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生命線:國內首例下肢即穿式人工血管內瘻建立

2020-12-07 湖南在線

新湖南客戶端12月24日訊(記者周紅泉 實習生禹麗麗)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線。有部分患者因為年齡大、血管條件差等因素,不能成功地建立自體動靜脈內瘻而苦不堪言,甚至危及生命。

今天在長沙舉行的「2016年中國海峽醫生集團聯盟、海峽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腔內治療高峰論壇暨湖南省血管通路學組年會」上,發布了國內首例下肢即穿式人工血管內瘻建立手術成功實施,標誌著湖南血管通路建設邁入國際化水平。

患者是來自湖南懷化65歲的宋大爺,規律透析了8年,由於自身血管條件不佳,多次上肢內瘻均不成功,透析時因導管反覆感染,無奈下找到湖南伍錕醫生集團創始人、湘雅三醫院血透室主任伍錕教授。

12月1號,經充分評估後,伍錕教授及其團隊給患者成功實施了「左下肢即穿式人工血管移植建立內瘻」,這樣不需要常規人工血管4周左右的成熟期,避免了導管的繼續使用,最大程度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術後24個小時,患者就穿刺成功並進行了血液透析,現順利出院回當地繼續透析治療。

「下肢即穿式人工血管內瘻建立較上肢而言,分離吻合的難度更大,技術要求更高。」伍錕教授說。而目前世界上僅在歐洲報導3例下肢即穿式人工血管內瘻成功建立,國內在此之前在該領域尚處於空白地帶。國內首例下肢即穿式人工血管內瘻建立手術的成功實施,推動了湖南血管通路建設邁入國際化水平。

本次論壇由中國醫院協會血液淨化管理分會湖南血管通路學組、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聯合舉辦。來自海峽兩岸的100餘家醫院的300餘名腎內科專家學者齊聚星城,圍繞疑難血管通路的建立和腔內治療、尿毒症甲旁亢手術治療各細分領域進行專題講座,並分享典型案例。首屆尿毒症甲旁亢手術治療研討會提出推廣和普及尿毒症甲旁亢手術。大會成立了中國海峽醫生集團(湖南長沙)聯盟成立,國內首個專注腎病的醫生集團——伍錕醫生集團創始人、湘雅三醫院血透室主任伍錕教授擔任本屆聯盟主席。

湖南省衛計委重點項目辦主任唐秋成、長沙市衛計委醫政處張樹生,湘雅三醫院黨委書記羅愛靜出席會議。

 

 


相關焦點

  • 蘇州科技城醫院完成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
    蘇州科技城醫院完成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 2019-03-31 1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老人血液透析4年,左側血管耗竭!人工血管內瘻術重建「生命線」
    在完善手術相關準備後,黃映紅帶領血管通路成員副主任醫師王慧、袁新科,聯合血管外科主任李可、B超室主治醫師羅元臣,為路先生開展了即穿型人工血管內瘻手術(AVG)。 長沙市第一醫院腎病風溼科血管通路團隊去年已開展超聲引導下動靜脈內瘻PTA術,此次人工血管內瘻的成功,標誌醫院尿毒症血管通路技術水平又邁上了新臺階。
  • 血液透析新通道 航空總醫院完成首例人工血管移植物內瘻術
    點擊查看 近日,航空總醫院腎內科血管通路團隊成功完成了醫院首例人工血管移植物內瘻手術。 為避免中心靜脈狹窄,保障患者生活質量,又能為透析治療提供通路,在科主任康志敏主任醫師主持下,腎內科進行了多次的血管通路建立分析會,制定人工血管內瘻圍手術期的醫療流程,並全科培訓;在對患者的雙上肢前臂和上臂血管進行細緻的檢查,及考慮患者後續治療的可能性後,最終決定為患者開展左上臂人工血管移植物內瘻術。
  • 齊魯醫院血液透析團隊成功完成即穿型人工血管安裝
    6月2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血液透析團隊成功完成該院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這項技術的開展,標誌著該院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術邁上新的臺階。患者2年前罹患腎臟病,後病情逐漸加重達透析標準,目前已以股靜脈置管作為臨時通路開始透析治療。
  • 人工血管內瘻新技術,為血透患者的生命線保駕護航
    人工血管內瘻新技術,為血透患者的生命線保駕護航 2020-11-13 0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益陽市中心醫院成功開展全市首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
    紅網時刻益陽5月30日訊(通訊員 譚歲賽 熊建明)近日,益陽中心醫院普外科三病區血管外科遇到一個自身血管條件非常差的尿毒症患者夏爺爺,入院時全身上下找不到一條可供使用的淺靜脈,那麼如何創造新的生命通道呢?
  • 莆田市開展首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
    東南網莆田12月22日訊(通訊員 薛秉瑋 陳建飛)日前,莆田學院附屬醫院腎內科陳洪副主任醫師帶領的血管通路團隊成功實施了莆田市首例針對血液透析患者的人工血管成形術。該手術的成功實施,為莆田市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治療開啟了新的篇章。
  • 「人工血管」搭橋術 守護患者「生命線」
    近日,西安市第三醫院腎臟內科為一名26歲的尿毒症患者施動靜脈人工血管搭橋術,建立安全、有效持久的「生命線」,讓小夥感動不已!為患者的「生命線」保駕護航。 據悉,近年來我國終末期腎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由於腎源的匱乏,腹膜透析操作要求較為嚴格,最終選擇腎臟替代方式仍以血液透析為主。
  • 常州開展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術 挽救尿毒症患者
    /a/20200330/746618cb3c864a13be19b88a8be10f9f.shtml   尿毒症患者需要長期血液透析才能維持生命,而在血透前,醫生會為患者建立一條可供血透時穿刺使用的血管通路
  • 人造血管內瘻,你「造」(知道)嗎?
    血管通路是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先決條件,永久性血透通路是透析腎友賴以生存的「生命線」。當然永久性血透通路須遵循「自體血管內瘻第一」的原則,但是對於自身血管條件過差或血管資源耗竭的腎友,移植動靜脈內瘻就成了較好的選擇。移植動靜脈內瘻所採用的血管目前多為人造材料(如聚四氟乙烯等)製成,故人們常把它稱作:人造血管內瘻。
  • 首次開展動靜脈內瘻人工血管成形術市人民醫院填補焦作一項技術空白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施學霞    本報訊來自焦作市人民醫院的最新消息,該院泌尿內科首次開展一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瘻人工血管成形術,填補了焦作市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的空白,為更多血液透析患者開啟了「新通路」。
  • 蘇州科技城醫院成功完成首例彩超引導下動靜脈內瘻球囊擴張術
    5月27日,蘇州科技城醫院腎內科血管通路小組聯合超聲醫學科,成功開展超聲引導下動靜脈內瘻球囊擴張成形術(PTA),這也是該院腎內科首例自主完成的
  • 打通"生命通道"——"人工血管血液透析通路建立與維護"培訓班舉行
    5月18日是全國血管健康日,目前國內唯一一個人工血管血液透析通路的國家級繼續教育專科培訓班——第三屆「人工血管血液透析通路建立與維護」培訓班5月17日-19日在京舉辦。培訓班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大醫院)介入血管外科主辦、北京大學醫院協辦,本屆培訓班由北大醫院介入血管外科副主任張憲生主持並授課。
  • 長沙市第一醫院腎病風溼科成功開展尿毒症患者人工血管內瘻術
    2017年行左前臂動靜脈內瘻(AVF),2年後閉塞,2019年行左上臂高位動靜脈內瘻(AVF)。今年以來,患者在當地醫院高位內瘻穿刺困難,左側自身血管耗竭,嚴重影響透析質量及生活質量。近日,路先生來到長沙市第一醫院腎病風溼科就診,科室主任黃映紅為他進行了詳細的檢查,反覆開展風險評估。
  • 尿毒症病人血管堵塞無法透析 人工血管重建生命線
    用人工血管可以用來代替人體「壞」掉的血管。近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成功實施了一次特殊的人工血管移植,為一名無法進行透析的尿毒症病人重新搭建起了生命線。很多腎病患者需要透析,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他們長期存活的生命線。
  • 「人工血管血液透析通路建立與維護」培訓班開班
    培訓班現場北大醫院腎內科周福德教授,血液透析中心陳育青教授、護士長陶珍暉,麻醉科胡曉教授、中心手術室主管護師馬薇,介入血管外科護士長李俊梅、副主任醫師尹傑等多位業內專家授課,並展示了北大醫院在人工血管透析通路建立與維護領域的經驗理念和多項創新技術,如:胸壁、下肢等複雜人工血管透析通路的建立方法、血液透析通路併發症的處理、開放手術與介入技術結合各種透析通路血栓閉塞再通術等,
  • 海慈醫療集團血液透析團隊成功完成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術
    半島記者 齊娟8月20日,海慈醫療集團血液透析團隊成功為一名難以建立自體動靜脈內瘻的尿毒症患者實施了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術,打通了患者的生命通道。開展人造血管內瘻術,標誌著我院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術邁上新的臺階。患者葉女士患有糖尿病十多年,四年前進入尿毒症期,進行血液透析治療至今。
  • 人造血管內瘻,使用過程需要注意什麼?
    許多患者隨著長期透析,自體血管資源日益耗竭。不得不需要進行人工血管移植動靜脈內瘻(以下簡稱AVG)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而人工血管移植動靜脈內瘻的術後使用質量,一方面取決於患者自身機體狀態,另一方面也取決於血管通路的護理水平。因此,本文從人工血管移植內瘻術後護理的角度談談其注意事項。
  • 打通長期透析血管通路 他為300多斤肥胖尿毒症患者找到「生命線」
    東方網通訊員莊峰、記者劉軼琳12月3日報導:記者日前從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獲悉,該院腎內科副主任王應燈帶領血管通路團隊成功為4例重度肥胖的尿毒症患者進行了高難度的自體動靜脈內瘻成形術,使這些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續。
  • 尿毒症加糖尿病 常州醫院為老年患者實施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術
    常州70歲的蔣先生卻因為血管硬化嚴重,無法正常進行血透。為此,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血管外科醫生們用了一根人工血管解決了這一難題。 蔣老先生是個20多年的老糖尿病患者,去年被查出患有尿毒症,隨後就開始了在社區衛生院進行血透治療,可是幾次下來,醫生發現蔣老先生的血管情況非常差。