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三層人工血管誕生

2021-02-23 新材料在線


組織功能血管移植物用於治療血管狹窄(劉媛媛,上海大學)

2月3日國外媒體報導,上海大學快速製造工程中心的研究人員結合微壓印和靜電紡絲技術首次研發出三層人工血管。在三層複合物中,科學家使用不同的材料分別滿足其機械強度並促進新細胞生長,解決了單層或者雙層人工血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人工血管是通過冠狀動脈搭橋等手術植入到阻塞或者其他方面不健康的血管中來永久地引導血流。傳統的方法是將患者自身或者適合的捐獻者的血管再利用,但是這些來源常常不能滿足病人的需求,因為患者自身的血管供應有限而且可能面臨相同的問題,也需要移植物。因此,研究人員致力於合成人工血管來模擬人體血管,讓新細胞在其周圍生長,然後人工血管逐漸降解最終形成新的血管。

快速製造工程中心的劉媛媛副教授說:「這種人工血管複合物可能更適於血管修復。」劉的團隊之前致力於研究用來修復骨骼缺損的骨骼支架,現在他們將注意力轉移到心血管疾病和人工血管方面。他們在AIP Advances雜誌上介紹了的研究成果。

一般來說,支架材料需要儘可能地模擬靶組織的脈管系統。對於血管代替物而言,這種結構模仿可以通過靜電紡絲實現。靜電紡絲是一種依靠電荷作用使液體(這裡是指殼聚糖和聚乙烯醇的混合物)延展成纖維細絲的工藝。它能製備高表面積體積比的納米纖維,為宿主細胞提供足夠的空間接觸和生長。此外,這些組分能夠在六個月到一年之間自然降解,留下新的完整的血管。

然而,這種結構剛性不夠——這也是許多先前的模型美中不足之處。為了克服這一缺陷,研究人員設計了三層模型,其中微壓印的聚對二氧環己酮作為中間層,它是一種在生物醫學領域廣泛應用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而混合物液體通過靜電紡絲到它的兩面。最終,複合片層末端摺疊連接形成管狀血管支架。

新材料在線獨家編譯,轉載請註明出處!

新材料在線第二屆中國新材料資本技術峰會暨「中國好材料®」頒獎盛典,活動火熱報名中

↓↓↓

相關焦點

  • 「三層仿生」人工血管成功替換病變血管
    原標題:「三層仿生」人工血管成功替換病變血管 據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記者林苗苗 屈婷)記者28日從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獲悉,阜外醫院血管中心主任舒暢教授團隊於12月15日運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三層仿生」聚氨酯人工血管,完成了首例巨大腹主動脈瘤人工血管置換手術。患者將於近日出院。
  • 我國自主研發「三層仿生」人工血管完成首例腹主動脈置換術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林苗苗、屈婷)記者28日從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獲悉,阜外醫院血管中心主任舒暢教授團隊於12月15日運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三層仿生」聚氨酯人工血管,完成了首例巨大腹主動脈瘤人工血管置換手術,患者即將出院。
  • 龍華醫院實施我國首例國產透析用人工血管植入手術
    龍華醫院實施我國首例國產透析用人工血管植入手術 2020-11-25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首例人工繁殖南跳巖企鵝在日本誕生
    新華網北京6月24日電 據日媒報導,日本大阪府大阪市港區的水族館成功實現世界首例南跳巖企鵝的人工繁殖。研究機構通過DNA鑑定表示,本月上旬孵化的三隻企鵝中,有一隻是通過人工授精誕生的。據報導,該水族館於2011年4月開始進行人工繁殖實驗。
  • 「武漢造」人工血管投入實用
    「武漢造」人工血管投入實用發布時間:2020年12月25日 13:20 來源:湖北日報   湖北日報訊 (記者餘瑾毅、通訊員李哲)12月15日,一位64歲男性因巨大的腹主動脈瘤合併雙側髂內動脈瘤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手術。術中,該院血管中心主任舒暢教授團隊用聚氨酯人工血管置換了他的腹主動脈。
  • 打通生命線:國內首例下肢即穿式人工血管內瘻建立
    新湖南客戶端12月24日訊(記者周紅泉 實習生禹麗麗)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線有部分患者因為年齡大、血管條件差等因素,不能成功地建立自體動靜脈內瘻而苦不堪言,甚至危及生命。 今天在長沙舉行的「2016年中國海峽醫生集團聯盟、海峽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腔內治療高峰論壇暨湖南省血管通路學組年會」上,發布了國內首例下肢即穿式人工血管內瘻建立手術成功實施,標誌著湖南血管通路建設邁入國際化水平。
  • 國產原創三層結構設計人工血管正式進入臨床驗證階段
    長江商報訊(記者 陳妮希)近日,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申辦的「人工血管用於胸/腹主動脈重建手術的安全性、有效性評價:一項前瞻性、單中心、可行性臨床研究」,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召開臨床試驗啟動會,標誌著一種國產原創三層結構設計人工血管(商標:PuVaso)正式進入臨床驗證階段,有望改變我國人工血管完全依賴進口的現狀。
  • 血液透析新通道 航空總醫院完成首例人工血管移植物內瘻術
    點擊查看 近日,航空總醫院腎內科血管通路團隊成功完成了醫院首例人工血管移植物內瘻手術。 為避免中心靜脈狹窄,保障患者生活質量,又能為透析治療提供通路,在科主任康志敏主任醫師主持下,腎內科進行了多次的血管通路建立分析會,制定人工血管內瘻圍手術期的醫療流程,並全科培訓;在對患者的雙上肢前臂和上臂血管進行細緻的檢查,及考慮患者後續治療的可能性後,最終決定為患者開展左上臂人工血管移植物內瘻術。
  •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經過五年研究攻關,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出了兩隻食蟹猴,這也是世界首例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誕生的靈長類動物,對於構建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研究人類疾病等具有重要意義。與克隆猴見面需嚴格體檢 待遇超過大熊貓兩隻克隆猴起名為「中中」和「華華」,分別誕生在2017年11月27日和12月5日,不論是誰想要見它們一面,都要經過專家同意,做過胸透拍照,穿好防護服,戴好口罩和手套,才能夠在比較近的距離一睹它們的樣貌。這樣的保護,甚至超過了國寶大熊貓的待遇!的確,它們可是科學家眼中的寶貝,這兩隻克隆猴在全世界可都是絕無僅有的。
  • 世界首例亨廷頓舞蹈症基因豬誕生
    世界首例亨廷頓舞蹈症基因豬誕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字來源:中青在線 發布時間:2018-03-30 13:27:15 【編輯:李霈韻】 世界首例亨廷頓舞蹈症基因豬誕生
  • 「武漢造」人工血管3月開始臨床試驗
    在人工血管領域更是如此,約99%的市場被國外公司壟斷。此項成果填補了我國的研發空白,將改變我國人工血管依賴進口的局面。  歐陽晨曦教授介紹,人工血管使用已有60多年歷史,世界大量科學家和企業著力攻關但突破甚少,根本原因在於材料方面一直沒有突破。目前進口的人工血管,容易滲血,不耐穿刺,一旦感染細菌將出現致命人工血管感染。
  • 莆田市開展首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
    東南網莆田12月22日訊(通訊員 薛秉瑋 陳建飛)日前,莆田學院附屬醫院腎內科陳洪副主任醫師帶領的血管通路團隊成功實施了莆田市首例針對血液透析患者的人工血管成形術。該手術的成功實施,為莆田市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治療開啟了新的篇章。
  • 正式上市後全國首例,人工心臟拯救42歲心力衰竭男子
    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術後患者生命體徵平穩。經前期充分準備,2020年11月10日上午,由四川省醫院心臟外科中心黃克力和于濤主任主刀,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專家指導,經過6個小時手術奮戰,完成開胸、體外循環建立、心尖開孔、左室血液泵置入、出入血管對接、血液泵開啟轉動和泵覽連接固定等高難度手術......在心臟外科中心、心衰中心、手術室、麻醉科、重症監護室、心臟超聲、放射科等各相關團隊通力協作下,術後血流動力學監測顯示患者心臟功能和血流動力學指標逐漸恢復平穩
  • 蘇州科技城醫院完成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
    蘇州科技城醫院完成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 2019-03-31 1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血壓男子「速凍」半小時 主動脈換成人工血管
    來源:太原晚報  全身麻醉,體溫驟降17℃,外科醫生爭分奪秒切開男子心臟裡破損的主動脈,換上了一根由高分子材料製成的人工血管……日前,我省首例低溫麻醉「主動脈全弓人工血管置換術」在山醫大二院成功實施。
  • 「可降解」人工血管能「再生」血管組織
    是否可以植入一種神奇的「可降解」的人工血管,用它誘導體內組織再生,最終重建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血管組織,造福心血管病患者?記者12日獲悉,南開大學與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聯合研究團隊,在上述設想的關鍵環節——人工血管再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齊魯醫院血液透析團隊成功完成即穿型人工血管安裝
    6月2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血液透析團隊成功完成該院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這項技術的開展,標誌著該院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術邁上新的臺階。患者2年前罹患腎臟病,後病情逐漸加重達透析標準,目前已以股靜脈置管作為臨時通路開始透析治療。
  • 全國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植入手術在四川省人民醫院順利實施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12日訊(記者 李丹)12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四川省人民醫院獲悉,2020年11月10日,四川省人民醫院順利為一名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全國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患者術後生命體徵平穩。
  • 益陽市中心醫院成功開展全市首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
    紅網時刻益陽5月30日訊(通訊員 譚歲賽 熊建明)近日,益陽中心醫院普外科三病區血管外科遇到一個自身血管條件非常差的尿毒症患者夏爺爺,入院時全身上下找不到一條可供使用的淺靜脈,那麼如何創造新的生命通道呢?
  • 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誕生
    原標題: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誕生(解碼·發現) 2010年,美國科學家克萊特·文特爾及其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   此次,以覃重軍研究組為主的研究團隊完成了將單細胞真核生物——釀酒酵母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創建為具有完整功能的單條染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