組裝」到了PCL支架上。功能化修飾後的體內外研究結果證實融合蛋白VEGF-HGFI不僅可以通過自組裝穩定吸附在PCL支架表面,提高支架浸潤性,降低材料生物惰性,同時具備VEGF生物因子活性,可有效促進內皮化細胞增殖和支架內新生血管生成。

  「我們的這項研究可以使人工血管在臨床應用中實現快速內皮化,提供血管移植的通暢率,將給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目前的人工血管主要依賴國外進口,價格較貴。如果融合蛋白VEGF-HGFI修飾的電紡PCL血管支架材料通過臨床試驗的檢驗,實現人工血管材料的國產化,將能夠大大降低人工血管的價格,造福於民。」王凱說。

  介紹此項研究工作的論文——《Functional Modification of Fibrous PCL Scaffolds with Fusion Protein VEGF-HGFI Enhanced Cellularization and Vascularization》7月8日在線發表於《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喬明強教授實驗室趙立強博士和孔德領教授實驗室馬邵陽碩士為該論文並列第一作者,喬明強老師和王愷老師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開大學為論文的通訊單位。

  據了解,此項研究分別得到了喬明強教授和孔德領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天津市科技支撐等項目以及王愷老師博士後基金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hm.201600226/pdf

相關焦點

  • 南開大學在聲學人工微結構前沿物理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佟天驕 記者 喬仁銘)近日,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陳樹琪教授、田建國教授帶領的課題組在物理學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了重要原創性論文成果《Experimental Realization of Type-II Weyl Points
  • 「可降解」人工血管能「再生」血管組織
    是否可以植入一種神奇的「可降解」的人工血管,用它誘導體內組織再生,最終重建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血管組織,造福心血管病患者?記者12日獲悉,南開大學與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聯合研究團隊,在上述設想的關鍵環節——人工血管再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南開團隊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超分辨成像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潘雷霆)細胞骨架主要包括微管、微絲及中間纖維,與細胞內的遺傳系統、生物膜系統並稱「細胞內的三大系統」,共同維持和保證細胞內部結構和功能有序性。近日,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潘雷霆副教授、許京軍教授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團隊基於超分辨光學成像技術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動力學變化特性方面研究獲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封底(Back Cover)論文形式發表在國際知名綜合類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5.804),題為「Hypotonic stress induces fast, reversible degradation
  • 南開-山東師範大學聯合團隊揭示血管新生的秘密
    2020年,周軍教授領銜的南開大學-山東師範大學聯合研究團隊在Science Bulletin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A cilium-independent role for intraflagellar transport 88 in regulating angiogenesis
  • 南開教師在紅細胞骨架超分辨成像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  紅細胞是人血液中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胞,主要負責氧氣和二氧化碳的運輸,保障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紅細胞呈現特有的雙凹圓餅狀形態並具有極強的變形性和穩定性,保證其在120天壽命中往返動靜脈上百萬次,行程約480km循環過程中不斷承受大血管中的流體剪切力和比自己直徑還小的毛細血管擠壓力而不破損。
  • 南開大學: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獲新突破
    本報天津8月10日訊(記者 陳欣然)記者今天從南開大學獲悉,該校陳永勝教授團隊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獲突破性進展。他們設計和製備的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和器件,實現了17.3%的光電轉化效率,刷新了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世界最高紀錄。
  • 世界首例三層人工血管誕生
    組織功能血管移植物用於治療血管狹窄(劉媛媛,上海大學)2月3日國外媒體報導,上海大學快速製造工程中心的研究人員結合微壓印和靜電紡絲技術首次研發出三層人工血管。在三層複合物中,科學家使用不同的材料分別滿足其機械強度並促進新細胞生長,解決了單層或者雙層人工血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人工血管是通過冠狀動脈搭橋等手術植入到阻塞或者其他方面不健康的血管中來永久地引導血流。傳統的方法是將患者自身或者適合的捐獻者的血管再利用,但是這些來源常常不能滿足病人的需求,因為患者自身的血管供應有限而且可能面臨相同的問題,也需要移植物。
  • 南開大學癌症幹細胞相關研究獲突破
    原標題:南開大學癌症幹細胞相關研究獲突破 日前從南開大學獲悉,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藥學院教授陳悅團隊首次實現了抗癌天然產物防風草內酯(Ovatodiolide)骨架的高效化學合成,並實驗確證了該類化合物可選擇性殺滅肝癌幹細胞,具有藥物開發潛力。
  • 南開大學團隊研獲高性能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
    論文截圖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吳軍輝)11月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刊發了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介紹了他們在柔性透明電極與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獲得的突破性進展。
  • 西南交大黃楠/楊志祿教授在仿生雙功能血管支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仿生學的策略在血液接觸類材料表面功能化的應用研究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種。例如,再血管支架表面化學改性研究中,內皮細胞仿生策略更是研究熱點之一。然而,當前用於血管支架的表面生物工程學策略仍然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模仿內皮功能方面的過於單調,缺乏自體內皮組織的多樣性與多功能協同性,無法將內皮細胞在血液接觸方面的諸多優勢綜合表現。
  • 雅培獲FDA批准推出Omnilink Elite血管氣球擴張支架系統
    2012年8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 雅培(Abbott)周二宣布,FDA批准其Omnilink Elite血管氣球擴張支架系統(Omnilink Elite Vascular Balloon-Expandable Stent System),用於治療髂總動脈疾病。
  • 南開團隊發現人工超構材料手性旋光相變效應
    近年來,超構材料作為一種新型的人工微納結構材料,展現出眾多天然材料所不具有的、新奇的力、熱、光、聲、電、磁等特性,迅速成為研究的前沿熱點,並已經表現出極大的應用價值。同天然材料一樣,超構材料的特性同其原胞的個體特性及其空間序構所決定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但人工超構材料可否像天然材料一樣產生相變行為,並實現特性的調控呢?
  • 南開大學平帶光子學領域國際合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唐莉勤 記者 喬仁銘)近日,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與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平帶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他們首次在特殊設計的平帶光子晶格中實驗直接觀測到類似三維圓環面上的新型環狀平帶模式,揭示了平帶晶格系統中的實空間拓撲特性。
  • 陳根:腦機接口安全兩難,血管支架另闢蹊徑
    文/陳根 2020年8月末,馬斯克以及其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有關腦機接口最新進展的發布會直播吸引了全球15萬人的關注,一時間,關於腦機接口的討論紛至沓來。
  • 南開大學孫軍教授:逆流而上,為光電材料盡一份力
    這份給南開大學百年校慶的特殊獻禮,也表明南開大學團隊能夠「雕刻」出納米尺度的鈮酸鋰光學微納結構,攻克了鈮酸鋰微小尺度加工這一阻礙鈮酸鋰光子學集成晶片研發的世界難題。但在中國,因為各種原因,鈮酸鋰行業的發展頗為曲折,南開大學是當中最早也是為數不多的且長期堅持下來的研究單位。
  • 海南大學團隊研究成果獲吳文俊人工智慧技術發明獎三等獎
    海南日報海口12月3日訊(記者陳蔚林 實習生王夢洋)海南日報記者12月3日從海南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段玉聰團隊DIKW圖譜化擴展及建模處理項目研究成果榮獲2020年度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慧技術發明獎三等獎。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發起主辦,經科學技術部核准設立,目的在於獎勵在智能科學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作出卓著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
  • 最近,南開人又取得了哪些科研突破?
    南開大學團隊研獲新型柔性製冷方式「扭熱製冷」更加高效、節能、綠色、便攜的製冷方式是人類不懈探索的方向。10月11日在線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刊文,報導了中國南開大學與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達拉斯分校的一支國際聯合研究團隊研獲的一種柔性製冷新策略——「扭熱製冷」。他們發現,改變纖維內部的捻度可以實現降溫。
  • 南開團隊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獲重大突破 光電轉化效率達12.7%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吳軍輝)近日,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團隊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利用寡聚物材料的互補吸光策略構建了一種具有寬光譜吸收特性的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實現了12.7%的光電轉化效率,這是目前文獻報導的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最高記錄。
  • 南開大學「組合數學」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張國 通訊員南曉宇)日前,由南開大學組合數學研究中心教授李學良擔任帶頭人的「組合數學」研究團隊入選2006年度選拔的6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  教育部自2004年開始實施「創新團隊」計劃,南開大學迄今有3支入選。每個團隊資助經費總額為300萬元,資助期限為3年。
  • 這些中國的「第一」與「唯一」,都與南開大學有關!
    為培養博物館急需的管理和研究人才,在國家文物局的建議下,在歷史學家鄭天挺先生的倡導下,1979 年 11 月,南開大學歷史系籌備博物館學專業。追溯歷史,1959年至 1961年,歷史系曾開設過博物館學專門組,培養了 30 名畢業生,為大學培養文博人才開創了先河。1980年2月6日,南開大學歷史系向教育部提出申請,2月25日,教育部正式批覆,同意新設博物館學專業——這是中國高校第一個博物館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